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皈依叁寶品講錄

  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皈依叁寶品講錄

  太虛

  懸論

  一 示宗旨

  甲 皈德依本以定志

  乙 悔過行善以息災

  二 解經題

  叁 明品糸

  四 考譯史

  甲 譯人史      

  乙 本經譯史

  丙 異譯

  釋經

  甲一 法會起教分

  乙一 證信敘

  乙二 發起敘

  丙一 慈氏問啓全經

  丁一 觀衆運悲

  丁二 仰佛求覺

  丁叁 敬儀

  丁四 請辭

  丙二 釋尊贊發斯品

  甲二 聖教正說分

  乙一 慈氏總問叁寶皈依

  乙二 釋尊別說叁寶皈依

  丙一 正說叁寶

  丁一 佛寶

  戊一 總標

  戊二 別釋

  己一 明佛身

  己二 顯佛德

  戊叁 抉擇

  己一 辨一異

  己二 顯叁身

  庚一 法身

  庚二 報身

  庚叁 化身

  己叁 皈法身

  丁二 法寶

  戊一 總標

  戊二 別釋

  己一 第一法寶

  庚一 正明涅槃

  辛一 長行

  壬一 征

  壬二 釋

  辛二 偈頌

  庚二 結成叁德

  己二 第二法寶

  【懸 論】

  一 示宗旨

  甲 皈德依本以定志

  近年來全世界人類,皆陷于災禍包圍之中;尤其是中國,竟成一種非常之國難,而武漢更瀕于危急險難之境。余十九日由上海動身前,就有人言,武漢現在第二次水災險象已呈,武漢人士且皆將紛紛逃避他處,勸阻余留滬而勿來鄂者。但余雖聞此言而不爲動,卒如期來武漢講此經者:一、因允許來漢會講經已久,必應踐約。二、因近年來國內天災人禍繼續發生,武漢爲全國交通樞紐,前年水災之損失現在猶未能恢複其元氣,在全國衆人之心理同情,意謂萬萬再不可有二次水災之發現,而各想辦法以求避免此次險惡之危象。在此以言救濟,自應以全國及當地政治的社會的力量,運用科學的技術的方法爲最切要;其次則拜菩薩、持佛名、禮忏諷經、設壇念咒,乃至祈天求神等等,以求免此災難,亦爲在覺得人力已盡之後的人情之所共趣。以上二種救濟:一、是物質的實地救濟;二、是精神的感應救濟。各各盡以度過此險難危途爲目的。在此時節因緣中,成此莊嚴法會,亦即人人成了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心理,故余亦來講此經之皈依叁寶品,以參加此共同之救濟。

  中國幾十年來種種的天災人禍、國難民困之由來,澈底說一句:都是由人事之所造成。而人事所以造成此種種災難者,是因人心失掉了依歸,無複中心的信仰、一致的趣向;各逞私心,用其巧力,盡其才智,分裂爲各種敵對的集團,相鬥相軋,相爭相殺,而産生此種種的災難困苦。比如吾人一身之五官四肢,若能統一而各盡其職,各司其事,始可裨益自身,補充自力,成爲壯健康強之人;若五官四肢各行其事,互不知覺,甚而兩手相打,彼此摧殘,則此身力用,抵銷殆盡,且反有損己身之危險!由此觀之,以個人言,精神上也有一致的依歸,方成統一的人格,健康的人生。國民亦複如是,所以古賢孟轲說:“天下惡乎定?定于一”。即言人民若無殊途同歸,百慮一致的趣向,全國人心即無由安定。而現在中國人心的紛亂,亦正需要此安定全國人心之一致同歸的中心信仰。但此須由理智的抉擇,而以至德爲所歸。故本經中說:“一切有情,各作是念:誰能與我作皈依處,除其衰患、令得安樂?乃至除佛法僧更無有能救護我者!……令諸有情,皈佛法僧”。叁界、五道一切處之一切有情,皆在生死大海中流轉漂溺,湧浪洄澓,種種諸難常現在前,無皈依處;真能爲有情所依歸者,唯有皈依佛法僧寶。此乃顯叁寶功德,謂叁界、六道、人非人等,唯以叁寶之究竟圓滿清淨無漏功德爲皈依處。然叁寶功德,又皆依無爲法性真如爲本。故經中重頌說:“如來妙體即法身,清淨解脫同真谛,如日與光不相離,如來功德即涅槃,真我與佛無差別,一切有情所皈趣”。所皈佛,當以清淨法身爲所依根本;所依法,應以無爲法性爲所依根本;所皈僧,應以第一義真實僧爲所依根本。以顯德而知歸,則一切人天有情唯叁寶功德爲皈依處。複究真而窮源,則唯無爲真如法性爲叁寶功德所依根本。人人依此一本以清淨叁寶爲一致之皈趣,則人心安定矣。人心安定,則民族國群亦安甯矣。是爲余此次講經之意;望大衆皆能以叁寶爲皈依而正其信、定其志,以爲根本之救濟!

  乙 悔過行善以息災

  經雲:“我今此身已生人趣,……若不皈依,後悔何及”!蓋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大衆今日既得人身,複聞佛法,切不可懈怠自欺,空過此生。乘此機會,修諸功德,增進善業;常自反省,發露忏悔,痛改已往之惡非,力行將來之善業。由是悔過行善之力,能對治一切惡業之勢力,而損減消滅惡業所生起的天災人禍之苦果。所以悔過行善是鞭辟向裏求之在己的根本救災,而深合佛說一切法因緣生的正因果之理。一切災難皆是吾人共積惡業之結晶,若能悔過認罪,且皈依叁寶奉行衆善,實爲消災息難之唯一勝妙法門。經雲:“然智慧炬,能照有情十不善闇使見善道”,即是以十善業之力,對治十不善業之力。例如舉不殺生言,就是免死傷保壽康之正法。若能覺得凡一切有生命者,皆同自己之愛生惜命,由此自愍愍他,不忍殘殺,將此同情心廣而大之,成爲不害一切衆生心,即成大悲的善心。身叁業,口四業,意叁業,皆應如是。此身口意十業之中,尤以意之不貪、不嗔、不癡爲緊要。以因緣生之正因果理而言,現在之一切炮火刀兵等災,不外乎各人心中之嗔心所發生。種種殺人的利器,皆由嗔心而來。複次、由各人貪心之活動,而積成水旱淫潦等一切天災。因吾人貪心之無微不至,無孔不入,隨成此水災等之苦果,如大海吞納百川,貪亦如此。且心貪之極,或愈貪愈甚,或愈貪愈無所得。水旱天災亦然。乃由人之不平,均貪心所造成也。此貪、嗔二心,皆由不明事理之無明癡心而生,嗔成炮火等災,貪成水潦等災,而對治此無明癡心、邪見顛倒者,要以般若波羅密爲主。故講此經以對治邪見無明,愚癡顛倒,照破十不善闇,息除災難也。

  二 解經題

  此經題總有十字,經字顯是佛說。佛教典籍有經律論之叁藏;論藏大抵爲佛弟子推闡經中之義理所造,律乃世尊因時製宜而成,經則佛說或佛弟子說由佛印可者。梵語修多羅,或雲修妒路,此即線義,以喻如線之能貫諸法義,有條不紊而成衆生共遵共行之大法也。本經乃大乘經,大乘爲無量衆生之所乘者,如火車爲衆人所乘坐,爲衆生所乘而各達其目的地而設,非爲個人之小車也。故大乘乃一切有情共乘而至究竟圓滿佛果者。大乘之發心行證,爲使一切衆生離苦得樂,普度一切衆生究竟成佛。但大乘經典衆多,此經是大乘中理趣六波羅密多。按般若經中奘譯理趣般若,菩提流支則譯爲實相般若;理趣即實相義,一切法究竟真理之意趣,名理趣,同實相之義。實相即一切法之真如理;即一切法之究竟真實相。此理趣依般若爲總依,依大乘理趣而成六波羅密行。波羅密多即到彼岸義,理趣即彼岸之實相。達彼岸實相之行有六,曰六波羅密行。六波羅密行,即實相。例施相空,即相離相,即是實相;實相無相,無所不相。即實相,即理趣,即到彼岸之大乘六波羅密多行也。此經總有十卷,十品,今僅講十卷中第一卷之第一皈依叁寶品耳。

  叁 明品系

  一切經典皆分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此品在本經叁分中,即屬序分;然亦不全爲序分,故慈氏啓問以下,即屬正宗分也。

  初發意菩薩,不知由何入佛法門,彌勒菩薩乃爲發問,使初發心者得能入門,趣向圓滿清淨功德;以因地心契果地覺,故有此皈依叁寶品。第二品名陀羅尼品──即總持一切叁寶功德,得免災難而享安甯,爲佛果上無漏功德之救生方便,是回果向因義。第叁發菩提心品,第四不退轉品,是在從因趣果之階段上言,以既發此大心,行此大行,不退不失,故成第五乃至第十之六度行品也。此品乃十品之根本;以佛法在應機施教,因有此一類初發意者,須以皈依叁寶之清淨無漏功德爲入門,故發生彌勒請佛說法之動機也。

  四 考譯史

  甲 譯人史

  梵名般剌若──智慧──,北天竺迦畢試國人,姓喬答摩──即瞿昙。父母早喪,七歲依大調伏軍,諷四阿含十萬頌,阿毗達磨二萬余偈。二十歲具足律儀,諷誦薩婆多俱舍、大毗婆沙小乘論,後轉入那爛陀寺,受大乘唯識、瑜伽、中邊等論,金剛般若等經;聲明、因明、醫明、工巧明等無不精娴。又去南天竺,從法稱受瑜伽教,入曼陀羅叁密護身五部契印。聞牛國──支那──爲文殊教化之所,誓願來傳佛教。初汛海,垂至廣州,風飄卻返執獅子國──錫蘭──。修船再垂至廣府,舶爲風浪所破,轉遇順風至岸,梵經不知所之;至海壖,得之于岸上白沙內大竹筒中,經仍無恙,知大乘理趣波羅密多經之與中國有緣矣。建中叁年來長安,從事翻譯。所譯除本經十卷外,尚有大華嚴長者而問佛那羅延力經一卷,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一卷,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一部十卷,本生心地觀經一部十卷等。貞元六年,敕賜叁藏名及紫袈裟。

  乙 本經譯史

  般若叁藏于貞元叁年,初在神策將軍羅好心──爲叁藏舅氏──家,與大秦寺波羅斯僧景淨,依胡本譯成六波羅密經七卷。時般若未娴胡語,複未解唐言;景淨不識梵文,複未明釋教,雖稱傳譯,未獲半珠!錄表奏聞,意望流行。時帝察其所譯,理昧詞疏,不許流通。貞元四年,傳牒京城諸寺,圓照、道液、良秀等在西明寺翻譯,開題名曰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其文十卷,其品亦然。自六月八日創題,十月中旬譯文周畢,十二月十五日繕寫複終,二十八日錄表上奏;帝省經表慰有加。──上依貞元錄。

  丙 異譯

  奘譯六百卷大般若經,第五百七十八卷,爲第十會他化自在天宮說般若理趣分一卷,與後譯實相般若本同譯別本。奘師別譯實相般若波羅密經一卷,與大般若第十會般若理趣分同本異譯。西域梵文有廣略二本,故實相、理趣文意乃同。(上依…

《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皈依叁寶品講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