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伽耶山顶经讲记▪P2

  ..续本文上一页而至于密教发达之时,由佛菩萨等为中心而成为曼怛啰,此云坛城,即坛场国土。此种集为团体的图像,其中有无量诸佛菩萨、金刚圣众、天龙八部等像。如极乐世界图,以阿弥陀佛为主,观音、势至及无量往生众围绕左右,池花园林悉皆具足,以一图而摄一净佛国土;或毗卢遮那、或观音、或文殊等密坛,皆以一佛或一菩萨或一金刚为中心,所有部众眷属统摄其中,广繁众多而成为一大团体,乃至现淫怒痴种种恢奇谲变图像,皆继之而出。

  丙 佛教之经籍

  一、二藏、三藏、四藏、五藏、六藏与十二分教:佛教典籍众多,总编成一大藏。就藏中分类又有种种区别,由佛说结集出者,原只有经律二藏,但佛在世时即有由弟子解释或著述之论,结集时同结为论藏,即有经、律、论三藏。佛法住世既久,即有继续发展之著作,或传记、或规约典章、或辞典法数,则非三藏所能都摄,因之又另成杂藏,即为四藏。迨密教发达后,有密部经咒仪轨之结集,又加秘密藏即有五藏。或分大乘三藏与小乘三藏,即成六藏。今此经字,显摄在经藏而非其他各藏所摄,又在经藏中此乃大乘经而非小乘经,故经题标名大乘伽耶山顶经。若就十二分教中分之,此又属于契经长行,此种分法更为繁细,兹不赘述。二、南北传与原说所用文语。近人研究佛典之范围更为宽广了,因交通便利,人类知识发达,非拘守一地一种文字可以塞其责矣。论者多以巴利文为原始记载佛法之通俗文,流传于南印度而渐及锡兰、暹、缅。梵文则为印度典雅之古文,流传于中印度、北印度渐及于中国。此乃近代西洋人研究巴梵文所分别,实则不尽然,盖中国佛法亦有由南方传来者,如此经即南天竺之菩提留志所传译。又考不空三藏等曾住锡兰;南洋马来群岛,古时亦盛行过密乘;且盛行小乘一切有部之迦湿弥罗国亦在北印度。故若谓南传纯巴利文小乘,北传梵文皆大乘者,殊不然也。要之、佛法于印度,大小显密皆曾普遍流行过,不过盛衰时期有早迟不同耳。至于佛说法所用文语,亦是随机而用,对典雅人即用典雅文语而说,对普通人即用通俗文语而说,故亦应梵、巴文同时并用。三、现行佛典之主要文字:大概原始佛教主要文字,即梵文与巴利文,后由梵、巴文而成汉文,即新疆等地古时亦有文字翻译经典流行;又由汉文而成日本文、朝鲜文等;由梵文汉文而译成西藏文,藏文而成蒙、满文等。此乃佛典流传于世之主要文字,致成种种经教典籍之差别。中国佛经,乃会合南北传梵文、巴利文而成之一大藏。此大藏中可分经、律、论、杂四藏,经藏中即有此大乘伽耶山顶经。此经即在伽耶山顶精舍说,因以为名。

  【释 经】

  甲一 叙起分

  乙一 证信序

  丙一 闻时主处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住伽耶城山顶精舍。

  此中有四种证信:一、“如是我闻”,为亲闻证信。要结集流传此经,必须是从佛亲闻说法之弟子,然后方见确有渊源。如是者,即如此之义,谓如此之一部经也;我者,乃结集之人,对大众自称以区别之假名,非有我执之我,盖佛法深明无我,诸阿罗汉皆已除我执故;闻者,由耳根发耳识而缘声尘。谓如此一经是我从佛亲闻,非道听途说,或辗转传闻者可比。二、一时为说时证信。此一时,正是佛在伽耶山顶,诸大弟子聚集一处机教相叩之时;不确定其年月日时者,以佛法遍传于人间天上,而人世各国亦历法不同,纵记年月日仍难为标准,故但云一时,以明说此经确有年月日时耳。三、婆伽婆为说主证信。婆伽婆是梵音,或译为婆伽梵,或译为婆伽筏帝,乃佛尊称之一,因含义甚广故不翻译。智度论说,含有德、有名声、巧分别、能破四义;佛地论说含名称、端严、炽盛、尊贵、自在、吉祥六义。常诵佛十号中之世尊,即此译义也。婆伽婆或世尊等名,本通称十方诸佛,盖佛佛道同,诸佛皆圆满自利利他功德,同具十号;然此世界为释迦世尊化土,只有此独一无二之释迦佛,故但称佛或世尊即知是释迦牟尼佛也。四、伽耶城山顶精舍为说处证信。此经在何处说?即在伽耶山顶精舍中说。城依山建,以山名城,佛即住于山城顶上之精舍中也。本经之世亲释论,科为九分,此当其“序分”。

  丙二 法会部众

  与大比丘众一千人俱,其先悉是长发梵志。皆阿罗汉,诸漏已尽,所作已办,舍诸重担,逮得己利,尽诸有结,正知解脱,心得自在,到于彼岸。复与无量诸菩萨摩诃萨众俱。

  此为同闻证信。前面虽有四重证信,但皆就结集者一人所历之境而言,假使有人对彼闻法者根本怀疑,则彼所说之证据俱为无效,必须更有同闻之人为证。譬如今之会议录,有地点,有时间,有主席,有记录,有会众,凡到会之大众均须签名,完备此必不可少之条件,方可令人生信。此中部众分二:一、比丘众,为佛内眷属众,常随佛学,与佛同住同威仪故,且皆已证阿罗汉果,故云大比丘也。二、菩萨众,为佛大眷属众,以大智大悲助佛弘化故。比丘,含义甚广,诸经论中解释,有三种义或五种义。其本义为乞士,舍离世间亲族资产,乞食以资生命;然此为乞士之外相,其内涵深义,在常随佛学乞法以资慧命。换言之,即出家求法之士。佛教譬一学校,出家众犹遵校规之住校学生,在家众犹走读旁听学生。众即僧伽,有和合之组织,各成部众,非同一故。此中一千比丘,即三迦叶及其弟子。其先皆是长发梵志,梵志即婆罗门教中出家修苦行以求生梵天为志者。现已从佛闻法得证阿罗汉果,阿罗汉果为无学果,如学满毕业之学生;初、二、三果名为有学,如巳获入学之学生。阿罗汉亦有三种义或五种义,乃至法华论中说十九种义,而根本义为应。如云多他阿伽陀、阿罗诃、三藐三佛陀,即如来应正遍知。应有应供之义,平常误解应供之义,以为施主设供,我们即去应酬接受彼之供养,其实为有德者应当受供之义。盖佛与阿罗汉所修功德圆满,堪为世间福田,应当受人天供养也。诸漏已尽以下,言阿罗汉功德之相。所应断之烦恼已断,所应得之功德已得,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所有心思行为离一切颠倒,得大自在,而已达到究竟彼岸。按此经有天亲菩萨所造释论,名文殊师利菩萨问菩提经论,元魏菩提留支译。于此无学,列有八种功德:一者、所作毕竟,即此经诸漏已尽;二者、毕竟于应作者已作,即经所作已办;三者、远离三昧障,即经舍诸重担;四者、舍离所受五阴业报,即经逮得己利;五者、证涅槃,即经尽诸有结;六者、过三界,即经正知解脱;七者、依不颠倒受教修行,即经心得自在;八者、如实修行四如意足,即经到于彼岸。论又云:“阿罗汉者,能受信者所施物故,故名应供”。复与无量诸菩萨摩诃萨众俱,此为大眷属众。其他译本,并列有文殊师利菩萨、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香象菩萨、勇施菩萨、勇修行智菩萨等名,及天龙八部等,此译略也。然无量二字,即可以略文而概括其广。菩萨二字,常人亦多误解,以凡泥塑木雕者为菩萨,甚至于玩具类之泥像等亦呼为泥菩萨;或以为必如观音、地藏等方可称为菩萨。不知菩萨是梵语之菩提萨埵,菩提译觉,萨埵译有情。此觉有情有二义:一、是自求大觉悟之有情,二、是以大慈大悲觉悟他有情,所谓普度众生者是。菩萨亦有程度高低不一,初发菩萨心即得称菩萨,此中乃有大威德神通智慧之大菩萨,故云摩诃萨──梵语摩诃萨埵,此云大有情。

  以上明同闻证信中之比丘众与菩萨众。此二众,在今世佛教徒犹仿佛存之,依比丘律仪结成僧团乞食而住者,今锡兰、缅、暹等处行之,此可称为比丘众。西藏僧俗称喇嘛,其黄帽派亦先受持比丘戒律,但于学密法后,及红衣、白衣派多有不依比丘律制,依大乘法广修利世济人行者,此即近于菩萨众。在中国汉地常称出家人为和尚,实为尊敬出家人之称。从古即将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在数旬间顿时接受,从不专遵行沙弥、比丘戒生活;而百丈立清规,自云:“不离大小乘戒,不即大小乘戒”,而自成为一种特殊之出家众规范,今自其特殊处,即可称为和尚众。至于日本通称寺院僧侣为蒲塞,彼蒲塞一名,本为坊主,今可即作优婆塞、夷之义解。彼虽寺僧亦为一寺区信众之教化主,但非出家比丘,而略同在家菩萨,故皆娶妻置产而从事于社会文化公益事业,此可称为蒲塞众。今中国在家佛徒如居士林等,最应充分学习日本佛教徒,尤应学其净土真宗,以积极之精神护教弘法,发扬文化,建设社会各种事业。至于中国出家僧众,若单是和尚众,今已觉太空疏散弱,不足以应今世需要之佛教而生存;故出家者应先经过如锡兰等比丘生活及西藏之喇嘛生活以为基础,乃可成端拱无为之和尚众生活。予尝谓出家者,须经过最少二年多则十二年之学僧生活,完全在沙弥、比丘戒律僧团中修学佛法;次学喇嘛僧广修诸自利利他功德,能为社会国家作息灾、增益、除魔、度亡、祷雨、祈晴等法事──中国应赴经忏僧,改良之即摄属喇嘛僧,乃至医药工巧等事皆可随力为之;如此数十年后,方可成一和尚众长老僧,清高无事,而为人供养之福田。否则空腹高心,于佛法无以自利亦无可利于人,徒为社会诟病而遗害于佛教。此当论“所应闻弟子成就分”。

  乙二 缘起序

  丙一 三昧分

  尔时、世尊得成正觉,其日未久,寂然宴坐,久于三昧,观察法界。

  “尔时”、即在伽耶山顶诸阿罗汉无量菩萨聚集一堂之时。世尊,指释迦世尊,即前之婆伽婆,为人间天上最所尊崇,故称世尊。正觉,梵语中之三菩提,具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云无上遍正觉,成正觉即是成佛。中国古时,以为最尊最贵而不可思议者莫过于道,故又译为成道。向未得者今已得,向未成者今已成,故云得成正觉。无上遍正觉与通称之觉不同,若迷途之人忽得一知之见,即以为觉,如觉今是而昨非,此种觉仍不免颠倒错误,随时变更,不能称为正觉;要到声闻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及辟支佛果等,方可以…

《大乘伽耶山顶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