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伽耶山顶经讲记

  大乘伽耶山顶经讲记

  太虚

  悬论

  一 “大乘”与一切佛法

  甲 内证离言应机巧说法

  乙 当机闻说随根得益法

  二 “伽耶山顶”与佛教史

  甲 释尊转*轮及经略史

  乙 佛寂后教法结集流传略史

  三 “经”与佛教图像经籍

  甲 佛灭后以经像为住持佛宝法宝

  乙 佛教之图像

  丙 佛教之经籍

  释经

  甲一 叙起分

  乙一 证信序

  丙一 闻时主处

  丙二 法会部众

  乙二 缘起序

  丙一 三昧分

  丙二 能观清净分

  丙三 所观法分

  丁一 审观三法

  丁二 身不可得

  丁三 心不可得

  丁四 菩提不可得

  丁五 无得而得

  甲二 答问分

  乙一 文殊问

  丙一 起分

  丙二 说分

  乙二 文殊答

  丙一 答净月威光

  丁一 依何处修何行

  丁二 发菩提心因果

  戊一 法说

  戊二 喻说

  丙二 答决定光明

  丁一 问速疾道行

  丁二 答四种二道

  丙三 答勇修智信

  丁一 问菩萨义智

  丁二 答所问义智

  丁三 说六种十法

  丁四 说实不实行

  甲三 流通分

  乙一 如来印成

  乙二 会众奉行

  【悬 论】

  一  “大乘”与一切佛法

  大乘伽耶山顶经,是以大乘、伽耶山顶、经,三个名词构成的。先讲大乘,乘即是车乘,乘字作名词讲。车乘有由此至彼运载之功能,佛法有度众生由苦海此岸到涅槃彼岸等义,故将佛法喻之于乘。乘有大小等之分。今欲明大乘,须泛论一切佛法。甲 内证离言应机巧说法何谓佛法?概括解之,有证法与教法。证法,乃佛内证离言智境,所谓惟佛与佛乃能知之,即如来大圆满觉心所证,超过一切言说思议之无上法界。声闻、缘觉虽能分证,不能究竟圆满;此是佛内证的佛法,惟佛自受用,诸圣菩萨分能受用。至于六道凡夫,则须依佛之慈力方便开示譬喻解说方能知之。佛以本愿力故方便为诸众生而说一法,故佛法必应众生机感因缘而说,若不契机即失于说法功用,但又要不违内证之理。若但契机而不契理,未为巧说;若但契理而不契机,亦未为巧说,均不能圆满说法功德,要契机而又契理,方为应机巧说也。此证法与教法,总摄一切佛法,一味一相,无有胜劣差别。

  乙 当机闻说随根得益法

  若就闻法众生而说,则有无量差别,佛虽一音演说,众生随类得益,所谓三草二木各得滋润,因此古德有四教、五教、三乘、五乘等判教的差别。今可分三类来说:一、五乘共法:佛法中常说“因缘生法”,此为最基本之佛法。此法在明因果业报种种不同,要有情注重三世轮回业果相续,知善升恶堕不可幸得幸免,生起决定信心;皈依三宝,止恶行善,受五戒,行十善,乃至修四禅,八定,发胜进向上心,舍劣趣胜,以至引生出世圣果。此为人乘、天乘、声闻乘、独觉乘、菩萨乘所共行之道,故称五乘共法;此中尤以保持人天身为向上增进之基本。二、三乘共法:由此五乘共法而上超为人天乘所不共之三乘法,即出世法,了生死的法。此观十二缘起法而有轮回,知三界无安,有情皆苦、皆不究竟,人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天有行苦、坏苦、五衰现苦,不但人中是苦、是无常,即生天上由定力所成之果报,乃至非非想天能经八万大劫长时安住,亦业尽报终还归堕落,仍不免有微细行苦及最后坏苦。由此发究竟出离生死之心,以出离三界、六道世间生死而入涅槃。此由观知苦由集起,欲求灭苦必先断集,所谓知苦、断集、慕灭、修道而得真解脱也。三、唯大乘法:此又超乎五乘、三乘共法之上,依佛所证平等性智,观一切平等平等无二无别,诸众生皆我无量劫来父母亲眷,今皆在轮迥苦恼之中,欲求普为度脱,非广集福德智慧资粮成就无上菩提不可。因发大菩提心,以大无畏精神广度大众,故称大乘。所谓大乘小乘者,即可以今之车相比,如人力车、脚踏车、电车、汽车、火车等,车有大小不同,其功用亦广狭有差,然同有运载之用,故统名之曰车。人力车、脚踏车、可比人乘,仅载一人,唯堪自利;马车可比天乘,载人较多,行亦较速,有更胜进之功用;电车、公共汽车可比声闻乘,自备汽车可比辟支佛乘,行驶既速,又不但在此一区之内行动,可出三界以外自由运载;然汽车等虽能致远行速,而功用犹不甚大,至铁路火车乃可比于大乘,以能普利一切人故,未闻有人专为自己修铁路造火车者。菩萨为利一切众生广学无量法门,随一切众生之需要,各取其用,各得其益,本经之所谓大乘者亦以此也。大乘法有境行果,皆大乘之通义,就其别义可分三种:一、特胜大乘:专显大乘第一义谛究竟胜义,将前三乘、五乘之渐次法超而破之,以显大乘之殊胜。二、普为大乘:显大乘普度一切众生之大用,前声闻不能度独觉,独觉不能度声闻,各有所偏不能圆满,而普为大乘非为一类人、一时机而说,自住大乘而亦令人、天、声、缘乘共得其益,普为摄受一切应度众生。三、适应大乘:一法即一切法,一刹那即无量劫,以佛证无碍法界,适应众生机宜而用,大用现前不存轨则,所谓药无贵贱愈病者妙,即毒药运用得当亦成妙品,贵能随机而用,遇缘即宗,无定相亦无不定相。摄一有情或摄一类机,如是摄一时代机,或摄一方所机,皆为适应大乘,随以一法而为最胜,即可以余法为非胜。如专崇密咒者,即以密咒为最胜而低抑一切;专弘禅宗者,即以禅宗为最胜而呵弃一切;专修净土者,即以净土为最胜而放舍一切:皆为适应一时、一类机宜之方便。本经为特胜大乘而兼有普为大乘之义,故以此三种义观察一切大乘法。

  二 “伽耶山顶”与佛教史

  甲 释尊转*轮及说此经略史

  大乘是通名,属于大乘之经甚多;伽耶山顶是此经别名。伽耶是梵音,义即是身,梵文本义原为积聚之义,盖身为四大五蕴积聚而成之体。又,有象义,那伽可译龙,亦可名象,是龙象之通称,而伽耶则但译为象。以此山如象头之形,山顶有塔或精舍,佛住于中说此经故,即以之立为经名,故隋译亦名象头精舍经也。至于说经历史,即二千数百年前,有释迦世尊降生印度,从生王宫、厌弃五欲、出家、苦行、降魔、成佛而说此经。考其一代应化事迹,成佛未久之间,由菩提场而鹿苑而伽耶山,先度三迦叶得一千弟子为常随众,三迦叶者:一、优楼频那──此云木瓜癃,胸有肉包如木瓜形故──迦叶,有弟子五百人。二、伽耶──此即以住在伽耶山故名──迦叶,有弟子二百五十人。三、那提──此云江,住江边故──迦叶,亦有弟子二百五十人。此三人为亲弟兄,皆苦行娑罗门,住近于伽耶山。此山有一火龙窟,龙常为人害,诸外道无敢近龙窟者。一日,佛为降伏火龙入窟而宿,优楼频那迦叶见而虑之,恐佛为龙所害,翌日往视,龙已为佛降伏,逐敬信皈投佛前,与诸徒众皆闻法证果,须发自落,袈裟著身。将外道所用之物,弃之江中随流而下,伽耶、那提迦叶住江之下流,见而异之,恐其兄为人所害,率弟子往探,因亦见佛出家。此三迦叶次第率其弟子均从佛成阿罗汉,常随于佛。佛此时说法,乃在伽耶山顶精舍,后有频婆娑罗王之竹林精舍,及给孤独长者之祇树给孤独园与灵鹫山等,皆佛常说法之处。

  乙 佛寂后教法结集流传略史

  佛在世说法,闻者虽有大小显密之差别,而皆以佛为法本,信受奉行,一相一味,无有争执。佛灭度后,则以结集佛之言教为依归,既经数次之结集,而各部所遵奉之经律亦渐有不同矣。佛法在印度之转变,大概可分三大时期:初五百年纯行三乘共法的小乘佛教,第二五百年有龙树菩萨等出,发挥大乘性相而萌芽密法,可谓小大显密并弘之时期,第三五百年则偏重于密法矣。今流行各地,亦以此三大时期为准:初五百年三乘共教,流传于钖兰、缅、暹;第二五百年,由摩腾至不空,大小显密经论译来中国而转传朝鲜、日本;第三五百年密法之传于西藏为盛,转传于中国北部之蒙古、青海等。今则西洋各国,更采取上述各地之佛法而学习之,殆将传遍全世界矣。

  丙 本经传入中国翻译史

  此经传入中国,历史甚久,共有四种译本:第一次,乃东晋时姚秦三藏鸠摩罗什法师所译,名文殊师利问菩提经;第二次,即北魏时菩提流支三藏法师所译,名伽耶山顶经,无大乘二字;第三次,即隋时毗尼多流支三藏法师所译,名象头精舍经;第四次翻译者,即本经是,乃唐中宗时──即武则天时译成,译师是南天竺之菩提留志三藏,于华严经、宝积经等皆在场 译,其文义较前数译简单明显,故今取此本讲之。

  三 “经”与佛教图像经籍

  甲 佛灭后以经像为住持佛宝法宝

  经,梵语修多罗,又云素怛缆,在十二分教中译曰契经,常住不变,契理契机,不偏不倚,乃佛依内证真理随众生根机而说之法,如是之法,即所谓经常大法。修多罗有线之义,能贯串摄持,使如来一代教法不散不失,流万古、传各国。佛灭度后,法有正法、像法、末法之分。佛在世时,佛为一切法本,由佛教导开示,或因事制戒,弟子无不遵之、信之、行之;佛灭度后,即依结集流通之典籍为法宝,修塔供佛舍利或修庙塑佛形像为佛宝,有经像流传于世即是有佛法住持于世。但经中有画佛像者,有说佛之相好庄严者,像中亦有表法者,因此而令众生起信,则是像亦含有法之义,经亦摄有像之用也。

  乙 佛教之图像

  一、佛像及佛本生与化迹图:今之钖兰等处,尚有原始图像可见。其所设之像,皆释迦佛当时形状,无他变像。或佛本行菩萨道事迹,或降魔涅槃等之佛;或彩画,或泥塑,或金石雕刻,皆表现佛宝之住于世。二、三乘圣众与八部天神:后因教法流传之深远,信仰之普遍,所行区域之广大,因信众根器之差别,遂依经而增塑佛教各种形像,由佛像而至于三乘圣众菩萨、罗汉之像,以及天龙八部护法神众之像;其雕刻绘塑之巧妙精良,又开世界美术之先导。三、曼怛啰与诸奇变图像:更进…

《大乘伽耶山顶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