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菩提心經講記
太虛
懸論
一 釋題
甲 經題
1.分釋
(一) 佛
(二) 說
(叁) 出生
(四) 菩提
(五) 心
(六) 經
2.合釋
乙 譯題
二 出旨
甲 明體
乙 明宗
丙 明用
釋經
甲一 證發分
乙一 證信序
宗綱
【懸 論】
一 釋題
甲 經題
1. 分釋
(一)佛 “佛”者,中國人幾無不知之,如婦孺之拜佛、念佛、供養佛等。然叩其含意,能明白答出者,雖學者亦未必能也,故有詳細解釋之必要。梵音“佛”或“佛陀”,具足應雲“佛陀耶”;古亦雲“休屠”、“浮圖”、“浮頭”、“勃陀”、“勃馱”、“部陀”、“母陀”、“沒馱”、“佛馱”,皆口音之輕重,致有此別。而“佛陀”“浮圖”二音用者居多。今英譯梵文,則作“布達”音。此爲五不翻中之尊重不翻,或順古不翻;亦即翻譯四料簡中譯音不譯義也。其含意爲“覺者”之義。但尋常譯爲覺,頗乖原義。因菩提古雖譯“道”、而新譯則名“覺”;若菩提與佛皆可譯覺,其分別何在?故佛陀耶應譯“覺者”,菩提譯覺,亦猶“瑜只”譯“相應者”,“瑜伽”則惟譯相應。蓋“者”字爲代名辭,即指有此“覺德”之人格而言。凡夫以有漏五蘊──色、受、想、行、識──爲和合假者,以有漏諸法和合所成故。佛陀則爲清淨無漏五蘊之和合者,以能變所變皆清淨故。亦有以五分──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法蘊爲言者,此則通大小乘。依前義爲“覺之者”,是有財釋釋,以有四智之覺德故,四智攝一切功德盡故,如因地一切不離識故。亦如世間有學問者稱學者,有賢聖之德者稱聖者賢者,故就有覺德者稱覺者。依後義爲“覺者”,慧、解脫、解脫知見皆覺攝故;由戒生定,由定發慧,戒定皆以慧爲主體故。而臺宗從因至果,依證未證理而判六即,實則惟究竟名佛,蓋非泛泛可稱覺者。如聲聞、緣覺,覺雖覺矣,然偏覺生空而猶昧法空,是則偏而不遍。菩薩進覺生法空矣,然智證未圓;等覺後心尚感歉然,是則覺猶有上而非無上。凡外邪解者亦嘗自命爲覺矣,然險徑自擾,蒸沙徒勞,均是邪覺而非正覺。人間亦有先覺覺後覺之稱,要皆爲進化途上未究竟之覺,未達無上正遍之覺也。其能不愧稱“覺者”者,惟證窮法性之“無上遍正覺者”耳。然佛爲通名,彼東方阿閦,西方彌陀等皆稱佛。凡具足十種──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世尊──德號者,一律稱佛,例如十方諸佛。法華經等皆明其意。然經中往往但稱佛者,以此娑婆世界現爲釋迦牟尼攝化土,燃燈過去,彌勒未來,出現此世界而說此經者,惟大牟尼。故此經題佛字乃確指釋迦牟尼而言。念誦時稱本師者,因此土教法皆出其口,聖者結集,流傳至今,追流溯源,我等得聞法以發菩提心,重新估定人生者,不啻從佛口生,從法化生,而得佛法之氣分,故稱“本師”以表極親近愛戴渴仰之誠意也。
(二)說 先聖後聖,其道同、其軌一,諸佛土莊嚴同,所證法性同,機同則說亦同。故深密等明佛土十八莊嚴相;法華說叁乘,諸佛同贊歎;攝論載五業,諸佛皆平等。是以一佛所說法,不異諸佛所說法,諸佛所說法,不異一佛所說法。以是義故,楞伽等有不說一字之語,此語之解釋多義,如法性不可說等;其中一義,即爲此佛所說法罔一字非諸佛所說者,非離諸佛已說之法外另有一字可說也。表法爾如是之理,若佛出世與不出世皆無變異,故諸佛所說法亦皆同也。以此佛所說法,確實可信,以諸佛爲真語者、實語者、不異語者、不诳語者,證明說、稱機說,究竟說、決定說,如證而說故,有教無類故,如諸法性決定說故。有所說法必有所爲,佛果爲何而起說耶?以先知覺後知,以先覺覺後覺,佛爲先覺,既知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特以衣珠自窮,若不爲說則永劫不知法相,不證法相,無由出離。且諸如來因地發大悲願,一時成佛,自爲一般所應攝化之機而興言說。即由諸佛之悲願而攝化諸佛心內之衆生,複由衆生渴哀戀慕之誠而感動衆生心中之諸佛,互爲本質影像故,互爲增上緣而二識成決定故。由佛之大悲願力爲近因,以衆生之渴誠哀仰爲疏緣,而擊發佛果庵摩羅識中已圓滿清淨之無漏名句文種子( 親因 )起現行,于如來識上有此無漏名句文聲之影像。受化衆生由極誠懇之善法欲爲近因,以佛之大悲願力爲疏緣,而托如來識上之無漏名句文聲爲本質于自識上而有似無漏名句文聲之影像顯現,以本質雖無漏而自識未淨故,影像熏習故( 親因 ),雖爲有漏,而推功歸本,皆爲佛說。凡經佛印可者,無論其爲菩薩說、化人說、二乘說、人非人等說,一律稱經,故佛未雙林示寂之前,經通五人說。雙林而後,縱有卓見闊論,只得以論名,如瑜伽論、中論等,未可以名經也。
(叁)出生 “出”、“生”二字,尋常連讀,並無分別二字含義之界說,如說生出、生起等。實則二字有嚴格之界說,茲引中論釋八不中之不“生”與不“出”之意曰:“本無今有爲生”,如瓶自因緣和合而有生,是爲生義。“本無內出爲出”,如蛇從穴出。現世間學者謂此地球初凝結之時,其生命種子,或謂自另一世界而來者是爲來義;或謂即此地球之內含有此生命種子,時至自內而出者,是爲出義。此中所示出生者,爲菩提心。而出生各有二義:出二義者,一、顯出義,指不生不滅之法性而言,爲“菩提心之本體”,亦即一切法一切衆生平等之體。因二障所覆不複現露,一朝障盡,如雲中月,雲盡月現,故顯現名出。二、長出義。依種種勝善功德而增固有之無漏清淨菩提種子,此則由增上緣而助長因緣義也。然此二義有其差別,顯出之菩提心體,是“無爲無漏”清淨法,是大總相體,是爲無爲漏無漏之平等性。或曰實相,或曰法性,或曰實際,或曰真如等皆其異名。長出之菩提心種,是“有爲無漏”清淨法,是佛果功德之總包,亦即一切功德之所自出,以智現故。然“勤勇因”基于“證得因”,勤勇因雖爲直接長出菩提之必要條件,證得因亦爲間接長出菩提之必要條件。攝論有言:“佛得無別無量因,有情若舍勤功用,證得恒時不成因,斷如是因不應理”。是則無爲無漏亦爲長出菩提心種之緣也。或問曰:此經則有出有生,中論則無出無生,同是聖典,何有無不相侔耶?答曰:不相違也。有出有生者,因緣而出,因緣而生。無出無生者,因緣和合空無自性;以無自性故,生即無生,出即無出。且法性無生出,性相皆同,中論不生出,意在于此,乃就第一義谛言也。是則中論與此經,不但不相違而且相成。
“生”二義者:一、從種子而生現行。有爲法皆有生住異滅之四相,本無今有爲生,本有今無爲滅,故生義限于有爲,出則通乎無爲。此中明生,亦即依菩提心明也。然則從何而明耶?則從一切有爲無漏清淨現行法明生。一切衆生爲無明煩惱之牽使,生死輪回,流轉不斷,皆爲有漏。當其初發菩提心而未登地,則無漏清淨有爲種子未逢最勝之增上緣故,未起現行。然既發菩提心,則其行事皆以菩提心爲准則,而有隨順無漏之有漏善法種子生起現行。若登初歡喜地,則有本有無漏種子,生起無漏現行。無論其爲有漏無漏,皆自種子而生現行名生。此則叁種菩提中,但就阿耨菩提言也。二、從現行而熏生種子。即依所起順無漏之有爲有漏善法現行,及初地以上所起之有爲無漏清淨法現行,複熏生有爲有漏善法種子及有爲無漏法種子,是爲現行熏生義。
(四)菩提 “菩提”爲梵音,此爲翻音不翻義,如現譯之意大利、美利堅等。約義,菩提新翻爲“覺”,古或翻“道”,此有四義:
一、菩提自性:此有二義: 菩提即自性,即以“智”爲自體,持業釋也。此智即佛果四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以凡夫論則以別境中“慧心所”爲體。但是佛果以“智爲主”,以八識成四智,凡所施皆爲智之作用,一切功德皆以智爲主體,神通莊嚴皆智之所變;故修行者,惟以一切智智爲所趣也!智既爲王,則余爲相應。在凡則以識爲王,有漏染淨不離于識,升沈苦樂皆識之所變。聖教有勸依智不依識者,勉其舍凡入聖也。然識智又可互通凡聖,未可定執一是,如佛果位之清淨庵摩羅識,加行位中之四如實智,皆互通之例也。特凡位中之別境慧,通于善惡無記之叁性,雜而不純,不能轉一切法而爲一切法之所轉;故發菩提心雲者,欲以類似乎智之慧心所,挾有力之“善法欲”而起,以擊起本有之無漏菩提種子耳。非初發心者,即真有菩提現行也。而佛果之智,雖亦不離別境慧,然其王所皆爲大光明藏( 智 ),且王既成智,則一切相應皆爲智之附屬者,故其作用能轉一切法而不爲一切法所轉,得自在故;惟是無漏善淨,雖有漏善且莫能望其項背,況余惡無記法所可擬哉?2.菩提之自性,即以一切法之自性爲自性──真如──,依主釋故。此諸法之自性,爲無爲、漏無漏、不增不滅,若佛出世與不出世,窮叁世而不變,曆萬象而湛然,生佛一體,木石皆具,是爲大總相法門體。
二、菩提所現:此有二義:1.現有爲無漏法。十八界皆在大圓鏡智相應心品之中,猶如影像而分別顯現。鏡智雖無能取所取一異分別之相而有一切所知影像顯現,即盡未來際救度衆生之事業如淨佛國土等,莫非此智之功用。推而廣之,菩提既爲四智之綜合,則平等性智之爲地上菩薩現盧舍那( 即毗盧遮那) 身,成所作智之現叁類化身,妙觀察智之應機說法,無一而非菩提之所現。此猶拘乎有爲無漏之後得智而言者也。或曰:隨類所現無乃通乎惡,何以稱爲純善無漏者也?答曰:此天臺之所以有“性具善惡”之說也。諸佛大悲願力神通智慧不可思議,外現明王等相,無一非同體大悲之表現也,相似有漏而體是上淨無漏。如慈父爲令子出火宅,而誘之以良辰美境可娛樂之所…
《出生菩提心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