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智的决定。朋友,想一想认真地花六个月的时间想一想。”
◎佛陀的诞生给黑暗、痛苦中的人类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佛陀放弃了苦行,独自一人来到尼连禅河边,端身正坐于菩提树下,观察思维缘起法,如是禅思,终于获证菩提,成为佛陀觉者。
◎佛陀的一生是追求真理,并把所觉悟的真理无私地传播给人类。
◎佛陀首先是一个人。他生于人间,长于人间,于人间成佛。大彻大悟后,他在人间宣说他所觉悟的正法,利益教化众生。
◎佛陀的出现,使人类的尊严、人生的价值得到了充分肯定。
所以佛法主要是为了人,而不是为了鬼和神。
◎佛陀是人,他并不是一位普通的人;他具有神的威力,但并不是神。
他是人类和一切众生的导师,是一位智者、仁者、觉者、圣者。
他为世间有情开辟了一条通往幸福、美好的解脱大道。
◎正因为佛陀是人,因而能对世间众生生活的实相,有深入透彻的了知;正因为他还是一位觉者,因而能恒顺众生,随机说法。人类礼拜他,并不是为了得到他的恩赐,而是出于一种尊敬、感激之情,把他当成一位导师,以他为榜样,以期像他那样,觉悟真理。
◎修行人是真理的探求者。
◎重视佛陀应世的本怀;
人们要做的,除了信仰他,礼拜他,更重要的是去了解他,学习他,乃至在生活中体验他的教诲。
佛教虽然重视信仰,但强调正信,而正信的基础,就是智慧,佛教虽然倡导自我解脱,但更重视慈悲他人。
佛陀就是慈悲和智慧的化身。
◎战胜了自我情感的人确实是慈祥可爱。
他们对万事万物无贪无嗔,以平等之心对待一切,这些就是我与众不同之处。
◎我常住寂静,不被情感所染,清除了一切不净,远离生死烦恼,圆证了真理。
◎憍陈如,时刻清醒自己的头脑,从自我幻梦中解脱出来,在无我思想指导下,观察整个世界,从而你就能探索整个世界。
◎我的教法就是整治三种恶源,即身、口、意。
◎觉者:“智慧具有如实洞悉《法》的本质。它能除去那遮掩法性的迷惑黑暗。
它具有无误的显示力。因为经说:“住于定者如实知,如实现”依定才能产生智慧。”
◎菩萨在修持智慧上有两种不可缺少的内容:“永勿舍弃众生,了悟一切众生皆空的真谛。”
◎每一事物皆“缺乏自性”,且并非真正存在。
◎我们整个人即是仅由五蕴所构成再膨胀扩充其意而来的,而其中却是空无的,因为当中根本无一个中心的自我。所谓整个人并没有任何真正是属于它的东西。
◎月称论师所说:“借来的钱不能算是自己的资本。”
◎“无二”在完美的灵知中,所有的二元对立皆被消去,主客无二,涅槃与世间为一,存在与非存在不相离。
◎空又称“如”
这是说能如其实际情形以掌握实情,不加予任何观念在其中。
◎“无得”实在即是自我舍离,或完全泯除自我的围绕。
它是最高德行的象征,若没有抛掉各种德行则无法察觉到此最高德行。
◎空的义理不是教你支持一种理论以反对其他的理论,而是用以扫除所有的理论。
◎空是超乎是与非的。
真理是在是非的中间,位于空境的人对任何事物既不偏肯定亦不偏否定的态度。
◎与任何事物对抗或斗争,是与圣人之心相背逆的。
圣者的宁静境界的即是中观辩证法的泉源。
◎佛陀说:“我不与世间争,而世间与我争,知法者不与世间争。世间说不存在者,我亦说不存在。世间说存者,我亦说存在。”──(也利,相应部)
◎从情感解脱出来是生活的大目标,平和心是每个人都应培养的态度。
◎最聪明的态度是无言的沉默,冷静及无分别。
不行动是唯一可行的行动。
◎阿毗达摩系以人称无关的表达内容来代替属于人称的表达内容。
即应该将各种经验分析为由各种与人称无关之因素所组成的互动关系。
它是一种以禅思来打破束缚我们心灵的俗见的修持法门。
它的价值是在于治疗而不在于理论。
◎用与人称无关的态度来观看一切,而世界的束缚也可一并地解除。
◎不健康的心灵是因为我们将自我与那不是我们本身的种种连在一起。
◎遵守健康之道德行为规则,亦能减轻对所有物的执持。
◎经常修持禅定,则常识界的事物似乎就变成了荒谬、欺人、遥远与梦幻,也打消了一般常识界的凝固不变性及可信性。
◎不是行动,也不是禅定,而是思想,才能击杀存于心中的妄相。
◎我们所有的痛苦,都是因为将自我与虚妄的所有物连在一起。
◎感官世界是──与贪婪及欲望交织在一起而不能解脱的世界。
◎无为世界──非缘起,有为事物──缘起。
◎我们必须以未获无为为耻。
◎我们处于变动不拘,受苦迫束缚,无自主的有为世界中。
◎厌恶一切有为世界才能更拓展我们关于无为真性的眼界。
◎独我绝灭而绝对长留。
◎只有能敏锐地感受到痛苦,又拥有解脱之思考力的人,才能理所当然地同意佛教的的分析。
◎如古德所引之预言所示,阿罗汉不再产生了,这种信念竟遍传整个时代。
奶油渐为乳水所冲淡了。学者取代了圣者,博学代替了证果。
说一切有部的契经提及一令人可怖而伤心的故事。
即最后的罗汉死在一学者手中。这故事说明了时代的倾向。
◎佛教徒真正要作的事情是同时修持两种相对立的法门。
“法的修持法门引起自我无限的缩小──因为从我而来的一切皆是空的;而无量心法门则带来自我无限扩展──因为自我与愈来愈多的众生合而为一。智慧修持法门打破了以为世间竟然仍有一人相可得的观念。而无量心法门则增加,把更多他人的问题当作自己的问题的意识。”
◎佛道的修行,过于刻苦时,内心就高傲而不得安静,过于弛缓,又陷于懈怠。
◎人应自己系念,如量而摄食。如斯,可少吃苦。不垂老,可保长寿。
◎“中道”就是不偏重于禁欲主义,也偏重于快乐主义所表现的实践的原理。
◎“即使没有得到托钵的食物,看看吧,我们也快乐地过著,像那光音天一样,我们以幸福为食而生。”
◎时常以“欲望有如干草的火炬,逆风而行,烦恼多,是世尊所说教的。”
“欲望有如果树,多苦,多烦恼,是世尊所说的。”以此为念,如此看穿了欲望的真相,消灭了所有世俗的利得心。
◎“对忿怒的人,以忿怒还忿怒,是一件不应该的事。对忿怒的人,不以忿怒还忿怒的人,可得到两个胜利。知道他人的忿怒,而以正念镇静自己的人,不但能胜于自己,也能胜于他人。”
“真正的胜利是,属于真正知道容忍的人。”
◎“比丘们呀!犯罪而不认罪是不应该的。又当人在道歉时,不接受其道歉,也是不该的。两者都属于愚者。”
◎如果有人,无缘无故讲恶语,以漫骂、侮辱清净无垢的人,其辱必自作自受。
例如,举土掷人,若遇逆风,反会污秽自己。
◎勿至忿怒之域,勿让友情衰老,勿诽谤不该受诽谤者,勿出不和之言。
如山之压碎人,忿怒将压碎愚者。
◎《慈经》:“真正领悟教谕者,应以此为念。有能、率直、且端正、说良语、柔和而不高傲。知足、好供养、不拘杂事、朴素过日。清净五根、聪明、且谦虚、赴檀越家绝不贪心。勿做卑贱以致蒙识者责备,唯以修成慈悲为念。但愿众生幸福、和平、安乐。
好似慈母对独子,舍命的爱护。普泽众生,以无限慈爱,对整个世界施以无限的仁慈心。
上、下以及四方,无怨恨、无敌意只与慈心。”
◎贪欲像是一种毒,慢慢地蚕食人;忿怒则像一把火,一但焚身,便可一举而毁灭人。
◎慈悲之心并非容易修得;利己之心、派系之心、狭窄之心、贪利之心、愤怒或恶念都会加予妨害。将这些阻碍个个烧光,反覆修炼,才可以到达以慈心根基而立,心安理得,无所畏惧,而达到无量大慈悲。
◎被称为柔和者或凶暴者,归根究底,要看他在他自己的身心内,有没有贪欲之心、憎恨之心、愚昧之心而来决定的。“三毒”,它会毒害抱有此心的人。
◎佛教究极的理想就是──涅槃,是指不再为激情所扰乱而到达自由、和谐,如正观“五蕴”──无常、苦、无我,则生厌离,若厌离则去欲,去欲则得解脱,获解脱则到涅槃。
◎为人而生于这人间,却自燃贪心的火,愤怒的火,而将人生造成痛苦的世界。
◎倘若人能探索其烦恼的存在,来断绝烦恼的根源,烦恼的火,便自然不致再燃烧了。
如此,清静而安宁的人生即时就可以到来,这即是解脱烦恼而到达涅槃的意思。
◎“比丘们!你们将会怎么想?是四个大海的水多,或者在过去世遥远的日子里,为与亲爱的人离别而流的眼泪多呢?”
◎佛陀求道的课题,则为克服有限的一生中所引起的苦恼,并且为克服无限的──无数次的生涯中,所面临的悲哀。然而,欲克服悲哀,则必须先要尝尽由其悲哀而所流的泪水的苦味。要认清“无常”的人生实有那么多数不尽的眼泪啊!
◎“解脱者死后生于何处?”“有柴则有火烧,无柴,当然无火可烧了。熄了的火,并不会到什么地方去的!”
◎“有存在的东西(一切法)都是无常而苦,能说是自己的东西、自己的本体吗?”“阿难,所以你要厌离一切。厌离一切,则能获得自由。”
◎无常──苦──无我,乃是形成佛教徒处世态度的基本样式。
◎人体如水涡,感觉如泡沫,表象如阳焰,意志如芭蕉,意识如幻影,我佛所释说。
◎无我的原理,是由冷静地看透自己的本体,并由明晰的观察而得来的。
◎凡我未阐释的事,你便不用去想。
凡我说教的事(四谛),你要好好去接纳。
佛教徒切勿耽溺于…
《真理手册(海涛法师编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