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發菩提心品講錄▪P4

  ..續本文上一頁出其障難

  于其中路,遇一異人從海而還,乃問此人:“如是忽遽,欲何所之”?商人具答如上因緣,爲救貧窮,今欲入海求如意寶以相資給。彼異人言:“我昔離家亦複如是,爲濟親族貧窮諸苦;既發家已,路經曠野,度大砂碛絕無水草,多有野象、虎、豹、豺、狼、毒蛇、獅子,或遇劫賊、大山、大河、饑渴、寒熱驚懼怖畏種種危難。與彼船師方至大海,又遇大風、大魚、惡龍、雷電、雹雨,鼓浪洄澓,多有留難,不可具說。雖受如是種種諸苦,尚不能獲如意寶珠;但得資身,粗自供足,猶未能濟貧乏之親。今勸仁者勿強艱苦,徒自疲勞!吾欲與仁別爲經理,所以者何?然彼大海有種種難,黑風、黑山、藥叉、羅刹、摩竭、蛟龍,衆難非一,但曾聞有如意珠名,往者千萬獲無一二。以是因緣,勸于仁者宜速回還。

  修大乘菩薩行的初發心菩薩,在還沒有證入初地菩薩之前,在資糧、加行位,風電也似的向前途奔走,不幸的遇著惡魔來了。此中的異人,即喻魔王。他問商人──行菩薩道者:你仆仆道上,爲的是什麼?商人告以欲入海求如意珠的事,他說了許多騙人的話,言在路上經過了許多的曠野和沙漠之地,既無人煙棲止,亦無飲食飽腹,而且還遇著許多要食人的惡獸;到了大海中,被水浪的漩渦,幾乎沈沒到大海裏去,什麼寶也沒有采得,也沒有看見,白吃辛苦,飽受驚嚇,命沒送掉已經是僥幸得很。我是過來之人,請你聽我忠實的勸告,可以做點別種小生意回家去,不要想發大財吧!魔王也有很大的功德力,很大的神通力,在維摩經裏講:不思議菩薩常現作魔王以逼迫衆生,試驗他的能力。此經文所說,或許是真懷邪惡心起顛倒想的魔王。楞嚴經說有五十種陰魔,最後二種,是定性聲聞──羅漢──定性辟支。第四十八種,即在欲界他化自在天的魔王,曾修大福德與禅定,能阻礙菩薩行大乘行;要人退大趣小求二乘涅槃,或以求現身之五欲快樂爲滿足。現在人只要享受現前物質文明,不管將來的畢竟何如,胡塗的度過此生不自愛惜,便是魔王、魔子、魔孫。

  如意珠,是大鵬金翅鳥的心。它以大海中的龍類爲食料,死的時候展飛高空把身化滅,但心不死,下至金剛際七下七上,龍王取得此心,即成爲如意珠。

  戊二 正喻叁心

  爾時、商主聞是語已,倍複增進,發叁勝心入海不退。雲何爲叁?一者、父母兄弟宗親貧苦若斯,如何空歸不相救濟?二者、我之親屬,昔時富有惠我衣食憐愍于我,今者貧窮命不全濟,如何放舍而欲退還?叁者、我在家時處理家務,策役驅使大小童仆種種呵責,如何貧苦不相赈恤令彼歡喜,而欲卻還。以是因緣,念酬恩德,發大勇猛決定前進,要當入海求如意寶,得已還家濟于親屬,恣其所用永離艱窮。上面已略把阻礙的事情標述過了。這裏更要生起增進之心,以求獲無上妙果的成功,只可前進不可後退。只要給大衆有利益,雖赴湯蹈火,犧牲了生命亦不畏惜!這可以叁種勝進之心爲勉勵:一、對于父母,二、對于親屬,叁、對于童仆,都要起孝養恭敬之心,以及愛護之心、報恩之心,因他們于我有大恩德。做人要知恩報恩,知恩報恩是做人的基本。有了這知恩報恩之心鞭策我們,自能努力向前,百折不回,爲一切衆生求無上覺。

  丙二 法合

  丁一 合初二心

  菩薩摩诃薩亦複如是:發菩提心,觀于十方六趣、四生皆是我之宿世父母,憐愍我故造諸惡業,墮于地獄、餓鬼、畜生,受諸苦惱。以是因緣而自思惟:以何方便濟斯苦難?作是念已。唯有入于六波羅密多大法海中求佛種智,拯濟有情生死之苦。如是思已,發大勇猛無退屈心,精進勤求無有懈倦,種種方便求覓資糧,菩提善伴、法及法師。

  本段文義,正合前面所講的五種勝心中的一者、于諸有情普發平等大慈悲心,及二者、于一切種智心不退轉。梵語摩诃,此雲大。菩薩摩诃薩,即大菩薩之謂。大有叁種意義:一、形量比較義,如須彌爲大芥子爲小,人比蟻大蟻比人小等。二、數目比較義,如多數爲大,單位爲小。叁、性情比較義,如品性高尚爲大,品性卑劣爲小,即通常所謂品性佳者爲大人,品性不良者爲小人之類。此修菩薩行者,亦複如是,應勤精進修多功德,修菩薩行。實在、要到十住十行等的菩薩,方能具足此叁種意義。此中菩薩摩诃薩,正合前文中的商主。

  菩薩發菩提心,要依于大悲饒益有情而起的上求菩提心,乃謂之菩提心。菩薩的菩提心,要觀于十方六趣四生皆是我之父母:普通社會上有許多人,由仁慈之心而愛護六親眷屬,推而廣之爲鄉黨、爲地方、爲國家、乃至全世界。這樣的心,只算是維持人類的仁慈之心,還比不上菩薩的大悲菩提心。因爲菩薩的菩提心是無限量的,須依此世界爲中心,推及東南西北四維上下等十方,不僅限此一小千、中千、大千世界而已。普通以爲只有上天下地至于邊際即謂之世界,現今科學進步,證實無量星球即爲無量世界:不知未經科學家發見的世界還多得很,如佛經上所說的無量無數恒河沙世界,更遠過科學家所推想。

  再看菩薩所緣的有情如何?“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等六趣,就其受生而言,有“胎”、“卵”、“濕”、“化”等四生。此皆我之宿世父母,既曾作過我們的父母,我們作人子的竟可忘恩不報麼!從金剛地以至有頂,于其中間爲人道所居的,謂之人趣;以上還有天及阿修羅。天、即平常所說的天人,內分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阿修羅、也是生于天中的,雖有天福而無天德,爲諸天人所擯出天界,故謂之阿修羅──非天。若約善惡業而說:修上品十善者生天道,修中品十善者生人道,修下品十善者生阿修羅道:叁種總名曰叁善道。還有作上品十惡者墮地獄道,作中品十惡者墮餓鬼道,作下品十惡者墮畜生道:此叁種總名曰叁惡道。合爲六趣,又名六道。亦有別爲五趣的,將阿修羅之有福德者攝于天趣,無福德者攝于鬼趣。楞嚴經上開爲七趣,別加仙趣,此以仙人別有不同的生理,別立一趣。然此應歸人趣所攝,而以說六趣爲當。地獄,梵語泥黎,即苦世界的意思。如經所說的八寒、八熱等地獄。現在的南北極即似八寒,赤道即似八熱,此種寒極熱極地方的動物,即是地獄世界的一部分。在通常理想上,冰中火中決無有生命的有情,然由事實證明,極寒極熱的冰中火中確有無數的有情,這是業報差別的緣故。普通人往往誤會人死爲鬼,故解釋鬼字的意義曰“鬼者歸也”,這是錯解了的。其實六道有情在生死流轉中,都是隨業受報、隨報轉生的。故人死後有生天界者,有還生人趣者,或轉生地獄、餓鬼、畜生道者,皆因其善惡業以爲標准而定其生何趣也。不過餓鬼多有向人間世求食之事,所以世人容易誤認人死爲鬼。吾人于此宜先打破以爲人身中的靈魂,離開了軀體即成爲鬼之觀念。畜生、有威福與無威福兩種。畜生、又名傍生,以傍行或傍形而生故。有威福者如龍象之類,無威福者如蟻蟲之類。以上六道有情,凡是吾人未了脫生死一天,還免不掉隨業受生。

  “四生”者:一、胎生,人類屬之。二、卵生,鳥類屬之。叁、濕生,感受濕氣而生者均謂之濕生,蜒蚰之類屬之。四、化生,有二:從無而有的若天人等,轉易變化的如蚊蠅等。化生在六道中均有之,茲不贅述。

  十方六趣四生皆是我之父母者,我是此菩薩的代名詞。皆是我之父母,並非推想的,我人從無始生死以來受生無量,所經過的父母亦無量,梵網經雲:“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也就是這種意思。由此而論,我與一切有情展轉互爲父母、兄弟、夫婦、朋友,返觀今日之但喚人類中同種族者曰同胞,其窄狹爲何如哉!爲什麼要觀一切有情皆是我父母呢?因爲父母愛子之心最切,譬如爲父者對家庭之負擔至重,對于子女有教養之責任,爲母者對于子女哺乳懷抱撫育訓誨,更不勝辛苦了。以父母懷念我故造諸惡業,現在他們墮于地獄餓鬼之中受諸苦惱,以是因緣而自思維,以何方便濟斯苦難?作是念已,發起大悲心來。最好的方便,唯有入六波羅密大法海中求佛種智。六波羅密已如前說。海,是深廣義,言六度行之大法如海樣的深廣;菩薩要在此深廣之大法海中而求一切種智。法華經上的“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即此中的一切種智。一切種智又名一切智智,就是成就無上正遍覺之智。要得此智後,乃真能拯濟有情生死之苦。菩薩如是思已,馬上就要發大勇猛,沒有絲毫的退屈心,並且還要精進勤求無有懈倦,以種種方便求覓資糧。資糧、即是福慧二種資糧,如遠行客必先預備川資一般。最要緊的,還要覓得德相具足的菩提善伴;菩提善伴、就是修菩薩行的人,要與菩提心心心相應的,才謂之善伴。不但要覓菩提善伴,而且還要有“法及法師”。法、不外證法教法;法師、即是要依證教法而住持者,謂之法師。

  丁二 合後叁心

  戊一 合出其障難

  行至中途,遇一魔王、領諸眷屬,或現天身、或現人身、婆羅門身、或作商主、苾刍、苾刍尼身,或余種種異類之身。而彼魔王問菩薩言:“汝今匆忙,欲詣何所”?菩薩答言:“我爲一切苦惱衆生,今欲入于六度大海求佛種智如意寶珠,以救一切貧乏衆生”。魔王複雲:“我初發心亦複如是,爲度一切苦惱衆生出生死家,度大流轉曠野砂碛,備受饑渴、盜賊、恐怖,衆難非一,方至六度大法海中。或遇乞頭,或逢乞眼、耳、鼻、舌、身、手、足、肢節、心、肺、腸胃、肝、膽、脾、腎、國、城、妻、子、奴婢、仆使、如是種種隨乞而施,不生悭吝,勤求智寶。經無量劫,生死流轉在于苦海,雖受種種諸苦難事,猶不能獲無上菩提,而但回求阿羅漢果,出離叁界寂滅涅槃。我今勸汝勿強勞苦,應自修持,吾欲與汝共階此果。所以者何?我念叁塗常受饑苦,心思吞啖,仰面向空,誰來入口充我一飽?種種苦難逼切身心,人命無常過于山水,善知識者難遭難遇,若不信受後悔何追?生死海中流轉不定,心…

《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發菩提心品講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