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真理手冊(海濤法師編著)▪P10

  ..續本文上一頁無用的議論,以致忽略根本的課題。

  ◎“婆羅門!假如那盆水清而不濁(沒染色),靜而不沸騰,空而不塞水苔水草,那麼隨時都可以反映物體的實態出來。同理,人心不爲貪欲所煩,不爲憤怒所激,不爲愚昧所蔽,何時何物都能得到正見啊!”

  正見即指對事物加以正當的觀察。

  正見就是如實知見之謂;就是說要好好地把握事物的本體。

  ◎“盲龜浮木”喻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時度此生?“因此,比丘們切要記住:

  “這是苦”,切要記住:

  “這是苦的起因”,切要記住:

  “這是苦的消滅”,切要記住:

  “這是致使消滅苦的路”而勉勵修行吧!”

  ◎“跋迦梨!見我這個老耄的軀體,是沒有用的,跋迦梨!你得知道:

  “見法者即見我。見我者即見法”。”佛陀教弟子唯以見法,唯以禮法爲是。

  ◎“不受第二支毒箭啊!”這是佛教徒與非佛教徒的區別。(苦受、樂受、舍受)

  ◎“水若常在,塞井何用!欲若皆無,有何所求!”

  佛陀所說的論理,旨不在欲望的斷絕,而在欲望的正當的運用。

  ◎踏越泥土的湖沼,斷絕愛欲的荊茨,滅盡人心的愚昧,而不爲苦與樂所動者,此人即是真正的比丘。

  ◎小朋友啊!你們是不是也願意遭遇到別人的虐待呢?

  苦,若對你不快,對內對外切勿行惡!若一旦行惡,人便不能離苦。

  ◎人的心思,何處都可以到。

  但無論到達何處,卻不能發現比自己更可愛的人哪!

  同樣;別人也是以自己爲最可愛者,所以,知道自愛的人,就不可以害別人啊。

  ◎“聖者究竟指著何人?”

  斷絕種種束縛,不懷恐懼者,解結而成自由,如斯者,吾呼聖者矣。

  受罵、受打、受纏縛,心卻毫無龜縮,忍耐勝于常人,如斯者,吾呼聖者矣。

  無怒、勤勞、有德、無貪、克製而不再迷惘,如斯者,吾呼聖者矣。

  如不著于荷葉之水滴,如不留于錐尖之芥子,不爲諸欲而迷戀,如斯者,吾呼聖者矣。

  智慧深、思慮賢、辨別道與非道,到達至高道理,如斯者,吾呼聖者矣。

  對弱者、對強者,對凡有生命者不鞭笞、不毀傷、不殺生,如斯者,吾呼聖者矣。

  在有惡意者中無惡意,在執鞭者中而斂鞭,在固執者中無固執,如斯者,吾呼聖者矣。

  貪念、憤怒、驕傲、僞善,猶如芥子之落于錐尖,悉數脫落,如斯者,吾呼聖者矣。

  不言怒語,而言道理與真實之語,不以言語傷人心,如斯者,吾呼聖者矣。

  對此世無所求,對彼世也無所求,無迷戀而自由,如斯者,吾呼聖者矣。

  ──《法集經》

  ◎決定人的尊卑,不在其出身,而在其“業”,換言之,行爲本身才是決定性的要素。

  ◎那時伫立在渡船場前的佛陀,已是八十高齡的老耄之人了。

  身上穿著壞色之衣,手裏僅提著一個缽。

  一耄的權勢也非他所有,一片財寶也沒有。

  在這個人前面,人們正獻上最崇高的尊敬來惜別。

  這個人才真正值得被稱爲世尊。

  渡過河到達彼岸的佛陀,再度站在恒河岸上,說如下的偈語:“當世人在編織籠筏時,舍深處,架起橋,好好渡河流者,這個渡河者,就是賢者。”

  ◎“芭蕉結果實而被傷害,竹、葦據說也如此,驢馬懷胎而死亡。人得名利而轉落。”

  ◎“你們或許因爲尊敬我,才不敢問我,那是不對的,應該以朋友對朋友發問的心情來質問我才好。”“如果這樣的話,就由我來講吧!“人世間所有的事務,都是敗壞法;不可放逸,努力精進吧!”這個就是我最後的言語。”

  ◎“比丘們啊!和心愛的人總有要離別的一天,在這世上存在的萬物,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東西,是永久不變的,這才是真理。比丘們呀!大樹有時候也有幾支樹枝先行枯萎。

  和這個道理同樣,舍利弗、目健連兩人,先我而去了。因爲在這世上,絕沒有永久不轉移的東西。所以比丘們呀!我就說:“以自己爲洲,依靠自己,切勿依靠他人。以法爲洲,依靠法,切勿依靠其他”。”

  ◎“波斯匿王!誠然,照您所講,若以身、口、意做惡事,此人則不真正愛自己啊。若以身、口、意做善事,此人則真正愛自己啊。”

  “若知自己可愛,切勿自結于惡。蓋因作惡業者,畢竟難得安樂。”

  

  覺悟之道

  ◎我們不是爲了進天堂而修行,而是爲了要結束苦。

  ◎修行基礎的

  第一要點是:誠實、正直;

  第二:要留意惡行;

  第叁:內心要謙虛,要出離並少欲知足。

  ◎人們的真正問題在于,他們知道,卻不去實踐。

  ◎體認無常和耐心的忍,就接近佛陀的教導了。

  ◎正精進和戒並不是在于你外表的所爲,而是不間斷地持續你內在的覺醒與收攝。

  ◎一顆空了的心,並不是什麼都沒有的空,而是空無罪惡且充滿了智慧,充滿了慈悲。

  ◎正確的修行是持續不變地修行,不論行住坐臥,修行必須持續。

  ◎了知佛法或見到佛法端賴修行。

  ◎如果我們不修行,不論我們研究了多少佛法,都只是佛學,而不是佛法。

  ◎佛陀不怕人們的不知道——衪可以教導他們,衪怕的是那些知道卻不照著做的人。

  ◎知識與經驗間有很大的差異。

  ◎于生活中發現佛法的真谛,在人間落實解脫道。

  ◎所有宗教的共同目標——心靈的自在與解脫。

  ◎要覺悟,只有一個地方有可能,那就是──心。

  ◎“法”的智慧應該用來渡過苦海,不應該以它爲唇槍舌劍而相互傷害。

  ◎一切的修行之道,最終的成果都將導致平靜,以及去除種種障礙以達甚深的內觀。

  ◎只有立誓成道報親恩,才是修行的正因。

  ◎阿彌陀佛才是我們究竟歸依處。

  

《真理手冊(海濤法師編著)》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