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真理手冊(海濤法師編著)▪P9

  ..續本文上一頁智的決定。朋友,想一想認真地花六個月的時間想一想。”

  ◎佛陀的誕生給黑暗、痛苦中的人類帶來了光明和希望。

  ◎佛陀放棄了苦行,獨自一人來到尼連禅河邊,端身正坐于菩提樹下,觀察思維緣起法,如是禅思,終于獲證菩提,成爲佛陀覺者。

  ◎佛陀的一生是追求真理,並把所覺悟的真理無私地傳播給人類。

  ◎佛陀首先是一個人。他生于人間,長于人間,于人間成佛。大徹大悟後,他在人間宣說他所覺悟的正法,利益教化衆生。

  ◎佛陀的出現,使人類的尊嚴、人生的價值得到了充分肯定。

  所以佛法主要是爲了人,而不是爲了鬼和神。

  ◎佛陀是人,他並不是一位普通的人;他具有神的威力,但並不是神。

  他是人類和一切衆生的導師,是一位智者、仁者、覺者、聖者。

  他爲世間有情開辟了一條通往幸福、美好的解脫大道。

  ◎正因爲佛陀是人,因而能對世間衆生生活的實相,有深入透徹的了知;正因爲他還是一位覺者,因而能恒順衆生,隨機說法。人類禮拜他,並不是爲了得到他的恩賜,而是出于一種尊敬、感激之情,把他當成一位導師,以他爲榜樣,以期像他那樣,覺悟真理。

  ◎修行人是真理的探求者。

  ◎重視佛陀應世的本懷;

  人們要做的,除了信仰他,禮拜他,更重要的是去了解他,學習他,乃至在生活中體驗他的教誨。

  佛教雖然重視信仰,但強調正信,而正信的基礎,就是智慧,佛教雖然倡導自我解脫,但更重視慈悲他人。

  佛陀就是慈悲和智慧的化身。

  ◎戰勝了自我情感的人確實是慈祥可愛。

  他們對萬事萬物無貪無嗔,以平等之心對待一切,這些就是我與衆不同之處。

  ◎我常住寂靜,不被情感所染,清除了一切不淨,遠離生死煩惱,圓證了真理。

  ◎憍陳如,時刻清醒自己的頭腦,從自我幻夢中解脫出來,在無我思想指導下,觀察整個世界,從而你就能探索整個世界。

  ◎我的教法就是整治叁種惡源,即身、口、意。

  ◎覺者:“智慧具有如實洞悉《法》的本質。它能除去那遮掩法性的迷惑黑暗。

  它具有無誤的顯示力。因爲經說:“住于定者如實知,如實現”依定才能産生智慧。”

  ◎菩薩在修持智慧上有兩種不可缺少的內容:“永勿舍棄衆生,了悟一切衆生皆空的真谛。”

  ◎每一事物皆“缺乏自性”,且並非真正存在。

  ◎我們整個人即是僅由五蘊所構成再膨脹擴充其意而來的,而其中卻是空無的,因爲當中根本無一個中心的自我。所謂整個人並沒有任何真正是屬于它的東西。

  ◎月稱論師所說:“借來的錢不能算是自己的資本。”

  ◎“無二”在完美的靈知中,所有的二元對立皆被消去,主客無二,涅槃與世間爲一,存在與非存在不相離。

  ◎空又稱“如”

  這是說能如其實際情形以掌握實情,不加予任何觀念在其中。

  ◎“無得”實在即是自我舍離,或完全泯除自我的圍繞。

  它是最高德行的象征,若沒有抛掉各種德行則無法察覺到此最高德行。

  ◎空的義理不是教你支持一種理論以反對其他的理論,而是用以掃除所有的理論。

  ◎空是超乎是與非的。

  真理是在是非的中間,位于空境的人對任何事物既不偏肯定亦不偏否定的態度。

  ◎與任何事物對抗或鬥爭,是與聖人之心相背逆的。

  聖者的甯靜境界的即是中觀辯證法的泉源。

  ◎佛陀說:“我不與世間爭,而世間與我爭,知法者不與世間爭。世間說不存在者,我亦說不存在。世間說存者,我亦說存在。”──(也利,相應部)

  ◎從情感解脫出來是生活的大目標,平和心是每個人都應培養的態度。

  ◎最聰明的態度是無言的沈默,冷靜及無分別。

  不行動是唯一可行的行動。

  ◎阿毗達摩系以人稱無關的表達內容來代替屬于人稱的表達內容。

  即應該將各種經驗分析爲由各種與人稱無關之因素所組成的互動關系。

  它是一種以禅思來打破束縛我們心靈的俗見的修持法門。

  它的價值是在于治療而不在于理論。

  ◎用與人稱無關的態度來觀看一切,而世界的束縛也可一並地解除。

  ◎不健康的心靈是因爲我們將自我與那不是我們本身的種種連在一起。

  ◎遵守健康之道德行爲規則,亦能減輕對所有物的執持。

  ◎經常修持禅定,則常識界的事物似乎就變成了荒謬、欺人、遙遠與夢幻,也打消了一般常識界的凝固不變性及可信性。

  ◎不是行動,也不是禅定,而是思想,才能擊殺存于心中的妄相。

  ◎我們所有的痛苦,都是因爲將自我與虛妄的所有物連在一起。

  ◎感官世界是──與貪婪及欲望交織在一起而不能解脫的世界。

  ◎無爲世界──非緣起,有爲事物──緣起。

  ◎我們必須以未獲無爲爲恥。

  ◎我們處于變動不拘,受苦迫束縛,無自主的有爲世界中。

  ◎厭惡一切有爲世界才能更拓展我們關于無爲真性的眼界。

  ◎獨我絕滅而絕對長留。

  ◎只有能敏銳地感受到痛苦,又擁有解脫之思考力的人,才能理所當然地同意佛教的的分析。

  ◎如古德所引之預言所示,阿羅漢不再産生了,這種信念竟遍傳整個時代。

  奶油漸爲乳水所沖淡了。學者取代了聖者,博學代替了證果。

  說一切有部的契經提及一令人可怖而傷心的故事。

  即最後的羅漢死在一學者手中。這故事說明了時代的傾向。

  ◎佛教徒真正要作的事情是同時修持兩種相對立的法門。

  “法的修持法門引起自我無限的縮小──因爲從我而來的一切皆是空的;而無量心法門則帶來自我無限擴展──因爲自我與愈來愈多的衆生合而爲一。智慧修持法門打破了以爲世間竟然仍有一人相可得的觀念。而無量心法門則增加,把更多他人的問題當作自己的問題的意識。”

  ◎佛道的修行,過于刻苦時,內心就高傲而不得安靜,過于弛緩,又陷于懈怠。

  ◎人應自己系念,如量而攝食。如斯,可少吃苦。不垂老,可保長壽。

  ◎“中道”就是不偏重于禁欲主義,也偏重于快樂主義所表現的實踐的原理。

  ◎“即使沒有得到托缽的食物,看看吧,我們也快樂地過著,像那光音天一樣,我們以幸福爲食而生。”

  ◎時常以“欲望有如幹草的火炬,逆風而行,煩惱多,是世尊所說教的。”

  “欲望有如果樹,多苦,多煩惱,是世尊所說的。”以此爲念,如此看穿了欲望的真相,消滅了所有世俗的利得心。

  ◎“對忿怒的人,以忿怒還忿怒,是一件不應該的事。對忿怒的人,不以忿怒還忿怒的人,可得到兩個勝利。知道他人的忿怒,而以正念鎮靜自己的人,不但能勝于自己,也能勝于他人。”

  “真正的勝利是,屬于真正知道容忍的人。”

  ◎“比丘們呀!犯罪而不認罪是不應該的。又當人在道歉時,不接受其道歉,也是不該的。兩者都屬于愚者。”

  ◎如果有人,無緣無故講惡語,以漫罵、侮辱清淨無垢的人,其辱必自作自受。

  例如,舉土擲人,若遇逆風,反會汙穢自己。

  ◎勿至忿怒之域,勿讓友情衰老,勿誹謗不該受誹謗者,勿出不和之言。

  如山之壓碎人,忿怒將壓碎愚者。

  ◎《慈經》:“真正領悟教谕者,應以此爲念。有能、率直、且端正、說良語、柔和而不高傲。知足、好供養、不拘雜事、樸素過日。清淨五根、聰明、且謙虛、赴檀越家絕不貪心。勿做卑賤以致蒙識者責備,唯以修成慈悲爲念。但願衆生幸福、和平、安樂。

  好似慈母對獨子,舍命的愛護。普澤衆生,以無限慈愛,對整個世界施以無限的仁慈心。

  上、下以及四方,無怨恨、無敵意只與慈心。”

  ◎貪欲像是一種毒,慢慢地蠶食人;忿怒則像一把火,一但焚身,便可一舉而毀滅人。

  ◎慈悲之心並非容易修得;利己之心、派系之心、狹窄之心、貪利之心、憤怒或惡念都會加予妨害。將這些阻礙個個燒光,反覆修煉,才可以到達以慈心根基而立,心安理得,無所畏懼,而達到無量大慈悲。

  ◎被稱爲柔和者或凶暴者,歸根究底,要看他在他自己的身心內,有沒有貪欲之心、憎恨之心、愚昧之心而來決定的。“叁毒”,它會毒害抱有此心的人。

  ◎佛教究極的理想就是──涅槃,是指不再爲激情所擾亂而到達自由、和諧,如正觀“五蘊”──無常、苦、無我,則生厭離,若厭離則去欲,去欲則得解脫,獲解脫則到涅槃。

  ◎爲人而生于這人間,卻自燃貪心的火,憤怒的火,而將人生造成痛苦的世界。

  ◎倘若人能探索其煩惱的存在,來斷絕煩惱的根源,煩惱的火,便自然不致再燃燒了。

  如此,清靜而安甯的人生即時就可以到來,這即是解脫煩惱而到達涅槃的意思。

  ◎“比丘們!你們將會怎麼想?是四個大海的水多,或者在過去世遙遠的日子裏,爲與親愛的人離別而流的眼淚多呢?”

  ◎佛陀求道的課題,則爲克服有限的一生中所引起的苦惱,並且爲克服無限的──無數次的生涯中,所面臨的悲哀。然而,欲克服悲哀,則必須先要嘗盡由其悲哀而所流的淚水的苦味。要認清“無常”的人生實有那麼多數不盡的眼淚啊!

  ◎“解脫者死後生于何處?”“有柴則有火燒,無柴,當然無火可燒了。熄了的火,並不會到什麼地方去的!”

  ◎“有存在的東西(一切法)都是無常而苦,能說是自己的東西、自己的本體嗎?”“阿難,所以你要厭離一切。厭離一切,則能獲得自由。”

  ◎無常──苦──無我,乃是形成佛教徒處世態度的基本樣式。

  ◎人體如水渦,感覺如泡沫,表象如陽焰,意志如芭蕉,意識如幻影,我佛所釋說。

  ◎無我的原理,是由冷靜地看透自己的本體,並由明晰的觀察而得來的。

  ◎凡我未闡釋的事,你便不用去想。

  凡我說教的事(四谛),你要好好去接納。

  佛教徒切勿耽溺于…

《真理手冊(海濤法師編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