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理趣六波罗密多经发菩提心品讲录
悬 论
一 释题
甲 经题
乙 品题
二 提要
甲 经纲
乙 显胜
释 经
甲一 叙前启问
乙一 叙前
乙二 启问
甲二 受请正说
乙一 标发五心
乙二 广明五心
丙一 喻说
丁一 喻初二心
丁二 喻后三心
戊一 出其障难
戊二 正喻三心
丙二 法合
丁一 合初二心
丁二 合后三心
戊一 合出其障难
戊二 合正喻后三
丁三 结成五心
【悬 论】
一 释题
甲 经题
今天所讲的大乘理趣六波罗密多经,不是全部,是此经十品中第三发菩提心品。然要明白一品文义的来龙去脉,须先知道全经的大意。
经题,即大乘理趣六波罗密多经。凡研究一部经,必先知道此经的历史。如在什么时代流传到中国来,是什么人经手翻译;这样方能得到确切的信仰。世间以伪乱真的经很多,每传闻某处岩壁堕下一石,文义古奥;或请乩降鸾绮饰妙语,遂即奉为佛经者。要知道,这些都是假经,不可信奉。藏经内有开元释教录等,凡诸经论有疑伪者都摈斥于佛经之外。佛经须为释迦牟尼佛所说或经佛所印证的;由佛弟子用通俗的巴利文或典雅的梵文集录;为亲承法乳的人所展转流传下来,不是凭空捏造的。故经题有“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之记载。此所说唐、乃隋唐之唐。罽宾、系北印度国之一,译为贱种,以初开国的种族,不是贵族而是卑贱的种族。其国中很流行大乘佛教,所用的文字即上述印度的典雅梵文。三藏,指经、律、论三藏。般若,译为智慧,以此法师之智慧,能精通汪洋的经、律、论奥义,能自依经律论之法为师,又能通达三藏之法以为人之师,故称三藏法师。奉诏译者,唐代宗时,此法师来到中国,受时主的尊崇和信仰,于是朝廷诏请翻译此经。地点在唐朝建都的长安城的西明寺;贞元四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译成。于是皇帝以此经公告天下。现在讲此大乘理趣六波罗密多经题,分为五节。
1.大乘 大乘、梵语摩诃衍那。乘、是一种譬喻,如电车、汽车、火车等等,可以运载人物从此到彼、从彼到此,佛度人之法亦如此:运贫贱苦得富贵乐,运烦恼苦得清净乐,运生死苦得涅槃乐,具有容载众生运至诸地之功用。应机所说之法,大别有五乘共、三乘共、大乘不共之三类。
一、五乘共法: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五乘皆要共修五戒、十善、四禅、八定之法。常言:欲求如是果,必修如是因;若有如是因,必得如是果。吾人欲保持人格之不失,己灵之不堕恶道,来生仍在人类为人;或欲藉善报业之强胜,感升天上而免三途剧苦,须行此五戒、十善、方能有保障也。五戒,即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沽酒。十恶:身三恶,杀、盗、淫;口四恶,妄言、两舌、恶口、绮语;意三恶,贪、嗔、痴。弃十恶即为十善。修上品十善得生天之报,中下品十善得人间福报;反之、十善不修而造上、中、下三品十恶,则生地狱、饿鬼、畜生之恶果。若儒家之五常,与佛教之五戒相合符,而十善十恶之义,并可知矣。概言之,法界内四圣、六凡,莫不由修因而感果:地狱、饿鬼、畜生,是造十恶业而感的恶果;人、天福报,是修十善业而感的善果;出世圣人,依四谛而证罗汉果,依十二缘起而证辟支果,依四弘、六度而证菩萨果,佛亦因菩萨修万行之因成万德之果。因此,人、天是世间善因果,二乘是出世因果,菩萨、佛是出世间上上因果。积极预备福慧资粮,以回向无上佛果菩提。所以五乘共法,也就是大乘的基本。
二、三乘共法:三乘,指声闻、缘觉、菩萨,此乃出世法。以三界六道都是有漏的、不净的、苦的、无常的、无我的、空的,世人处世间,不知为苦故不求出离,三乘修出世法,了知四大、五蕴本空,假合无我,求证涅槃寂静之乐果。世人往往闻说小乘而轻慢,这是谬误的!要知二乘人,已能在这污秽浊恶之世间,超三界、脱轮回、断烦恼、证涅槃,已是了不得的圣人;不过比之菩萨与佛为小,故云小乘。二乘之小在自利而不利人,若能回小向大,广修四摄、六度的菩萨行,亦可证大菩提佛果。故说三乘共法皆是大乘法之阶梯,不应轻小而怯大也。
三、大乘不共法:菩萨以大悲心求无上觉,即是不共法。因其不但止息一切恶业,增长一切善业,断烦恼结,除生死苦,而且发心救度一切众生,使离一切苦,证无上正遍觉的究竟乐;此则非二乘人自了之行所能企及。今所讲之发菩提心品,即是说明修大乘行人要如何发菩提心,行菩萨法以圆满于佛果。盖大乘如车,能自运运他至圆满地。凡经上加大乘或方广二字,即简别余乘,而独标大乘不共法的意义。2.理趣 理趣、即经中所云甚深义趣,指真如实相言。如奘译理趣般若经,别译则为实相般若。然理即诸法实相之理;趣即归趣实相之义,单明实相而无趣入实相之行,义未澈了。今云理趣,则从诸法实相而趣入,惟理是趣,名为理趣。趣证实相,即成无上正等觉之菩提也。3.波罗密多 梵语波罗密多、此云到彼岸。天竺语为彼岸到,顺此方文义则为到彼岸,即乘六度法而到菩提涅槃之彼岸也。4.大乘理趣六波罗密多 乘此大乘真如实相之理,趣修布施、般若、等行而得波罗密多。简别非大乘、非惟理是趣、非能修到彼岸之一般小乘外道法;故标大乘理趣六波罗密多之名。5.大乘理趣六波罗密多经 有经只译波罗密而无多字,今经云波罗密多,乃读梵音有长短之别,于义无异。六波罗密多即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譬如六只坚固巨大之船筏,由此生死岸,渡过烦恼河,冒烟波、越狂澜而到无漏之彼岸。彼岸是什么?即诸圣菩提涅槃之境。此岸是什么?即众生有漏生死之域。河流是什么?即贪嗔痴等烦恼;漂荡众生,莫知所之。故佛特以大乘六度妙法,普为济渡。盖众生染习之深,无过悭吝、邪非、嗔恨、懈怠、散乱、恶见。今以六度统摄一切清净法,使依此而修行,决定能证圣果。声闻、缘觉所断之烦恼,即不达生空无我所起之烦恼,所到的彼岸即生空无我真如之彼岸。菩萨则不但断人我执烦恼,并澈底断除无明而证法无我真如,广度有情、勤求无上佛菩提。盖菩萨即求佛果菩提之大道心众生也。经,有契理、契机之义。凡佛之所说法,都有契合诸法实相之理,及应利、钝、大、小之机的功用,故名契经。梵语修多罗,本译为线,能贯穿摄持之义;中经纬之经为直线,纬为横线,直线横线义亦相符。又中国于经训常、法,如来所说救度众生之法,亘古今而不变,故云经也。除律及论外,有经甚多,依所诠别能诠,此经乃诠显大乘理趣六波罗密多之经也。
乙 品题
全经十品前有归依三宝及陀罗尼护持国界二品,后为不退转至般若波罗品,共七品;此为发菩提心品第三。品即品类,乃一章、一节、一类之义。此品专说发菩提心,故标斯名。分三假释之:1.菩提 菩提有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佛菩提之三种。此品所明,非声闻、缘觉菩提,乃直明菩萨所求之佛菩提也。菩提、古译道,意取康庄坦途,无量百千人皆可同游。然正译为觉。但非是感觉、知觉之觉,以此为种种错觉、邪觉之所集也。三乘菩提,声闻、缘觉、菩萨、佛都是正觉。皆觉到五蕴生空真谛,故世间凡夫外道不为正觉;声闻、缘觉可为正觉,未能为遍正觉;观音、地藏等菩萨可称遍正觉,还非无上;佛为法王,于法自在,广为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乃为无上正遍觉也。2.菩提心 心的范围甚广,包括眼等八识心王及一切心所。然此菩提心,非泛说之心,是发大乘信心,在十信位起欲得无上菩提之愿。此为别境五心所中之欲心所,欲即愿望。由兹渐至十住、十行、十回向,以胜解心于诸法实相起殊胜解。念念增进,至四加行位欲、胜解、念、定、具足,由此引发加行无分别智;起无间道之定慧,证入根本无分别智;发生后得妙分别智。如是愿、欲、定、慧,为菩提心自性,余善心所为相应,所解所证之真如为体。3.发菩提心 发有发生、发现二义。发生,如十信位之发生愿、欲;加行位发生定、慧。发现,如胜解之显明诸法实相;根本智之证明真如法性。要之,发生大乘无漏功德,发见真如无为法性,皆是发菩提心也。
二 提要
甲 经纲
1.于世间建立出世法 此经共十品,第一皈依三宝品之要旨,即为于世间建立出世法。此云世间,括三界──欲、色、无色──依正之有情世间及器世间。法华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种种烦恼火焚烧众生,迫之不得安宁,在生死险道之中无所依怙,三苦、八苦、无量诸苦,如大海之漂荡无所归托;惟佛、法、僧三宝,在炎炎火宅中为出路,滔滔苦海中为舟航,漫漫长夜中为光明!除三宝外,其孰能救度众生哉。六祖惠能大师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即依世间而立出世法也。世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业报皆是有漏、无常、生灭、败坏之法,惟彼此对待、是非之种种分别,没有能断烦恼、了生死者。佛于法界,为度无量无数众生同登彼岸,现身八相成佛,宣说所证之理名法,依法有修证者名之为僧。众生溺于生死之中迷昧不自觉知,若依佛法通达法住、法位,则世间相常住,本不生灭垢净增减,世间法成出世法。为救世间故有三宝,亦依世间显现三宝,故名于世间建立出世法。
2.以出世法护持世间 第二陀罗尼护持国界品。梵语陀罗尼、此云总持,谓总持一切法也。国界,即器世间,亦包括有情世间。陀罗尼咒总持无漏功德,世人受持,即由三密加持而成清净世间。由心净而国土即净,以及所行所为无不清净,是为以出世法护持世间。般若、此云智慧,智慧为出生一切诸佛之母。此品明东方不眴世界无尽藏菩萨,偕六十俱胝大菩萨,放光现瑞来此娑婆世界,礼释迦世尊而答阿难说实相般若。此大菩萨净众,无量功德庄严…
《大乘理趣六波罗密多经发菩提心品讲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