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伽耶山頂經講記

  大乘伽耶山頂經講記

  太虛

  懸論

  一 “大乘”與一切佛法

  甲 內證離言應機巧說法

  乙 當機聞說隨根得益法

  二 “伽耶山頂”與佛教史

  甲 釋尊轉*輪及經略史

  乙 佛寂後教法結集流傳略史

  叁 “經”與佛教圖像經籍

  甲 佛滅後以經像爲住持佛寶法寶

  乙 佛教之圖像

  丙 佛教之經籍

  釋經

  甲一 敘起分

  乙一 證信序

  丙一 聞時主處

  丙二 法會部衆

  乙二 緣起序

  丙一 叁昧分

  丙二 能觀清淨分

  丙叁 所觀法分

  丁一 審觀叁法

  丁二 身不可得

  丁叁 心不可得

  丁四 菩提不可得

  丁五 無得而得

  甲二 答問分

  乙一 文殊問

  丙一 起分

  丙二 說分

  乙二 文殊答

  丙一 答淨月威光

  丁一 依何處修何行

  丁二 發菩提心因果

  戊一 法說

  戊二 喻說

  丙二 答決定光明

  丁一 問速疾道行

  丁二 答四種二道

  丙叁 答勇修智信

  丁一 問菩薩義智

  丁二 答所問義智

  丁叁 說六種十法

  丁四 說實不實行

  甲叁 流通分

  乙一 如來印成

  乙二 會衆奉行

  【懸 論】

  一  “大乘”與一切佛法

  大乘伽耶山頂經,是以大乘、伽耶山頂、經,叁個名詞構成的。先講大乘,乘即是車乘,乘字作名詞講。車乘有由此至彼運載之功能,佛法有度衆生由苦海此岸到涅槃彼岸等義,故將佛法喻之于乘。乘有大小等之分。今欲明大乘,須泛論一切佛法。甲 內證離言應機巧說法何謂佛法?概括解之,有證法與教法。證法,乃佛內證離言智境,所謂惟佛與佛乃能知之,即如來大圓滿覺心所證,超過一切言說思議之無上法界。聲聞、緣覺雖能分證,不能究竟圓滿;此是佛內證的佛法,惟佛自受用,諸聖菩薩分能受用。至于六道凡夫,則須依佛之慈力方便開示譬喻解說方能知之。佛以本願力故方便爲諸衆生而說一法,故佛法必應衆生機感因緣而說,若不契機即失于說法功用,但又要不違內證之理。若但契機而不契理,未爲巧說;若但契理而不契機,亦未爲巧說,均不能圓滿說法功德,要契機而又契理,方爲應機巧說也。此證法與教法,總攝一切佛法,一味一相,無有勝劣差別。

  乙 當機聞說隨根得益法

  若就聞法衆生而說,則有無量差別,佛雖一音演說,衆生隨類得益,所謂叁草二木各得滋潤,因此古德有四教、五教、叁乘、五乘等判教的差別。今可分叁類來說:一、五乘共法:佛法中常說“因緣生法”,此爲最基本之佛法。此法在明因果業報種種不同,要有情注重叁世輪回業果相續,知善升惡墮不可幸得幸免,生起決定信心;皈依叁寶,止惡行善,受五戒,行十善,乃至修四禅,八定,發勝進向上心,舍劣趣勝,以至引生出世聖果。此爲人乘、天乘、聲聞乘、獨覺乘、菩薩乘所共行之道,故稱五乘共法;此中尤以保持人天身爲向上增進之基本。二、叁乘共法:由此五乘共法而上超爲人天乘所不共之叁乘法,即出世法,了生死的法。此觀十二緣起法而有輪回,知叁界無安,有情皆苦、皆不究竟,人有叁苦、八苦、無量諸苦,天有行苦、壞苦、五衰現苦,不但人中是苦、是無常,即生天上由定力所成之果報,乃至非非想天能經八萬大劫長時安住,亦業盡報終還歸墮落,仍不免有微細行苦及最後壞苦。由此發究竟出離生死之心,以出離叁界、六道世間生死而入涅槃。此由觀知苦由集起,欲求滅苦必先斷集,所謂知苦、斷集、慕滅、修道而得真解脫也。叁、唯大乘法:此又超乎五乘、叁乘共法之上,依佛所證平等性智,觀一切平等平等無二無別,諸衆生皆我無量劫來父母親眷,今皆在輪迥苦惱之中,欲求普爲度脫,非廣集福德智慧資糧成就無上菩提不可。因發大菩提心,以大無畏精神廣度大衆,故稱大乘。所謂大乘小乘者,即可以今之車相比,如人力車、腳踏車、電車、汽車、火車等,車有大小不同,其功用亦廣狹有差,然同有運載之用,故統名之曰車。人力車、腳踏車、可比人乘,僅載一人,唯堪自利;馬車可比天乘,載人較多,行亦較速,有更勝進之功用;電車、公共汽車可比聲聞乘,自備汽車可比辟支佛乘,行駛既速,又不但在此一區之內行動,可出叁界以外自由運載;然汽車等雖能致遠行速,而功用猶不甚大,至鐵路火車乃可比于大乘,以能普利一切人故,未聞有人專爲自己修鐵路造火車者。菩薩爲利一切衆生廣學無量法門,隨一切衆生之需要,各取其用,各得其益,本經之所謂大乘者亦以此也。大乘法有境行果,皆大乘之通義,就其別義可分叁種:一、特勝大乘:專顯大乘第一義谛究竟勝義,將前叁乘、五乘之漸次法超而破之,以顯大乘之殊勝。二、普爲大乘:顯大乘普度一切衆生之大用,前聲聞不能度獨覺,獨覺不能度聲聞,各有所偏不能圓滿,而普爲大乘非爲一類人、一時機而說,自住大乘而亦令人、天、聲、緣乘共得其益,普爲攝受一切應度衆生。叁、適應大乘:一法即一切法,一刹那即無量劫,以佛證無礙法界,適應衆生機宜而用,大用現前不存軌則,所謂藥無貴賤愈病者妙,即毒藥運用得當亦成妙品,貴能隨機而用,遇緣即宗,無定相亦無不定相。攝一有情或攝一類機,如是攝一時代機,或攝一方所機,皆爲適應大乘,隨以一法而爲最勝,即可以余法爲非勝。如專崇密咒者,即以密咒爲最勝而低抑一切;專弘禅宗者,即以禅宗爲最勝而呵棄一切;專修淨土者,即以淨土爲最勝而放舍一切:皆爲適應一時、一類機宜之方便。本經爲特勝大乘而兼有普爲大乘之義,故以此叁種義觀察一切大乘法。

  二 “伽耶山頂”與佛教史

  甲 釋尊轉*輪及說此經略史

  大乘是通名,屬于大乘之經甚多;伽耶山頂是此經別名。伽耶是梵音,義即是身,梵文本義原爲積聚之義,蓋身爲四大五蘊積聚而成之體。又,有象義,那伽可譯龍,亦可名象,是龍象之通稱,而伽耶則但譯爲象。以此山如象頭之形,山頂有塔或精舍,佛住于中說此經故,即以之立爲經名,故隋譯亦名象頭精舍經也。至于說經曆史,即二千數百年前,有釋迦世尊降生印度,從生王宮、厭棄五欲、出家、苦行、降魔、成佛而說此經。考其一代應化事迹,成佛未久之間,由菩提場而鹿苑而伽耶山,先度叁迦葉得一千弟子爲常隨衆,叁迦葉者:一、優樓頻那──此雲木瓜癃,胸有肉包如木瓜形故──迦葉,有弟子五百人。二、伽耶──此即以住在伽耶山故名──迦葉,有弟子二百五十人。叁、那提──此雲江,住江邊故──迦葉,亦有弟子二百五十人。此叁人爲親弟兄,皆苦行娑羅門,住近于伽耶山。此山有一火龍窟,龍常爲人害,諸外道無敢近龍窟者。一日,佛爲降伏火龍入窟而宿,優樓頻那迦葉見而慮之,恐佛爲龍所害,翌日往視,龍已爲佛降伏,逐敬信皈投佛前,與諸徒衆皆聞法證果,須發自落,袈裟著身。將外道所用之物,棄之江中隨流而下,伽耶、那提迦葉住江之下流,見而異之,恐其兄爲人所害,率弟子往探,因亦見佛出家。此叁迦葉次第率其弟子均從佛成阿羅漢,常隨于佛。佛此時說法,乃在伽耶山頂精舍,後有頻婆娑羅王之竹林精舍,及給孤獨長者之祇樹給孤獨園與靈鹫山等,皆佛常說法之處。

  乙 佛寂後教法結集流傳略史

  佛在世說法,聞者雖有大小顯密之差別,而皆以佛爲法本,信受奉行,一相一味,無有爭執。佛滅度後,則以結集佛之言教爲依歸,既經數次之結集,而各部所遵奉之經律亦漸有不同矣。佛法在印度之轉變,大概可分叁大時期:初五百年純行叁乘共法的小乘佛教,第二五百年有龍樹菩薩等出,發揮大乘性相而萌芽密法,可謂小大顯密並弘之時期,第叁五百年則偏重于密法矣。今流行各地,亦以此叁大時期爲准:初五百年叁乘共教,流傳于钖蘭、緬、暹;第二五百年,由摩騰至不空,大小顯密經論譯來中國而轉傳朝鮮、日本;第叁五百年密法之傳于西藏爲盛,轉傳于中國北部之蒙古、青海等。今則西洋各國,更采取上述各地之佛法而學習之,殆將傳遍全世界矣。

  丙 本經傳入中國翻譯史

  此經傳入中國,曆史甚久,共有四種譯本:第一次,乃東晉時姚秦叁藏鸠摩羅什法師所譯,名文殊師利問菩提經;第二次,即北魏時菩提流支叁藏法師所譯,名伽耶山頂經,無大乘二字;第叁次,即隋時毗尼多流支叁藏法師所譯,名象頭精舍經;第四次翻譯者,即本經是,乃唐中宗時──即武則天時譯成,譯師是南天竺之菩提留志叁藏,于華嚴經、寶積經等皆在場 譯,其文義較前數譯簡單明顯,故今取此本講之。

  叁 “經”與佛教圖像經籍

  甲 佛滅後以經像爲住持佛寶法寶

  經,梵語修多羅,又雲素怛纜,在十二分教中譯曰契經,常住不變,契理契機,不偏不倚,乃佛依內證真理隨衆生根機而說之法,如是之法,即所謂經常大法。修多羅有線之義,能貫串攝持,使如來一代教法不散不失,流萬古、傳各國。佛滅度後,法有正法、像法、末法之分。佛在世時,佛爲一切法本,由佛教導開示,或因事製戒,弟子無不遵之、信之、行之;佛滅度後,即依結集流通之典籍爲法寶,修塔供佛舍利或修廟塑佛形像爲佛寶,有經像流傳于世即是有佛法住持于世。但經中有畫佛像者,有說佛之相好莊嚴者,像中亦有表法者,因此而令衆生起信,則是像亦含有法之義,經亦攝有像之用也。

  乙 佛教之圖像

  一、佛像及佛本生與化迹圖:今之钖蘭等處,尚有原始圖像可見。其所設之像,皆釋迦佛當時形狀,無他變像。或佛本行菩薩道事迹,或降魔涅槃等之佛;或彩畫,或泥塑,或金石雕刻,皆表現佛寶之住于世。二、叁乘聖衆與八部天神:後因教法流傳之深遠,信仰之普遍,所行區域之廣大,因信衆根器之差別,遂依經而增塑佛教各種形像,由佛像而至于叁乘聖衆菩薩、羅漢之像,以及天龍八部護法神衆之像;其雕刻繪塑之巧妙精良,又開世界美術之先導。叁、曼怛啰與諸奇變圖像:更進…

《大乘伽耶山頂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