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位與大乘各宗▪P2

  ..續本文上一頁菩薩有法華教”。

  3. 宗佛智及諸乘初心之易退有情故有淨土教淨土教皆說佛果之依正莊嚴,是佛之他受用境界。原夫如來之所以要說此教者,是從徹底的大悲心爲出發點,對于初心易于退轉的衆生令其依佛智所流出之淨土經教,修習淨土法門,得生諸佛之淨妙國土,即能證得阿惟越致,一生證得無上菩提;故淨土法門最重之點,即在攝諸衆生令不退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如佛不說此淨土法門令衆有所依歸,即在此五濁惡世之中修菩提,則初發心之衆生有所恐懼而生退轉。故起信論謂爲“勝方便”,十住論說爲“易行道”,良有以也。此所以一面依佛智,一面依初心怯退人,而有淨土教出現也。

  丙 以傳立宗者

  以傳立宗者,禅宗不依文字,絕無經典,赤裸裸的惟證是務。密宗雖有其所依之經典,若未經明師之傳授皆不閱之,即或閱之,其名句文身之安排與尋常回異,非經師傳亦難明了。至于律宗固有律藏在,然經論即菩薩也有造說之可能,惟關于律製獨創裁于佛,降佛而還皆不得措一詞,後之繼續宏揚者,亦惟師傳是遵。故此叁者,皆依傳立宗也。

  1. 宗法雲地含藏一切陀羅尼門之金剛故有真言宗真言宗以金剛菩提薩埵爲其初袓。世傳龍猛以定力開南天鐵塔,金剛薩埵授之以灌頂,故人間世有密宗教義流行焉。以非自龍樹之自證境上而流出者,故須歸之于金剛薩埵。有雲金剛薩埵即普賢,普賢在大乘教法上爲最高之模範菩薩,故從叁摩地門有華嚴教;從陀羅尼門有密教。以最高之大機,感佛說圓極之教法,故雲真言。不名爲教者,以不诠顯理故。此真言須代代親授,師資相承,方能流通。

  2. 宗佛智及二乘回心之入劫菩薩故有禅宗禅宗以“佛心爲宗”,即以佛智所證之境爲境。此宗之所重者,爲師資相繼而傳其“以心印心”之法門也。世傳大迦葉爲其初祖,他本是回心之大阿羅漢,夙根極深,不遇佛也可成獨覺;若羅漢發大菩提心,亦得授記作佛。依一般言之,位在第七信;然不一定有,先曾修習大乘法者,雖退失其菩提心,若一念回心向上即可入初住。或以前已曾備修福智資糧中道而廢者,一回心即可入初地等位,故雲入劫菩薩──然入初劫二劫叁劫不等。諸地位中,于勝進道中皆有加行,即如十信滿位,亦起加行故而入初住,證未曾有之悟境而契佛心,故能傳佛心印,由此故有禅宗之産生也。3. 宗佛智及諸乘之新進有情故有律宗律本佛製,故律亦宗本于佛。依大乘說:一切大乘律皆依叁種佛身而說,諸乘初心須納之于正範,有一定“止”“作”的規律,才能不越乎軌道以外的行爲。依叁聚淨戒說:攝律儀戒即諸惡莫作,所謂止持門是;饒益有情及攝善法戒即衆善奉行,所謂作持門是。真能傳持佛之戒律的,須通達佛智,上體佛的本懷,下察衆生的根器而傳佛戒,才能令彼新進有情得蒙實益。故一面依佛智,一面依初心而有律宗也。

  四 各宗多明境或行果之別

  甲 性相門

  多明境曰“性相門”,詳境而略行果之中觀、唯識屬之。位在第二、第一大劫。性相門者,以說明性相之平等門故。如自凡夫乃至于佛,皆可歸之性相。法性一味平等,法相不無有別,若龍樹之中觀學,無著之唯識學等,皆可歸于此門。此不過因各宗所重之點不同,在多明境者曰性相門,實則法性法相,從始至終平等平等。雖偏說于境而同時于行果亦必言及,並非舍行果而不言也。所以從實際言之,只有多分與少分之差別而已。

  若就言教以論,有兩方面:一、如龍樹從自證境上爲出發點而爲地前說一切法門,此教功用、雖能被地前之機,然就能說教者之本位上言之,則在第二大劫也。二、地前勝解位和加行位之菩薩,正須此教法爲其悟入之方,故從所逗之根器上說,位在第一劫。此雖詳境而行果亦該也。然對未入劫之初發心菩薩,于此教法反難領受,故初發心者應以加持門之極果教法,而激發其信心爲妙,此教偏于理智,故爲未入地前加行位或勝解位上之所必需也。

  乙 觀行門

  多明行曰“觀行門”,律宗、禅宗及法華、華嚴兼之。位在諸乘初心及第一、第叁大劫。觀行乃福智資糧之所由圓滿也,故觀行門、諸宗皆兼之。律宗之戒法,在大乘則初發心位即須持此爲修行趣果之正範,故此唯重在行。禅宗唯趣實證,然每到一種特殊境界,須要加功用行方可證得。法華、華嚴,多明佛果上之殊勝境界,然果不過所趣向之目標,爲到此目標故亦廣明行之功用。所以說“萬行因華,莊嚴果德”,正是顯其因行極爲殊勝也。在此中明其位置,律在初心;法華及禅與夫二乘回心等住第一劫;華嚴明普賢行者住第叁大劫。

  丙 加持門

  多明果曰“加持門”,真言、淨土及華嚴、法華兼之。位在第叁大劫及諸乘初心第一大劫。佛果成就無量威德,能加持凡夫乃至修習位之菩薩。如真言宗用叁密──身口意──加持;淨土以大悲願力及種種依正莊嚴,發起信仰願慕,皆爲加持;若法華、華嚴兼觀行門及加持門。若因其所經曆之位次以明加持,則能加持與所加持:上上能被于下下,唯除異生位皆能加持;下下敬仰于上上,唯除究竟位皆被加持:而位在第叁大劫及諸乘初心之第一大劫。能所相望,皆通一叁。若細爲分別,前除異生未入劫者,後除究竟劫已圓者,唯此一能一所不在劫中耳。

  “加持門”全仗他力。若“性相門”、則從異生至佛果平等平等,如八識因果染淨雖有差別,而八識一也;“觀行門”、除異生位未起觀行和佛果位觀行已圓,其中種姓位至修習位皆具觀行,此二者唯仗自力。茲就境、行、果叁門通別,特攝一表如

  ︵ 異生位───────性相門┐

  從    │

  異 種姓位   │

  生    ├自力

  至 勝解位   │

  佛    │

  果 加行位  觀行門┘

  之

  大 通達位

  乘

  位 修習位───────被加持┐

  ︶    ├加持門──他力

  究竟位───────能加持┘

  五 各宗唯是大乘中之偏勝相

  八宗大乘教法,都在大乘法上占一位置而各有其殊勝之相用,但統合起來皆攝在大乘之中。古來,或謂大乘爲一乘,或謂佛乘,或謂最上乘,而欲顯其自宗之超過其余各大乘宗之殊勝。其實,都是大乘之別名:最上乘者、大乘爲最上故;佛乘者,大乘以佛爲最高之果故;一乘者,爲令衆生皆入佛乘故,故雲“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叁”也。是即皆爲大乘中各有之殊勝相和殊勝義也。

  古人有于大乘之全部中,據其認爲最殊勝者特別闡發,實則各僅大乘之一部分;其末裔即據此一部分之殊勝相,遂尊崇自己門庭,以爲我宗爲大乘上特殊之一乘或佛乘或最上乘,而抑他宗爲叁乘中普通大乘。如西藏真言宗自稱爲果乘,余俱爲因乘;不知彼等所執者,僅大乘全體中之一部分耳。各宗唯是大乘中一偏勝之相,皆大乘故無有高下,因乘果乘皆通因果。此是因乘,因之所向爲果;彼是果乘,果之所由爲因;故因果互通,平等平等!唯證境有殊,所據各別,乃有諸宗派之標幟。其實殊勝不離平等,平等不離殊勝也。(寶忍記、芝峰校閱)(見海刊十一卷十一期)

  

《大乘位與大乘各宗》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再論大乘叁宗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