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伽耶山顶经讲记▪P5

  ..续本文上一页,终不起此座”,正所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也。此二皆为果位发心。应知此四种发心,依修行次第而言,亦是展转相因而起,谓如初发心为解行住因,乃至一生补处发心为一切智因。一切智又名一切智智,即正遍知,为如来德号之一,梵语三藐三菩提是也。

  戊二 喻说

  复次、天子!应知初发心如田中下种,解行住发心如芽渐增长,不退转发心如枝叶花果次第出生,一生补处发心如果实成熟。

  文殊菩萨为普利一切众生故,将前四种发心用十一种譬喻详为解释。因众生之根机行业有种种之不同,非一种譬喻能遍晓一切人,故用种种譬喻来说。第一、以种田为喻,谓四种发心因果次第,如下种、发芽、开花结果、果实成熟;如文易知

  复次、天子!第一发心如造车人先集于材,第二发心如得材已各别治净,第三发心如彼匠人造车成就,第四发心如以其车引重致远。

  第二、以造车为喻。治净者,去其枝节,各别分配某材为轮,某材为轴,引重致远,喻成佛度生。

  复次、天子!第一发心犹如初月,第二发心如五日夜至七夜月,第三发心如十日夜月,第四发心如十四夜月。应知如来所有智慧,譬如明月至十五夜,一切光明悉皆圆满。

  第三、以明月为喻,月光喻智慧,智慧即觉,觉即菩提,初发菩提心如初月,

  其光未露,渐至成佛,如十五夜光色圆满。

  复次、天子!第一发心超声闻地,第二发心超支佛地,第三发心超不定地,第四发心住决定地。

  第四、以三乘行果为喻,初发心虽未断生死烦恼,而其心已超过声闻地,所谓迦陵在壳,其声已超群鸟,盖声闻终不成佛也。辟支佛即是独觉。不定地尚有退转,此中第三即是不退转发心,故云超不定也。住决定地,即是成佛。

  复次、天子!第一发心譬如有人初学字母,第二发心如彼学人渐解分析,第三发心如学已久善知算数,第四发心如学成熟了达诸论。

  第五、以求学次第为喻,此字母即指印度梵文字母,大概除中国汉文外,其余世界各种文字,皆从字母拚音学起。渐解分析,即明了文法集字成句,集句成章。第三如文已成章,算已知数。第四则已了达究竟毕业,可以运用矣。

  复次、天子!第一发心菩萨住因,第二发心菩萨住智,第三发心菩萨住断,第四发心菩萨住果。

  第六、以菩萨住位为喻。初二为因,三四为果。若细分之,第一为纯因;乃因中之因,第二为因中之果;又初二能伏二障,第三方能澈底断除二障一分,故能不退,乃果中之因;第四一生补处以邻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则是果中之果矣。

  复次、天子!第一发心因所摄,第二发心智所摄,第三发心断所摄,第四发心果所摄。

  第七、以所摄为喻,因果次第与上义同。

  复次、天子!第一发心从因而起,第二发心从智而起,第三发心从断而起,第四发心从果而起。

  第八、以所从起为喻,义亦同上。

  复次、天子!第一发心因差别分,第二发心智差别分,第三发心断差别分,第四发心果差别分。

  第九、以差别为喻,显发心差别之相。

  复次、天子!第一发心如采集众药,第二发心如分别药性,第三发心如随病合药,第四发心如服药除愈。

  第十、以采药治病为喻,五明中有医药明,行菩萨道者应能采药合方。药服病除,如最后发心,达到断烦恼证菩提之目的矣。

  复次、天子!第一发心生法王家,第二发心学法王法,第三发心学得了解,第四发心学得自在”。

  第十一、以学法王为喻,法王即指佛。又法王有泛正二义:泛论则一切法皆因缘所生成,一切即摄一切法,无论果法因法世法出世法佛法众生法,一一皆平等性空,随以一法为主,可对众法而称王,法法皆可为王,所谓于一微尘出大千经卷,于一芥子纳无量须弥,皆显法王之义。又一切诸法真实性空,如此普遍常住空真如性,即为法王,王即是空,所谓空王。又一切法皆心所变,应以心为诸法之王,王以能自在转变为义故。然此上犹未能正显法王之义,而最正确之真法王,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能转有漏成无漏,转杂染流转成清净常住,转无明妄想识成圆明遍照智,故得菩提者曰佛,唯佛是真正法王。此中生法王家,即初发菩提心时皈投于佛也。第二第三即对佛法已得胜解明了,第四学得自在,自在即王义,谓得成佛也,如法华经佛谓“我为法王,于法自在”是也。

  丙二 答决定光明

  丁一 问速疾道行

  尔时、会中有天子名决定光明,白文殊师利菩萨言:“大士!何者是菩萨摩诃萨速疾道?诸菩萨摩诃萨行此道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尔时者,答净月威光已毕之时;会中者,即伽耶山法会之中;有天子名决定光明,为区别天王故称天子。此中天子大概以欲界天者为多,因欲界天与人较近,又不常在定,能多闻法;上二界的天人则多定境,故少赴法会。天子有凡夫,亦有证

  初二果者,证三果即上生色界五不还天。又如华严等说,初二地菩萨现生人间作转轮圣王,三地于忉利天应化为王,四地夜摩天,五地兜率天,六地化乐天,七地他化自在天,八地大梵或二禅天,九地三禅天,十地四禅或色究竟天,各各应化为王,故天王天子中亦多菩萨应化。速疾道,即速疾成佛之捷径;发菩提心者虽可决定成佛,但要经三大阿僧祇劫之长时间,五十五位或四十五位之阶梯,及舍头目脑髓种种难行之事,故有退转之过患,因此请为说速疾成佛之方便以鼓励其萎弱畏退之心。由此大乘各宗,都以不涉阶梯之顿超方便称胜,如禅宗见性即成佛,密宗三密相应即身成佛,乃至净土宗横超三界等,皆为修菩萨行者此一要求而设之方便,使初学之人制心一处,由所习一法门中忆念专持,集修一切菩萨功德,日进有功,孜孜不倦。然此经所明,乃修菩萨行平正通行之道,亦即法华经所谓大白牛车其疾如风也。真实成佛,须断尽二障,圆成四智,恩普群生,满足自利利他断、智、恩德、方成佛果,不是偷心取巧所能幸致。即净土念佛法,虽云简便速疾可以横超,当知此不过是超此世界而迁移一较便于修行的环境而已,并非往生即已成佛,仍须历位修习增进,以求圆满断智功德,方成佛果。平常所谓横超、竖超,其义并不正确。凡夫虽可带业往生极乐世界,因带有漏业故,不能算出三界,不过彼世界环境好,有胜缘增上,使其易进不退耳。仍非断尽三界惑业,不能了脱生死。各宗设方便令其心有所专注,如此恒久专一,即于其中勇猛集修众行,故云易速成佛。若 贪方便便宜而不能恒久,学此法稍久不见功效又改学彼法,学彼法稍久不见功效又改学他法,见异思迁,逐偷惰之情以流荡,则反塞方便之门,终无成佛之望矣! 丁二 答四种二道

  文殊师利菩萨言:“天子!菩萨摩诃萨速疾道有二种,诸菩萨摩诃萨行此道疾得阿耨多罗三菩提。云何为二?一者、方便道,二者、般若道。方便道者摄诸善法,般若道者了知简择;方便道者不舍众生,般若道者能舍诸法;方便道者知法和合,般若道者知不和合;方便道者能为因缘,般若道者能至寂灭;方便道者能知诸法差别之相,般若道者能知法界无差别理;方便道者能具庄严诸佛国土,般若道者能知诸佛国土平等;方便道者能知众生根行不同,般若道者能知根行空无所有;方便道者令诸菩萨诣于道场,般若道者能令菩萨逮无所觉。

  此第一种二道,以方便与般若二种为速疾成佛之道。维摩经云:“方便以为父,般若以为母”,方便是福德资粮,般若是智慧资粮,福慧圆满──两足尊者,即是成佛。菩萨无父母,以方便般若为父母( 世父母所生者,是四大假和之众生,非是菩萨) ;佛亦无父母,以方便般若为父母。达一切法因缘所生,自性本空,如幻如化,而修诸方便行,所谓“建水月道场,作空花佛事,度阳焰众生,降镜像魔军”,一切法皆唯心所变空无自性,以此常行上求下化自利利他之法而至成佛。方便与般若不可或离或缺,故维摩经谓“有方便慧解,无方便慧缚;有慧方便解,无慧方便缚”,即此义也。方便道者摄诸善法,一切法可分善不善无记,此中善法通世出世间善法,大概六度中前五度可以摄之;般若道者了知简择诸法,般若即慧,能决择诸法之善恶邪正。方便能摄诸众生不舍一有情,般若能了达诸法空性,不执一法。方便能知诸法因缘所生相应和合,般若能知诸法性空虚伪不实,无可和合。方便能如实知可化众生,为施设诸教法生起因缘,般若能集种种助道为众生至寂灭因缘。论云:“已上说功德清净道,次说因清净道”。方便能分别解释诸法知其差别之相,般若能知诸法平等法界无差别相。方便能广修福德庄严佛土,般若能知诸佛国土平等,如维摩经谓“诸佛净土,亦复皆空”。方便能知众生根性不同,有随信行者,有随法行者,分别观察随机施教,般若能了知众生毕竟空无,不见有一众生可度。方便能令诸菩萨诣于道场,由初地至二地乃至十地以及等觉入妙觉佛果地,般若空慧能令菩萨逮无所觉,所谓“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智亦无得”也。此方便与般若,乃大乘菩萨之总行,不可须臾相离,菩萨依不离方便之般若,速得成佛,所谓“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称为速疾道。

  天子!菩萨摩诃萨复有二种速疾道,云何为二?一者、资粮道,二者、决择道。资粮道者谓施等五波罗密,决择道者谓般若波罗密。有著道、无著道,有漏道、无漏道,皆如是说。

  此第二种二道,以资粮与决择明二种速疾成佛之道。菩萨资粮本通修六度,但以前五度正为福德资粮,到四加行位时常在定中引发般若慧即为决择道,义亦同于前方便般若相依不可相离。有著无著等亦如是说者,即有著道者谓施等五波罗密,无著道者即般若波罗密。有漏道者谓施等五波罗密,无漏道者谓般若波罗密。故前五离般若不成无著无漏,亦即不成为波罗密。

  复有二种速疾道,云何为二?一者有量道,二者无量道。有量道…

《大乘伽耶山顶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