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或威之以鞭杖斧钺可畏懼之具,及火宅既出,而子得安穩快樂。且諸佛于因地中法門無量誓願學者,皆爲達到此目的耳。故金剛明王毋甯謂爲大悲之實際也。2.現無爲無漏法──四智菩提。雖有謂後得智四智皆有,根本智則爲成所作智所無,然根本智實爲菩提之正體,根本智緣真如挾帶真如而起亦有親疏所緣緣義,特以挾帶故,或謂有見無相,有相無見,見相皆有皆無之異。而後得智或加行智上疏所緣緣之真如既爲菩提之實體,其根本智上親所緣緣之真如非菩提所現而何?此覽所緣緣論可見也。且“變相觀空惟後得,果中猶自不诠真”,爲成所作智所顯現之影像真如,則余叁後得智或加行智亦有變相觀空而不诠真之影像真如顯現明矣。此皆菩提所現之無爲無漏法也。
叁、菩提相應:四智各有二十一法相應,連智王則成二十二法。即五遍行──觸、作意、受、想、思,四別境──欲、勝解、念、定,十一善法──信、慚、愧、無貪、無嗔、無癡、勤、安、不放逸、行舍、不害,加所轉之淨識,則成二十二法也。此二十二法,法爾皆善,故得與菩提智境相應。
四、菩提等起:菩提心者,萬德之總樞。自初發信心起至未入見道位止,依菩提心所起之有漏善法,皆爲隨順無漏法者。加行位中有漏善法隨菩提心而增長殊勝,以之激起入見道之菩提現行。見道位後直至成佛,無漏日增,有漏日減,以資糧加行位中之有漏善法,而感十王寄位或變易身或意生身之增上果。無漏日增,增之極而佛果圓,有漏日減,減之極以至永無。是則無論隨順無漏之有漏善法與夫純無漏清淨法,皆必待菩提爲之前導而後可有成功也。故菩提圓則有漏永無而無漏功德皆圓。佛果一切不可思議方便用,莫非菩提所起,是爲菩提等起。
菩提自性,菩提所現,菩提所應,菩提等起,皆攝于菩提之中。然此經所說菩提通于叁乘,則其自性、所現、相應等,亦可以叁乘義分別推知。然考此經旨趣所在,則獨在發大乘佛果菩提心,余二附帶而言之耳。
(五)心 “心”,非肉體中之肉團心,亦非八識心王之心,亦非第八識心之心,亦非心心所法之心,又非真如心之心。的指此“心”之體性,則爲“志”字、或“意”字之義。發菩提心者,即發菩提志或發菩提意,即立志願之義。然“志願”之自體,爲五別境中之“欲心所”,依願望而立決定堅固之志,此欲心所即爲發菩提心之心字的正當解釋也。然別境欲心所通于叁性,此菩提志願欲在初發起時,即爲有爲有漏善法之隨順無漏法者。以爲求得佛果菩提故而發生此欲,則大乘佛果無盡功德法皆此欲心之所起也。故尋常所謂四弘誓願,正即此“心”字之自性地。此謂“心即自性”乃持業釋。至其共同之體性,亦即真如,則爲“心之自性”,依主釋也。至其“所現”,則爲上求下化之境;“等起”,則爲隨順無漏功德法;“相應”,則爲善心心所。其義皆可類推,不複一一。
再進一步討論“菩提心”之體,則具欲、勝解、念、定、慧之五法。且如十信位之前,初發意菩薩固以“欲”望心爲其體性;逮至十住、十行位中,則其住住行行莫不以勝解爲前導,故此過程中則以“勝解”爲其菩提心之自體。而十回向念念回向佛果,回向衆生,回向法界,則宜以“念”爲自體。及至四加行,暖頂位中證明得定明增定,而忍世第一位之四如實智,皆由前二定而發,則四加行宜以“定”爲自體。一登初地見道而後,菩提智覺之觀行既已生起,直至佛果,則應以“慧”爲自體。然初地以上皆分證菩提,佛果究竟證菩提,克論其自體雖爲智覺,而相隨則以一切功德爲體也。故以經曆之位次論,則菩提心之體通乎五別境及一切功德。至尋常所謂之菩提心,克論其自體,確以欲望爲心體也。
(六)經 “經”字,梵語修多羅,亦以別乎論律。據中國經字之意,通四海而皆遵,亘叁世而不變。佛說之教法,亦爲叁世諸佛之共說,又爲十方衆生之所必遵,無別字義可以形容其勝,乃以經字代之,故稱經也。
2. 合釋分釋既畢,加以合釋,乃能貫顯其義。菩提心者,非泛常心,亦非經曆位次中勝解、念、定、慧之心;克體言之,乃最初發心之欲望心即志願心也。菩提者,非二乘菩提,隨順言之,通大乘地上分證之菩提;克體言之,惟佛果位上之究竟菩提也。故今宜解爲“菩提之心”,即求證菩提之欲望心或志願心,依主釋也。若到佛果,菩提即爲一切功德之綜合,故于究竟菩提位中,宜以“菩提即心”或“心即菩提”爲義,持業釋也。
出生菩提心者,即依本有求證菩提的希望心之種子、而發起求證菩提心的希望心之現行。故宜作“出生之菩提心”或“菩提心之出生”,依主釋也。
出生菩提心經者,所出生之菩提爲所诠義,依所诠義而名能诠之經,“即出生菩提心之經”,依主釋。出生菩提心義即爲此經,即義名經,亦可持業釋也。
記者按:大辭典謂緣事菩提心,緣理菩提心,行願菩提心,勝義菩提心,叁摩菩提心。緣事、即四宏誓願之善法欲,緣理、即緣真如之勝解心,行願、即合上緣事緣理之念心,勝義、爲根本後得之智慧心,叁摩地即定也。深密“不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願爲住”是亦其體即欲。顯揚所謂“發心者、謂諸菩薩發菩提心。若諸菩薩住菩薩法性,爲欲利益十方世界所有有情,依彼行相強盛因緣于無上菩提發大誓願,受發心法,謂我必定當證無上菩提,爲度十方一切有情令離諸煩惱故及離諸苦難故。此受發心複有二種:一、世俗發心,謂如有一隨智者前恭敬而住,起增上意,發誓願言:長者憶念,或言聖者憶念,或言邬波陀耶( 此雲親教 ),我如是名,從今日始發無上菩提心。爲欲饒益諸有情故,從今已往,凡我所修六度之行,一切皆爲證得無上菩提故,我今與諸菩薩摩诃薩和合出家,願尊證知我是菩薩。第二、第叁,亦複如是。二、證法性發心,謂如已過第一劫阿僧祇耶,證得菩薩初極喜地,乃至由如是故于大菩提願不退轉,是名證法性發心”。初世俗即願欲,理應通在家。證法性發心,即根本智,菩提即心。
乙 譯題“大隋北印度叁藏阇那崛多譯”:大隋在唐朝以前,六朝之末。阇那崛多、此雲德志,五印度之北印度度犍陀羅國人。通達經律論,故稱叁藏之德號。華梵音異,故須譯也。凡經論必載明譯題者,一、爲表彰前賢之德勞而起後學難遭希有尊重之想:二、爲避免邪說撓正之弊,而堅後學之信仰。如現世學者,往往因經論譯人不明而發生疑誤。德志、刹帝利種姓,昆仲五人,身居最小,周明帝武成年,初留長安,止草堂寺。旋明帝爲造天王寺,譯十一面觀音及金剛問經等。後任蜀龍淵寺主持,譯觀音揭佛語經。武帝毀佛,不屈,愍其貞而赦之。即適北狄弘化。後大興善寺昙延等複奏文帝,同任校證音義之職。開皇二十年物故,春秋七十有八。譯經凡叁十七部,一百七十六卷。此經即譯于大興善寺者也。
二 出旨上已釋題,繼應出旨。出旨者,即以簡明之方式,表出此經之大旨也。天臺以五重玄義,華嚴用十重懸談,現在不必固守五時八教或叁時五教而配釋之。至于此經之藏乘:叁藏中屬經藏,五乘中屬大乘,顯而易見不必多釋;茲扼其體宗用之要旨言之。
甲 明體 先明經體,體有通別:通體者爲一切有爲有漏有爲無漏法共同之體,即一切諸法皆以真如實性而爲其體,最極真實,常如其性故。一切諸法,皆攝于如故。故此經能诠所诠皆以真如爲體。又不惟此經如是,乃至余經及一切人物等,亦皆以真如爲體。然此經之特殊體性,若以假從實,則用聲爲體。離聲以外無別名句字故;以體從用,則名句文爲體,名诠自性、句诠差別而文爲名句之所依故;假實相藉,則名句文聲爲體,名句文爲假,依聲實故,隨阙一種,則此所說必不能成也。聲名文句雖爲諸經之所共,然因所诠有殊致能诠亦異,故可謂別中之通體。然則此經之特殊體性又在于所诠義也。此經所诠義即是菩提,故以菩提爲此經之特殊體性。所出生者爲菩提心,所緣者爲菩提境,所修者爲菩提行,所證者爲菩提果,從始至終莫不以菩提爲其體,此則克言其自體也。
乙 明宗 宗亦有通別:通宗者,貫通佛所說一切法之宗也。如法華經爲令衆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故出現于世,此則爲一切經根本宗要。亦通始終因果,以隨佛平等意樂現種種相說種種法,皆爲令衆生入于佛慧。雖隨機淺深而有大小偏圓之不同,在佛本意要惟以自證法開示于人而無差別。故此經亦得以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爲宗也。別宗者,則以“菩提心”爲宗也。求得菩提之心,即是決定求菩提之志願。經中菩提雖通叁乘,而正宗所在惟大乘佛果菩提也。若于欲、勝解、念、定、慧、證六種菩提重重增進,自因至果,則攝全經宗要。故惟以菩提心爲此經之別宗也。
丙 明用 用亦有通別:通用者,通于一切法故。能所诠皆有功用。當時之說此經,聞者“斷疑生信及解”,即爲經之功用。前所明宗,亦爲此經之功用。特宗廣用狹,故須另詳。總之、從說此經至結集翻譯流傳迄今,凡依此經而起信解行證者,皆功用也。故一切經大抵有流通分,或有“皆大歡喜信受奉行”之結句者,即此通用之證明也。凡欲聞法者,未聞或疑惑不了,既聞則心開意解,故在講說或聽誦之間以斷疑生信及解、爲一切經之通用,理至當也。如在座廳者即可爲明證。而此經之別用,亦極明顯;即以“出生菩提心”爲此經之別用也。如大迦葉夢華光等相,即爲善根發現相。迦葉因不知而問佛,佛爲決疑,則謂定成調禦,使迦葉生起發趣菩提之決心。亦因迦葉自具之本有無漏種漸增而出。此則就當機聞此法而有之功要,亦即此經特殊之功用所在。如今在座聽說或讀誦或講演者,能因此經而出生菩提心,則即斯經之別用也。
上以體宗用略明此經大旨:簡言之,以菩提爲體,菩提心爲宗,出生菩提心爲用也。
【釋 經】
甲一 證發分
乙一 證信序證信序者,說我聞等令世人證信故。又名通序,諸經同有故。又名經後序,雙林最後說故。又名阿難序,阿難請說故。然此序,真谛開爲七事;龍猛開爲六義,或名六種成就;親光攝爲五義,即名五種證信。茲依親光佛地論釋之:如是我聞者、親聞證信。謂如是一部出生菩提心經,是我結集流傳者之所親聞。聞者由耳根發耳識有同時意識生,具足應八緣而成聞。然聞屬五蘊假和合者,故以“我”表其親聞之意。蓋此經非展轉自他而聞,亦非自造而無禀承,確爲我所親聞也。一時者、說時證信。現時講演錄則注明年月日時。經中但稱一時者,因佛說經典,單就人間而論,當時世界即無共遵之曆法,如印度以中國初一爲十六、以十五爲叁十;各國紀年之不同亦然。況佛說遍于天上龍宮者哉?以無固定之時,故但稱一時。然又非一刹那或一年一月一日等,即以說此經之始終總稱一時也。時乃假法,依色心生滅相續上而顯現,或依因緣和合有說法聽聞等事,即于其相續上而立時之假相也。薄伽婆者、說主證信。涅槃經、佛地論合具七義,智度論具四義。五不翻中多含不翻,以中國無此多含之字意代之也。然此名乃結集者尊重之稱,如學者稱孔子爲聖人等。十號中之世尊,即薄伽婆之譯意,以諸意義中皆有尊貴義故。如開會紀錄有某人主席等,敘經亦然,必有其說經之主。此名通于諸佛,不限釋迦,以皆具衆德故。然于此土現在佛教中,則指釋迦爲教主,無二佛並現故。結集流傳者,意謂非吾所造亦非常人所說,乃具衆德之釋迦佛陀耶所親口說出者,故足以增人之信也。在王舍城之竹園,舉說處以證信。在,爲前置介詞,八啭聲中爲“所于聲”。王舍城,是中印度摩竭陀國之都城,爲該國首善之區,頻婆娑羅王宮之所在。迦蘭陀竹園,即他經所稱之竹林精舍,位在王舍城之毗近,頻婆娑羅王請佛轉*輪于此。迦蘭陀是鳥名,梵土含義未考,特知其爲佛說法極有名之處耳。與大比丘衆至來集者,舉聞衆證信。前者爲比丘衆,亦稱常隨衆,不離佛住故;後者爲菩薩衆,亦稱行化衆,隨處隨形而行教化,去止自由故。與,爲接續詞,接前後詞故;亦即六離合釋中相違釋也。“比丘”,具破惡、怖魔、乞士等義,以能破煩惱障故,伏死魔故,財法兼資故,舉因以彰果也。余經稱阿羅诃、阿羅漢、阿盧漢者,啭聲別故,如次即應供、無生、殺賊叁義。以具生空智斷、應受人天供故,分段已盡、不受後有故,斷生死因、去涅槃礙故,舉果以彰因也。定性二乘,永滯化城,雖爲此經所被,然焦芽之類,王道不由,大乘所鄙。茲所列者,盡是不定類,皆爲獅子兒,故冠之以大。衆、形容大比丘之多,或爲簡初發心比丘也。百千、其大比丘衆之數也。俱、共義,無量阿僧祇不可說者,皆印度計數之名詞;僧祇、譯無數。疊層狀之:無數狀不可說,無量狀無數不可說,言其數之多也。菩薩、菩提薩埵之略,譯稱覺有情。當體得名,持業釋也。覺即有情故,亦有情識故,從德立稱,有財釋也。有覺德之有情故,有覺余有情之德故。大,爲簡初發意,取已入僧祇或已入地菩薩也。所謂下應有列名,如華嚴等。十方來集,譯者略也。(注一)(寶忍記)(見海刊十五期二卷)【宗 綱】(注二)佛教文化社近將出生菩提心經講錄再版流通,中國佛學會乃公請重講,就此經題解釋之後,即題出旨,以顯此經即以菩提──叁乘真性菩提及大乘的圓明具德菩提──爲體。菩提心──從初發四宏誓願曆勝解、念、定、慧、以至福智滿足──爲宗。出生菩提心爲用──從聞信解顯出並生起菩提心──外。並依全經文義舉綱領如下:
甲一 序分
乙一 證信序
乙二 發起序
甲二 正宗分
乙一 向大利答發菩提心
丙一 正勸發菩提心
丙二 問答發心福聚
乙二 問答菩提解脫差別
丙一 菩提有叁
丙二 解脫無別
乙叁 問答修大乘菩提行
丙一 先四攝
丙二 次叁行
丙叁 廣六度
乙四 證成發心贊經勝德
丙一 證驗發心
丙二 贊顯經德
甲叁 流通分
乙一 問障顯魔
乙二 破魔說咒
乙叁 廣顯咒功
乙四 結衆法喜(見海刊第二十七卷第十二期)
(注一) 此下由寶忍法師代講,故講記止于此。
(注二) 原題“出生菩提心經宗綱”,乃叁十五年十月所出,今合編于此。”(《太虛大師全書》精第4冊,p.177 ~ p.202)
《出生菩提心經講記》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