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轉此穢土而成淨土。繼之以文殊、普賢、觀音、諸天等說咒,護持此法,若讀誦、書寫、流通,此般若功德、咒力呵護,使國界清甯,令此世界修行之人安穩修持。于此大炮、飛機、毒瓦斯戰爭的濁世,信奉叁寶、發菩提心以修行者,有種種困難,故于念佛往生淨土之方便外,更說此陀羅尼秘密加持功德,于此世界即成清淨安甯之佛土也。
3.成立菩提心 此包括第叁第四品。要使永不退墮,所以繼有第叁發菩提心品,第四不退轉品。如何使之不退?一者、大悲心,二者、精進心,叁者、救護心,四者、如負債心,五者、懷慚愧心。除大悲、精進二心外,後叁種攝爲報恩心,以報一切有情恩故。緣想一切有情于我有大恩德,無量劫來未曾報答,眼見彼等受種種苦惱逼迫,當此之時,救濟之任,舍我其誰!如是于菩提心,乃堅牢穩固而不退墮也。4.圓滿菩薩行 菩薩要圓滿菩薩行,要依大悲行、六度行,方能福智圓滿而成無上佛果菩提兩足之尊。所以此經從第五布施品到最後之般若品,明六波羅密多,圓滿菩薩行願也。
乙 顯勝
1.發啓勝 此經十品,除陀羅尼品是他方菩薩放光現瑞來此土說法外,其余從初品至後品,皆是本土彌勒菩薩請問釋迦世尊開演之大乘勝妙法。彌勒是一生補處之菩薩,當來即要成佛。他不是不明白聞、思、修之法義而請佛宣揚,惟欲使衆生得一條修大乘行的直徑,故代爲請問。既非如法華會上之舍利弗,不明佛之開權顯實而啓請于佛;亦非如十六觀經之韋提希,受逆子悖逆惱迫之苦,求生淨土而啓請于佛;又非若楞嚴經之阿難受難而懇于佛。蓋彌勒菩薩于此會中而作是念:“此中諸有情類,貧窮孤露無所依怙,流轉生死,沈溺愛河,欲達彼岸”,故發斯問,使諸衆生得成堅固不退之菩提心,是故于發啓最勝也。
2.密壇勝 密宗之曼荼那,中國譯爲壇,亦名道場,行人于中精進加行修行之壇場也。任修何法,即以何法之佛或菩薩爲本尊,以余爲助伴。此經以釋迦爲本尊,即是毗盧遮那遍法界身,一法即一切法,一切法即一法,法法互融無有隔礙,本尊與行人之叁業交加相應,則其行願必圓成也。奉一法,即有一法之意義,依一人指導,即有此人之主義;能主伴融化爲一致,由各個人精誠叁業交加相應而造成堅固不壞之團體,自有不可思議之力量也。
3.淨土勝 陀羅尼品,無盡藏答阿難,顯實相國。娑婆世界一劫極樂一日;展轉增勝,至東方普賢如來淨土無盡功德莊嚴。若人觀佛不眴即得念佛叁眛,生彼淨佛土,故于諸淨土爲最勝。
4.次序勝 第一品是叁寶品,明一切衆生皈依叁寶,皆可于佛法得其利益,行五戒十善得生天福報,更依四谛,六度而得叁乘、一乘果。第二陀羅尼品,令得清淨安甯修行。第叁發菩提心品,發五種心,廣度衆生,向無上菩提。此五種心堅固而不退墮,即是不退轉,故第四爲不退轉品。更進而依六波羅密多六品精進修行,即成就福智圓滿佛果。如是次第,即從凡夫而至成佛之次序,故于次序爲最勝也。
【釋 經】
甲一 敘前啓問
乙一 敘前
爾時、薄伽梵作獅子吼顯明秘密總持門已,時慈氏菩薩摩诃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一心合掌而白佛言:“善哉!善哉!大聖世尊能以大悲贊說如是秘密甘露勝陀羅尼,守護國界。
爾時、指說畢陀羅尼品時。薄伽梵,亦雲婆伽婆,爲梵語之多含不翻者。古雲:有有德、巧分別、有名聲、能破四義;玄奘法師雲:含自在、端嚴、熾盛、名稱、威德、尊貴六義。亦譯爲世尊,爲世出世所尊故。攝義不盡,故存梵語。作獅子吼,獅子爲獸中之王,一聲哮吼,百獸震驚,而獅子不驚不怖。如佛說法,魔外畏之,故譬作獅子吼。此敘前已說秘密不思議之密咒。顯明秘密總持門已,敘前已顯明不思議之秘密法,露布于世間也。慈氏菩薩摩诃薩、梵語彌勒此雲慈氏,姓也;名阿逸多,此雲無能勝也。即從座起,從所坐的座位上起來。佛法閉左道而張右道,所以慈氏起座偏袒右肩,右膝著地,此身業也;一心合掌,是意業;而白佛言世尊,是語業;叁業清淨而請于佛。大聖世尊能以大悲等者:甘露,即不死藥。說契理契機之大聖世尊,能以大慈、大悲無漏平等之心,施方便善巧,將秘而不宣密而不露之殊勝陀羅尼妙法,加持守護國界,使諸衆生安穩修行。
乙二 啓問
“惟願世尊哀愍衆生,宣說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令諸有情未發心者雲何發心?已發心者雲何修行?複何因緣于大乘心得不退轉”?
此是位居補處的彌勒菩薩,向佛啓問,而請佛哀愍衆生宣說無上正等正覺之法。世尊在佛果功德上,成就與一切衆生同體之大悲願力,遍一切時、遍一切處于一切衆生無不哀愍。因之佛從哀愍衆生之心中,應慈氏菩薩之要求而說此法。哀愍,是大悲心。佛教中所謂慈悲,與平常人所講的仁愛或博愛不同,蓋仁愛、博愛,僅慈心而已,沒有悲心的作用。慈心、即所謂利樂人民,如慈母愛子心然;從愛子女心而推廣愛人民、愛國家而成仁愛;再推廣而泛愛世間一切諸物,而成爲博愛。儒家所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由親親仁民而愛物,這可以說是仁愛與博愛。但是這種愛尚是對于有善與美的事物上面才易生起愛力或施與,若遇著可惱的或無用的,則不易起愛的作用;且可反激動一種厭惡的心念出來。所以,仁愛與博愛是有對的,有差別的。佛法中所講的悲心是平等的。此悲心、是大乘法的根本。因爲同體大悲哀愍一切衆生故,無論可惡的或不可惡的,都要救度他;尤其是對于可惡的惡人,格外的深切施救。所以、一切平等;一切平等故,利樂一切衆生無所不用其極。在佛法根本上講,一切諸佛菩薩,以所成就的功德智慧來觀察一切衆生,不但墮落在叁塗者是痛苦得很,即號稱最快樂的人間天上亦在叁苦八苦之中。我佛見之,如慈母見兒子在苦難之中,去救拔他們,使他們離苦得樂。這是大慈大悲的作用。所以經雲“大悲心爲根本”。蓋以大圓鏡智,觀一切法無有差別,一切法均在大圓鏡智之中,實相無相了不可得;而世尊本此,現身世間爲衆生說法。由本因地中大悲願力所成就而說,此無上遍正覺教的佛陀,此雲覺者,自覺而後能覺悟衆生,不是平常的人物可倫比。如有學問的人,稱爲學者一樣。
此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即佛所成就的法。在座諸君,或有信仰佛教者,或已皈依叁寶者,對佛應該有一種正確的認識。佛是具足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諸法,以福德智慧莊嚴十方國土成就一切衆生的,決不可與一般宗教的神同等看待。世上有很多宗教,信奉著一神或多神,以爲神是世界的創造者,有主宰萬物的威權,能管理世界上一切的一切;但是佛教的經典,決沒有像這樣荒唐的怪論。蓋世界一切的一切,是因緣和合而生成,從因至果,事理秩然,若有如是因則有如是果,無創造世界者,亦無主宰萬物者。所以佛教一切經論,都否認有創造主宰的神。須知佛是覺者,于一切諸法無不圓明覺知,無錯亂、無顛倒、生死苦報、妄業、煩惱無不解脫;又了知諸法實相、真如理性,于一切法得大自在!所以善能成就最勝的佛果,開示自心之覺悟,令諸有情皆悟入于佛之知見。我佛既不是創造主宰,亦不是作威權的鬼神或天神。這些諸天鬼神等,還在六道之中;雖在天神,還是欲界五趣雜居地的一員。他們與出叁界的羅漢比較,相差很遠;大乘初地菩薩,又超過羅漢之上;佛更超越菩薩之上。由此觀之,叁界內的諸天鬼神不必說,叁界外的羅漢,對于佛陀亦望塵莫及。即大乘等覺菩薩,若彌勒、觀音等,與佛還有階級之不同。由等覺而入妙覺,達究竟位才成法界身,普利含識。普通人每妄想生天成神,不知天神還在煩惱的生死流轉之中。我們對于天神,雖應有相當的恭敬,但他們究竟還不能作我們的依止者。能從這種種方面分析清楚了,再從正面來看超出叁聖六凡之上的無上遍正覺者──佛,他是能覺悟法界諸法、宇宙萬有的真理,以此覺悟之諸法而開導衆生。依此精進修行的,即是叁乘聖僧。此爲佛教正信的皈依叁寶。彌勒菩薩所以請佛說法,使從凡夫位經叁乘賢聖位而轉證入佛果位的本意,在此。
梵語薩埵,此雲有情。有情即有情感作用的動物;若諸草木土石等是無情的,沒有情愛的表示。照通常講,有情就是有喜、怒、哀、樂等情感的。但此猶未足以定有情的界說,以在欲界有男女、財産等,故可有喜、怒、哀、樂等七情的作用;到色界、無色界就沒有了。色界還有色身,還可以說有情的潛勢力存在,無色界既無色根,亦無相對的色塵,這時的情愛惟是第七識的“我愛執”,念念不斷而已。那怕到了非非想天,我愛未斷,貪、嗔、癡,還是一樣地可再生起作用。第八識、本不能執以爲我,而硬當作我看,以爲可愛,這全因七識的錯誤觀念。以執第八識爲我,愛著的心有了側重點,便有了中心與邊際,則即落分段生死流轉無窮,而變化亦無盡,苦不堪言──此爲叁界衆生之通病。至阿羅漢、辟支佛,以證得我空超出叁界,故不包括在有情內了。大乘菩薩呢,在未成佛之前,他的業報還爲叁界有情所攝。不過菩薩已有菩提心爲因,故雲覺有情。這就淺近而言,若依瑜伽有六十二有情,佛亦包括在內。在這裏要特別注意!有情者、就是有心、含識、含靈之謂,爲知覺、性情、等總體,此應以第八識爲有情體,佛轉八識成四智,與菩提相應的庵摩羅識,總持清淨功德,而生起回入叁界教化衆生的作用,故名“無上覺有情”。
怎樣發菩提心?信佛的人,如決定要發正確的、真實的菩提心,必須有叁種的層次:1.向上好善而求勝進的心:在我們的人世間,有很多人但以做人爲滿足,再也想不到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但有所謂超人的生活,進求比較在人世間更善與美的思想與事業之成功;如果沒有這種超人間而求進步的志趣,則菩提心是不易發起的。所以,往往有聰敏的人,能夠利用他的智慧,發起樂善…
《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發菩提心品講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