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發菩提心論開題

  發菩提心論開題(注)

  太虛

  一 釋菩提

  甲 菩提之名義

  乙 菩提之類別

  丙 菩提之自體

  丁 菩提之相應

  戊 菩提之能生

  己 菩提之所斷

  庚 菩提之所緣

  辛 菩提之所依

  壬 菩提之所起

  癸 菩提之所作

  二 釋菩提心

  甲 求菩提之心

  乙 有菩提之心

  丙 菩提即心

  叁 釋發菩提心

  甲 自性發

  乙 資助發

  丙 善根發

  丁 等流發

  戊 斷證發

  菩提心是學佛之根本,故此論爲最要之論也。平常學佛者,以發菩提心爲口頭禅:究竟何爲菩提,何爲菩提心,何爲發菩提心?果有若何之領悟,尚屬疑問,今分叁段解釋于左:

  一 釋菩提

  甲 釋菩提之名義

  “菩提”是梵語,古翻爲道。道有二義:一、引伸之理德義,二、本诠之道路義。若就初之理德義名菩提,可釋爲道;然此非道字之本義。依第二道之正義,則西域別有梵言“末底”,此雲道路。聖者所體會之妙理,所成就之智德,以菩提譯爲初引伸義之道亦可。至唐譯確定其義,遂譯爲“覺”。此覺與覺悟之悟相同,乃菩提之本義,而未能盡其相應之德義。且覺之一字,世或謂感覺、知覺、惡覺,與菩提之覺尤相乖混。以菩提之覺,是反迷惑之純正覺,離迷惑之清淨覺,故非迷之覺始是菩提。則菩提之覺,不與迷相應,以菩提是純淨之覺,與迷惑絕對相反故。是乃第一明菩提名義也。

  乙 菩提之類別

  菩提是覺悟,覺悟非迷惑。故覺現行時迷惑則無,如有明時則無有暗。依此義故,必無迷惑之地位上所成就者,方是菩提。有菩提則無迷惑,無迷惑乃有菩提。故凡出世聖者所成就之覺,乃爲菩提,真正離迷惑故。是乃菩提之正義,亦即離迷惑之淨覺也。故除出世聖者之外,均非菩提。就出世聖者分其類,則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之叁種而已。此叁悉是離迷惑之覺,故菩提之類別有叁。

  丙 菩提之自性──自體相

  依上而論,菩提是與迷惑相反的,迷惑滅而現前的。然其自體爲何?答:依叁乘共教而出其體,即以清淨無漏慧而爲自體;慧即別境中之慧心所──此指無漏之慧心所。若就無上菩提明其體,即大乘不共教中之清淨四智爲自體也。以四智爲菩提自體,叁乘之聖者不爲得菩提,以其四智未圓,覺未究竟遍故;二乘不名爲菩提,非遍知故;菩薩不名爲菩提,非無上故;所以必至佛果之無上正遍覺方爲菩提。然叁乘之菩提者平等相也,無上之菩提者殊勝相也,故此殊勝相之菩提,即是四智爲體。二乘于四智中祗得妙觀察智一分,故就通義之妙觀察智言,則叁乘聖皆可名得菩提。若依大圓鏡等四智爲菩提,則唯佛果可名菩提,二乘之覺不名菩提;四智相應心品之覺方名菩提,此在天臺教,謂之“實智菩提”也。

  丁 菩提之相應

  相應謂與四智相應之心心所,亦即是菩提相應之心心所。夫四智之通相,仍以無漏慧爲體,四智各有二十一心心所相應,謂成所作智相應之慧及四別境、五遍行、十一善──按四別境者,欲、解、念、定。五遍行者,觸、作意、受、想、思。十一善者,信、慚、愧、無貪、無嗔、無癡、精進、輕安、不放逸、行舍、不害──。乃至大圓鏡智,亦複如是。此四智心品,爲菩提之相應也。

  戊 菩提之能生

  菩提之生者,謂離于迷惑;以此故菩提亦是有生之法也。如唯識明菩提爲所生得,其言生之義,如論廣明。今略言之:一者、謂本具之無漏慧種爲親因而生;二者、謂諸佛菩薩及諸聖教爲增上緣而生,又以有漏善無間引生無漏慧之等無間緣方生,複以所觀之聖境爲所緣緣方生。其他種種生因,如論廣說。

  己 菩提之所斷

  菩提之所以成就者,謂得聖果,即是成就菩提。故有學得聖果,亦名爲得菩提。二乘以煩惱爲所斷,生空菩提智即爲能斷;大乘初地(見道位)即斷分別二執所起之惑而得菩提,至佛果則以二障種子爲所斷,大圓鏡等智爲能斷;以所從能,得名菩提。故論雲:“菩提、菩提斷、菩提處,均名菩提”。初爲自性相應,次爲所斷障,後爲所緣境。然二障既斷,其相應之雜染業亦隨之俱斷。何以故?依障起故,由斯斷已,則生死輪息。故二乘之初二等果,大乘之初二等地,皆由菩提斷障而得證果也。

  庚 菩提之所緣

  菩提以四智爲體。四智與王(心王)別(別境)遍(遍行)善(十一善)相應,故依相應之心心所明,則心心所皆是菩提所緣,以與四智相應故。四智既定與此一切心等相應,則一切境界定悉爲所緣,故菩提無一法而不緣。且亦能緣其自體相,是無漏故。如有漏之自證分祗緣見分、證自證分,並能緣自體──自證分;在無漏正遍知者之心心所,則能緣之,以遍知故,無所不照故。所以菩提以一切法爲所緣也。雖然,四智無所不緣,當知成所作智緣俗不緣真;其余叁智則自他遍緣,真俗雙照。佛智于自證境遍緣,即于衆生境界亦是無所不緣,故真如亦爲無分別智所緣也。辛 菩提之所依上言菩提是有生之法,以凡有生則必有滅,菩提從緣生複從緣滅;然當知菩提是刹那生滅(頓起頓滅)而相續于盡未來際,故雖刹那而生、刹那而滅,由親證不生不滅之真如法性,無一刹那而不相應如如,是即菩提常現行也。其智必與真如實相時時相應得名菩提,故無一時而不相應。倘有一時不得相應,則有迷惑,有迷惑故則不得名菩提。故菩提以諸法實相之真如性爲所依也。此菩提所依處,天臺謂之“真性菩提”。

  壬 菩提之所起

  如上所論,自體、相應、所緣、所依、既已明晰,則菩提之所以爲菩提者明矣。今言所起,以佛果上所起者爲所起。故菩提之現起,即是佛之身土現起,此乃自受用身土,即等同法界,是爲大乘之殊勝相。若依通因果、貫大小言,其所起者,爲菩薩等所現之身土是也。佛爲度地上菩薩所現之他受用身土,亦是所起,即平等性智所現也。其應化二乘凡夫等所現起之身土,亦爲菩提之所起。本論重在大乘,故其所起,以自受用、他受用爲主,而應化亦攝爲所起。故明諸佛報化身土之所起,即明菩提之所起也。

  癸 菩提之所作

  菩提之所作者,即法華所言“爲令衆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是也。由斯衆生斷惑證果,依佛之大悲方便之力也。令衆生入佛果得佛知見,皆菩提之所作,亦即是諸佛之大悲願力而普度一切也。上二、天臺謂之“方便菩提”。

  二 釋菩提心

  前類別之中,言叁乘由離惑故,皆名菩提。今從所簡之無上菩提,明菩提心,釋其義有叁。

  甲 求菩提之心

  斯以專求“無上之正等正覺”之心爲菩提心。此中心言,即是誓願,故雲“無上菩提誓願成”。又當知此心,亦即別境中之欲心所也。以對此無上菩提之勝境起希求故。所以能求之心,唯向無上菩提;不求聲聞菩提,不求緣覺菩提,不求菩薩菩提,而專求佛果之無上菩提也。于離合釋中,即依主釋。發菩提心之發字,是立義,即是立誓求無上菩提之心志也。

  乙 有菩提之心

  以有菩提之心明菩提心者,斯心之一名,即指與菩提相應之一切心心所。此心心所有此菩提之覺,故雲有菩提之心。離合釋中,有財釋也。以心心所有此菩提功德故,名菩提心。

  丙 菩提即心

  以菩提即心明菩提心者,有其叁種;分述如下:

  1 心者,心心所之通名、通相也。然菩提即心所中之慧心所,此慧心所既攝在一切心心所中,故雲菩提即心。以隨舉一系之心心所──一系之言,謂四智分爲四系,隨舉一系皆可──即有此菩提在其中。故一系之心心所即是菩提心,菩提心亦即是一系之心心所。如第八識有含藏之功能,即名藏識,此心心所有此菩提功德,故雲菩提心,持業釋也。

  2 心即心心所通名。以慧心所即是心故,菩提亦即是心。如一切皆是人,隨舉一人,皆可即人。

  3 菩提是覺,此覺即是心心所之共相,心心所皆有靈覺故,具能緣故。然心心所是有靈覺,菩提即是心心所之靈覺,故菩提即是心心所之自體相也。

  心王、心所、通名曰心。此中初“求菩提心”之心字,即欲心所;次“有菩提之心”,即有清淨覺之一系心王心所;後“菩提即心”之心,是慧心所;故總雲菩提心也。

  叁 釋發菩提心

  發者,發起、發生、發長之義。又開發、顯發、發明、發達之義。然如何能發起求無上菩提之願耶?又如何能發起清淨覺心耶?欲明斯義有其五釋:

  1 自性發  謂由自性發起菩提心也。菩提即是靈覺,靈覺即是心心所自體相;然異于色之名靈覺者,有能緣故。心心所以覺爲自體、緣爲業用,如火以熱爲自體、以燒爲業用。故心心所不可違其靈覺之自性,違則非心心所;如火不可違熱之自性,若違其熱性、則不名火。又若違心心所自性,則心心所必不安定,如一人有一人之性格,違其性格,則不能安定矣。心心所必達于覺而後安,故其自性即能發趣靈覺(即發菩提)。其有煩惱之際,由覺力劣故,如人有病,則運動之精神必不強。而煩惱之起者,由二執故,由有二執之力強,則覺心之力弱,遂即成煩惱狀況矣。故菩提雖離惑,而惑不離覺,離覺不名心心所故(亦不名菩提)。如雖有極冷之相,而仍不離熱之相,冷以熱爲依故;彼心心所當知亦爾。故雖有迷惑亂動不安之相,而仍有覺。然欲離不安,則非成佛果菩提不可。以欲成佛者,是即心自性發,此心自性,即是心心所之覺也。

  又菩提即以無漏心心所爲體。其本有能起諸無漏心之功能種子,即是發起菩提心(發起一切無漏心心所之現行)之泉源。既由本有無漏種子發,亦曰自性發。2 資助發  前自性發,是由求菩提者之自身言。雖然,現見衆生何以不自發耶?曰:無資助故。言資助者,善友聖教是也。由觀諸佛菩薩(善友)之神通、力、道德等,方啓發自己之菩提心;或由聖教(叁藏)等之熏習故,方可發菩提心。故善友聖教,皆發菩提心之資助也。

  3 善根發  由遇善友之化導及聖教之熏習,遂起修種種妙行、成種種善根,此善根漸增長、漸漸成熟,能資善慧、無漏慧,乃至金剛道後成大菩提,是則由善根發也。

  4 等流發  上明菩提之自體,即是無漏慧。此無漏慧,由有漏慧引發,如世第一位之後、刹那有漏慧引發第二刹那之無漏慧。由此漸漸增發,至金剛道初刹那而引發第二刹那之無上菩提;故雲等流發也。等流者,均等流類之義。由初地之菩提,均等而流發二地之菩提,如是展轉及至成佛,故雲等流發。

  5 斷證發  謂由斷惑證真時方發。如初地即由斷分別及俱生一分惑、證真如性,而發無漏現行;訖于成佛,必不退失。此乃由斷而證,初地現起,地地增進;及至佛地,由究竟斷證而究竟發也。(研究員記)(見海刊五卷十二期)

  (注) 原題“發菩提心論講要”,今改題。

  

  

《發菩提心論開題》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