..續本文上一頁種惡業,不僅影響到今生的幸福,更影響到未來的生命形態。
世間的一切,因爲和我們的貪嗔癡煩惱相應,都可能變成毒品。我們對世界的錯誤認識,使我們每個人都對"自我"産生高度的執著,又因爲對"自我"的執著,帶來了種種煩惱。
因爲執我,進一步執著我們的事業,進一步執著我們的家庭……一旦事業受挫,一旦家庭解體,都會對精神構成極大的傷害。在我們這個世界上,每天都有人因爲無法接受感情的挫折和事業的失敗而結束自己寶貴的生命。
同樣的一件事情,如果不是具體到和自己發生關系,如果不是具體地落實在自己的身上,結果會完全不同。世界上每一天都有人在破産,每一天都有人面臨家庭的破裂,可我們很少會因爲別人的挫折和失敗感到切身的、難以忍受的痛苦。爲什麼挫折與失敗一旦和自己發生關系之後,就會構成那麼大的傷害?原因就是我們對"我"的執著。
同樣的一個孩子,他的健康,他的學業,他的發展,做父母的感覺會和外人有著很大的區別。因爲父母對兒女有一種強烈的感情上的執著,而這種對"我的孩子"的執著,同樣是來自對"我"的執著。
而我們對金錢的執著,對地位的執著,對名譽的執著……對世間的一切執著,都是生長在我執的土壤上。我們把整個身心都安住在我們的執著之上,一生都在爲它歡喜爲它憂。
先賢告訴我們:"人到無求品自高"。怎樣才能無求?沒有了對自我的執著,自然就無所求。無所求也無所謂得失,沒有了得失之心,人生也就能因此得到解脫。
所以,我們對世上的一切,對我們的事業,對我們的家庭,對我們的人際關系,都要運用智慧去觀照,從因緣的角度正確地透視它們,才能活得自在,活得灑脫。否則處處都有牽挂,走到哪裏都不得自在,這就是佛法關于解脫的道理。
除了對幸福的追求,幾千年來,人類還致力于生存價值的尋找。我們來到世界,總要爲生存找到足夠的理由。
一般人只會從自己的生活出發,從自己的親人出發來考慮這個問題。小時候,我們覺得在爲自己的父母活著,爲了他們的希望去讀書;長大後,我們又要爲妻子兒女活著,爲家庭的生存去奔波勞碌。有的人胸懷更寬廣一點,他們會爲了更多的人活著,爲更多的人謀求利益。但由于認識的局限,人生的目的都比較現實,比較短暫。
活著的意義究竟是什麼?很多人並沒有清晰的概念。我們所認爲的人生意義無非基于現世的生活:有人覺得書讀得好就是意義;有人覺得事業成功就是意義;有人覺得受人尊敬就是意義。
在中國的傳統觀念看來,人生就是要爲了出人頭地,爲了達到這個目標,吃再多的苦都可以,所謂"吃得苦中苦,方爲人上人"。古人有叁不朽人生標准,即"立德、立功、立言"。能夠成爲聖賢,使自己的名字萬古流芳,使自己的事迹千秋萬代地延續下去,就是人生最大的價值所在。可在社會上建功立業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還和所處的時代有關,若是抱負得不到施展,就退而著述,也就是立言,在人間留下幾本書,也不枉過一生,其實這些也還是基于現世的考慮。
作爲一個佛教徒來說,生命怎樣才能更有意義?佛陀教導我們,生命的意義就在于自覺覺他,自利利他。
我們在人世的這幾十年,只是生命的一個片段,一生過得再風光,死後也同樣化爲塵土。再則,世事無常,昨日的君主可能就是明日的階下之囚,過去如此,現在同樣是如此,所謂的事業和功名都非常短暫。
學佛能使我們將眼光放遠一點,不僅從現世的生命著眼,更考慮到未來的命運。所以,我們不能以幾十年的成敗論英雄,不要爲了今生的享樂,爲了今生的風光,而造下罪業。
我們都知道,一個人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當我們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是一無所有而來;當我們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還是兩手空空而去。我們走的時候可以帶走什麼?我們的兒女?我們的財富?還是我們的事業?哪一樣我們也帶不走。
短暫的人生很快就會過去,即使再有錢,像比爾.蓋茨那樣的世界首富,死後又可以帶走什麼?一樣也帶不走。如果懂得合理使用自己的財富,懂得用自己的財富造福人類,才能爲未來的生命種下更多的福報。
"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世上只有一樣東西是生生世世伴隨著我們的,那就是我們的業力。我們這一期的生命爲來世留下的是善業還是惡業,是最關鍵的問題。
從前,有個富翁快死了,想想很難過:嬌妻美妾,房宅田地,一下子要丟下所有一切獨自走上黃泉路,未免太孤單。于是找來小老婆說:現在我要走了,平時我對你最好,你能不能陪著我一起走?小老婆答:沒錯,平時你是對我最好,可我這麼年輕,怎麼能和你一起去死呢?然後他又找來第叁個老婆,她當然也拒絕了富翁的請求。再找來第二個老婆,可她也不樂意:平時你對她們那麼好,她們都不肯陪著你走,我也犯不著和你一起去死。叁個人都不答應,他只好找來原配,原配說:雖然你平時對我關照不多,但既然我已經嫁給你了,也只能跟著你走。
這四個老婆就代表著我們的財富、事業、家庭以及業力。我們平時最關心的是什麼?無非是財富、事業、家庭,可這些,到你走的時候,有什麼可以陪伴你?古代的帝王們,爲自己建造龐大的陵墓,用數不盡的財寶甚至活人陪葬,希圖再現生前榮光,除了給自己增添更大的惡業,又何曾爲他們的死亡帶來任何利益?
而我們最不關心的就是業力。只要對眼前有利,就不管使用的手段是正當與否,也不管造下是善業還是惡業。但我們要知道,當你離開人世之時,只有業力是跟著你一道去的,就像那個平時最受冷落的原配夫人一樣。
世間的富貴榮華都是虛幻不實的,人生的吉凶禍福更是變化無常的。沒有學習佛法的人,即使他的眼光再長遠,比起一個學佛的人來說,都是近視眼,因爲他所能看到的,最多就是一生短短的幾十年。
學佛的人,不僅要對今世的生命負責,還要爲未來的生命負責。
學佛的意義就在于完善並提升我們的生命素質。人生難得,它的珍貴在于給了我們一個修行的機會,使我們通過今生的努力爲未來種下善的因緣,使未來的生命能夠生生增上。
生命的素質直接關系到人生幸福,所以,我們一方面要通過自己的努力,使自己的生命從不健康的、充滿煩惱的狀態中解脫出來,從而獲得智慧的、覺悟的人生。另一方面,我們還要在自覺覺他,自利利他,使更多的人走向光明的解脫之路。
所以說,人生的意義還在于,你能爲這個世界帶來什麼?同樣是人,對世界、對人類的意義和作用完全不同。雖然大多數人的個體生存,不會對世界構成太大的影響,甚至可以說是可有可無的。但卻有那麼些人,因爲他的存在,使得許多人活得痛苦不堪,甚至付出生命的代價,比如過去的暴君,現代的戰爭狂。他們的出現,使世界充滿了血腥和恐怖。而另一些人,因爲他的存在,給世界帶來幸福、智慧和光明。
我們學佛,不僅要自利還要利他,不僅要自覺還要覺他,這樣才能使我們有限的生命煥發光彩。我們完善自己,同時也在利益他人;我們幫助別人,同時也在完善自己。修學佛法,首先要認識到人生的意義,然後才能知道怎樣利用這一生來完善自我並造福人類。
佛法修行的基礎就是做人。
世間的道德准則和規範也教我們做人,比如儒家所強調的仁、義、禮、智、信。仁,就是要有慈悲心;義,就是要有德行;禮,就是要循規蹈矩;智,就是要用智慧指導生活;信,就是要有信譽,要言行一致。和世間的德行相比,佛法中也有類似的教導,佛陀要求我們遵循的五戒十善,就是人天乘修行的標准。
凡夫從學佛到成佛的次第可以分爲五乘。乘的概念和樓房一樣,從第一層上去,層層遞增。在佛法修行中,最高的一層是佛,其次是菩薩,再其次是聲聞緣覺,最後是天道和人道。
五乘又可分爲叁士道:即上士道、中士道和下士道。上士道通過菩薩乘的修行最終成就佛果;中士道是聲聞乘的解脫道;下士道是關于人天乘的內容。 作爲出世間的解脫道,佛法又不完全等同于世間的道德標准。
世間的道德只是停留在人天乘。如果一個學佛的人僅僅修五戒十善,那不管怎麼努力,還是跳不出叁界,不能脫離生死,獲得真正的自由。
叁界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叁界內最享樂的是什麼地方?是天上,所以一般宗教都將天堂作爲人生最好的歸宿。他們認爲,人間充滿著缺陷和痛苦,充滿著不幸和汙濁,一旦升到天堂,就可以遠離這種種的不如意,永遠在那兒享樂。
在這個問題上,佛教和其他宗教的看法不同。從環境的享受來說,天堂的確比人間好;但從修行的角度來說,天堂並不是最好的選擇。因爲一個人升到天堂後,就會沈溺在五欲的享樂中不能自拔。
俗話說:貧窮布施難,富貴修行難。沒錢的人,你讓他布施很難,因爲他沒有條件;可有錢的人,你讓放棄享受去修行也很難,因爲優越的生活環境往往會使人失去修行的動力。所以,佛教認爲天堂雖然美好,但因爲天人不能修行,所以並不是修行人的理想選擇。
而且,一旦天上的福報享盡,最後的結局是什麼?--天福享盡必然墮落。在這一點上,佛教和其它宗教也是不同的。一般宗教認爲升到天堂就意味著永生,但佛教認爲,天福也是有限的。 一般宗教都崇拜上帝或是神祗,佛教承認不承認上帝呢?佛教也承認上帝。其他宗教認爲上帝是獨一無二的,但在佛教中,上帝多得不得了。光是欲界天裏就有六個上帝,色界天裏就更多。
一般宗教認爲上帝永遠都是上帝,而且可以主宰一切。但佛教認爲,上帝在福報享盡後也會墮落,也會在六道中輪轉,並不具備主宰一切的能力。
從佛教的觀點來看,人間比天堂更殊勝。爲什麼這麼說呢?主要是從修行的角度而言。人間有苦有樂,正因爲對痛苦有切身的感受,我們才會想盡辦…
《學佛與做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