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位與大乘各宗

  大乘位與大乘各宗

  太 虛

  一 發端

  二 曩在“起信唯識釋”之發凡

  甲 地上宗自證而造論

  乙 地前依他教而起言

  叁 今廣其意以判各宗

  甲 以論立宗者

  乙 以經立宗者

  丙 以傳立宗者

  四 各宗多明“境”或“行果”之別

  甲 性相門

  乙 觀行門

  丙 加持門

  五 各宗唯是大乘中之偏勝相

  一 

  發端這個題目所蘊蓄的意義,爲我十年來對于印度中國各大乘宗派、作有系統說明方法之一種,我于大乘各宗,完全抱著客觀的態度去觀察各宗派不同之點,同時作融合貫通的研究以發見其遍融互攝的共同律。由此探究之結果,故發生如下之結論:一、平等門──從此門看去,則凡是大乘的各宗,無論其爲性、爲相、爲禅、爲律、爲教(賢首、天臺)、爲淨、爲密,如所謂中國之大乘八宗,無一不從同一原則上,引共同依據的教理去說明去發揮。故宗雖有八,同攝入于大乘法海,平等平等,不得分判誰高誰下。

  二、特殊門──從此看去,則所謂大乘八宗者,在大乘教理上取其一部分爲所宗,各站在其自宗地位上以發揮其偏勝之玄诠,顯其特殊之理境。故雖同是大乘佛教,就地位以判教義,則不無特殊偏勝之線索可尋。

  以上,爲我對于大乘各宗所觀之焦點。然而從什麼地方可以有這樣的見到?又有什麼方法可以去說明其原委?曩者關于此問題略有論及者有二:一、佛法總抉擇談:用遍計、依他、圓成叁性相同相異之點以說明佛法的全體,及各宗派平等與特殊之所以然。二、大乘宗地圖:在八方面上,以對照異生與如來之出發點與歸宿點;雖未顯然引及各宗,而按圖索骥,衡量各宗相同相異之點,亦洞若觀火。

  現在所講的,乃是從異生位到佛果位,其中所經曆之一一之階段,雖同是大乘之位──始自初發心終至成正覺──而有初終及中間菩薩曆劫修因位次高下之各別。我依據至教之見解,衡鑒大乘各宗所依據所發揮之教義,乃因其依據大乘位次之高下,故發揮之教義亦有所偏重偏勝;是爲依大乘位而說明大乘各宗。但此種見解非創始于今日,從前已有所論及,不過東鱗西爪的散在各著作中,今天特提出此問題,作通盤有系統的說明。

  二 曩在“起信唯識釋”之發凡

  起信論唯識釋,是民國十叁年著。著本書的動機,乃因當時支那內學院王恩洋居士作起信論料簡。彼書之內容,不像日本人與梁任公先生依曆史的眼光疑斥起信爲僞書者,他是根據法相唯識之教理,料簡起信論之真如:因起信真如有受熏緣起義;而唯識之真如是唯識性、是無爲法,既不爲他法之生因,亦不爲他法之所生。起信真如有受熏義、有緣起義,又有平等普遍爲諸法法性義,則近于數論的“自性”、“相雖轉變而性是一”義。王君本此見解,于是斥起信爲似教,非真佛教。故我當時亦以唯識之理而釋起信──蓋起信之真如與唯識之真如,其名雖同,其義有廣狹之不同:起信從體顯用,若體若用皆名真如;唯識乃依用顯體,用是識相、體是識性,唯體性是真如,相用非真如──。同時依菩薩位而說起信等論所宗不同,以發其大凡。

  甲 地上菩薩宗自證而造論

  故馬鳴等從自證境明一切法在菩薩位講:馬鳴爲第八地菩薩,其所造之論皆依自證現量智境爲准據。雖亦不離于佛陀所說之契經而取聖言爲依止,但其注重所在之點爲自證境,一切契經或反爲造論之注腳。進言之,地上菩薩雖據自證境而說,同時亦統明佛法全體,故亦不限于專講自位境智;不過依自位親證之智境,說明一切法。

  乙 地前菩薩依他教而起言

  故賢首等從佛果境彰一切法華嚴宗之圓教法界觀,所謂“十相六玄”,都是明佛果上所證之智境。在此當有使吾人發生疑問者:即華嚴宗之創始者爲賢首,他所處的地位,尚在地前而未登地,其所發揮之境界反在馬鳴以上而專明佛果圓融無礙境界,豈非實令人有不解者?實亦沒有什麼可疑之點;今于言論便利上起見,明地前、地上、佛果所依據以發揮之教義,作叁項來說明。

  一、未登地的菩薩,未得聖智自證現量之智境,間雖發有相似之現量境,然未足依憑。其所宗本依據者,乃在地上菩薩之聖言量,或佛果上之聖言量;因自已既沒有智境可爲標准,則于菩薩或佛之聖言不可稍忽。由此,故雖在地前,倘是依據地上菩薩之聖言量,則其所發揮之教理,爲依地上菩薩之境界以說明一切法;倘是依據佛果上之聖言量,則其所發揮之教理,爲依佛果上之境界以說明一切法。是故賢首雖未入初地,而其所宗契經乃是華嚴圓覺果海之境界,或地上最高位之普賢菩薩境;馬鳴依自地智境所造之論,自然反 賢首之下,此本毫無足疑者。

  二、地上菩薩,有自親證智境爲宗本以發揮教義,乃至說一切法無不依其現行智境爲出發點,雖亦依聖言教或比量,然此不過其傍依,而正面之根據乃在自證。于此乃有其特點,即地上菩薩以未究證無漏與滅盡有漏,以是依其現行之心境,有漏無漏無間引發,故一方面代表四聖之無漏境,一方面代表六凡之有漏境。馬鳴所造起信論,即依據此點以發揮教理,所以不若賢首全依據佛果聖言純無漏境之高深,此亦無足懷疑者。

  叁、佛果自證究極圓滿,智境離言絕相,佛亦無言論的必要。因佛與佛間,果位相等,其境界、心智都是相齊,故佛與佛之間完全相喻于無言。其所以起言說之原因,還在地上、地前、乃至凡夫的機感。故爲凡夫說賢位境,爲地前菩薩說地上境,爲地上菩薩輾轉說上地境,乃至說自所證之智境。故大乘亦漸亦頓之法華宗,即依據此點而發揮。

  如此大乘各宗,雖同是大乘,因地位之不同、程度之高下,隨其自住地位的境界說明一切法,或依何等之聖教申明各宗的宗本,往往全局爲之改觀。

  叁 今廣其意以判各宗

  甲 以論立宗者

  今就各宗言教直接生起之原因,可廣其意分爲叁類:以論立宗者,如嘉祥的叁論宗──又名四論宗──與慈恩的唯識宗,彼雖不無所依之經,然直接采取立教方面言則唯在論。故就依論立宗言有如下之二大系統:

  1. 宗初地所證遍行真如故有龍樹一系之中觀學世傳龍樹爲證入初地之菩薩,如楞伽經等在在皆足證明,亦爲研究佛教者之所共許也。初地證入一切法空,即通達二無我得一切法空智,亦即遍照一切法真實如此的法性。故龍樹說法,從其所證的法空理上,說一切法皆不可得。其言教所顯者,亦在遮诠方面,以表現其空性真如理也。此爲龍樹依自證境造大乘論,故有空宗一系。其最足表現他全體的思想,集貫總持他一切的作品者,唯推中觀論,故亦有稱其爲法性中觀學者。其余如智度論等,皆不出中觀論之範圍。在中國依其著作推演而建立爲叁論宗或四論宗,乃依龍樹菩薩之論爲宗本故,特稱爲中觀學。

  2. 宗叁地所發大法光明故有無著一系之唯識學唯識宗所據六經十一論,也有佛說或菩薩說的。如華嚴經雖亦爲此宗之所依,而非正依;如深密等始爲此宗之正所依。深密經乃從瑜伽師地論摘出者,此雖彌勒所說,能傳演到世間上還是無著菩薩。彌勒五部論及無著自作的論,即此宗所依的教。天親護法等依之發揮,故唯識根本教理,可說是無著建立的。從前中國傳說無著爲初地菩薩,又說無著得大乘光明定。我從前想:無著既依初地境爲出發點,即應與龍樹空宗系相同,何以立論相去頗遠耶?這是我以前的難點。現從西藏佛教徒所傳,皆公認無著爲第叁地菩薩,恰與中國相傳其“得大乘光明定”之言巧符,此較初地說爲當。即依叁地大乘光明定的智慧,照了佛之一切法藏,即以此定所發出之智爲能觀,以地前或地上乃至到佛果的教法爲其所觀的法境。此如華嚴、瑜伽等,說叁地所證之境界都是這樣。由照了大乘之法,有明了正確之法相,故此唯識學、又名法相學。據此、則前所謂中觀學亦可名法性學。故依初地境有龍樹系,依叁地境有無著系也。

  乙 以經立宗者

  1. 宗法雲地含藏一切叁摩地門之普賢故有華嚴教以經立宗者,即是依佛所說的言教而立其宗也。如來言教之所由起,種種不一,──或對地上、地前、二乘凡夫的關系而施諸教法。依佛說法最高之緣起說,唯依第十地菩薩的根機所感動而有的教法最極殊勝。如法雲地菩薩,如來所有的教法猶如大雲而雨大雨,此地菩薩猶如大海悉能通達而領受之。所以由十地含藏一切叁摩地門的普賢叁昧境界,就成爲華嚴教。即以最圓滿普賢叁昧之因海,以顯最究竟不可言說毗盧果海。此即是就普賢的自證境上,顯現所感受到的佛境界的教。所以華嚴第一會即說如來依正因果法門──佛果境界從何來?即推到因上;此因得何果?即推到果上。此依十地菩薩所顯最高的教法,唯十地方能領受,余地雖亦能少分聞到,不過其 起須待十地機緣耳。故雲“宗法雲地而有華嚴教”也。

  2. 宗佛智及二乘回心之劫前菩薩故有法華教法華教是佛陀自證的境界,自動的大願意樂所說,所以說“爲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故,出現于世”。從能感的機言,是二乘回小向大需要此大乘教法。在依二乘教法而修到的阿羅漢,依其所證之生空真如言之,或同初地、第八地菩薩;依其應備之福慧資糧及求證法空真如上言之,還不及初住,僅與七信之菩薩齊。未入初住,未達法空,故雲“劫前菩薩”,以第一僧祇尚未入或尚未滿故。天臺智顗大師,謂入圓教初住即能八相成佛。天臺後裔每謂此爲天臺獨有之說,其實此爲起信論及慈恩宗等皆有之大乘共法。法華爲二乘授記作佛,都是八相成佛的相,以初住即能實現故。故法華教有兩方面:一、依佛自己的平等意樂,爲欲衆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是佛最高的自證智境,故放光現瑞、等覺如彌勒者尚不知欲說何法。二、是未入劫以前的二乘回心、種性位的菩薩所急需的法味。亦即是一、爲地上菩薩也測不到的最高境界,即如來本門;二、爲回心二乘說成佛法,如爲舍利弗以利根故說方便品,即如來迹門。故雲“宗佛智及劫前…

《大乘位與大乘各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再論大乘叁宗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