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如水月何有实耶!恶知识者易见易逢,恒乐劝人行菩萨道,舍财舍命望趣菩提。况诸佛出兴,时乃一现,求者千万,得无一二,以是劝仁不须劳苦,应求解脱自取涅槃。又三无数劫受诸勤苦方能获得佛果菩提,此生、三生证阿罗汉,一种无学何用苦为?无智愚人心希佛果,备历艰苦经无量劫,尚未闻证阿罗汉果,何况能得无上菩提!譬如有人获一小鸟,更见有一咖噜啰王,即放手中已所执鸟,便前捕捉咖噜啰王,大者飞翔,小者复失,愚求佛果亦复如是。弃此求余,二果俱失。既知是已,愿早回心,于此生中必证罗汉。”
此段文义,即合后三心中出其障难之文。修菩萨行人,既发大悲心拯济众生,不料行至中路──菩萨从初发心来至成佛之期于其中间叫做中路──偶然遇一魔王。梵语魔罗、此云害者,以其能害人之慧命,故对妨碍修行上说,乃谓之魔。魔有天魔、死魔、烦恼魔、五阴魔四种。一、天魔,住于他化自在天,喜扰害世间,名之为魔。二、菩萨本一心修菩萨行,忽遭身命断绝,使其不能继续修行,故谓之死魔。三、纵不遇天魔扰害,又无死魔降临,但偏偏因烦恼炽盛扰乱心神使之不易修行,故谓之烦恼魔。四、五阴魔,是由业报所感的五阴之身恒有老病等,妨碍他的修行,谓之五阴魔。
魔王、亦有具大威福的,所以他能领诸眷属,或现天身,或现人身、婆罗门身,或作商主、苾刍、苾刍尼身,或现种种异类之身。苾刍、苾刍尼,即比丘、比丘尼。尼、即女字的意思。梵语比丘、此云乞士,谓外乞食以资色身,内乞法以持慧命。总之,是随佛证教二法出家的人。
魔王领诸眷属现种种身,欲何所作呢?不外扰害诸修行人,使其不能勤修六度而证佛果。所以魔王以扰害心而问菩萨:汝今匆忙欲诣何所?匆忙,是菩萨精进的心。何所,是问菩萨所要到的地方。菩萨答言:我为一切苦恼众生,今欲入于六度大海求佛种智如意宝珠,以救一切贫乏众生。菩萨由大悲心为增上发起精进勇猛之心,而行六度广大难行苦行期求佛之一切种智。因为得了佛的一切种智,即如如意宝珠,权巧方便,始能满足福智以救一切贫乏众生。
魔王复云:我从最初亦如你这样发菩提心,为度一切众生出生死家,经过几多生死流转旷野砂碛之处,以及备受饥渴盗贼等种种恐怖,种种厄难,方能稍行菩萨六度之行。但这种行是困难极了,不行则已,一行即有或乞头的,或乞眼、耳、鼻、舌、身乃至手、足、肢节、心、肺、肠、胃、肝、胆、脾、肾等内身之生命的,更有乞求外物如国、城的,或有乞求眷属如妻子或奴婢、仆使的,如是种种随乞而施。菩萨不但施之而已,并且还要不生丝毫悭吝之心,一心勤求智宝──即如来一切智之宝,更要经历无量劫生死流转。虽在苦海中受种种诸苦难事,犹不能即获无上菩提。我想无上菩提既然如此难得,不如但回求阿罗汉果,出离三界寂灭涅槃,比较容易。我劝汝勿强劳苦,但求自己修持,吾将同汝一同修学共阶此果,不是很好吗?所以者何?因为我念因业报所感的三途果报,除常受饥苦,心思吞啖,仰面向空,谁来入口充我一饱?种种苦难逼切身心之外,别无所有。仰面向空,是形容饿鬼可怜的情状。修行的人当知道人命无常如白驹过隙,四十二章经上说:“人命在呼吸间”,人生不过数十寒暑,我们的死缘是无定的,或因内身四大分散而绝命,或因虎狼、狮子、被人暗害等──有情方面的无常;或因房屋倒塌,车碾、雷击等──无情方面的无常。不但死缘无定,而且时间更无定准,今日死、明日死是不能预知的。所以无常观,便是一个击破生死关的大铁椎,修行人最为要紧。了知人命无常之后,常思善知识者是难遭难遇的,此时若不信受,后悔何追?应当知道生死海中流转不定,心如水月何有实耶!何不赶此机会随我修学。同时更应知道恶知识易见易逢,恒乐劝人行菩萨道,舍财舍命望趣菩提。尔看行菩萨道甚不容易,何况诸佛出兴时乃一现,求者千万得无二三?所以、我今奉劝仁者,不须劳苦,应求解脱,自取涅槃,不是万无一失吗。行菩萨道,又要三无数劫──即三阿僧祇之译语──,在此三大劫中受诸勤苦,方能获得佛果菩提,不如劝尔在此最短期间的此生、三生,证阿罗汉。一般是无学果,何用苦为!在此即能取证阿罗汉果者,名曰此生,倘是初发二乘心人,要经三生乃能证阿罗汉。至证阿罗汉时即名无学,在我看来,只是无智愚人,他们的心才会希求佛果。从来有许多人修菩萨道的,备历艰苦,经无量劫尚未闻证阿汉罗果,何况能得无上菩提?你不相信,我再打个比喻譬如有人获一小鸟,更见有一迦噜啰王,即放手中已所执鸟,前去捕捉迦噜啰王。大者飞翔,小者复失,愚求佛果亦复如是。忘此求余,二者俱失,岂不可惜吗──( 迦噜啰王此云金鸟或妙翅鸟) ?我将这种求佛菩提不易的道理说出来,你既然明白了,愿早早回心,于此生中必证罗汉,请你无疑的同我修学吧!这是魔王自称为善知识,以种种巧妙言词来阻扰菩萨的菩萨行。可见我们行菩萨道的人有多少困难。大家要知道,我们不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就永远不会成佛,所以任受何种艰苦均不足畏,要艰难的干去!常言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其实魔正是来成就我们,速速成佛的良伴,如提婆达多之于释迦牟尼一样。只要菩提心行不退,便决定成佛。
戊二 合正喻后心
尔时、菩萨闻是语已转增勇猛,发三种心。云何为三?一者、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生死已来皆我所亲,或为朋友,现受苦恼未得免离,如何退还?二者、一切众生从无始已来给我衣食,怜愍我深,今受轮回苦难非一,云何未报乃生退心?三者、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皆我眷属,策役驱使转相呵责,未曾少分酬报彼恩,以是因缘不应退屈,更增勇猛求证菩提。若证菩提一切智宝,用济生死苦难众生,是名菩萨摩诃萨于大乘中一心修行得不退转。
若无大悲精进之心,不能发起菩提心而成为菩萨。既发起大心,若缺思维善巧的方便,必退失菩提大心。所以有后三心之方便,策发其精进勇往也。第一种、见得从无始生死以来轮转三界六道一切众生,或为我父母,或为夫妇、姊妹、兄弟、子女、师长、朋友,见得彼等随业受报受种种极大苦恼未得免离,我今不救孰能救度!故应策发勇往。第二、彼诸众生皆曾对我怜愍恩深,我不救度让谁济之!故须勉励前进。三者、此皆是我之亲随眷属,供我策役驱使,听命呵责,未曾少分酬报其劳,如何可生退屈之心?有如是深切鞭策,自然更增勇猛精进,求大菩提证一切智,济度生死流转中之苦恼众生。因此,发起菩提心之大菩萨,修行得不退转也。然应知众生确是无始,不是另外有一主宰之神为肇造之始,亦非断灭此身心即为终了;亦非现时科学家执为由原子、电子之极微而生起,亦非时、方、虚空等之所生;要了知无量无边有情识之众生,皆由因绿会合而生起。缘生性空,依性空说故云本来不生不灭;若依缘生说,则本来生灭相续无始,非从不生灭起生灭再归于不生灭。此为学佛之人不可不了知深省者。
丁三 结成五心
复次、慈氏!当知即是菩萨摩诃萨修大乘行,发五种心。此五心中,一者、于诸有情起大悲心;二者、为诸有情求一切智,心无退转;此二心者、于大乘法精进修行。三者、一切有情皆我亲友;四者、一切有情于我有恩,未有毫厘用相酬报;五者、一切有情皆我眷属,我曾于彼起不善业种种诃骂非理责罚,深心惭愧,何时偿毕!此之三心,令诸菩萨勇猛不退,乃至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对慈氏菩萨说明以上发心策进之理。然后结成五心,以明不可缺一,致失方便而退菩萨之心。发起济度之心,先缜密观察:于诸有情边起亲友想,酬劳报德想,负债想,精进勇猛勤行修习,乃能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佛果也。希望诸君听了此品之后,皆去学习发菩提心,而从舍己为人之心,修养培 大悲以为入手工夫。并常将此经文读诵受持,细心观察,精义入神,则菩萨心行从此生起。如是,则听此经毕即为行此经始,展转流传尽未来际无有穷尽矣!( 性定记)”(《太虚大师全书》精第4册,p.60 ~ p.107)
《大乘理趣六波罗密多经发菩提心品讲录》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