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转此秽土而成净土。继之以文殊、普贤、观音、诸天等说咒,护持此法,若读诵、书写、流通,此般若功德、咒力呵护,使国界清宁,令此世界修行之人安稳修持。于此大炮、飞机、毒瓦斯战争的浊世,信奉三宝、发菩提心以修行者,有种种困难,故于念佛往生净土之方便外,更说此陀罗尼秘密加持功德,于此世界即成清净安宁之佛土也。
3.成立菩提心 此包括第三第四品。要使永不退堕,所以继有第三发菩提心品,第四不退转品。如何使之不退?一者、大悲心,二者、精进心,三者、救护心,四者、如负债心,五者、怀惭愧心。除大悲、精进二心外,后三种摄为报恩心,以报一切有情恩故。缘想一切有情于我有大恩德,无量劫来未曾报答,眼见彼等受种种苦恼逼迫,当此之时,救济之任,舍我其谁!如是于菩提心,乃坚牢稳固而不退堕也。4.圆满菩萨行 菩萨要圆满菩萨行,要依大悲行、六度行,方能福智圆满而成无上佛果菩提两足之尊。所以此经从第五布施品到最后之般若品,明六波罗密多,圆满菩萨行愿也。
乙 显胜
1.发启胜 此经十品,除陀罗尼品是他方菩萨放光现瑞来此土说法外,其余从初品至后品,皆是本土弥勒菩萨请问释迦世尊开演之大乘胜妙法。弥勒是一生补处之菩萨,当来即要成佛。他不是不明白闻、思、修之法义而请佛宣扬,惟欲使众生得一条修大乘行的直径,故代为请问。既非如法华会上之舍利弗,不明佛之开权显实而启请于佛;亦非如十六观经之韦提希,受逆子悖逆恼迫之苦,求生净土而启请于佛;又非若楞严经之阿难受难而恳于佛。盖弥勒菩萨于此会中而作是念:“此中诸有情类,贫穷孤露无所依怙,流转生死,沉溺爱河,欲达彼岸”,故发斯问,使诸众生得成坚固不退之菩提心,是故于发启最胜也。
2.密坛胜 密宗之曼荼那,中国译为坛,亦名道场,行人于中精进加行修行之坛场也。任修何法,即以何法之佛或菩萨为本尊,以余为助伴。此经以释迦为本尊,即是毗卢遮那遍法界身,一法即一切法,一切法即一法,法法互融无有隔碍,本尊与行人之三业交加相应,则其行愿必圆成也。奉一法,即有一法之意义,依一人指导,即有此人之主义;能主伴融化为一致,由各个人精诚三业交加相应而造成坚固不坏之团体,自有不可思议之力量也。
3.净土胜 陀罗尼品,无尽藏答阿难,显实相国。娑婆世界一劫极乐一日;展转增胜,至东方普贤如来净土无尽功德庄严。若人观佛不眴即得念佛三眛,生彼净佛土,故于诸净土为最胜。
4.次序胜 第一品是三宝品,明一切众生皈依三宝,皆可于佛法得其利益,行五戒十善得生天福报,更依四谛,六度而得三乘、一乘果。第二陀罗尼品,令得清净安宁修行。第三发菩提心品,发五种心,广度众生,向无上菩提。此五种心坚固而不退堕,即是不退转,故第四为不退转品。更进而依六波罗密多六品精进修行,即成就福智圆满佛果。如是次第,即从凡夫而至成佛之次序,故于次序为最胜也。
【释 经】
甲一 叙前启问
乙一 叙前
尔时、薄伽梵作狮子吼显明秘密总持门已,时慈氏菩萨摩诃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一心合掌而白佛言:“善哉!善哉!大圣世尊能以大悲赞说如是秘密甘露胜陀罗尼,守护国界。
尔时、指说毕陀罗尼品时。薄伽梵,亦云婆伽婆,为梵语之多含不翻者。古云:有有德、巧分别、有名声、能破四义;玄奘法师云:含自在、端严、炽盛、名称、威德、尊贵六义。亦译为世尊,为世出世所尊故。摄义不尽,故存梵语。作狮子吼,狮子为兽中之王,一声哮吼,百兽震惊,而狮子不惊不怖。如佛说法,魔外畏之,故譬作狮子吼。此叙前已说秘密不思议之密咒。显明秘密总持门已,叙前已显明不思议之秘密法,露布于世间也。慈氏菩萨摩诃萨、梵语弥勒此云慈氏,姓也;名阿逸多,此云无能胜也。即从座起,从所坐的座位上起来。佛法闭左道而张右道,所以慈氏起座偏袒右肩,右膝著地,此身业也;一心合掌,是意业;而白佛言世尊,是语业;三业清净而请于佛。大圣世尊能以大悲等者:甘露,即不死药。说契理契机之大圣世尊,能以大慈、大悲无漏平等之心,施方便善巧,将秘而不宣密而不露之殊胜陀罗尼妙法,加持守护国界,使诸众生安稳修行。
乙二 启问
“惟愿世尊哀愍众生,宣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令诸有情未发心者云何发心?已发心者云何修行?复何因缘于大乘心得不退转”?
此是位居补处的弥勒菩萨,向佛启问,而请佛哀愍众生宣说无上正等正觉之法。世尊在佛果功德上,成就与一切众生同体之大悲愿力,遍一切时、遍一切处于一切众生无不哀愍。因之佛从哀愍众生之心中,应慈氏菩萨之要求而说此法。哀愍,是大悲心。佛教中所谓慈悲,与平常人所讲的仁爱或博爱不同,盖仁爱、博爱,仅慈心而已,没有悲心的作用。慈心、即所谓利乐人民,如慈母爱子心然;从爱子女心而推广爱人民、爱国家而成仁爱;再推广而泛爱世间一切诸物,而成为博爱。儒家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由亲亲仁民而爱物,这可以说是仁爱与博爱。但是这种爱尚是对于有善与美的事物上面才易生起爱力或施与,若遇著可恼的或无用的,则不易起爱的作用;且可反激动一种厌恶的心念出来。所以,仁爱与博爱是有对的,有差别的。佛法中所讲的悲心是平等的。此悲心、是大乘法的根本。因为同体大悲哀愍一切众生故,无论可恶的或不可恶的,都要救度他;尤其是对于可恶的恶人,格外的深切施救。所以、一切平等;一切平等故,利乐一切众生无所不用其极。在佛法根本上讲,一切诸佛菩萨,以所成就的功德智慧来观察一切众生,不但堕落在三涂者是痛苦得很,即号称最快乐的人间天上亦在三苦八苦之中。我佛见之,如慈母见儿子在苦难之中,去救拔他们,使他们离苦得乐。这是大慈大悲的作用。所以经云“大悲心为根本”。盖以大圆镜智,观一切法无有差别,一切法均在大圆镜智之中,实相无相了不可得;而世尊本此,现身世间为众生说法。由本因地中大悲愿力所成就而说,此无上遍正觉教的佛陀,此云觉者,自觉而后能觉悟众生,不是平常的人物可伦比。如有学问的人,称为学者一样。
此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佛所成就的法。在座诸君,或有信仰佛教者,或已皈依三宝者,对佛应该有一种正确的认识。佛是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诸法,以福德智慧庄严十方国土成就一切众生的,决不可与一般宗教的神同等看待。世上有很多宗教,信奉著一神或多神,以为神是世界的创造者,有主宰万物的威权,能管理世界上一切的一切;但是佛教的经典,决没有像这样荒唐的怪论。盖世界一切的一切,是因缘和合而生成,从因至果,事理秩然,若有如是因则有如是果,无创造世界者,亦无主宰万物者。所以佛教一切经论,都否认有创造主宰的神。须知佛是觉者,于一切诸法无不圆明觉知,无错乱、无颠倒、生死苦报、妄业、烦恼无不解脱;又了知诸法实相、真如理性,于一切法得大自在!所以善能成就最胜的佛果,开示自心之觉悟,令诸有情皆悟入于佛之知见。我佛既不是创造主宰,亦不是作威权的鬼神或天神。这些诸天鬼神等,还在六道之中;虽在天神,还是欲界五趣杂居地的一员。他们与出三界的罗汉比较,相差很远;大乘初地菩萨,又超过罗汉之上;佛更超越菩萨之上。由此观之,三界内的诸天鬼神不必说,三界外的罗汉,对于佛陀亦望尘莫及。即大乘等觉菩萨,若弥勒、观音等,与佛还有阶级之不同。由等觉而入妙觉,达究竟位才成法界身,普利含识。普通人每妄想生天成神,不知天神还在烦恼的生死流转之中。我们对于天神,虽应有相当的恭敬,但他们究竟还不能作我们的依止者。能从这种种方面分析清楚了,再从正面来看超出三圣六凡之上的无上遍正觉者──佛,他是能觉悟法界诸法、宇宙万有的真理,以此觉悟之诸法而开导众生。依此精进修行的,即是三乘圣僧。此为佛教正信的皈依三宝。弥勒菩萨所以请佛说法,使从凡夫位经三乘贤圣位而转证入佛果位的本意,在此。
梵语萨埵,此云有情。有情即有情感作用的动物;若诸草木土石等是无情的,没有情爱的表示。照通常讲,有情就是有喜、怒、哀、乐等情感的。但此犹未足以定有情的界说,以在欲界有男女、财产等,故可有喜、怒、哀、乐等七情的作用;到色界、无色界就没有了。色界还有色身,还可以说有情的潜势力存在,无色界既无色根,亦无相对的色尘,这时的情爱惟是第七识的“我爱执”,念念不断而已。那怕到了非非想天,我爱未断,贪、嗔、痴,还是一样地可再生起作用。第八识、本不能执以为我,而硬当作我看,以为可爱,这全因七识的错误观念。以执第八识为我,爱著的心有了侧重点,便有了中心与边际,则即落分段生死流转无穷,而变化亦无尽,苦不堪言──此为三界众生之通病。至阿罗汉、辟支佛,以证得我空超出三界,故不包括在有情内了。大乘菩萨呢,在未成佛之前,他的业报还为三界有情所摄。不过菩萨已有菩提心为因,故云觉有情。这就浅近而言,若依瑜伽有六十二有情,佛亦包括在内。在这里要特别注意!有情者、就是有心、含识、含灵之谓,为知觉、性情、等总体,此应以第八识为有情体,佛转八识成四智,与菩提相应的庵摩罗识,总持清净功德,而生起回入三界教化众生的作用,故名“无上觉有情”。
怎样发菩提心?信佛的人,如决定要发正确的、真实的菩提心,必须有三种的层次:1.向上好善而求胜进的心:在我们的人世间,有很多人但以做人为满足,再也想不到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但有所谓超人的生活,进求比较在人世间更善与美的思想与事业之成功;如果没有这种超人间而求进步的志趣,则菩提心是不易发起的。所以,往往有聪敏的人,能够利用他的智慧,发起乐善…
《大乘理趣六波罗密多经发菩提心品讲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