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法寶標目)。至元法寶勘同錄:實相般若波羅密多經一卷,大唐天後時,天竺叁藏菩提流志譯,此經與大般若第十會,般若理趣分同本。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十卷,罽賓叁藏般若共利言等譯──依至元法寶勘同總錄。依此以考理趣般若與本經異同:彼爲理趣的般若,此爲理趣的六度;彼別此總,是其異,而明理趣又其同也。
【釋 經】
甲一 法會起教分
乙一 證信敘
證信敘者,即以聞時主處衆的五種,證顯此經真是佛說。五種證信,其格式通一切大小乘經皆有,即敘法會事業,使共遵共信故。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王舍大城迦蘭多迦竹林精舍。時與衆多菩薩摩诃薩,住不退轉,位階十地,十波羅密多悉已圓滿;複有衆多諸大苾刍,皆阿羅漢,諸漏已盡,無複煩惱,逮得己利,心善解脫,慧善解脫;複有阿僧企耶諸有情等,皆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
此證信敘,依古來有二釋:一、龍樹大智度論說爲六種成就──1.“如是”謂信成就,2.“我聞”謂聞成就,3.“一時”謂時成就,4.“薄伽梵”謂主成就,5.“王舍大城”等謂處成就,6.聽衆謂衆成就也。二、親光佛地經論作五重證信,與六種成就不同者──即如是二字作如此一部經而解,謂結集經者言:如此一部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亦如現在演講之記錄人,謂如此記錄耳;故如是者,亦結集經人指所結集經之代名詞耳。下舉五種證信:1.“我聞”,聞是由耳根發耳識同時生起意識而成,然現時不言耳聞而言我聞者,以我乃總體之假名,即顯結集之菩薩,從佛親聞,即以親聞證信,非同道聽途說可比也。2.“一時”,舉說法時以證信,譬如開會之記錄,須書其年月日時記錄之時間,而使有可信之價值,故一時者亦是指在某時聞佛所說也。又一時者,即感應道交機教相扣時也。然爲何不記出某年某月某日?一因法會大衆不限人類,有天龍八部等,故時間不能指定,如人間之年月時,即非天等之年月時。二則即人類之年月時亦不同,如中國古曆有夏曆、周曆之不同,而現在之陽曆又不同,乃至各國猶多不同。又如世界通用二十四時,印度六時,中國十二時等不同。故即人間,亦有各種曆法之不同,不能核其一定說法之日時也。3.“薄伽梵”者,以說法主證信,如開會必有其主席者,若無主席主持之,即不成其正式之開會也,佛當時說法亦然。說法之主即薄伽梵,余經或言佛世尊等。此薄伽梵譯音不同而義有多種,如龍樹以四義釋,天親以六義釋,然皆有尊貴義,故亦譯世尊。然以其含義多故,仍其梵音也。世尊者,乃世出世間一切賢聖中之最尊貴義,薄伽梵即世尊,是通名于十方佛者。此中乃專指釋尊爲此土說法之主;但佛佛道同,如十力、十八不共法等功德,同于十方諸佛,不一不異,故亦通十方佛也。4.舉說法處證信,如開會記錄之記開會于某地也。以舉說處,可稽考而證信故。此王舍城迦蘭多迦竹林精舍,即佛說此經之處所,如說漢口之正信會。此“王舍城”是摩竭陀國之都城,王名頻婆娑羅,繼其位者爲阿阇世王,爲佛典中有名之王,王爲當時印度各國之盟主,且該國亦印度最大之國也。此城何以名王舍,以昔有一王先舍于此,而人民後集成國故名。據近今考察,今已成荒土矣。此竹林精舍與靈山、祇園等,同爲佛說法最著名之處,考竹林精舍之來源,傳說不一,有雲:其地多竹,迦蘭多迦即迦陵頻伽,以竹林中多有此鳥,其音最美,以之喻佛音亦然,故雲“迦蘭多迦竹林精舍”也。又雲:釋迦初出家,王即相遇,請佛成道後先爲說法,故佛證大菩提果,于鹿苑度五比丘後,即先往與王說法,王即爲佛造精舍于竹林也。又有謂:迦蘭多迦長者施佛者;此長者先是外道,後因信佛,欲以此林供佛,因發心供佛時,即感護法神令棲此之外道離去,長者遂以供佛。但此二說可會通之,謂長者之施舍,亦由國王之請住也。5.以聽衆證信,僅一人聞猶不可靠,故以大衆證信也。
一、大乘菩薩類:此大乘經以大乘衆爲主故,先列菩薩衆。余經先列比丘衆者,從近至遠而言也。“菩薩”、梵音也,在中國誤會爲一切偶像之代名詞,亦有說爲普濟之義者,但確實言之,應雲菩提薩埵,薩埵是有情義,菩提是覺悟義,凡在佛法中已有覺悟之人等有情,皆可名之爲菩薩,此爲廣義。狹義言之,菩薩是于佛法中到了有相當程度者而言。“摩诃薩”者,摩诃有大、多、勝叁義,合言之爲大菩薩也。言已發菩提心,求正覺而不退轉者,揀除初發心之易退轉者而言,故雲“住不退轉”。但不退轉有多種:謂十信中第六信爲信不退,十住之初發心爲發心不退,進至第七住爲行不退,初地爲證不退,第八地無功用道爲念不退。無功用道如長江水已至大海邊。此中不退轉,最低者爲發心不退,多數在證不退,是十地菩薩,故雲“位階十地”,乃菩薩位最高者。“十波羅密”,爲初發菩薩心乃至十地所共修者。初修時祗一度是一度,如布施唯是布施,不能攝一切在布施中;亦只能作一事,不能即事而達真理,如修財施即非法施。至初地則成理事融通之修,一攝一切,故初地以上能于一度修一切度,八地上者,念念中于一切度中修一切度,故名“圓滿”,即明此中爲十地之大菩薩衆也。
次列聲聞衆:“苾刍”亦雲比丘,皆梵音也。中國讀者以爲比于孔丘,誤也。義爲乞士,出家不事生産,以乞食爲生活之人,此一義也;又乞、求學義也,士、人也,即從佛出家而求學佛法之人士也。如竹林精舍,即佛教專門之學校,比丘即遵守律儀之共同規則,以乞求佛法之學士也。但此指已證阿羅漢果者,非初出家新學之苾刍。出家有四果,如學校之有小學乃至研究院之學位。“阿羅漢”釋爲無生:又爲應供,應受人天供養也。漏即煩惱,有此煩惱,故曰有漏。“諸漏”謂欲漏、有漏、無明漏。欲漏唯欲界,有漏通上二界,無明漏通叁界;漏既“盡”,一切有漏業果亦盡,漏盡故無煩惱。“逮得己利”者,即已自了解生死故,顯阿羅漢自己解脫生死,故名己利。“心善解脫”者,心即禅定;羅漢之證無生,亦有但以智得,即增上心之種種禅定──四禅八定尚未成就者,即不名心善解脫。“慧善解脫”,由見道入初果證生空慧時,有證生空真如之智慧;由此至四果,將從人我執所生煩惱斷絕淨盡而成盡智、無生智,故雲解脫也。
“複有諸有情等”,是列初發心衆,此經即爲初發心者說,故此經當機者,即此阿僧祇有情等也。“阿僧企耶”,此雲無數。阿即無義、不義、非義。有情即薩埵,一謂有情愛,二謂有情性:有情愛謂有四根本煩惱,有情性以有賴耶爲體。此等有情,皆發菩提心,此即初發心菩薩。“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合爲無上正等正覺。覺雖衆生皆有,然叁菩提之正覺則非凡夫外道所有。然此猶可通指四種聖人,但羅漢、辟支,有正覺而無普遍平等正覺,故叁藐叁菩提唯大菩薩及佛也。再加阿耨多羅之無上義,則唯究竟成佛方得此稱。發菩提心,即是發成佛之心,此須從大悲心起,見衆生之苦痛如己之苦痛。衆生煩惱業果無量,須有無邊智慧能力方可救度。不然,雖發好心有反害人者,雖有智慧而無能力,亦心愛而力莫能助,故求得無上正遍覺,方具足圓滿智慧,無邊能力。而此心即從大悲而發,充分將此心願表示出來者,即四弘誓願,故綜合應雲大悲菩提心。當時有此大心凡夫之衆生爲本經之當機衆,如現在法會大衆發此心,亦即此法會之當機衆也。
乙二 發起敘
丙一 慈氏問啓全經 此在全經上講即正宗分,但現在唯講皈依叁寶品,可以作發起敘。蓋慈氏菩薩爲引導初發心大衆而發問也。
丁一 觀衆運悲
爾時慈氏菩薩摩诃薩,于此會中而作是念:此會衆中諸有情類,貧窮孤露,無所依怙,流轉生死,沈溺愛河;欲達彼岸,爲聞法故,願見世尊求一切智,無有力能。爾時、慈氏菩薩爲欲咨問甚深義趣:一切有情雲何發菩提心求佛決定,叁無數劫無有疲倦?
此即觀衆起悲。“貧窮”謂于諸聖功德法財未具,“孤露”者、未證法身未能真爲佛子,生在佛家,流轉生死之中,沈溺于貪愛煩惱之河也。然欲達到彼岸,爲聞法而願見世尊,而又無此智慧能力,故慈氏運大悲心,代發心者而起咨問。修菩薩行須經叁大阿僧祇耶難行,故雲“叁無數劫無有疲倦”也。
丁二 仰佛求覺
今佛世尊,意趣難解,廣大甚深;文句巧妙,具足圓滿,記別有情因果差別;希求速疾無上菩提。
第二仰佛求覺,謂佛所證功德,“意趣難解”,唯佛與佛乃能了知“廣大甚深”。“文句巧妙”者,謂佛說法,非常微妙,一字具足一切字,一義具足無量義。“記別有情”者,謂能記六凡衆生種種差別。上二即證得甚深,教義甚深。“希求速證無上菩提”者,謂希求于佛自覺境界能速成就。
丁叁 敬儀
于是彌勒菩薩摩诃薩,發如是心,即從座起,整理衣服,善調六根,身口意業皆悉寂靜。然其六根、百福所生妙相莊嚴八十種好,叁無數劫之所圓滿摩诃般若波羅密多等百千萬日光明相莊嚴其身,一切有情瞻仰無厭,近無等等佛果菩提。以如是身往詣佛所,五體投地,禮佛雙足。又以無量功德莊嚴之手,如新生蓮華,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彌勒”梵音,此雲慈氏。“善調六根,身口意業皆悉寂靜”等者,謂慈氏寂靜安詳之態度;此明彌勒菩薩一生補處之福德圓滿莊嚴也。“般若”、智慧,顯智慧圓滿。“無等等”者,指一切法真如法性,無一切法與之等,唯佛之無上正遍覺等于無等之真如,故雲無等等也。
丁四 請詞
“如來世尊于一念中,能知一切有情過去未來現在之心!或有有情因咨問時獲清淨心,或有有情受記之時獲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果、辟支佛果,或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記。爲此義故,仰咨如來,唯願世尊分別解說!”彌勒菩薩啓請世尊說法之前,先贊佛德殊勝,“如來”是佛陀十種德號之一,十方諸佛之通稱。“如”謂一切法皆真如也,“…
《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皈依叁寶品講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