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理趣六波罗密多经发菩提心品讲录▪P3

  ..续本文上一页好施、向上胜进之心,自然享受超人生活。否则、人格还不保,要堕落三涂去呢!能够向上好善,求比人世间更进一步,自然得保人格而进到天乘以上去。2.了知三界是苦而求出离:法华经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此三界为众生共业所感,亦共同忍气吞声的甘心受著这三界一切苦。假若我们不愿意做地狱里的众生,亦不愿做人世间的落伍者,耍快怏地修习四念处观。所以,修佛法的人,要厌恶这个如火宅的三界而求出离。凡有向上心,于佛出世法有真正智慧的人,视三界皆是五阴和合而成,生灭无常随业流转,无论善与不善都是有漏且苦的。也许有时快乐吧,但不是永久的。所以三界依正诸法,不能超出苦字范围,值不得我们贪恋!3.要具足大悲心:虽有上二心,尚不足发起大乘菩提之心,更要有大悲以为基础。大悲心,可即从仁爱、博爱而扩充。大悲心是要救拔遍于法界一切众生的。因为我与一切众生本是一体,我即众生,离了众生就没有我了。所以我应赶快的修学一切法门得大解脱,好救济如我一样沉没苦海的众生,使他们速断烦恼。我们自身若不能大解脱,自救尚且不能,那里还能说到救人?所以一定要先修习一切法门,求证无上菩提。我们要以大众的苦乐为苦乐,众生的苦乐比我个人还要关切,这才能发菩提心。

  已发了苦提心,又怎样去修行呢?如果要去度众生与断众生的烦恼,没有真实的修行,唱高调骗人是不对的。大乘菩萨所修的行,即是六度。此六度有福德与智慧:如布施、持戒、忍辱,即是福行;般若、即是慧行;精进是通策福慧:禅定是总集福慧,故称禅定是福慧的功德。若福慧两足,则万德自然圆满。然而发心修大乘行者,古往今来,修行者多成就者少。如要想成佛,一定先要使所发的菩提心永不退转!但这须有良好的环境;如发愿往生西方,修三密加持,目的皆在求不退转。修行大乘菩萨行,不是容易的事,第一先要先行种种布施。兹姑就财施而言,亦有多种:一、内财施,即牺牲头目脑髓是。( 如舍利弗昔行菩萨行时,有人要眼睛,他取下右眼,这人说要左眼,他就取下左眼,这人又说他的眼坏了没有用处,把眼抛弃地下;他觉得菩萨行难行,乃不行菩萨道自愿退做罗汉)。二、外财施,即牺牲家中一切财产是;但是施之不当或反至使他人受罪过、受痛苦。三、内外财施,即牺牲妻子儿女等是。总之,要难行能行,难忍能忍,这才可修大乘行而不退转。

  上面所说,总括之如下:种向上之心,能成就人中圣贤及天等胜进之果;种出世之心,能成就出世三乘罗汉等果;种大悲心,乃能成就无上菩提佛果。从此经全部文义研究起来,此第三品是讲云何发心;第四品正明以何因缘于大乘心得不退转;而第五品起是明修行的行。

  甲二 受请正说

  乙一 标发五心

  尔时、薄伽梵告慈氏菩萨摩诃萨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为有情修大乘行,欲度有情置大涅槃,应当先发五种胜心。云何为五?一者、于诸有情普发平等大慈悲心。二者、于一切种智心不退转。三者、于诸有情起亲友想,于险难中誓当救护。四者、常于有情起负债想。五者、恒怀惭愧,何时偿毕?能发如是五种心者,速能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薄伽梵即是世尊。善男子、善女人,是具足善根而能发大乘心的男女们。大乘行、是为的普济众生,以普为法界有情谋利益为前提。佛告诉弥勒菩萨:如果有人发广大心,要把世间众生度到涅槃去,应该先发五种胜心。

  大乘,如大火车一样,此火车为运输一切之用;大乘法使一切众生了知三界是苦而求出离,同度生死苦海,同登觉岸,证大涅槃,得大自在。涅槃,亦云泥洹──灭的意思;灭即灭度,灭烦恼、度生死,能用智慧之火烧尽烦恼之薪,此为三乘之共法。若大乘者,即是圆满寂灭之义。一切功德无不圆满,一切惑业断灭无余。然涅槃有有余涅槃、无余涅槃等,生死业因虽灭而业报尚未断,为有余,连业报亦舍离了,为无余,此为罗汉、辟支所证的。大乘则以非苦依在而说为有余,苦依尽说为无余。又真如为本性涅槃,大悲般若为无住涅槃。

  云何五种胜心?第一、以大慈大悲为根本,要普遍救济。第二、佛所成就的一切种智,对于诸法若事、若理、若相、若果....无不了知。所以学佛的,要求得此一切种智,此即菩提心之正体。第三、要把一切众生当作父母看,要立大誓愿度脱他们的一切痛苦。第四我生生世世曾在六道中流转生死,一切众生皆与我有恩德,一切衣食具都曾仰仗他们的供给;我若不报众生恩,好像欠了人家的债务一样,一定要算还清楚。第五、知果我于众生不能报恩,老实说,就是不能还众生债,免不得生生世世受累。前二种心,即是说明发菩提心的正义;后三种,是怕中途有什么变化而谨防失菩提心。有了此种为根本而去修大乘行,决定证得无上佛果无疑。乙二 广明五心丙一 喻说丁一 喻初二心

  复次、慈氏菩萨摩诃萨!云何于大乘中一心修行得不退转?如往昔时有一商人,聪慧明达,常行仁孝,恒见父母宗亲贫苦,常怀忧恼逼切身心,以何方便而能给济?作是思维:“无过入海采如意宝而供给之,得离贫苦”。以是因缘,发勇猛心,不惜躯命,从家而出,种种方便求觅资粮,及诸善伴船及船师。

  现在,再详细的说明五种胜心。在这里,先以比喻的方式来说明初二心:一、大慈悲心,二、求佛种智不退转心。如果发了菩提心而修大乘菩萨行的大菩萨,应以何方法使菩提心不退转呢?再以何种方法去修行而能够证得佛果菩提呢?初发心的人,初起菩萨愿之外凡的凡夫,要想成佛的话,要经过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位而入菩萨地,再加功用修行才有成佛的期望。现在注重的是要怎样地去修才不退转,即在十信位中之第六信不退。

  十信菩萨心之修行成功,亦非易事,起信论谓要经过一万大劫的修练,亦以修六度为成功之母,方能到第六信的信心坚固不退。又如起信论说,以五门修成信心。此大乘信心的成就,第一要确实信有诸法实相之真理,无是非、颠倒、错乱之境界。第二、要确信有能证得诸法实相之无上大觉。此由智慧的功能而成就,故学佛之人,先求智慧而后可破无明烦恼。第三、要信仰十方诸佛皆从凡夫而成就无上遍正觉,一切众生个个皆可圆成佛果,故自身亦决可成佛。若能如此信得透澈,则能成就大乘信心。所以修学大乘佛法的人,要具足三种信心乃能生起大乘之心。如参禅的人,要大澈大悟乃成信心。禅宗三祖信心铭,即此信心的成立。永明寿禅师也说:若是有了信心,便登了祖位。所以依此信心,作为趣向无上菩提的基本条件。我们学佛人,要到行解相应方才成就信心。若对于一切语言文字虽能分别了知,如没有此信心和精进心仍无利益。总之、十信心圆满之后,转入十住之初发心住位,这是修行三大阿僧祇劫之初入阿僧祇劫。在此处,能够正确的了解人生世间一切法毕竟是空,如金刚经云:“如是灭度无量无边众生已,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乃发起真正坚固大菩提心也。

  这里所谓不退,可分五种:第一、信不退,如十信位之第六位,此后再不退大乘正信之心而生邪见。第二、发心不退,为初住位。第三、行不退,为十住位之第七位,以后再也不退入二乘行里去。四、证不退,初地以上的菩萨,因为证得法空真如,更无退失。五、念不退,到了第八地以上,不假功用念念流入萨般若海,更无退转。

  经中所讲的商人,是有智慧观有慈悲心的人,不是重利盘剥的商人可比。他能够明达事理,知恩报恩,故用以喻菩萨。视六道众生如父母,于一切众生起慈悲心,众生有痛苦,在没有办法之中而想出一种办法去救济他;自己虽有痛苦,众生得大安乐,如同他得了安乐一样。所以修大乘的菩萨,常怀忧悲苦恼,如我们为人家谋一件事情,如果没有成功,一天到晚行住坐卧总不安,这就是大悲心作用。但是、有什么方法可以使谋事成功呢?这就要用到佛经所说的“善巧方便”了。善巧方便,就是世俗常说的权宜之法。如我人处世做事,有一定的宗旨,根据所计划的方向去做;可是,有时在事实上不能直达目的,只好暂且权宜地用别种巧妙的方式行之。但此中所谓方便,是指未做之先应有的预备功作。所谓“功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大日经所谓“方便为究竟”,亦是此意。但须以“大悲心为因”──若没有大悲心生起,怎么会去普济众生?换言之、有了大悲心要救度众生的痛苦,菩提心就不期而然的涌上心头。

  这位商人,这样的思想:亲属既有痛苦,我只好不避艰险远出家门,入大海中去采如意宝归来救济他们吧!因为其他劳力工作所得来的代价,都不能使亲属永远离苦得乐,必用此“一劳永逸”的方法,才能彻底解决这人生痛苦的问题。因为世间上的财物是有限量的,并且是靠不住的,决不能够一得永得,成就一切。商人经过这样再四的思维,所以决计入于大海采如意宝去了。

  海喻菩萨行,如普贤菩萨的行愿海。六度万行,这是一一菩萨的过往之海。如意宝,喻一切种智。如意宝的意义,是求什么得什么,无求不获,可以满足你的一切欲望。然而如意宝,以大悲心去求,为大众利益去求,方可获得。若是自利,如声闻、辟支佛一样的,恐不需求此也。所以菩萨发心从家而出,不以人间七情色欲为满足,一心希求向上一著,由超人而到于上上胜进诸地。

  资粮、如我人出门远游,应该先要预备饮食以防饥渴。善伴、就是善知识,或是与菩提心相应的善心所。法空所显真如,是船。以通达法空真如之慧解,领导一切善心所去求一切种智,这就是船师。故学佛之人,固然自身要发胜解及精进勇猛之心,若没有善知识为领导者或善友来提携你,要想证佛果的地位,恐怕还不是容易事!所以有了这二种心,还要先知道诸多阻碍,有很多困难,再想一种善巧的法门,打破这个阻碍的难关。

  丁二 喻后三心

  戊一 …

《大乘理趣六波罗密多经发菩提心品讲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