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好施、向上勝進之心,自然享受超人生活。否則、人格還不保,要墮落叁塗去呢!能夠向上好善,求比人世間更進一步,自然得保人格而進到天乘以上去。2.了知叁界是苦而求出離:法華經雲:“叁界無安,猶如火宅”。此叁界爲衆生共業所感,亦共同忍氣吞聲的甘心受著這叁界一切苦。假若我們不願意做地獄裏的衆生,亦不願做人世間的落伍者,耍快怏地修習四念處觀。所以,修佛法的人,要厭惡這個如火宅的叁界而求出離。凡有向上心,于佛出世法有真正智慧的人,視叁界皆是五陰和合而成,生滅無常隨業流轉,無論善與不善都是有漏且苦的。也許有時快樂吧,但不是永久的。所以叁界依正諸法,不能超出苦字範圍,值不得我們貪戀!3.要具足大悲心:雖有上二心,尚不足發起大乘菩提之心,更要有大悲以爲基礎。大悲心,可即從仁愛、博愛而擴充。大悲心是要救拔遍于法界一切衆生的。因爲我與一切衆生本是一體,我即衆生,離了衆生就沒有我了。所以我應趕快的修學一切法門得大解脫,好救濟如我一樣沈沒苦海的衆生,使他們速斷煩惱。我們自身若不能大解脫,自救尚且不能,那裏還能說到救人?所以一定要先修習一切法門,求證無上菩提。我們要以大衆的苦樂爲苦樂,衆生的苦樂比我個人還要關切,這才能發菩提心。
已發了苦提心,又怎樣去修行呢?如果要去度衆生與斷衆生的煩惱,沒有真實的修行,唱高調騙人是不對的。大乘菩薩所修的行,即是六度。此六度有福德與智慧:如布施、持戒、忍辱,即是福行;般若、即是慧行;精進是通策福慧:禅定是總集福慧,故稱禅定是福慧的功德。若福慧兩足,則萬德自然圓滿。然而發心修大乘行者,古往今來,修行者多成就者少。如要想成佛,一定先要使所發的菩提心永不退轉!但這須有良好的環境;如發願往生西方,修叁密加持,目的皆在求不退轉。修行大乘菩薩行,不是容易的事,第一先要先行種種布施。茲姑就財施而言,亦有多種:一、內財施,即犧牲頭目腦髓是。( 如舍利弗昔行菩薩行時,有人要眼睛,他取下右眼,這人說要左眼,他就取下左眼,這人又說他的眼壞了沒有用處,把眼抛棄地下;他覺得菩薩行難行,乃不行菩薩道自願退做羅漢)。二、外財施,即犧牲家中一切財産是;但是施之不當或反至使他人受罪過、受痛苦。叁、內外財施,即犧牲妻子兒女等是。總之,要難行能行,難忍能忍,這才可修大乘行而不退轉。
上面所說,總括之如下:種向上之心,能成就人中聖賢及天等勝進之果;種出世之心,能成就出世叁乘羅漢等果;種大悲心,乃能成就無上菩提佛果。從此經全部文義研究起來,此第叁品是講雲何發心;第四品正明以何因緣于大乘心得不退轉;而第五品起是明修行的行。
甲二 受請正說
乙一 標發五心
爾時、薄伽梵告慈氏菩薩摩诃薩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爲有情修大乘行,欲度有情置大涅槃,應當先發五種勝心。雲何爲五?一者、于諸有情普發平等大慈悲心。二者、于一切種智心不退轉。叁者、于諸有情起親友想,于險難中誓當救護。四者、常于有情起負債想。五者、恒懷慚愧,何時償畢?能發如是五種心者,速能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薄伽梵即是世尊。善男子、善女人,是具足善根而能發大乘心的男女們。大乘行、是爲的普濟衆生,以普爲法界有情謀利益爲前提。佛告訴彌勒菩薩:如果有人發廣大心,要把世間衆生度到涅槃去,應該先發五種勝心。
大乘,如大火車一樣,此火車爲運輸一切之用;大乘法使一切衆生了知叁界是苦而求出離,同度生死苦海,同登覺岸,證大涅槃,得大自在。涅槃,亦雲泥洹──滅的意思;滅即滅度,滅煩惱、度生死,能用智慧之火燒盡煩惱之薪,此爲叁乘之共法。若大乘者,即是圓滿寂滅之義。一切功德無不圓滿,一切惑業斷滅無余。然涅槃有有余涅槃、無余涅槃等,生死業因雖滅而業報尚未斷,爲有余,連業報亦舍離了,爲無余,此爲羅漢、辟支所證的。大乘則以非苦依在而說爲有余,苦依盡說爲無余。又真如爲本性涅槃,大悲般若爲無住涅槃。
雲何五種勝心?第一、以大慈大悲爲根本,要普遍救濟。第二、佛所成就的一切種智,對于諸法若事、若理、若相、若果....無不了知。所以學佛的,要求得此一切種智,此即菩提心之正體。第叁、要把一切衆生當作父母看,要立大誓願度脫他們的一切痛苦。第四我生生世世曾在六道中流轉生死,一切衆生皆與我有恩德,一切衣食具都曾仰仗他們的供給;我若不報衆生恩,好像欠了人家的債務一樣,一定要算還清楚。第五、知果我于衆生不能報恩,老實說,就是不能還衆生債,免不得生生世世受累。前二種心,即是說明發菩提心的正義;後叁種,是怕中途有什麼變化而謹防失菩提心。有了此種爲根本而去修大乘行,決定證得無上佛果無疑。乙二 廣明五心丙一 喻說丁一 喻初二心
複次、慈氏菩薩摩诃薩!雲何于大乘中一心修行得不退轉?如往昔時有一商人,聰慧明達,常行仁孝,恒見父母宗親貧苦,常懷憂惱逼切身心,以何方便而能給濟?作是思維:“無過入海采如意寶而供給之,得離貧苦”。以是因緣,發勇猛心,不惜軀命,從家而出,種種方便求覓資糧,及諸善伴船及船師。
現在,再詳細的說明五種勝心。在這裏,先以比喻的方式來說明初二心:一、大慈悲心,二、求佛種智不退轉心。如果發了菩提心而修大乘菩薩行的大菩薩,應以何方法使菩提心不退轉呢?再以何種方法去修行而能夠證得佛果菩提呢?初發心的人,初起菩薩願之外凡的凡夫,要想成佛的話,要經過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位而入菩薩地,再加功用修行才有成佛的期望。現在注重的是要怎樣地去修才不退轉,即在十信位中之第六信不退。
十信菩薩心之修行成功,亦非易事,起信論謂要經過一萬大劫的修練,亦以修六度爲成功之母,方能到第六信的信心堅固不退。又如起信論說,以五門修成信心。此大乘信心的成就,第一要確實信有諸法實相之真理,無是非、顛倒、錯亂之境界。第二、要確信有能證得諸法實相之無上大覺。此由智慧的功能而成就,故學佛之人,先求智慧而後可破無明煩惱。第叁、要信仰十方諸佛皆從凡夫而成就無上遍正覺,一切衆生個個皆可圓成佛果,故自身亦決可成佛。若能如此信得透澈,則能成就大乘信心。所以修學大乘佛法的人,要具足叁種信心乃能生起大乘之心。如參禅的人,要大澈大悟乃成信心。禅宗叁祖信心銘,即此信心的成立。永明壽禅師也說:若是有了信心,便登了祖位。所以依此信心,作爲趣向無上菩提的基本條件。我們學佛人,要到行解相應方才成就信心。若對于一切語言文字雖能分別了知,如沒有此信心和精進心仍無利益。總之、十信心圓滿之後,轉入十住之初發心住位,這是修行叁大阿僧祇劫之初入阿僧祇劫。在此處,能夠正確的了解人生世間一切法畢竟是空,如金剛經雲:“如是滅度無量無邊衆生已,實無衆生得滅度者”,乃發起真正堅固大菩提心也。
這裏所謂不退,可分五種:第一、信不退,如十信位之第六位,此後再不退大乘正信之心而生邪見。第二、發心不退,爲初住位。第叁、行不退,爲十住位之第七位,以後再也不退入二乘行裏去。四、證不退,初地以上的菩薩,因爲證得法空真如,更無退失。五、念不退,到了第八地以上,不假功用念念流入薩般若海,更無退轉。
經中所講的商人,是有智慧觀有慈悲心的人,不是重利盤剝的商人可比。他能夠明達事理,知恩報恩,故用以喻菩薩。視六道衆生如父母,于一切衆生起慈悲心,衆生有痛苦,在沒有辦法之中而想出一種辦法去救濟他;自己雖有痛苦,衆生得大安樂,如同他得了安樂一樣。所以修大乘的菩薩,常懷憂悲苦惱,如我們爲人家謀一件事情,如果沒有成功,一天到晚行住坐臥總不安,這就是大悲心作用。但是、有什麼方法可以使謀事成功呢?這就要用到佛經所說的“善巧方便”了。善巧方便,就是世俗常說的權宜之法。如我人處世做事,有一定的宗旨,根據所計劃的方向去做;可是,有時在事實上不能直達目的,只好暫且權宜地用別種巧妙的方式行之。但此中所謂方便,是指未做之先應有的預備功作。所謂“功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大日經所謂“方便爲究竟”,亦是此意。但須以“大悲心爲因”──若沒有大悲心生起,怎麼會去普濟衆生?換言之、有了大悲心要救度衆生的痛苦,菩提心就不期而然的湧上心頭。
這位商人,這樣的思想:親屬既有痛苦,我只好不避艱險遠出家門,入大海中去采如意寶歸來救濟他們吧!因爲其他勞力工作所得來的代價,都不能使親屬永遠離苦得樂,必用此“一勞永逸”的方法,才能徹底解決這人生痛苦的問題。因爲世間上的財物是有限量的,並且是靠不住的,決不能夠一得永得,成就一切。商人經過這樣再四的思維,所以決計入于大海采如意寶去了。
海喻菩薩行,如普賢菩薩的行願海。六度萬行,這是一一菩薩的過往之海。如意寶,喻一切種智。如意寶的意義,是求什麼得什麼,無求不獲,可以滿足你的一切欲望。然而如意寶,以大悲心去求,爲大衆利益去求,方可獲得。若是自利,如聲聞、辟支佛一樣的,恐不需求此也。所以菩薩發心從家而出,不以人間七情色欲爲滿足,一心希求向上一著,由超人而到于上上勝進諸地。
資糧、如我人出門遠遊,應該先要預備飲食以防饑渴。善伴、就是善知識,或是與菩提心相應的善心所。法空所顯真如,是船。以通達法空真如之慧解,領導一切善心所去求一切種智,這就是船師。故學佛之人,固然自身要發勝解及精進勇猛之心,若沒有善知識爲領導者或善友來提攜你,要想證佛果的地位,恐怕還不是容易事!所以有了這二種心,還要先知道諸多阻礙,有很多困難,再想一種善巧的法門,打破這個阻礙的難關。
丁二 喻後叁心
戊一 …
《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發菩提心品講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