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而至于密教發達之時,由佛菩薩等爲中心而成爲曼怛啰,此雲壇城,即壇場國土。此種集爲團體的圖像,其中有無量諸佛菩薩、金剛聖衆、天龍八部等像。如極樂世界圖,以阿彌陀佛爲主,觀音、勢至及無量往生衆圍繞左右,池花園林悉皆具足,以一圖而攝一淨佛國土;或毗盧遮那、或觀音、或文殊等密壇,皆以一佛或一菩薩或一金剛爲中心,所有部衆眷屬統攝其中,廣繁衆多而成爲一大團體,乃至現淫怒癡種種恢奇谲變圖像,皆繼之而出。
丙 佛教之經籍
一、二藏、叁藏、四藏、五藏、六藏與十二分教:佛教典籍衆多,總編成一大藏。就藏中分類又有種種區別,由佛說結集出者,原只有經律二藏,但佛在世時即有由弟子解釋或著述之論,結集時同結爲論藏,即有經、律、論叁藏。佛法住世既久,即有繼續發展之著作,或傳記、或規約典章、或辭典法數,則非叁藏所能都攝,因之又另成雜藏,即爲四藏。迨密教發達後,有密部經咒儀軌之結集,又加秘密藏即有五藏。或分大乘叁藏與小乘叁藏,即成六藏。今此經字,顯攝在經藏而非其他各藏所攝,又在經藏中此乃大乘經而非小乘經,故經題標名大乘伽耶山頂經。若就十二分教中分之,此又屬于契經長行,此種分法更爲繁細,茲不贅述。二、南北傳與原說所用文語。近人研究佛典之範圍更爲寬廣了,因交通便利,人類知識發達,非拘守一地一種文字可以塞其責矣。論者多以巴利文爲原始記載佛法之通俗文,流傳于南印度而漸及錫蘭、暹、緬。梵文則爲印度典雅之古文,流傳于中印度、北印度漸及于中國。此乃近代西洋人研究巴梵文所分別,實則不盡然,蓋中國佛法亦有由南方傳來者,如此經即南天竺之菩提留志所傳譯。又考不空叁藏等曾住錫蘭;南洋馬來群島,古時亦盛行過密乘;且盛行小乘一切有部之迦濕彌羅國亦在北印度。故若謂南傳純巴利文小乘,北傳梵文皆大乘者,殊不然也。要之、佛法于印度,大小顯密皆曾普遍流行過,不過盛衰時期有早遲不同耳。至于佛說法所用文語,亦是隨機而用,對典雅人即用典雅文語而說,對普通人即用通俗文語而說,故亦應梵、巴文同時並用。叁、現行佛典之主要文字:大概原始佛教主要文字,即梵文與巴利文,後由梵、巴文而成漢文,即新疆等地古時亦有文字翻譯經典流行;又由漢文而成日本文、朝鮮文等;由梵文漢文而譯成西藏文,藏文而成蒙、滿文等。此乃佛典流傳于世之主要文字,致成種種經教典籍之差別。中國佛經,乃會合南北傳梵文、巴利文而成之一大藏。此大藏中可分經、律、論、雜四藏,經藏中即有此大乘伽耶山頂經。此經即在伽耶山頂精舍說,因以爲名。
【釋 經】
甲一 敘起分
乙一 證信序
丙一 聞時主處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住伽耶城山頂精舍。
此中有四種證信:一、“如是我聞”,爲親聞證信。要結集流傳此經,必須是從佛親聞說法之弟子,然後方見確有淵源。如是者,即如此之義,謂如此之一部經也;我者,乃結集之人,對大衆自稱以區別之假名,非有我執之我,蓋佛法深明無我,諸阿羅漢皆已除我執故;聞者,由耳根發耳識而緣聲塵。謂如此一經是我從佛親聞,非道聽途說,或輾轉傳聞者可比。二、一時爲說時證信。此一時,正是佛在伽耶山頂,諸大弟子聚集一處機教相叩之時;不確定其年月日時者,以佛法遍傳于人間天上,而人世各國亦曆法不同,縱記年月日仍難爲標准,故但雲一時,以明說此經確有年月日時耳。叁、婆伽婆爲說主證信。婆伽婆是梵音,或譯爲婆伽梵,或譯爲婆伽筏帝,乃佛尊稱之一,因含義甚廣故不翻譯。智度論說,含有德、有名聲、巧分別、能破四義;佛地論說含名稱、端嚴、熾盛、尊貴、自在、吉祥六義。常誦佛十號中之世尊,即此譯義也。婆伽婆或世尊等名,本通稱十方諸佛,蓋佛佛道同,諸佛皆圓滿自利利他功德,同具十號;然此世界爲釋迦世尊化土,只有此獨一無二之釋迦佛,故但稱佛或世尊即知是釋迦牟尼佛也。四、伽耶城山頂精舍爲說處證信。此經在何處說?即在伽耶山頂精舍中說。城依山建,以山名城,佛即住于山城頂上之精舍中也。本經之世親釋論,科爲九分,此當其“序分”。
丙二 法會部衆
與大比丘衆一千人俱,其先悉是長發梵志。皆阿羅漢,諸漏已盡,所作已辦,舍諸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知解脫,心得自在,到于彼岸。複與無量諸菩薩摩诃薩衆俱。
此爲同聞證信。前面雖有四重證信,但皆就結集者一人所曆之境而言,假使有人對彼聞法者根本懷疑,則彼所說之證據俱爲無效,必須更有同聞之人爲證。譬如今之會議錄,有地點,有時間,有主席,有記錄,有會衆,凡到會之大衆均須簽名,完備此必不可少之條件,方可令人生信。此中部衆分二:一、比丘衆,爲佛內眷屬衆,常隨佛學,與佛同住同威儀故,且皆已證阿羅漢果,故雲大比丘也。二、菩薩衆,爲佛大眷屬衆,以大智大悲助佛弘化故。比丘,含義甚廣,諸經論中解釋,有叁種義或五種義。其本義爲乞士,舍離世間親族資産,乞食以資生命;然此爲乞士之外相,其內涵深義,在常隨佛學乞法以資慧命。換言之,即出家求法之士。佛教譬一學校,出家衆猶遵校規之住校學生,在家衆猶走讀旁聽學生。衆即僧伽,有和合之組織,各成部衆,非同一故。此中一千比丘,即叁迦葉及其弟子。其先皆是長發梵志,梵志即婆羅門教中出家修苦行以求生梵天爲志者。現已從佛聞法得證阿羅漢果,阿羅漢果爲無學果,如學滿畢業之學生;初、二、叁果名爲有學,如巳獲入學之學生。阿羅漢亦有叁種義或五種義,乃至法華論中說十九種義,而根本義爲應。如雲多他阿伽陀、阿羅诃、叁藐叁佛陀,即如來應正遍知。應有應供之義,平常誤解應供之義,以爲施主設供,我們即去應酬接受彼之供養,其實爲有德者應當受供之義。蓋佛與阿羅漢所修功德圓滿,堪爲世間福田,應當受人天供養也。諸漏已盡以下,言阿羅漢功德之相。所應斷之煩惱已斷,所應得之功德已得,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所有心思行爲離一切顛倒,得大自在,而已達到究竟彼岸。按此經有天親菩薩所造釋論,名文殊師利菩薩問菩提經論,元魏菩提留支譯。于此無學,列有八種功德:一者、所作畢竟,即此經諸漏已盡;二者、畢竟于應作者已作,即經所作已辦;叁者、遠離叁昧障,即經舍諸重擔;四者、舍離所受五陰業報,即經逮得己利;五者、證涅槃,即經盡諸有結;六者、過叁界,即經正知解脫;七者、依不顛倒受教修行,即經心得自在;八者、如實修行四如意足,即經到于彼岸。論又雲:“阿羅漢者,能受信者所施物故,故名應供”。複與無量諸菩薩摩诃薩衆俱,此爲大眷屬衆。其他譯本,並列有文殊師利菩薩、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香象菩薩、勇施菩薩、勇修行智菩薩等名,及天龍八部等,此譯略也。然無量二字,即可以略文而概括其廣。菩薩二字,常人亦多誤解,以凡泥塑木雕者爲菩薩,甚至于玩具類之泥像等亦呼爲泥菩薩;或以爲必如觀音、地藏等方可稱爲菩薩。不知菩薩是梵語之菩提薩埵,菩提譯覺,薩埵譯有情。此覺有情有二義:一、是自求大覺悟之有情,二、是以大慈大悲覺悟他有情,所謂普度衆生者是。菩薩亦有程度高低不一,初發菩薩心即得稱菩薩,此中乃有大威德神通智慧之大菩薩,故雲摩诃薩──梵語摩诃薩埵,此雲大有情。
以上明同聞證信中之比丘衆與菩薩衆。此二衆,在今世佛教徒猶仿佛存之,依比丘律儀結成僧團乞食而住者,今錫蘭、緬、暹等處行之,此可稱爲比丘衆。西藏僧俗稱喇嘛,其黃帽派亦先受持比丘戒律,但于學密法後,及紅衣、白衣派多有不依比丘律製,依大乘法廣修利世濟人行者,此即近于菩薩衆。在中國漢地常稱出家人爲和尚,實爲尊敬出家人之稱。從古即將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在數旬間頓時接受,從不專遵行沙彌、比丘戒生活;而百丈立清規,自雲:“不離大小乘戒,不即大小乘戒”,而自成爲一種特殊之出家衆規範,今自其特殊處,即可稱爲和尚衆。至于日本通稱寺院僧侶爲蒲塞,彼蒲塞一名,本爲坊主,今可即作優婆塞、夷之義解。彼雖寺僧亦爲一寺區信衆之教化主,但非出家比丘,而略同在家菩薩,故皆娶妻置産而從事于社會文化公益事業,此可稱爲蒲塞衆。今中國在家佛徒如居士林等,最應充分學習日本佛教徒,尤應學其淨土真宗,以積極之精神護教弘法,發揚文化,建設社會各種事業。至于中國出家僧衆,若單是和尚衆,今已覺太空疏散弱,不足以應今世需要之佛教而生存;故出家者應先經過如錫蘭等比丘生活及西藏之喇嘛生活以爲基礎,乃可成端拱無爲之和尚衆生活。予嘗謂出家者,須經過最少二年多則十二年之學僧生活,完全在沙彌、比丘戒律僧團中修學佛法;次學喇嘛僧廣修諸自利利他功德,能爲社會國家作息災、增益、除魔、度亡、禱雨、祈晴等法事──中國應赴經忏僧,改良之即攝屬喇嘛僧,乃至醫藥工巧等事皆可隨力爲之;如此數十年後,方可成一和尚衆長老僧,清高無事,而爲人供養之福田。否則空腹高心,于佛法無以自利亦無可利于人,徒爲社會诟病而遺害于佛教。此當論“所應聞弟子成就分”。
乙二 緣起序
丙一 叁昧分
爾時、世尊得成正覺,其日未久,寂然宴坐,久于叁昧,觀察法界。
“爾時”、即在伽耶山頂諸阿羅漢無量菩薩聚集一堂之時。世尊,指釋迦世尊,即前之婆伽婆,爲人間天上最所尊崇,故稱世尊。正覺,梵語中之叁菩提,具雲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此雲無上遍正覺,成正覺即是成佛。中國古時,以爲最尊最貴而不可思議者莫過于道,故又譯爲成道。向未得者今已得,向未成者今已成,故雲得成正覺。無上遍正覺與通稱之覺不同,若迷途之人忽得一知之見,即以爲覺,如覺今是而昨非,此種覺仍不免顛倒錯誤,隨時變更,不能稱爲正覺;要到聲聞初果、二果、叁果、四果,及辟支佛果等,方可以…
《大乘伽耶山頂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