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理趣六波罗密多经皈依三宝品讲录▪P2

  ..续本文上一页法宝标目)。至元法宝勘同录:实相般若波罗密多经一卷,大唐天后时,天竺三藏菩提流志译,此经与大般若第十会,般若理趣分同本。大乘理趣六波罗密多经十卷,罽宾三藏般若共利言等译──依至元法宝勘同总录。依此以考理趣般若与本经异同:彼为理趣的般若,此为理趣的六度;彼别此总,是其异,而明理趣又其同也。

  【释 经】

  甲一 法会起教分

  乙一 证信叙

  证信叙者,即以闻时主处众的五种,证显此经真是佛说。五种证信,其格式通一切大小乘经皆有,即叙法会事业,使共遵共信故。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王舍大城迦兰多迦竹林精舍。时与众多菩萨摩诃萨,住不退转,位阶十地,十波罗密多悉已圆满;复有众多诸大苾刍,皆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逮得己利,心善解脱,慧善解脱;复有阿僧企耶诸有情等,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此证信叙,依古来有二释:一、龙树大智度论说为六种成就──1.“如是”谓信成就,2.“我闻”谓闻成就,3.“一时”谓时成就,4.“薄伽梵”谓主成就,5.“王舍大城”等谓处成就,6.听众谓众成就也。二、亲光佛地经论作五重证信,与六种成就不同者──即如是二字作如此一部经而解,谓结集经者言:如此一部大乘理趣六波罗密多经,亦如现在演讲之记录人,谓如此记录耳;故如是者,亦结集经人指所结集经之代名词耳。下举五种证信:1.“我闻”,闻是由耳根发耳识同时生起意识而成,然现时不言耳闻而言我闻者,以我乃总体之假名,即显结集之菩萨,从佛亲闻,即以亲闻证信,非同道听途说可比也。2.“一时”,举说法时以证信,譬如开会之记录,须书其年月日时记录之时间,而使有可信之价值,故一时者亦是指在某时闻佛所说也。又一时者,即感应道交机教相扣时也。然为何不记出某年某月某日?一因法会大众不限人类,有天龙八部等,故时间不能指定,如人间之年月时,即非天等之年月时。二则即人类之年月时亦不同,如中国古历有夏历、周历之不同,而现在之阳历又不同,乃至各国犹多不同。又如世界通用二十四时,印度六时,中国十二时等不同。故即人间,亦有各种历法之不同,不能核其一定说法之日时也。3.“薄伽梵”者,以说法主证信,如开会必有其主席者,若无主席主持之,即不成其正式之开会也,佛当时说法亦然。说法之主即薄伽梵,余经或言佛世尊等。此薄伽梵译音不同而义有多种,如龙树以四义释,天亲以六义释,然皆有尊贵义,故亦译世尊。然以其含义多故,仍其梵音也。世尊者,乃世出世间一切贤圣中之最尊贵义,薄伽梵即世尊,是通名于十方佛者。此中乃专指释尊为此土说法之主;但佛佛道同,如十力、十八不共法等功德,同于十方诸佛,不一不异,故亦通十方佛也。4.举说法处证信,如开会记录之记开会于某地也。以举说处,可稽考而证信故。此王舍城迦兰多迦竹林精舍,即佛说此经之处所,如说汉口之正信会。此“王舍城”是摩竭陀国之都城,王名频婆娑罗,继其位者为阿阇世王,为佛典中有名之王,王为当时印度各国之盟主,且该国亦印度最大之国也。此城何以名王舍,以昔有一王先舍于此,而人民后集成国故名。据近今考察,今已成荒土矣。此竹林精舍与灵山、祇园等,同为佛说法最著名之处,考竹林精舍之来源,传说不一,有云:其地多竹,迦兰多迦即迦陵频伽,以竹林中多有此鸟,其音最美,以之喻佛音亦然,故云“迦兰多迦竹林精舍”也。又云:释迦初出家,王即相遇,请佛成道后先为说法,故佛证大菩提果,于鹿苑度五比丘后,即先往与王说法,王即为佛造精舍于竹林也。又有谓:迦兰多迦长者施佛者;此长者先是外道,后因信佛,欲以此林供佛,因发心供佛时,即感护法神令栖此之外道离去,长者遂以供佛。但此二说可会通之,谓长者之施舍,亦由国王之请住也。5.以听众证信,仅一人闻犹不可靠,故以大众证信也。

  一、大乘菩萨类:此大乘经以大乘众为主故,先列菩萨众。余经先列比丘众者,从近至远而言也。“菩萨”、梵音也,在中国误会为一切偶像之代名词,亦有说为普济之义者,但确实言之,应云菩提萨埵,萨埵是有情义,菩提是觉悟义,凡在佛法中已有觉悟之人等有情,皆可名之为菩萨,此为广义。狭义言之,菩萨是于佛法中到了有相当程度者而言。“摩诃萨”者,摩诃有大、多、胜三义,合言之为大菩萨也。言已发菩提心,求正觉而不退转者,拣除初发心之易退转者而言,故云“住不退转”。但不退转有多种:谓十信中第六信为信不退,十住之初发心为发心不退,进至第七住为行不退,初地为证不退,第八地无功用道为念不退。无功用道如长江水已至大海边。此中不退转,最低者为发心不退,多数在证不退,是十地菩萨,故云“位阶十地”,乃菩萨位最高者。“十波罗密”,为初发菩萨心乃至十地所共修者。初修时祗一度是一度,如布施唯是布施,不能摄一切在布施中;亦只能作一事,不能即事而达真理,如修财施即非法施。至初地则成理事融通之修,一摄一切,故初地以上能于一度修一切度,八地上者,念念中于一切度中修一切度,故名“圆满”,即明此中为十地之大菩萨众也。

  次列声闻众:“苾刍”亦云比丘,皆梵音也。中国读者以为比于孔丘,误也。义为乞士,出家不事生产,以乞食为生活之人,此一义也;又乞、求学义也,士、人也,即从佛出家而求学佛法之人士也。如竹林精舍,即佛教专门之学校,比丘即遵守律仪之共同规则,以乞求佛法之学士也。但此指已证阿罗汉果者,非初出家新学之苾刍。出家有四果,如学校之有小学乃至研究院之学位。“阿罗汉”释为无生:又为应供,应受人天供养也。漏即烦恼,有此烦恼,故曰有漏。“诸漏”谓欲漏、有漏、无明漏。欲漏唯欲界,有漏通上二界,无明漏通三界;漏既“尽”,一切有漏业果亦尽,漏尽故无烦恼。“逮得己利”者,即已自了解生死故,显阿罗汉自己解脱生死,故名己利。“心善解脱”者,心即禅定;罗汉之证无生,亦有但以智得,即增上心之种种禅定──四禅八定尚未成就者,即不名心善解脱。“慧善解脱”,由见道入初果证生空慧时,有证生空真如之智慧;由此至四果,将从人我执所生烦恼断绝净尽而成尽智、无生智,故云解脱也。

  “复有诸有情等”,是列初发心众,此经即为初发心者说,故此经当机者,即此阿僧祇有情等也。“阿僧企耶”,此云无数。阿即无义、不义、非义。有情即萨埵,一谓有情爱,二谓有情性:有情爱谓有四根本烦恼,有情性以有赖耶为体。此等有情,皆发菩提心,此即初发心菩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合为无上正等正觉。觉虽众生皆有,然三菩提之正觉则非凡夫外道所有。然此犹可通指四种圣人,但罗汉、辟支,有正觉而无普遍平等正觉,故三藐三菩提唯大菩萨及佛也。再加阿耨多罗之无上义,则唯究竟成佛方得此称。发菩提心,即是发成佛之心,此须从大悲心起,见众生之苦痛如己之苦痛。众生烦恼业果无量,须有无边智慧能力方可救度。不然,虽发好心有反害人者,虽有智慧而无能力,亦心爱而力莫能助,故求得无上正遍觉,方具足圆满智慧,无边能力。而此心即从大悲而发,充分将此心愿表示出来者,即四弘誓愿,故综合应云大悲菩提心。当时有此大心凡夫之众生为本经之当机众,如现在法会大众发此心,亦即此法会之当机众也。

  乙二 发起叙

  丙一 慈氏问启全经 此在全经上讲即正宗分,但现在唯讲皈依三宝品,可以作发起叙。盖慈氏菩萨为引导初发心大众而发问也。

  丁一 观众运悲

  尔时慈氏菩萨摩诃萨,于此会中而作是念:此会众中诸有情类,贫穷孤露,无所依怙,流转生死,沉溺爱河;欲达彼岸,为闻法故,愿见世尊求一切智,无有力能。尔时、慈氏菩萨为欲咨问甚深义趣:一切有情云何发菩提心求佛决定,三无数劫无有疲倦?

  此即观众起悲。“贫穷”谓于诸圣功德法财未具,“孤露”者、未证法身未能真为佛子,生在佛家,流转生死之中,沉溺于贪爱烦恼之河也。然欲达到彼岸,为闻法而愿见世尊,而又无此智慧能力,故慈氏运大悲心,代发心者而起咨问。修菩萨行须经三大阿僧祇耶难行,故云“三无数劫无有疲倦”也。

  丁二 仰佛求觉

  今佛世尊,意趣难解,广大甚深;文句巧妙,具足圆满,记别有情因果差别;希求速疾无上菩提。

  第二仰佛求觉,谓佛所证功德,“意趣难解”,唯佛与佛乃能了知“广大甚深”。“文句巧妙”者,谓佛说法,非常微妙,一字具足一切字,一义具足无量义。“记别有情”者,谓能记六凡众生种种差别。上二即证得甚深,教义甚深。“希求速证无上菩提”者,谓希求于佛自觉境界能速成就。

  丁三 敬仪

  于是弥勒菩萨摩诃萨,发如是心,即从座起,整理衣服,善调六根,身口意业皆悉寂静。然其六根、百福所生妙相庄严八十种好,三无数劫之所圆满摩诃般若波罗密多等百千万日光明相庄严其身,一切有情瞻仰无厌,近无等等佛果菩提。以如是身往诣佛所,五体投地,礼佛双足。又以无量功德庄严之手,如新生莲华,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弥勒”梵音,此云慈氏。“善调六根,身口意业皆悉寂静”等者,谓慈氏寂静安详之态度;此明弥勒菩萨一生补处之福德圆满庄严也。“般若”、智慧,显智慧圆满。“无等等”者,指一切法真如法性,无一切法与之等,唯佛之无上正遍觉等于无等之真如,故云无等等也。

  丁四 请词

  “如来世尊于一念中,能知一切有情过去未来现在之心!或有有情因咨问时获清净心,或有有情受记之时获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辟支佛果,或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为此义故,仰咨如来,唯愿世尊分别解说!”弥勒菩萨启请世尊说法之前,先赞佛德殊胜,“如来”是佛陀十种德号之一,十方诸佛之通称。“如”谓一切法皆真如也,“…

《大乘理趣六波罗密多经皈依三宝品讲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