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伽耶山頂經講記▪P5

  ..續本文上一頁,終不起此座”,正所謂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也。此二皆爲果位發心。應知此四種發心,依修行次第而言,亦是展轉相因而起,謂如初發心爲解行住因,乃至一生補處發心爲一切智因。一切智又名一切智智,即正遍知,爲如來德號之一,梵語叁藐叁菩提是也。

  戊二 喻說

  複次、天子!應知初發心如田中下種,解行住發心如芽漸增長,不退轉發心如枝葉花果次第出生,一生補處發心如果實成熟。

  文殊菩薩爲普利一切衆生故,將前四種發心用十一種譬喻詳爲解釋。因衆生之根機行業有種種之不同,非一種譬喻能遍曉一切人,故用種種譬喻來說。第一、以種田爲喻,謂四種發心因果次第,如下種、發芽、開花結果、果實成熟;如文易知

  複次、天子!第一發心如造車人先集于材,第二發心如得材已各別治淨,第叁發心如彼匠人造車成就,第四發心如以其車引重致遠。

  第二、以造車爲喻。治淨者,去其枝節,各別分配某材爲輪,某材爲軸,引重致遠,喻成佛度生。

  複次、天子!第一發心猶如初月,第二發心如五日夜至七夜月,第叁發心如十日夜月,第四發心如十四夜月。應知如來所有智慧,譬如明月至十五夜,一切光明悉皆圓滿。

  第叁、以明月爲喻,月光喻智慧,智慧即覺,覺即菩提,初發菩提心如初月,

  其光未露,漸至成佛,如十五夜光色圓滿。

  複次、天子!第一發心超聲聞地,第二發心超支佛地,第叁發心超不定地,第四發心住決定地。

  第四、以叁乘行果爲喻,初發心雖未斷生死煩惱,而其心已超過聲聞地,所謂迦陵在殼,其聲已超群鳥,蓋聲聞終不成佛也。辟支佛即是獨覺。不定地尚有退轉,此中第叁即是不退轉發心,故雲超不定也。住決定地,即是成佛。

  複次、天子!第一發心譬如有人初學字母,第二發心如彼學人漸解分析,第叁發心如學已久善知算數,第四發心如學成熟了達諸論。

  第五、以求學次第爲喻,此字母即指印度梵文字母,大概除中國漢文外,其余世界各種文字,皆從字母拚音學起。漸解分析,即明了文法集字成句,集句成章。第叁如文已成章,算已知數。第四則已了達究竟畢業,可以運用矣。

  複次、天子!第一發心菩薩住因,第二發心菩薩住智,第叁發心菩薩住斷,第四發心菩薩住果。

  第六、以菩薩住位爲喻。初二爲因,叁四爲果。若細分之,第一爲純因;乃因中之因,第二爲因中之果;又初二能伏二障,第叁方能澈底斷除二障一分,故能不退,乃果中之因;第四一生補處以鄰近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則是果中之果矣。

  複次、天子!第一發心因所攝,第二發心智所攝,第叁發心斷所攝,第四發心果所攝。

  第七、以所攝爲喻,因果次第與上義同。

  複次、天子!第一發心從因而起,第二發心從智而起,第叁發心從斷而起,第四發心從果而起。

  第八、以所從起爲喻,義亦同上。

  複次、天子!第一發心因差別分,第二發心智差別分,第叁發心斷差別分,第四發心果差別分。

  第九、以差別爲喻,顯發心差別之相。

  複次、天子!第一發心如采集衆藥,第二發心如分別藥性,第叁發心如隨病合藥,第四發心如服藥除愈。

  第十、以采藥治病爲喻,五明中有醫藥明,行菩薩道者應能采藥合方。藥服病除,如最後發心,達到斷煩惱證菩提之目的矣。

  複次、天子!第一發心生法王家,第二發心學法王法,第叁發心學得了解,第四發心學得自在”。

  第十一、以學法王爲喻,法王即指佛。又法王有泛正二義:泛論則一切法皆因緣所生成,一切即攝一切法,無論果法因法世法出世法佛法衆生法,一一皆平等性空,隨以一法爲主,可對衆法而稱王,法法皆可爲王,所謂于一微塵出大千經卷,于一芥子納無量須彌,皆顯法王之義。又一切諸法真實性空,如此普遍常住空真如性,即爲法王,王即是空,所謂空王。又一切法皆心所變,應以心爲諸法之王,王以能自在轉變爲義故。然此上猶未能正顯法王之義,而最正確之真法王,即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能轉有漏成無漏,轉雜染流轉成清淨常住,轉無明妄想識成圓明遍照智,故得菩提者曰佛,唯佛是真正法王。此中生法王家,即初發菩提心時皈投于佛也。第二第叁即對佛法已得勝解明了,第四學得自在,自在即王義,謂得成佛也,如法華經佛謂“我爲法王,于法自在”是也。

  丙二 答決定光明

  丁一 問速疾道行

  爾時、會中有天子名決定光明,白文殊師利菩薩言:“大士!何者是菩薩摩诃薩速疾道?諸菩薩摩诃薩行此道疾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爾時者,答淨月威光已畢之時;會中者,即伽耶山法會之中;有天子名決定光明,爲區別天王故稱天子。此中天子大概以欲界天者爲多,因欲界天與人較近,又不常在定,能多聞法;上二界的天人則多定境,故少赴法會。天子有凡夫,亦有證

  初二果者,證叁果即上生色界五不還天。又如華嚴等說,初二地菩薩現生人間作轉輪聖王,叁地于忉利天應化爲王,四地夜摩天,五地兜率天,六地化樂天,七地他化自在天,八地大梵或二禅天,九地叁禅天,十地四禅或色究竟天,各各應化爲王,故天王天子中亦多菩薩應化。速疾道,即速疾成佛之捷徑;發菩提心者雖可決定成佛,但要經叁大阿僧祇劫之長時間,五十五位或四十五位之階梯,及舍頭目腦髓種種難行之事,故有退轉之過患,因此請爲說速疾成佛之方便以鼓勵其萎弱畏退之心。由此大乘各宗,都以不涉階梯之頓超方便稱勝,如禅宗見性即成佛,密宗叁密相應即身成佛,乃至淨土宗橫超叁界等,皆爲修菩薩行者此一要求而設之方便,使初學之人製心一處,由所習一法門中憶念專持,集修一切菩薩功德,日進有功,孜孜不倦。然此經所明,乃修菩薩行平正通行之道,亦即法華經所謂大白牛車其疾如風也。真實成佛,須斷盡二障,圓成四智,恩普群生,滿足自利利他斷、智、恩德、方成佛果,不是偷心取巧所能幸致。即淨土念佛法,雖雲簡便速疾可以橫超,當知此不過是超此世界而遷移一較便于修行的環境而已,並非往生即已成佛,仍須曆位修習增進,以求圓滿斷智功德,方成佛果。平常所謂橫超、豎超,其義並不正確。凡夫雖可帶業往生極樂世界,因帶有漏業故,不能算出叁界,不過彼世界環境好,有勝緣增上,使其易進不退耳。仍非斷盡叁界惑業,不能了脫生死。各宗設方便令其心有所專注,如此恒久專一,即于其中勇猛集修衆行,故雲易速成佛。若 貪方便便宜而不能恒久,學此法稍久不見功效又改學彼法,學彼法稍久不見功效又改學他法,見異思遷,逐偷惰之情以流蕩,則反塞方便之門,終無成佛之望矣! 丁二 答四種二道

  文殊師利菩薩言:“天子!菩薩摩诃薩速疾道有二種,諸菩薩摩诃薩行此道疾得阿耨多羅叁菩提。雲何爲二?一者、方便道,二者、般若道。方便道者攝諸善法,般若道者了知簡擇;方便道者不舍衆生,般若道者能舍諸法;方便道者知法和合,般若道者知不和合;方便道者能爲因緣,般若道者能至寂滅;方便道者能知諸法差別之相,般若道者能知法界無差別理;方便道者能具莊嚴諸佛國土,般若道者能知諸佛國土平等;方便道者能知衆生根行不同,般若道者能知根行空無所有;方便道者令諸菩薩詣于道場,般若道者能令菩薩逮無所覺。

  此第一種二道,以方便與般若二種爲速疾成佛之道。維摩經雲:“方便以爲父,般若以爲母”,方便是福德資糧,般若是智慧資糧,福慧圓滿──兩足尊者,即是成佛。菩薩無父母,以方便般若爲父母( 世父母所生者,是四大假和之衆生,非是菩薩) ;佛亦無父母,以方便般若爲父母。達一切法因緣所生,自性本空,如幻如化,而修諸方便行,所謂“建水月道場,作空花佛事,度陽焰衆生,降鏡像魔軍”,一切法皆唯心所變空無自性,以此常行上求下化自利利他之法而至成佛。方便與般若不可或離或缺,故維摩經謂“有方便慧解,無方便慧縛;有慧方便解,無慧方便縛”,即此義也。方便道者攝諸善法,一切法可分善不善無記,此中善法通世出世間善法,大概六度中前五度可以攝之;般若道者了知簡擇諸法,般若即慧,能決擇諸法之善惡邪正。方便能攝諸衆生不舍一有情,般若能了達諸法空性,不執一法。方便能知諸法因緣所生相應和合,般若能知諸法性空虛僞不實,無可和合。方便能如實知可化衆生,爲施設諸教法生起因緣,般若能集種種助道爲衆生至寂滅因緣。論雲:“已上說功德清淨道,次說因清淨道”。方便能分別解釋諸法知其差別之相,般若能知諸法平等法界無差別相。方便能廣修福德莊嚴佛土,般若能知諸佛國土平等,如維摩經謂“諸佛淨土,亦複皆空”。方便能知衆生根性不同,有隨信行者,有隨法行者,分別觀察隨機施教,般若能了知衆生畢竟空無,不見有一衆生可度。方便能令諸菩薩詣于道場,由初地至二地乃至十地以及等覺入妙覺佛果地,般若空慧能令菩薩逮無所覺,所謂“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智亦無得”也。此方便與般若,乃大乘菩薩之總行,不可須臾相離,菩薩依不離方便之般若,速得成佛,所謂“叁世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稱爲速疾道。

  天子!菩薩摩诃薩複有二種速疾道,雲何爲二?一者、資糧道,二者、決擇道。資糧道者謂施等五波羅密,決擇道者謂般若波羅密。有著道、無著道,有漏道、無漏道,皆如是說。

  此第二種二道,以資糧與決擇明二種速疾成佛之道。菩薩資糧本通修六度,但以前五度正爲福德資糧,到四加行位時常在定中引發般若慧即爲決擇道,義亦同于前方便般若相依不可相離。有著無著等亦如是說者,即有著道者謂施等五波羅密,無著道者即般若波羅密。有漏道者謂施等五波羅密,無漏道者謂般若波羅密。故前五離般若不成無著無漏,亦即不成爲波羅密。

  複有二種速疾道,雲何爲二?一者有量道,二者無量道。有量道…

《大乘伽耶山頂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