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滅下而後一波瀾乃得生起,即以前一波瀾滅下爲後一波瀾生起之助緣是也。叁、所緣緣,乃能分別見所慮所托之所分別相,此有二類:甲、親所緣緣,能了別心皆有,即于能了別心見帶有所了別心相,而爲心見所托之以生起,心見心相兩不相離者是。乙、疏所緣緣,能了別心或有或無,雖爲心見所了別所仗托,而此心相不與心見同依一識而密符者是也。此所緣緣乃如各各波瀾別別形相。四、增盛緣,此指除前叁種,有余有勝勢力,能爲順益及爲違害之法,若眼根、耳根等,若男根、女根等,若命根、意根等,事類繁多,難具陳說;如一個波瀾與有關系之各各衆多波瀾是也。此四種緣唯識心全具,其余識內之法,或備叁緣、二緣而已。此諸緣力皆不離識,萬有生起,外更不須何種緣力,故緣生因果皆唯識所成。
客曰:此在散識及礦物等,或如是耳,而在有情性有生命之人,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各有性命繼繼繩繩,存存不絕,若非于識心外有實在法爲依持者,複何得成?論曰:若識心外有實法爲人之性命,亦豈得成生死恒續!雖然,因意志性識執著生化體識之心見,愛爲真自我藏,隨纏不舍;發展了別境識,造作善業、惡業、動業、靜業、諸雜染業,浸熏本識,成爲功能習氣,熏習連續。新業成熟,故業畢盡,身命舍離,強業首爲創引,衆業助爲繼滿,即又取得一生身命。如此前生命舍,後生命取,舍取連綿,生死恒續,尚安用離識心之外實有法以爲主持哉!
客曰:此雲習氣,其義如何?
論曰:諸有情者生死流轉,蓋由善不善、動不動諸業習氣,與能分別取著、所分別取著之二取習氣,依附本識綿亘調融,積久業就可感後有。換言之,則習氣分爲叁類:一者、名言習氣,即一切有生滅作用法各別之種元功能勢力,此屬前之七識熏在本識中者。二者、我執習氣,由意志性識無始虛妄顛倒之幻見,潛率依意根識分別執取我及我所有法,熏在本識成爲一類功能勢力,令有情等自他差別。叁者、有趣習氣,是了別境識所造作善、不善雜汙業,熏在本識成爲一種流轉受五趣身命之差別種元。應知此中名言習氣,是諸有生滅作用法所由各別之本因力。我執及有趣二習氣,是諸有情性有生命、人及衆生自他個別、苦樂類別之勝緣力。換言之,即各個各類和合連續之所由成就者是也。又二取習氣,即是名言與我執二種習氣,皆有相對之能取、所取故。業習氣,即有趣習氣,創能招感二十五有善趣惡趣之身命故。有業習氣招感身命,說之則有十二種流轉生化之緣力,唯柏格森所雲:“宇宙創造轉化流動遷變之活本體”,爲能近之。無始無始之經過皆存于現在綿綿轉起之一念心,無盡無盡之將來亦存于現在綿綿轉起之一念心,順逐之則流轉無止,逆解之則圓寂可期,流轉圓寂,皆唯在識。
如有頌曰:“是諸識轉變,分別,所分別,由此,彼皆無,故一切唯識。由一切種識,如是如是變,以展轉力故,彼彼分別生。由諸業習氣,二取習氣俱,前異熟既盡,複生余異熱。”
五 真理的實性的唯識論
客曰:若一切唯由識心所轉變而有,離識心外無實有之法者,則都無決定之真理與圓成之實性,將何所憑證以啓信解而樹行果乎?
論曰:若識外有實法,固定執礙,亦安從樹信解之本建行果之極哉!然唯識論,非無決定之真理圓成之實性者也,然以真理實性亦不離識,即是識體離言內證之真實法,故真實理性正爲唯識耳。
客曰:唯識之真理即實性,如何?
論曰:諸唯識法,總核其共通之理性,約爲叁義:一、爲周遍計度所執著之我我所法,即所謂人生宇宙等物是。此由意志性識、依意根識,于諸識體及屬性心轉變現之心見、心相,增加一重自他、心物等等刻畫所成;體唯諸識心及心見、心相而已。彼周遍計度所種種執著之物我等,實同蛇毛馬角,唯有言說了無體相。亦同眼病所現空華,本來畢竟空寂無體。此以妄執爲性,妄情所有,真理所無,了達空無是其“真理”。二、爲依托衆多緣力或虛妄分別習氣所生起諸識與屬性心、見、相等事;雜汙、純淨,譬如病眼、好眼,亦如夢心、覺心。此以緣起爲性,妄情所無,真理所有;變相所有,實性所無,了達唯由識心轉變之相,是其“真理”。叁、爲心空所顯圓滿成就諸唯識法之真實體,即以真勝爲性,妄情所無,真理所有;變相所無,實性所有,是爲真實性之“真理”。由妄情計第二緣起性爲生命,第叁真勝性爲法性,種種執著,非全與空卻之,則緣起之真相與圓成之實體,莫由明顯。故說此叁悉皆空寂,畢竟都無所有。一曰物相空無之性,二曰自然空無之性,叁曰我體空無之性。此叁空無之理,皆爲遠離妄情變相,以開顯常是如此之真實勝義之唯識性者。故唯識諸法之性理分類,如下:
唯識之虛妄法────────妄執性…………是應遣離者
唯識之真實法
唯識之世俗法────────緣起性…………是應轉淨者
唯識之勝義法────────真勝性…………是應開顯者
此中所雲虛妄世俗與真實勝義法,各有四重。分列如下:
宇宙人生○────────虛妄世俗
唯識諸法○────────道理世俗
證得世俗
染淨因果○ 真實世俗
虛妄勝義
真空理性○ 道理勝義
證得勝義
一實法界○────────真實勝義
此中虛妄,是應解放應改善者;道理,是當了悟當通達者;證得,是有修行有成功者;真實,是無對待無變異者。隨何一法無不如是,諸法宗主是唯識心;持此通軌,夫亦可以啓信解而樹行果乎?
如有頌雲:“由彼彼遍計,遍計種種物,此遍計所執,自性無所有。依他起自性,分別緣所生。圓成實于彼,常遠離前性。故此與依他,非異非不異,如無常等性;非不見此彼。即依此叁性,立彼叁無性,故佛密意說:一切法無性。初即相無性;次無自然性;後由遠離前,所執我法性。此諸法勝義,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識實性。”
六 悟了的解放的改造的進化的決擇的唯識論
論曰:依本無漏種內因力,及聞學思量真唯識正理,熏習成種,積久粹熟,于唯識理漸能了悟。了達悟入,轉益深切,于應解放應改造者,亦漸解放改造,謂解放悭貪、龉龊、嗔恚、懈怠、散亂、愚闇之六蔽,改造爲施濟、賢善、安忍、精進、定靜、慧明之六度。由向來夾雜錯亂染汙缺漏罪惡者,而進順于純粹適當清淨完全美善之真實理性化。以由了悟真唯識理之智爲導首故,向開解超脫之大道前進,生生世世唯有進行而無退轉,蓋于是始有真正之進化;而前此則皆在循回之內,隨業流轉,系業受報,毫無自主之力、自由之分者也。故求進化者必于是,而求自由者亦必于是也。然是尚在浩茫無極之長途中,隨順唯識之真勝義以解除違唯識性之虛妄,積集順唯識性之福智資糧耳。真積力久,明慧強盛,欲求實證真唯識性,遂起精嚴深重之勝加行:斷然決然以擇滅種種障真唯識性使不得契合之遮蔽,創興深遍堅切之思考心,以尋求伺察一切法之名、之義、之自性、之差別,畢竟皆是強施設有,隨情妄計了無有實。尋思益進,明明確確周遍了知一切法之名、義、自性、差別,真實唯識,離識非有。印持生命空、法性空、所取空之真勝義,然以猶帶變相以觀之故,雖以所觀觀爲唯識真勝義性,尚未安住真唯識理。
如有頌雲:“乃至未起識,求住唯識性,于二取隨眠,猶未能伏滅。現前立少物,謂是唯識性,以有所得故,非實住唯識”。
七 實證的顯現的超絕的勝妙的成功的唯識論
如有頌雲:“若時于所緣,智都無所得,爾時住唯識,離二取相故。無得不思議,是出世間智,舍二粗重故,便證得轉依”。
八 究竟的唯識論
如有頌雲:“此即無漏界,不思議、善、常,安樂,解脫身,大牟尼名法”。
論曰:于此實證的唯識、究竟的唯識,尚爲現代思潮所未能適應之事。亦爲今吾覺悟所未能到達之境,照書宣布既嫌空泛,隨念分別尤落玄遠。然能善悟,則于宇宙的人生的唯識論,早實證之、究竟之矣。故茲但概括之,爲盡美的、盡善的、無盡的、常住的、圓融的、安樂的、妙覺的、靈明的、自在的、真實的、不可思議的而已。內容如何,不複究論。(見海刊一卷五期)
《新的唯識論》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