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發菩提心品講錄
懸 論
一 釋題
甲 經題
乙 品題
二 提要
甲 經綱
乙 顯勝
釋 經
甲一 敘前啓問
乙一 敘前
乙二 啓問
甲二 受請正說
乙一 標發五心
乙二 廣明五心
丙一 喻說
丁一 喻初二心
丁二 喻後叁心
戊一 出其障難
戊二 正喻叁心
丙二 法合
丁一 合初二心
丁二 合後叁心
戊一 合出其障難
戊二 合正喻後叁
丁叁 結成五心
【懸 論】
一 釋題
甲 經題
今天所講的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不是全部,是此經十品中第叁發菩提心品。然要明白一品文義的來龍去脈,須先知道全經的大意。
經題,即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凡研究一部經,必先知道此經的曆史。如在什麼時代流傳到中國來,是什麼人經手翻譯;這樣方能得到確切的信仰。世間以僞亂真的經很多,每傳聞某處岩壁墮下一石,文義古奧;或請乩降鸾绮飾妙語,遂即奉爲佛經者。要知道,這些都是假經,不可信奉。藏經內有開元釋教錄等,凡諸經論有疑僞者都擯斥于佛經之外。佛經須爲釋迦牟尼佛所說或經佛所印證的;由佛弟子用通俗的巴利文或典雅的梵文集錄;爲親承法乳的人所展轉流傳下來,不是憑空捏造的。故經題有“唐罽賓國叁藏般若奉诏譯”之記載。此所說唐、乃隋唐之唐。罽賓、系北印度國之一,譯爲賤種,以初開國的種族,不是貴族而是卑賤的種族。其國中很流行大乘佛教,所用的文字即上述印度的典雅梵文。叁藏,指經、律、論叁藏。般若,譯爲智慧,以此法師之智慧,能精通汪洋的經、律、論奧義,能自依經律論之法爲師,又能通達叁藏之法以爲人之師,故稱叁藏法師。奉诏譯者,唐代宗時,此法師來到中國,受時主的尊崇和信仰,于是朝廷诏請翻譯此經。地點在唐朝建都的長安城的西明寺;貞元四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譯成。于是皇帝以此經公告天下。現在講此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題,分爲五節。
1.大乘 大乘、梵語摩诃衍那。乘、是一種譬喻,如電車、汽車、火車等等,可以運載人物從此到彼、從彼到此,佛度人之法亦如此:運貧賤苦得富貴樂,運煩惱苦得清淨樂,運生死苦得涅槃樂,具有容載衆生運至諸地之功用。應機所說之法,大別有五乘共、叁乘共、大乘不共之叁類。
一、五乘共法: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五乘皆要共修五戒、十善、四禅、八定之法。常言:欲求如是果,必修如是因;若有如是因,必得如是果。吾人欲保持人格之不失,己靈之不墮惡道,來生仍在人類爲人;或欲藉善報業之強勝,感升天上而免叁途劇苦,須行此五戒、十善、方能有保障也。五戒,即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沽酒。十惡:身叁惡,殺、盜、淫;口四惡,妄言、兩舌、惡口、绮語;意叁惡,貪、嗔、癡。棄十惡即爲十善。修上品十善得生天之報,中下品十善得人間福報;反之、十善不修而造上、中、下叁品十惡,則生地獄、餓鬼、畜生之惡果。若儒家之五常,與佛教之五戒相合符,而十善十惡之義,並可知矣。概言之,法界內四聖、六凡,莫不由修因而感果:地獄、餓鬼、畜生,是造十惡業而感的惡果;人、天福報,是修十善業而感的善果;出世聖人,依四谛而證羅漢果,依十二緣起而證辟支果,依四弘、六度而證菩薩果,佛亦因菩薩修萬行之因成萬德之果。因此,人、天是世間善因果,二乘是出世因果,菩薩、佛是出世間上上因果。積極預備福慧資糧,以回向無上佛果菩提。所以五乘共法,也就是大乘的基本。
二、叁乘共法:叁乘,指聲聞、緣覺、菩薩,此乃出世法。以叁界六道都是有漏的、不淨的、苦的、無常的、無我的、空的,世人處世間,不知爲苦故不求出離,叁乘修出世法,了知四大、五蘊本空,假合無我,求證涅槃寂靜之樂果。世人往往聞說小乘而輕慢,這是謬誤的!要知二乘人,已能在這汙穢濁惡之世間,超叁界、脫輪回、斷煩惱、證涅槃,已是了不得的聖人;不過比之菩薩與佛爲小,故雲小乘。二乘之小在自利而不利人,若能回小向大,廣修四攝、六度的菩薩行,亦可證大菩提佛果。故說叁乘共法皆是大乘法之階梯,不應輕小而怯大也。
叁、大乘不共法:菩薩以大悲心求無上覺,即是不共法。因其不但止息一切惡業,增長一切善業,斷煩惱結,除生死苦,而且發心救度一切衆生,使離一切苦,證無上正遍覺的究竟樂;此則非二乘人自了之行所能企及。今所講之發菩提心品,即是說明修大乘行人要如何發菩提心,行菩薩法以圓滿于佛果。蓋大乘如車,能自運運他至圓滿地。凡經上加大乘或方廣二字,即簡別余乘,而獨標大乘不共法的意義。2.理趣 理趣、即經中所雲甚深義趣,指真如實相言。如奘譯理趣般若經,別譯則爲實相般若。然理即諸法實相之理;趣即歸趣實相之義,單明實相而無趣入實相之行,義未澈了。今雲理趣,則從諸法實相而趣入,惟理是趣,名爲理趣。趣證實相,即成無上正等覺之菩提也。3.波羅密多 梵語波羅密多、此雲到彼岸。天竺語爲彼岸到,順此方文義則爲到彼岸,即乘六度法而到菩提涅槃之彼岸也。4.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 乘此大乘真如實相之理,趣修布施、般若、等行而得波羅密多。簡別非大乘、非惟理是趣、非能修到彼岸之一般小乘外道法;故標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之名。5.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 有經只譯波羅密而無多字,今經雲波羅密多,乃讀梵音有長短之別,于義無異。六波羅密多即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譬如六只堅固巨大之船筏,由此生死岸,渡過煩惱河,冒煙波、越狂瀾而到無漏之彼岸。彼岸是什麼?即諸聖菩提涅槃之境。此岸是什麼?即衆生有漏生死之域。河流是什麼?即貪嗔癡等煩惱;漂蕩衆生,莫知所之。故佛特以大乘六度妙法,普爲濟渡。蓋衆生染習之深,無過悭吝、邪非、嗔恨、懈怠、散亂、惡見。今以六度統攝一切清淨法,使依此而修行,決定能證聖果。聲聞、緣覺所斷之煩惱,即不達生空無我所起之煩惱,所到的彼岸即生空無我真如之彼岸。菩薩則不但斷人我執煩惱,並澈底斷除無明而證法無我真如,廣度有情、勤求無上佛菩提。蓋菩薩即求佛果菩提之大道心衆生也。經,有契理、契機之義。凡佛之所說法,都有契合諸法實相之理,及應利、鈍、大、小之機的功用,故名契經。梵語修多羅,本譯爲線,能貫穿攝持之義;中經緯之經爲直線,緯爲橫線,直線橫線義亦相符。又中國于經訓常、法,如來所說救度衆生之法,亘古今而不變,故雲經也。除律及論外,有經甚多,依所诠別能诠,此經乃诠顯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之經也。
乙 品題
全經十品前有歸依叁寶及陀羅尼護持國界二品,後爲不退轉至般若波羅品,共七品;此爲發菩提心品第叁。品即品類,乃一章、一節、一類之義。此品專說發菩提心,故標斯名。分叁假釋之:1.菩提 菩提有聲聞菩提、緣覺菩提、佛菩提之叁種。此品所明,非聲聞、緣覺菩提,乃直明菩薩所求之佛菩提也。菩提、古譯道,意取康莊坦途,無量百千人皆可同遊。然正譯爲覺。但非是感覺、知覺之覺,以此爲種種錯覺、邪覺之所集也。叁乘菩提,聲聞、緣覺、菩薩、佛都是正覺。皆覺到五蘊生空真谛,故世間凡夫外道不爲正覺;聲聞、緣覺可爲正覺,未能爲遍正覺;觀音、地藏等菩薩可稱遍正覺,還非無上;佛爲法王,于法自在,廣爲衆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乃爲無上正遍覺也。2.菩提心 心的範圍甚廣,包括眼等八識心王及一切心所。然此菩提心,非泛說之心,是發大乘信心,在十信位起欲得無上菩提之願。此爲別境五心所中之欲心所,欲即願望。由茲漸至十住、十行、十回向,以勝解心于諸法實相起殊勝解。念念增進,至四加行位欲、勝解、念、定、具足,由此引發加行無分別智;起無間道之定慧,證入根本無分別智;發生後得妙分別智。如是願、欲、定、慧,爲菩提心自性,余善心所爲相應,所解所證之真如爲體。3.發菩提心 發有發生、發現二義。發生,如十信位之發生願、欲;加行位發生定、慧。發現,如勝解之顯明諸法實相;根本智之證明真如法性。要之,發生大乘無漏功德,發見真如無爲法性,皆是發菩提心也。
二 提要
甲 經綱
1.于世間建立出世法 此經共十品,第一皈依叁寶品之要旨,即爲于世間建立出世法。此雲世間,括叁界──欲、色、無色──依正之有情世間及器世間。法華雲:“叁界無安,猶如火宅”。種種煩惱火焚燒衆生,迫之不得安甯,在生死險道之中無所依怙,叁苦、八苦、無量諸苦,如大海之漂蕩無所歸托;惟佛、法、僧叁寶,在炎炎火宅中爲出路,滔滔苦海中爲舟航,漫漫長夜中爲光明!除叁寶外,其孰能救度衆生哉。六祖惠能大師雲:“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猶如覓兔角”:即依世間而立出世法也。世有過去、現在、未來,叁世業報皆是有漏、無常、生滅、敗壞之法,惟彼此對待、是非之種種分別,沒有能斷煩惱、了生死者。佛于法界,爲度無量無數衆生同登彼岸,現身八相成佛,宣說所證之理名法,依法有修證者名之爲僧。衆生溺于生死之中迷昧不自覺知,若依佛法通達法住、法位,則世間相常住,本不生滅垢淨增減,世間法成出世法。爲救世間故有叁寶,亦依世間顯現叁寶,故名于世間建立出世法。
2.以出世法護持世間 第二陀羅尼護持國界品。梵語陀羅尼、此雲總持,謂總持一切法也。國界,即器世間,亦包括有情世間。陀羅尼咒總持無漏功德,世人受持,即由叁密加持而成清淨世間。由心淨而國土即淨,以及所行所爲無不清淨,是爲以出世法護持世間。般若、此雲智慧,智慧爲出生一切諸佛之母。此品明東方不眴世界無盡藏菩薩,偕六十俱胝大菩薩,放光現瑞來此娑婆世界,禮釋迦世尊而答阿難說實相般若。此大菩薩淨衆,無量功德莊嚴…
《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發菩提心品講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