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發菩提心品講錄▪P5

  ..續本文上一頁如水月何有實耶!惡知識者易見易逢,恒樂勸人行菩薩道,舍財舍命望趣菩提。況諸佛出興,時乃一現,求者千萬,得無一二,以是勸仁不須勞苦,應求解脫自取涅槃。又叁無數劫受諸勤苦方能獲得佛果菩提,此生、叁生證阿羅漢,一種無學何用苦爲?無智愚人心希佛果,備曆艱苦經無量劫,尚未聞證阿羅漢果,何況能得無上菩提!譬如有人獲一小鳥,更見有一咖噜啰王,即放手中已所執鳥,便前捕捉咖噜啰王,大者飛翔,小者複失,愚求佛果亦複如是。棄此求余,二果俱失。既知是已,願早回心,于此生中必證羅漢。”

  此段文義,即合後叁心中出其障難之文。修菩薩行人,既發大悲心拯濟衆生,不料行至中路──菩薩從初發心來至成佛之期于其中間叫做中路──偶然遇一魔王。梵語魔羅、此雲害者,以其能害人之慧命,故對妨礙修行上說,乃謂之魔。魔有天魔、死魔、煩惱魔、五陰魔四種。一、天魔,住于他化自在天,喜擾害世間,名之爲魔。二、菩薩本一心修菩薩行,忽遭身命斷絕,使其不能繼續修行,故謂之死魔。叁、縱不遇天魔擾害,又無死魔降臨,但偏偏因煩惱熾盛擾亂心神使之不易修行,故謂之煩惱魔。四、五陰魔,是由業報所感的五陰之身恒有老病等,妨礙他的修行,謂之五陰魔。

  魔王、亦有具大威福的,所以他能領諸眷屬,或現天身,或現人身、婆羅門身,或作商主、苾刍、苾刍尼身,或現種種異類之身。苾刍、苾刍尼,即比丘、比丘尼。尼、即女字的意思。梵語比丘、此雲乞士,謂外乞食以資色身,內乞法以持慧命。總之,是隨佛證教二法出家的人。

  魔王領諸眷屬現種種身,欲何所作呢?不外擾害諸修行人,使其不能勤修六度而證佛果。所以魔王以擾害心而問菩薩:汝今匆忙欲詣何所?匆忙,是菩薩精進的心。何所,是問菩薩所要到的地方。菩薩答言:我爲一切苦惱衆生,今欲入于六度大海求佛種智如意寶珠,以救一切貧乏衆生。菩薩由大悲心爲增上發起精進勇猛之心,而行六度廣大難行苦行期求佛之一切種智。因爲得了佛的一切種智,即如如意寶珠,權巧方便,始能滿足福智以救一切貧乏衆生。

  魔王複雲:我從最初亦如你這樣發菩提心,爲度一切衆生出生死家,經過幾多生死流轉曠野砂碛之處,以及備受饑渴盜賊等種種恐怖,種種厄難,方能稍行菩薩六度之行。但這種行是困難極了,不行則已,一行即有或乞頭的,或乞眼、耳、鼻、舌、身乃至手、足、肢節、心、肺、腸、胃、肝、膽、脾、腎等內身之生命的,更有乞求外物如國、城的,或有乞求眷屬如妻子或奴婢、仆使的,如是種種隨乞而施。菩薩不但施之而已,並且還要不生絲毫悭吝之心,一心勤求智寶──即如來一切智之寶,更要經曆無量劫生死流轉。雖在苦海中受種種諸苦難事,猶不能即獲無上菩提。我想無上菩提既然如此難得,不如但回求阿羅漢果,出離叁界寂滅涅槃,比較容易。我勸汝勿強勞苦,但求自己修持,吾將同汝一同修學共階此果,不是很好嗎?所以者何?因爲我念因業報所感的叁途果報,除常受饑苦,心思吞啖,仰面向空,誰來入口充我一飽?種種苦難逼切身心之外,別無所有。仰面向空,是形容餓鬼可憐的情狀。修行的人當知道人命無常如白駒過隙,四十二章經上說:“人命在呼吸間”,人生不過數十寒暑,我們的死緣是無定的,或因內身四大分散而絕命,或因虎狼、獅子、被人暗害等──有情方面的無常;或因房屋倒塌,車碾、雷擊等──無情方面的無常。不但死緣無定,而且時間更無定准,今日死、明日死是不能預知的。所以無常觀,便是一個擊破生死關的大鐵椎,修行人最爲要緊。了知人命無常之後,常思善知識者是難遭難遇的,此時若不信受,後悔何追?應當知道生死海中流轉不定,心如水月何有實耶!何不趕此機會隨我修學。同時更應知道惡知識易見易逢,恒樂勸人行菩薩道,舍財舍命望趣菩提。爾看行菩薩道甚不容易,何況諸佛出興時乃一現,求者千萬得無二叁?所以、我今奉勸仁者,不須勞苦,應求解脫,自取涅槃,不是萬無一失嗎。行菩薩道,又要叁無數劫──即叁阿僧祇之譯語──,在此叁大劫中受諸勤苦,方能獲得佛果菩提,不如勸爾在此最短期間的此生、叁生,證阿羅漢。一般是無學果,何用苦爲!在此即能取證阿羅漢果者,名曰此生,倘是初發二乘心人,要經叁生乃能證阿羅漢。至證阿羅漢時即名無學,在我看來,只是無智愚人,他們的心才會希求佛果。從來有許多人修菩薩道的,備曆艱苦,經無量劫尚未聞證阿漢羅果,何況能得無上菩提?你不相信,我再打個比喻譬如有人獲一小鳥,更見有一迦噜啰王,即放手中已所執鳥,前去捕捉迦噜啰王。大者飛翔,小者複失,愚求佛果亦複如是。忘此求余,二者俱失,豈不可惜嗎──( 迦噜啰王此雲金鳥或妙翅鳥) ?我將這種求佛菩提不易的道理說出來,你既然明白了,願早早回心,于此生中必證羅漢,請你無疑的同我修學吧!這是魔王自稱爲善知識,以種種巧妙言詞來阻擾菩薩的菩薩行。可見我們行菩薩道的人有多少困難。大家要知道,我們不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就永遠不會成佛,所以任受何種艱苦均不足畏,要艱難的幹去!常言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其實魔正是來成就我們,速速成佛的良伴,如提婆達多之于釋迦牟尼一樣。只要菩提心行不退,便決定成佛。

  戊二 合正喻後心

  爾時、菩薩聞是語已轉增勇猛,發叁種心。雲何爲叁?一者、一切衆生從無始際生死已來皆我所親,或爲朋友,現受苦惱未得免離,如何退還?二者、一切衆生從無始已來給我衣食,憐愍我深,今受輪回苦難非一,雲何未報乃生退心?叁者、一切衆生從無始際皆我眷屬,策役驅使轉相呵責,未曾少分酬報彼恩,以是因緣不應退屈,更增勇猛求證菩提。若證菩提一切智寶,用濟生死苦難衆生,是名菩薩摩诃薩于大乘中一心修行得不退轉。

  若無大悲精進之心,不能發起菩提心而成爲菩薩。既發起大心,若缺思維善巧的方便,必退失菩提大心。所以有後叁心之方便,策發其精進勇往也。第一種、見得從無始生死以來輪轉叁界六道一切衆生,或爲我父母,或爲夫婦、姊妹、兄弟、子女、師長、朋友,見得彼等隨業受報受種種極大苦惱未得免離,我今不救孰能救度!故應策發勇往。第二、彼諸衆生皆曾對我憐愍恩深,我不救度讓誰濟之!故須勉勵前進。叁者、此皆是我之親隨眷屬,供我策役驅使,聽命呵責,未曾少分酬報其勞,如何可生退屈之心?有如是深切鞭策,自然更增勇猛精進,求大菩提證一切智,濟度生死流轉中之苦惱衆生。因此,發起菩提心之大菩薩,修行得不退轉也。然應知衆生確是無始,不是另外有一主宰之神爲肇造之始,亦非斷滅此身心即爲終了;亦非現時科學家執爲由原子、電子之極微而生起,亦非時、方、虛空等之所生;要了知無量無邊有情識之衆生,皆由因綠會合而生起。緣生性空,依性空說故雲本來不生不滅;若依緣生說,則本來生滅相續無始,非從不生滅起生滅再歸于不生滅。此爲學佛之人不可不了知深省者。

  丁叁 結成五心

  複次、慈氏!當知即是菩薩摩诃薩修大乘行,發五種心。此五心中,一者、于諸有情起大悲心;二者、爲諸有情求一切智,心無退轉;此二心者、于大乘法精進修行。叁者、一切有情皆我親友;四者、一切有情于我有恩,未有毫厘用相酬報;五者、一切有情皆我眷屬,我曾于彼起不善業種種诃罵非理責罰,深心慚愧,何時償畢!此之叁心,令諸菩薩勇猛不退,乃至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佛對慈氏菩薩說明以上發心策進之理。然後結成五心,以明不可缺一,致失方便而退菩薩之心。發起濟度之心,先缜密觀察:于諸有情邊起親友想,酬勞報德想,負債想,精進勇猛勤行修習,乃能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無上佛果也。希望諸君聽了此品之後,皆去學習發菩提心,而從舍己爲人之心,修養培 大悲以爲入手工夫。並常將此經文讀誦受持,細心觀察,精義入神,則菩薩心行從此生起。如是,則聽此經畢即爲行此經始,展轉流傳盡未來際無有窮盡矣!( 性定記)”(《太虛大師全書》精第4冊,p.60 ~ p.107)

  

《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發菩提心品講錄》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