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複有四種;一者、世間極成真實,二者、道理極成真實,叁者、煩惱障淨智所行真實,四者、所知障淨智所行真實。
四種真實中,初屬有漏,二通有漏無漏,叁、四皆屬無漏。合四重二谛如次:
世間世俗───────世間真實──如天地人物是也
世間勝義─┐
道理世俗─┼─────道理真實──如蘊處界等法是也
道理勝義─┘
證得世俗──┬────煩惱障淨──苦集滅道證人空故
證得勝義─┬┘
勝義世俗─┼─────所知障淨──證法空一真法界故
勝義勝義─┘
乙二 略釋真實
丙一 釋世間極成真實
雲何世間極成真實?謂一切世間,于彼彼事,隨順假立世俗串習,悟入覺慧所見同性。謂地唯是地,非是火等。如地如是,水、火、風,色、聲、香、味、觸,飲食、衣乘、諸莊嚴具、資産什物,塗香、華鬘、歌舞、妓樂、種種光明、男女承事,田園、邸店、宅舍等事,當知亦爾。苦唯是苦,非是樂等;樂唯是樂,非是苦等。以要言之,此即如此非不如此,是即如是非不如是,決定勝解所行境事。一切世間從其本際展轉傳來,想自分別共所成立。不由思惟籌量觀察然後方取,是名世間極成真實。
釋中初征、次釋、叁例、四合、五結。雲何下,征。問言:何者爲世間之極成真實也?謂一切下,釋。彼彼者,各各也。世間之得爲至極成就之真實,蓋本乎世俗慣習之思想言說,爲世間思想言說共所成就,是實非虛,故曰極成;乃如來隨他意語施設安立者。但爲世俗之性,而無勝義之性者也。然後叁種真實,不依世間之真實則無以爲言說分別之所依止,是故此世間所極成者亦稱真實也。謂地唯下,例。其中先、能造四大,次、所造色相,叁、依正莊嚴,四、內身苦樂。言地唯是地者,即說明此是地大,決定是地大,非火大等。地大既然,四大亦爾,萬有皆然。以要言下,合。謂世間世俗谛,是從本際展轉傳來共所成立,非今創造者也。凡新發明學說,先以思想考察而後定取者,無論正確與否,皆非此所謂世間極成真實之義也。是名世下,結。因明疏雲:“極者至也,成者就也。至極成就,兩宗共許,故名極成”。又雲:“雖兩宗共許,若非至實道理,亦不名極成,如勝論對五頂所立量是”。此則世間之所以名極成真實者,亦明矣。世間真實,近于俗所謂常識或直覺。
丙二 釋道理極成真實
雲何道理極成真實?謂諸智者,有道理義。諸聰睿者,諸黠慧者,能尋思者,能伺察者,住尋伺地者,具自辯才者,居異生位者,隨觀察行者:依止現、比及至教量,極善思擇決定智所行所知事,由證成道理所建立、所施設義,是名道理極成真實。
釋中先征、次釋、後結。道者、途也。人之思考,亦由途徑而達目的。謂能緣心與所緣境相通一貫之理,是此所雲道理之義。亦是共所成立,故雲極成真實。謂諸智下、釋,有總別義:總言諸智者,揀非愚夫愚婦之謂也,諸字所包括意,即指別中八種有智之人也。別中、初明諸智者,次示有道理義。一、聰睿者,生來六根通利故。二、黠慧者,具有巧妙學術故。叁、尋思者,散心能淺思維故。四、伺察者,散心能深思維故。五、住地者,由尋伺而入靜慮故,如初禅天是也。
能尋思────散心地──────────欲界
┌─住尋思地─┐
能伺察────定心地─┘ └─色界
六、辯才者,具四種辯才故。七、異生位者,雜類凡夫中之有智故。八、觀察行者,凡叁乘學者,必隨順觀察行故。諸智者,略釋如此。次示有道理義者:吾人得慧之所由,不外乎叁量,以此爲一切道理之源也。量度十方,權衡叁世,有限無限,能通能窮,此則叁量之所以名爲量也。是故欲入佛智境界,亦必依是叁量。文中雲現者,即叁量之現量,謂由親證而得,不藉言說及念度故。異生散心,雖無現量而有似量,定心必爲現量。比者,比量也。比度計較之謂也。依以因之叁相比類觀察,確知不虛謂之比量。近世學者慣用正反比例,亦此義也。至教量者,又雲聖教量,謂由因了義教典而楷定諸法義故。至極無上,意言佛之教非外道典之所能過也。諸智者,依止叁量極善思維而得決定證成之道理。是名下,結。
丙叁 釋煩惱障淨智所行真實
丁一 釋明真實
雲何煩惱障淨智所行真實?謂一切聲聞、獨覺,若無漏智、若能引無漏智,若無漏後得世間智所行境界。是名煩惱障淨智所行真實。
文中先征、次釋、後結。煩、擾也,惱、害也,此即是障。而爲首者,則唯補特伽羅我執。以從煩惱中而得以出離,其能緣之智與所緣之境相應一致,故謂之淨智所行真實。謂一切下,釋。聞聲悟道謂之聲聞,得自然慧謂之獨覺。此二乘者,于無漏智能證生空理,不與煩惱相應,如光破暗,明暗不能並故。又有能引無漏智種而起現行之加行智,其能引智在七賢位:疏引在資糧位,親引在四加行。至見道位,斷分別人我執,如實了知唯蘊無我,故雲無漏後得世間智所行境界,智通叁位。是名下,結。指明二乘所緣境智,是煩惱障淨智所行真實也。
丁二 征示境界
由緣此爲境,從煩惱障淨智得清淨,于當來世無障礙住,是故說名煩惱障淨智所行真實。此複雲何?謂四聖谛:一、苦聖谛、二、集聖谛,叁、滅聖谛,四、道聖谛。即于如是四聖谛義,極善思擇,證入現觀。入現觀已,如實智生。此谛現觀聲聞、獨覺能觀唯有諸蘊可得,除諸蘊外我不可得。數習緣生諸行生滅相應慧故,數習異蘊補特伽羅無性見故,發生如是聖谛現觀。
文中初蹑前真實,次征釋四谛,後示境生觀。初謂由緣四谛之境而得淨智,如摩尼珠出于汙泥,即脫煩惱障生無漏慧;至業報二障,亦于當來世舍盡矣。此複下,正征此境界。問:四谛雲何也。一苦下,釋。聖谛,正也、實也,是中正真實之言故。苦、謂叁界二十五有之苦報也;集、謂貪、嗔、癡等惑,福業、非福業、不動業之苦因也;滅,謂無漏真理二乘涅槃也;道、謂叁十七道品,能引凡入聖也。智者知苦是逼迫性,集是招感性,滅是可證性,道是可修性。是故二乘由此證入十六行之現觀,發生無漏智入見道位也。此谛下,示觀境。唯有諸蘊可得,除此其余我見不可得也。大智度論雲:阿羅漢視身如曾經剖解複爲綴合之牛,不見有神我故。其所以得入我空無性者,蓋因屢屢數習緣生無常無我之慧,發生如是聖谛現觀耳。
丙四 釋所知障淨智所行真實
丁一 釋明真實
雲何所知障淨智所行真實?謂于所知能礙智故,名所知障。從所知障得解脫智所行境界,當知是名所知障淨智所行真實。
釋中初征、次明、後結。前雲煩惱障,持業釋也。此則所知不是障,以障障所知,以法執爲本,依主釋也。所知、梵語爾焰,與境同義;從執一切所緣之境爲心之障,能礙通達于境之智故,名所知障。出離所知障所得之智境,是名所知障淨智所行真實也。
丁二 征示境界
此複雲何?謂諸菩薩,諸佛世尊入法無我。入已善淨,于一切法離言自性、假說自性平等平等,無分別智所行境界。如是境界,爲最第一真如無上所知邊際。齊此,一切正法思擇皆悉退還,不能越度。
此複雲何者,重問所行境界爲何境也。諸菩薩,約初地菩薩以上;諸佛,統括叁世十方之妙覺地。世尊,謂果後行因,倒駕慈航,爲天人之所尊重也。由初發心,曆叁賢地,知法無我,以久修無我觀方便,斷分別法執,入初地;進斷俱生法執,究竟成就清淨,故雲入已善淨。于一切法離言自性、假說自性之非安立、安立二谛,心境相應,理智一如,故雲平等平等。如實了知空不空法,不隨言說分別,故雲無分別智所行境也。如是境界,遍法界、徹世際、爲第一無二之真如,更無有過其上者。齊此,則一切法皆悉下劣,不克勝于此矣。
甲二 廣分別
佛之說法,或廣或略,蓋因群機有愚智之所致耳。說雖不同,其揆一也。維摩诘經叁十二菩薩各說不二法門不同,而同入不二法門。今此論雖重重廣爲分別,亦悉诠真實之義也。依遁倫記分作五段:
乙一 所證真實理體無二
丙一 安立無二真實
又安立此真實義相,當知即是無二所顯。
此真實相以何爲相?當知即是絕對待、離空有、無二所顯一真常存之理體也。
丙二 征釋何者爲二
所言二者,謂有、非有:此中有者,謂所安立假名自性,即是世間長時所執,亦是世間一切分別戲論根本。或謂爲色、受、想、行、識,或謂眼、耳、鼻、舌、身、意,或複謂爲地、水、火、風,或謂色、聲、香、味、觸、法,或謂善、不善、無記,或謂生滅,或謂緣生,或謂過去、未來、現在,或謂有爲、或謂無爲,或謂此世、或謂他世,或謂日、月,或複謂爲所見、所聞、所覺、所知,所求、所得、意隨尋伺,最後乃至或爲涅槃。如是等類,是諸世間共了諸法假說自性,是名爲有。言非有者,謂即諸色假說自性,乃至涅槃假說自性無事無相,假說所依一切都無,假立言說依彼轉者皆無所有,是名非有。
文中先言所說有,次明所說非有。所言二者,以其所執皆是有法,既有有法,必有非有,以非有非有,亦不能對待名爲有矣。此中有者,以其本空,妄增益之執爲實事,故爲妄執之有。如雲:涅槃、生死,皆同昨夢,其所言之涅槃與生死名義者,固皆安立假名,豈實有自性乎?世間,謂器世間中之有情世間也。長時所執者,謂從無始不覺迄至未來,大小衆生各各皆有其自境所執。如蝼蟻然,逢擒則逃,將雨而徙,亦有其所執之境,此謂遍計所執之性,亦是分別戲論之根本耳。等言,即是假名五蘊、六根、四大、六塵、叁性、四谛、生滅、十二緣生、叁世有爲、無爲、今生、他生、空色、色空、見聞覺知、求得尋伺──未得而求謂之求,已得而得謂之得,尋、粗也,伺、細也,心隨分別謂之意隨──乃至究竟涅槃遣無可遣等法,皆是世間共同假立諸法名義。言非有者,以其所立之自性相,畢竟空無、無所有故,欲遣增益之有,故說非有。事、實有也。相、假相也。然聞非有而執非有,亦名遍計執性,是謂損減執。依彼轉者,即依假立諸法之名,而有假立諸法之義轉現也。
丙叁 正明無二所顯
先所說有,今說非有,有及非有二俱遠離,法相所攝真實性事,是名無二。由無二故說名中道,遠離二邊亦名無上。佛世尊智于此真實已善清淨,諸菩薩智于此真實學道所顯。
言二俱遠離者,即明中道無上之真勝義也。不獨有法空而非有法亦空,且空之空亦空也。如起信謂:離言說相,離心緣相,乃至因言遣言,無言可遣,是名心真如相。要之、如來所說,或名一真法界,或稱諸法實相,曰圓覺性,曰自覺聖智境界,此論今名中道,亦名無上,正顯真實義爲純圓獨妙之法也。其所說之中道名義,亦是假立自性。中論雲:“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爲假名,又名中道義”。由是觀之,此無二所顯真實法,固四句皆非、百非俱遣也。諸佛于此已證,菩薩于此正顯,衆生于此當證,吾輩其努力哉!(嘿庵記)(見海刊叁卷十一期)(附注)此下,記文未見,應是記者未續記耳。
《瑜伽師地論菩薩地真實義品親聞記》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