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理趣六波罗密多经皈依三宝品讲录

  大乘理趣六波罗密多经皈依三宝品讲录

  太虚

  悬论

  一 示宗旨

  甲 皈德依本以定志

  乙 悔过行善以息灾

  二 解经题

  三 明品糸

  四 考译史

  甲 译人史      

  乙 本经译史

  丙 异译

  释经

  甲一 法会起教分

  乙一 证信叙

  乙二 发起叙

  丙一 慈氏问启全经

  丁一 观众运悲

  丁二 仰佛求觉

  丁三 敬仪

  丁四 请辞

  丙二 释尊赞发斯品

  甲二 圣教正说分

  乙一 慈氏总问三宝皈依

  乙二 释尊别说三宝皈依

  丙一 正说三宝

  丁一 佛宝

  戊一 总标

  戊二 别释

  己一 明佛身

  己二 显佛德

  戊三 抉择

  己一 辨一异

  己二 显三身

  庚一 法身

  庚二 报身

  庚三 化身

  己三 皈法身

  丁二 法宝

  戊一 总标

  戊二 别释

  己一 第一法宝

  庚一 正明涅槃

  辛一 长行

  壬一 征

  壬二 释

  辛二 偈颂

  庚二 结成三德

  己二 第二法宝

  【悬 论】

  一 示宗旨

  甲 皈德依本以定志

  近年来全世界人类,皆陷于灾祸包围之中;尤其是中国,竟成一种非常之国难,而武汉更濒于危急险难之境。余十九日由上海动身前,就有人言,武汉现在第二次水灾险象已呈,武汉人士且皆将纷纷逃避他处,劝阻余留沪而勿来鄂者。但余虽闻此言而不为动,卒如期来武汉讲此经者:一、因允许来汉会讲经已久,必应践约。二、因近年来国内天灾人祸继续发生,武汉为全国交通枢纽,前年水灾之损失现在犹未能恢复其元气,在全国众人之心理同情,意谓万万再不可有二次水灾之发现,而各想办法以求避免此次险恶之危象。在此以言救济,自应以全国及当地政治的社会的力量,运用科学的技术的方法为最切要;其次则拜菩萨、持佛名、礼忏讽经、设坛念咒,乃至祈天求神等等,以求免此灾难,亦为在觉得人力已尽之后的人情之所共趣。以上二种救济:一、是物质的实地救济;二、是精神的感应救济。各各尽以度过此险难危途为目的。在此时节因缘中,成此庄严法会,亦即人人成了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心理,故余亦来讲此经之皈依三宝品,以参加此共同之救济。

  中国几十年来种种的天灾人祸、国难民困之由来,澈底说一句:都是由人事之所造成。而人事所以造成此种种灾难者,是因人心失掉了依归,无复中心的信仰、一致的趣向;各逞私心,用其巧力,尽其才智,分裂为各种敌对的集团,相斗相轧,相争相杀,而产生此种种的灾难困苦。比如吾人一身之五官四肢,若能统一而各尽其职,各司其事,始可裨益自身,补充自力,成为壮健康强之人;若五官四肢各行其事,互不知觉,甚而两手相打,彼此摧残,则此身力用,抵销殆尽,且反有损己身之危险!由此观之,以个人言,精神上也有一致的依归,方成统一的人格,健康的人生。国民亦复如是,所以古贤孟轲说:“天下恶乎定?定于一”。即言人民若无殊途同归,百虑一致的趣向,全国人心即无由安定。而现在中国人心的纷乱,亦正需要此安定全国人心之一致同归的中心信仰。但此须由理智的抉择,而以至德为所归。故本经中说:“一切有情,各作是念:谁能与我作皈依处,除其衰患、令得安乐?乃至除佛法僧更无有能救护我者!……令诸有情,皈佛法僧”。三界、五道一切处之一切有情,皆在生死大海中流转漂溺,涌浪洄澓,种种诸难常现在前,无皈依处;真能为有情所依归者,唯有皈依佛法僧宝。此乃显三宝功德,谓三界、六道、人非人等,唯以三宝之究竟圆满清净无漏功德为皈依处。然三宝功德,又皆依无为法性真如为本。故经中重颂说:“如来妙体即法身,清净解脱同真谛,如日与光不相离,如来功德即涅槃,真我与佛无差别,一切有情所皈趣”。所皈佛,当以清净法身为所依根本;所依法,应以无为法性为所依根本;所皈僧,应以第一义真实僧为所依根本。以显德而知归,则一切人天有情唯三宝功德为皈依处。复究真而穷源,则唯无为真如法性为三宝功德所依根本。人人依此一本以清净三宝为一致之皈趣,则人心安定矣。人心安定,则民族国群亦安宁矣。是为余此次讲经之意;望大众皆能以三宝为皈依而正其信、定其志,以为根本之救济!

  乙 悔过行善以息灾

  经云:“我今此身已生人趣,……若不皈依,后悔何及”!盖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大众今日既得人身,复闻佛法,切不可懈怠自欺,空过此生。乘此机会,修诸功德,增进善业;常自反省,发露忏悔,痛改已往之恶非,力行将来之善业。由是悔过行善之力,能对治一切恶业之势力,而损减消灭恶业所生起的天灾人祸之苦果。所以悔过行善是鞭辟向里求之在己的根本救灾,而深合佛说一切法因缘生的正因果之理。一切灾难皆是吾人共积恶业之结晶,若能悔过认罪,且皈依三宝奉行众善,实为消灾息难之唯一胜妙法门。经云:“然智慧炬,能照有情十不善闇使见善道”,即是以十善业之力,对治十不善业之力。例如举不杀生言,就是免死伤保寿康之正法。若能觉得凡一切有生命者,皆同自己之爱生惜命,由此自愍愍他,不忍残杀,将此同情心广而大之,成为不害一切众生心,即成大悲的善心。身三业,口四业,意三业,皆应如是。此身口意十业之中,尤以意之不贪、不嗔、不痴为紧要。以因缘生之正因果理而言,现在之一切炮火刀兵等灾,不外乎各人心中之嗔心所发生。种种杀人的利器,皆由嗔心而来。复次、由各人贪心之活动,而积成水旱淫潦等一切天灾。因吾人贪心之无微不至,无孔不入,随成此水灾等之苦果,如大海吞纳百川,贪亦如此。且心贪之极,或愈贪愈甚,或愈贪愈无所得。水旱天灾亦然。乃由人之不平,均贪心所造成也。此贪、嗔二心,皆由不明事理之无明痴心而生,嗔成炮火等灾,贪成水潦等灾,而对治此无明痴心、邪见颠倒者,要以般若波罗密为主。故讲此经以对治邪见无明,愚痴颠倒,照破十不善闇,息除灾难也。

  二 解经题

  此经题总有十字,经字显是佛说。佛教典籍有经律论之三藏;论藏大抵为佛弟子推阐经中之义理所造,律乃世尊因时制宜而成,经则佛说或佛弟子说由佛印可者。梵语修多罗,或云修妒路,此即线义,以喻如线之能贯诸法义,有条不紊而成众生共遵共行之大法也。本经乃大乘经,大乘为无量众生之所乘者,如火车为众人所乘坐,为众生所乘而各达其目的地而设,非为个人之小车也。故大乘乃一切有情共乘而至究竟圆满佛果者。大乘之发心行证,为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普度一切众生究竟成佛。但大乘经典众多,此经是大乘中理趣六波罗密多。按般若经中奘译理趣般若,菩提流支则译为实相般若;理趣即实相义,一切法究竟真理之意趣,名理趣,同实相之义。实相即一切法之真如理;即一切法之究竟真实相。此理趣依般若为总依,依大乘理趣而成六波罗密行。波罗密多即到彼岸义,理趣即彼岸之实相。达彼岸实相之行有六,曰六波罗密行。六波罗密行,即实相。例施相空,即相离相,即是实相;实相无相,无所不相。即实相,即理趣,即到彼岸之大乘六波罗密多行也。此经总有十卷,十品,今仅讲十卷中第一卷之第一皈依三宝品耳。

  三 明品系

  一切经典皆分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此品在本经三分中,即属序分;然亦不全为序分,故慈氏启问以下,即属正宗分也。

  初发意菩萨,不知由何入佛法门,弥勒菩萨乃为发问,使初发心者得能入门,趣向圆满清净功德;以因地心契果地觉,故有此皈依三宝品。第二品名陀罗尼品──即总持一切三宝功德,得免灾难而享安宁,为佛果上无漏功德之救生方便,是回果向因义。第三发菩提心品,第四不退转品,是在从因趣果之阶段上言,以既发此大心,行此大行,不退不失,故成第五乃至第十之六度行品也。此品乃十品之根本;以佛法在应机施教,因有此一类初发意者,须以皈依三宝之清净无漏功德为入门,故发生弥勒请佛说法之动机也。

  四 考译史

  甲 译人史

  梵名般剌若──智慧──,北天竺迦毕试国人,姓乔答摩──即瞿昙。父母早丧,七岁依大调伏军,讽四阿含十万颂,阿毗达磨二万余偈。二十岁具足律仪,讽诵萨婆多俱舍、大毗婆沙小乘论,后转入那烂陀寺,受大乘唯识、瑜伽、中边等论,金刚般若等经;声明、因明、医明、工巧明等无不精娴。又去南天竺,从法称受瑜伽教,入曼陀罗三密护身五部契印。闻牛国──支那──为文殊教化之所,誓愿来传佛教。初汛海,垂至广州,风飘却返执狮子国──锡兰──。修船再垂至广府,舶为风浪所破,转遇顺风至岸,梵经不知所之;至海壖,得之于岸上白沙内大竹筒中,经仍无恙,知大乘理趣波罗密多经之与中国有缘矣。建中三年来长安,从事翻译。所译除本经十卷外,尚有大华严长者而问佛那罗延力经一卷,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一卷,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一部十卷,本生心地观经一部十卷等。贞元六年,敕赐三藏名及紫袈裟。

  乙 本经译史

  般若三藏于贞元三年,初在神策将军罗好心──为三藏舅氏──家,与大秦寺波罗斯僧景净,依胡本译成六波罗密经七卷。时般若未娴胡语,复未解唐言;景净不识梵文,复未明释教,虽称传译,未获半珠!录表奏闻,意望流行。时帝察其所译,理昧词疏,不许流通。贞元四年,传牒京城诸寺,圆照、道液、良秀等在西明寺翻译,开题名曰大乘理趣六波罗密多经,其文十卷,其品亦然。自六月八日创题,十月中旬译文周毕,十二月十五日缮写复终,二十八日录表上奏;帝省经表慰有加。──上依贞元录。

  丙 异译

  奘译六百卷大般若经,第五百七十八卷,为第十会他化自在天宫说般若理趣分一卷,与后译实相般若本同译别本。奘师别译实相般若波罗密经一卷,与大般若第十会般若理趣分同本异译。西域梵文有广略二本,故实相、理趣文意乃同。(上依…

《大乘理趣六波罗密多经皈依三宝品讲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