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位与大乘各宗▪P2

  ..续本文上一页菩萨有法华教”。

  3. 宗佛智及诸乘初心之易退有情故有净土教净土教皆说佛果之依正庄严,是佛之他受用境界。原夫如来之所以要说此教者,是从彻底的大悲心为出发点,对于初心易于退转的众生令其依佛智所流出之净土经教,修习净土法门,得生诸佛之净妙国土,即能证得阿惟越致,一生证得无上菩提;故净土法门最重之点,即在摄诸众生令不退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佛不说此净土法门令众有所依归,即在此五浊恶世之中修菩提,则初发心之众生有所恐惧而生退转。故起信论谓为“胜方便”,十住论说为“易行道”,良有以也。此所以一面依佛智,一面依初心怯退人,而有净土教出现也。

  丙 以传立宗者

  以传立宗者,禅宗不依文字,绝无经典,赤裸裸的惟证是务。密宗虽有其所依之经典,若未经明师之传授皆不阅之,即或阅之,其名句文身之安排与寻常回异,非经师传亦难明了。至于律宗固有律藏在,然经论即菩萨也有造说之可能,惟关于律制独创裁于佛,降佛而还皆不得措一词,后之继续宏扬者,亦惟师传是遵。故此三者,皆依传立宗也。

  1. 宗法云地含藏一切陀罗尼门之金刚故有真言宗真言宗以金刚菩提萨埵为其初袓。世传龙猛以定力开南天铁塔,金刚萨埵授之以灌顶,故人间世有密宗教义流行焉。以非自龙树之自证境上而流出者,故须归之于金刚萨埵。有云金刚萨埵即普贤,普贤在大乘教法上为最高之模范菩萨,故从三摩地门有华严教;从陀罗尼门有密教。以最高之大机,感佛说圆极之教法,故云真言。不名为教者,以不诠显理故。此真言须代代亲授,师资相承,方能流通。

  2. 宗佛智及二乘回心之入劫菩萨故有禅宗禅宗以“佛心为宗”,即以佛智所证之境为境。此宗之所重者,为师资相继而传其“以心印心”之法门也。世传大迦叶为其初祖,他本是回心之大阿罗汉,夙根极深,不遇佛也可成独觉;若罗汉发大菩提心,亦得授记作佛。依一般言之,位在第七信;然不一定有,先曾修习大乘法者,虽退失其菩提心,若一念回心向上即可入初住。或以前已曾备修福智资粮中道而废者,一回心即可入初地等位,故云入劫菩萨──然入初劫二劫三劫不等。诸地位中,于胜进道中皆有加行,即如十信满位,亦起加行故而入初住,证未曾有之悟境而契佛心,故能传佛心印,由此故有禅宗之产生也。3. 宗佛智及诸乘之新进有情故有律宗律本佛制,故律亦宗本于佛。依大乘说:一切大乘律皆依三种佛身而说,诸乘初心须纳之于正范,有一定“止”“作”的规律,才能不越乎轨道以外的行为。依三聚净戒说:摄律仪戒即诸恶莫作,所谓止持门是;饶益有情及摄善法戒即众善奉行,所谓作持门是。真能传持佛之戒律的,须通达佛智,上体佛的本怀,下察众生的根器而传佛戒,才能令彼新进有情得蒙实益。故一面依佛智,一面依初心而有律宗也。

  四 各宗多明境或行果之别

  甲 性相门

  多明境曰“性相门”,详境而略行果之中观、唯识属之。位在第二、第一大劫。性相门者,以说明性相之平等门故。如自凡夫乃至于佛,皆可归之性相。法性一味平等,法相不无有别,若龙树之中观学,无著之唯识学等,皆可归于此门。此不过因各宗所重之点不同,在多明境者曰性相门,实则法性法相,从始至终平等平等。虽偏说于境而同时于行果亦必言及,并非舍行果而不言也。所以从实际言之,只有多分与少分之差别而已。

  若就言教以论,有两方面:一、如龙树从自证境上为出发点而为地前说一切法门,此教功用、虽能被地前之机,然就能说教者之本位上言之,则在第二大劫也。二、地前胜解位和加行位之菩萨,正须此教法为其悟入之方,故从所逗之根器上说,位在第一劫。此虽详境而行果亦该也。然对未入劫之初发心菩萨,于此教法反难领受,故初发心者应以加持门之极果教法,而激发其信心为妙,此教偏于理智,故为未入地前加行位或胜解位上之所必需也。

  乙 观行门

  多明行曰“观行门”,律宗、禅宗及法华、华严兼之。位在诸乘初心及第一、第三大劫。观行乃福智资粮之所由圆满也,故观行门、诸宗皆兼之。律宗之戒法,在大乘则初发心位即须持此为修行趣果之正范,故此唯重在行。禅宗唯趣实证,然每到一种特殊境界,须要加功用行方可证得。法华、华严,多明佛果上之殊胜境界,然果不过所趣向之目标,为到此目标故亦广明行之功用。所以说“万行因华,庄严果德”,正是显其因行极为殊胜也。在此中明其位置,律在初心;法华及禅与夫二乘回心等住第一劫;华严明普贤行者住第三大劫。

  丙 加持门

  多明果曰“加持门”,真言、净土及华严、法华兼之。位在第三大劫及诸乘初心第一大劫。佛果成就无量威德,能加持凡夫乃至修习位之菩萨。如真言宗用三密──身口意──加持;净土以大悲愿力及种种依正庄严,发起信仰愿慕,皆为加持;若法华、华严兼观行门及加持门。若因其所经历之位次以明加持,则能加持与所加持:上上能被于下下,唯除异生位皆能加持;下下敬仰于上上,唯除究竟位皆被加持:而位在第三大劫及诸乘初心之第一大劫。能所相望,皆通一三。若细为分别,前除异生未入劫者,后除究竟劫已圆者,唯此一能一所不在劫中耳。

  “加持门”全仗他力。若“性相门”、则从异生至佛果平等平等,如八识因果染净虽有差别,而八识一也;“观行门”、除异生位未起观行和佛果位观行已圆,其中种姓位至修习位皆具观行,此二者唯仗自力。兹就境、行、果三门通别,特摄一表如

  ︵ 异生位───────性相门┐

  从    │

  异 种姓位   │

  生    ├自力

  至 胜解位   │

  佛    │

  果 加行位  观行门┘

  之

  大 通达位

  乘

  位 修习位───────被加持┐

  ︶    ├加持门──他力

  究竟位───────能加持┘

  五 各宗唯是大乘中之偏胜相

  八宗大乘教法,都在大乘法上占一位置而各有其殊胜之相用,但统合起来皆摄在大乘之中。古来,或谓大乘为一乘,或谓佛乘,或谓最上乘,而欲显其自宗之超过其余各大乘宗之殊胜。其实,都是大乘之别名:最上乘者、大乘为最上故;佛乘者,大乘以佛为最高之果故;一乘者,为令众生皆入佛乘故,故云“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也。是即皆为大乘中各有之殊胜相和殊胜义也。

  古人有于大乘之全部中,据其认为最殊胜者特别阐发,实则各仅大乘之一部分;其末裔即据此一部分之殊胜相,遂尊崇自己门庭,以为我宗为大乘上特殊之一乘或佛乘或最上乘,而抑他宗为三乘中普通大乘。如西藏真言宗自称为果乘,余俱为因乘;不知彼等所执者,仅大乘全体中之一部分耳。各宗唯是大乘中一偏胜之相,皆大乘故无有高下,因乘果乘皆通因果。此是因乘,因之所向为果;彼是果乘,果之所由为因;故因果互通,平等平等!唯证境有殊,所据各别,乃有诸宗派之标帜。其实殊胜不离平等,平等不离殊胜也。(宝忍记、芝峰校阅)(见海刊十一卷十一期)

  

《大乘位与大乘各宗》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再论大乘三宗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