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出其障难
于其中路,遇一异人从海而还,乃问此人:“如是忽遽,欲何所之”?商人具答如上因缘,为救贫穷,今欲入海求如意宝以相资给。彼异人言:“我昔离家亦复如是,为济亲族贫穷诸苦;既发家已,路经旷野,度大砂碛绝无水草,多有野象、虎、豹、豺、狼、毒蛇、狮子,或遇劫贼、大山、大河、饥渴、寒热惊惧怖畏种种危难。与彼船师方至大海,又遇大风、大鱼、恶龙、雷电、雹雨,鼓浪洄澓,多有留难,不可具说。虽受如是种种诸苦,尚不能获如意宝珠;但得资身,粗自供足,犹未能济贫乏之亲。今劝仁者勿强艰苦,徒自疲劳!吾欲与仁别为经理,所以者何?然彼大海有种种难,黑风、黑山、药叉、罗刹、摩竭、蛟龙,众难非一,但曾闻有如意珠名,往者千万获无一二。以是因缘,劝于仁者宜速回还。
修大乘菩萨行的初发心菩萨,在还没有证入初地菩萨之前,在资粮、加行位,风电也似的向前途奔走,不幸的遇著恶魔来了。此中的异人,即喻魔王。他问商人──行菩萨道者:你仆仆道上,为的是什么?商人告以欲入海求如意珠的事,他说了许多骗人的话,言在路上经过了许多的旷野和沙漠之地,既无人烟栖止,亦无饮食饱腹,而且还遇著许多要食人的恶兽;到了大海中,被水浪的漩涡,几乎沉没到大海里去,什么宝也没有采得,也没有看见,白吃辛苦,饱受惊吓,命没送掉已经是侥幸得很。我是过来之人,请你听我忠实的劝告,可以做点别种小生意回家去,不要想发大财吧!魔王也有很大的功德力,很大的神通力,在维摩经里讲:不思议菩萨常现作魔王以逼迫众生,试验他的能力。此经文所说,或许是真怀邪恶心起颠倒想的魔王。楞严经说有五十种阴魔,最后二种,是定性声闻──罗汉──定性辟支。第四十八种,即在欲界他化自在天的魔王,曾修大福德与禅定,能阻碍菩萨行大乘行;要人退大趣小求二乘涅槃,或以求现身之五欲快乐为满足。现在人只要享受现前物质文明,不管将来的毕竟何如,胡涂的度过此生不自爱惜,便是魔王、魔子、魔孙。
如意珠,是大鹏金翅鸟的心。它以大海中的龙类为食料,死的时候展飞高空把身化灭,但心不死,下至金刚际七下七上,龙王取得此心,即成为如意珠。
戊二 正喻三心
尔时、商主闻是语已,倍复增进,发三胜心入海不退。云何为三?一者、父母兄弟宗亲贫苦若斯,如何空归不相救济?二者、我之亲属,昔时富有惠我衣食怜愍于我,今者贫穷命不全济,如何放舍而欲退还?三者、我在家时处理家务,策役驱使大小童仆种种呵责,如何贫苦不相赈恤令彼欢喜,而欲却还。以是因缘,念酬恩德,发大勇猛决定前进,要当入海求如意宝,得已还家济于亲属,恣其所用永离艰穷。上面已略把阻碍的事情标述过了。这里更要生起增进之心,以求获无上妙果的成功,只可前进不可后退。只要给大众有利益,虽赴汤蹈火,牺牲了生命亦不畏惜!这可以三种胜进之心为勉励:一、对于父母,二、对于亲属,三、对于童仆,都要起孝养恭敬之心,以及爱护之心、报恩之心,因他们于我有大恩德。做人要知恩报恩,知恩报恩是做人的基本。有了这知恩报恩之心鞭策我们,自能努力向前,百折不回,为一切众生求无上觉。
丙二 法合
丁一 合初二心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发菩提心,观于十方六趣、四生皆是我之宿世父母,怜愍我故造诸恶业,堕于地狱、饿鬼、畜生,受诸苦恼。以是因缘而自思惟:以何方便济斯苦难?作是念已。唯有入于六波罗密多大法海中求佛种智,拯济有情生死之苦。如是思已,发大勇猛无退屈心,精进勤求无有懈倦,种种方便求觅资粮,菩提善伴、法及法师。
本段文义,正合前面所讲的五种胜心中的一者、于诸有情普发平等大慈悲心,及二者、于一切种智心不退转。梵语摩诃,此云大。菩萨摩诃萨,即大菩萨之谓。大有三种意义:一、形量比较义,如须弥为大芥子为小,人比蚁大蚁比人小等。二、数目比较义,如多数为大,单位为小。三、性情比较义,如品性高尚为大,品性卑劣为小,即通常所谓品性佳者为大人,品性不良者为小人之类。此修菩萨行者,亦复如是,应勤精进修多功德,修菩萨行。实在、要到十住十行等的菩萨,方能具足此三种意义。此中菩萨摩诃萨,正合前文中的商主。
菩萨发菩提心,要依于大悲饶益有情而起的上求菩提心,乃谓之菩提心。菩萨的菩提心,要观于十方六趣四生皆是我之父母:普通社会上有许多人,由仁慈之心而爱护六亲眷属,推而广之为乡党、为地方、为国家、乃至全世界。这样的心,只算是维持人类的仁慈之心,还比不上菩萨的大悲菩提心。因为菩萨的菩提心是无限量的,须依此世界为中心,推及东南西北四维上下等十方,不仅限此一小千、中千、大千世界而已。普通以为只有上天下地至于边际即谓之世界,现今科学进步,证实无量星球即为无量世界:不知未经科学家发见的世界还多得很,如佛经上所说的无量无数恒河沙世界,更远过科学家所推想。
再看菩萨所缘的有情如何?“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等六趣,就其受生而言,有“胎”、“卵”、“湿”、“化”等四生。此皆我之宿世父母,既曾作过我们的父母,我们作人子的竟可忘恩不报么!从金刚地以至有顶,于其中间为人道所居的,谓之人趣;以上还有天及阿修罗。天、即平常所说的天人,内分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阿修罗、也是生于天中的,虽有天福而无天德,为诸天人所摈出天界,故谓之阿修罗──非天。若约善恶业而说:修上品十善者生天道,修中品十善者生人道,修下品十善者生阿修罗道:三种总名曰三善道。还有作上品十恶者堕地狱道,作中品十恶者堕饿鬼道,作下品十恶者堕畜生道:此三种总名曰三恶道。合为六趣,又名六道。亦有别为五趣的,将阿修罗之有福德者摄于天趣,无福德者摄于鬼趣。楞严经上开为七趣,别加仙趣,此以仙人别有不同的生理,别立一趣。然此应归人趣所摄,而以说六趣为当。地狱,梵语泥黎,即苦世界的意思。如经所说的八寒、八热等地狱。现在的南北极即似八寒,赤道即似八热,此种寒极热极地方的动物,即是地狱世界的一部分。在通常理想上,冰中火中决无有生命的有情,然由事实证明,极寒极热的冰中火中确有无数的有情,这是业报差别的缘故。普通人往往误会人死为鬼,故解释鬼字的意义曰“鬼者归也”,这是错解了的。其实六道有情在生死流转中,都是随业受报、随报转生的。故人死后有生天界者,有还生人趣者,或转生地狱、饿鬼、畜生道者,皆因其善恶业以为标准而定其生何趣也。不过饿鬼多有向人间世求食之事,所以世人容易误认人死为鬼。吾人于此宜先打破以为人身中的灵魂,离开了躯体即成为鬼之观念。畜生、有威福与无威福两种。畜生、又名傍生,以傍行或傍形而生故。有威福者如龙象之类,无威福者如蚁虫之类。以上六道有情,凡是吾人未了脱生死一天,还免不掉随业受生。
“四生”者:一、胎生,人类属之。二、卵生,鸟类属之。三、湿生,感受湿气而生者均谓之湿生,蜒蚰之类属之。四、化生,有二:从无而有的若天人等,转易变化的如蚊蝇等。化生在六道中均有之,兹不赘述。
十方六趣四生皆是我之父母者,我是此菩萨的代名词。皆是我之父母,并非推想的,我人从无始生死以来受生无量,所经过的父母亦无量,梵网经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也就是这种意思。由此而论,我与一切有情展转互为父母、兄弟、夫妇、朋友,返观今日之但唤人类中同种族者曰同胞,其窄狭为何如哉!为什么要观一切有情皆是我父母呢?因为父母爱子之心最切,譬如为父者对家庭之负担至重,对于子女有教养之责任,为母者对于子女哺乳怀抱抚育训诲,更不胜辛苦了。以父母怀念我故造诸恶业,现在他们堕于地狱饿鬼之中受诸苦恼,以是因缘而自思维,以何方便济斯苦难?作是念已,发起大悲心来。最好的方便,唯有入六波罗密大法海中求佛种智。六波罗密已如前说。海,是深广义,言六度行之大法如海样的深广;菩萨要在此深广之大法海中而求一切种智。法华经上的“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即此中的一切种智。一切种智又名一切智智,就是成就无上正遍觉之智。要得此智后,乃真能拯济有情生死之苦。菩萨如是思已,马上就要发大勇猛,没有丝毫的退屈心,并且还要精进勤求无有懈倦,以种种方便求觅资粮。资粮、即是福慧二种资粮,如远行客必先预备川资一般。最要紧的,还要觅得德相具足的菩提善伴;菩提善伴、就是修菩萨行的人,要与菩提心心心相应的,才谓之善伴。不但要觅菩提善伴,而且还要有“法及法师”。法、不外证法教法;法师、即是要依证教法而住持者,谓之法师。
丁二 合后三心
戊一 合出其障难
行至中途,遇一魔王、领诸眷属,或现天身、或现人身、婆罗门身、或作商主、苾刍、苾刍尼身,或余种种异类之身。而彼魔王问菩萨言:“汝今匆忙,欲诣何所”?菩萨答言:“我为一切苦恼众生,今欲入于六度大海求佛种智如意宝珠,以救一切贫乏众生”。魔王复云:“我初发心亦复如是,为度一切苦恼众生出生死家,度大流转旷野砂碛,备受饥渴、盗贼、恐怖,众难非一,方至六度大法海中。或遇乞头,或逢乞眼、耳、鼻、舌、身、手、足、肢节、心、肺、肠胃、肝、胆、脾、肾、国、城、妻、子、奴婢、仆使、如是种种随乞而施,不生悭吝,勤求智宝。经无量劫,生死流转在于苦海,虽受种种诸苦难事,犹不能获无上菩提,而但回求阿罗汉果,出离三界寂灭涅槃。我今劝汝勿强劳苦,应自修持,吾欲与汝共阶此果。所以者何?我念三涂常受饥苦,心思吞啖,仰面向空,谁来入口充我一饱?种种苦难逼切身心,人命无常过于山水,善知识者难遭难遇,若不信受后悔何追?生死海中流转不定,心…
《大乘理趣六波罗密多经发菩提心品讲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