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大乘論初分講義(注一)
太虛
──十四年春在北平佛教藏文學院講──
甲一 總標綱要分
乙一 總敘端由
乙二 正標綱要
丙一 標列殊勝
丁一 標
丁二 列
丁叁 結
丙二 征釋殊勝
丁一 出體顯勝
戊一 征問
戊二 答釋
己一 異小顯大
庚一 總顯
庚二 別明
庚叁 結勝
己二 即大顯勝
戊叁 結成
丁二 約用彰勝
戊一 征問
戊二 答釋
己一 長行
己二 重頌
丁叁 诠次明勝
戊一 征
戊二 答次第理
戊叁 結次明勝
甲二 依標廣釋分
乙一 彰勝境
丙一 所知依分
丁一 安立名相
戊一 安名
己一 引教列名
庚一 立所知依即藏識
辛一 標名
辛二 引證
壬一 設征
壬二 證釋
癸一 證所知依義
癸二 證其名
辛叁 釋義
庚二 立所知依即持識
辛一 標名
辛二 引證
辛叁 釋義
壬一 設征總答
壬二 重征廣釋
辛四 結名
庚叁 立所知依即是心
辛一 引教
辛二 釋意
壬一 總辨二種意
壬二 別證染汙意
癸一 證有
子一 設征
子二 答證
醜一 長行
寅一 不共無明不有過
寅二 五同法不有過
寅叁 訓釋詞空設過
寅四 二定無差過
寅五 無想無染過
寅六 我執不有過
醜二 重頌
寅一 重頌六理
寅二 別頌無明
癸二 辨性
辛叁 釋心
己二 問答結成
庚一 正問答
庚二 別解釋
庚叁 總結成
己叁 破執顯勝
庚一 破濫義執
庚二 破異解執
辛一 出計
壬一 計爲五取蘊
壬二 計爲貪俱樂受
壬叁 計爲薩迦耶見
辛二 破執
壬一 總破所執
壬二 推破所執
癸一 外征
癸二 破執
子一 破五取蘊執
子二 破貪俱樂受執
子叁 破薩迦耶見執
癸叁 顯勝
子一 釋勝
子二 結勝
戊二 立相
己一 結前生後
己二 廣釋其義
庚一 總立叁相
庚二 別明種習
辛一 明熏習義
壬一 設征
壬二 釋義
癸一 釋法
癸二 引喻
子一 引世成喻
子二 引染熏喻
子叁 引淨熏喻
癸叁 結成
辛二 種子一異
壬一 征問
壬二 答釋
辛叁 互爲因果
壬一 征問
壬二 答釋
癸一 引喻
子一 引焰炷喻
子二 引蘆束喻
癸二 合法
辛四 種現隱顯
壬一 征問
壬二 答釋
癸一 引喻
癸二 合法
庚叁 別顯緣起
辛一 明二緣起
壬一 贊起
壬二 標列
壬叁 釋義
壬四 顯迷
癸一 法釋
癸二 喻釋
癸叁 合釋
壬五 略說
壬六 頌說
癸一 頌種子
癸二 頌熏習
子一 正明
子二 破執
癸叁 頌引因
壬七 別頌
壬八 緣受
辛二 開立四緣
壬一 問愛非愛
壬二 答增上緣
壬叁 問受者識
壬四 答叁助緣
壬五 結成四緣
丁二 推證其有
戊一 總推其有
己一 總問
己二 總答
戊二 別證其有
己一 以叁雜染證有
庚一 以煩惱雜染證
辛一 征
辛二 釋
壬一 總明
壬二 詳辨
癸一 就當界六識身明
子一 以眼識明
醜一 出計
醜二 破執
寅一 正破
卯一 舉己滅
卯二 舉相應
卯叁 舉余識
卯四 舉自體
寅二 結破
子二 例明余識
癸二 從上地六識明
癸叁 從聖位轉識明
子一 明現種應無依
子二 明後染應不生
辛叁 結
庚二 以業雜染證
辛一 征
辛二 答
庚叁 以生雜染證
辛一 征
辛二 釋
壬一 從生時識明
癸一 總答
癸二 別解
子一 明欲界生不成
醜一 和合識不成
寅一 示結生相
寅二 牒計征破
卯一 牒計
卯二 破執
辰一 有二意識破
辰二 以叁因由破
辰叁 設雙征破
巳一 牒計
巳二 設關
巳叁 責破
寅叁 總非結正
醜二 執受識不成
醜叁 相依識不成
醜四 識食識不成
子二 明色界生不成
子叁 明無色界生不成
壬二 從出世識明
癸一 總明四天
癸二 別明二趣
壬叁 從沒時識明
辛叁 結
己二 以清淨推證
庚一 世間清淨
辛一 征問
辛二 解釋
壬一 舉下界爲證
癸一 難余非因
子一 下界加行非上因難
子二 過去色纏非現種難
癸二 成此是因
壬二 例余界亦然
辛叁 結過
庚二 出世間清淨
辛一 就聞熏辨
壬一 明正理
癸一 征問
癸二 答釋
子一 引聖教
子二 格正理
醜一 耳意二識辨
寅一 征
寅二 斥
醜二 前後二識辨
醜叁 世出世識辨
癸叁 結成
壬二 答妨難
癸一 答能所治難
子一 出難
醜一 染識非淨種難
醜二 無熏應非種難
子二 答釋
癸二 答自他性難
子一 出難
子二 答釋
癸叁 明熏習之相
子一 征明
子二 別辨
醜一 略標舉
醜二 廣解釋
寅一 明淨種非賴耶
寅二 顯熏習有勝能
卯一 明治作
卯二 明身攝
卯叁 明轉依
癸四 明和合之相
子一 正難
子二 喻釋
醜一 鵝飲乳喻
醜二 世離欲喻
辛二 就滅定辨
壬一 正辨
壬二 破執
癸一 破無識執
癸二 破意識執
子一 牒計總破
子二 顯過別斥
子叁 結定非意
癸叁 破色心自類相生執
子一 牒計指前破無熏習
子二 破滅久不應更生
子叁 破阿羅漢應無最後蘊
子四 許可容有等無間緣
戊叁 結成其有
己一 直結
己二 頌結
庚一 征計
庚二 破執
辛一 破對治爲轉依執
辛二 破轉識爲轉依執
丁叁 示差別相
戊一 征起
戊二 答釋
己一 總答叁四
己二 別釋四種
庚一 引發差別
庚二 異熟差別
庚叁 緣相差別
庚四 相貌差別
辛一 略標舉
辛二 廣解釋
壬一 明依正差別相
癸一 依標釋相
癸二 明對治心異
子一 總明內外不同
子二 別明外隨心異
癸叁 結成
壬二 種種差別相
癸一 粗重輕安相
癸二 受盡無盡相
癸叁 譬喻相
癸四 具不具相
丁四 辨性無覆
戊一 問
戊二 答
今講此論,先依佛教總系統中明其位置。列表如左:
┌小乘
教┤ ┌法空觀慧宗 ┌六經瑜伽爲基本
└大乘──宗┤法相唯識宗──學┤攝大乘論爲建立
└真如淨德宗 │顯揚集等爲眷屬
└成唯識論爲完成
所謂教者,乃佛法總聚之稱。雖有教、理、行、果四義,然教是能诠之聲名句文,理等乃所诠、所修、所證,故舉能攝所。又能所非定一異,觀待假立,故皆以文言該之。然論教者,有一音等衆說:其唱一音者,爲羅什等。二教、則有涅槃經之半滿,及分爲大小乘等是。叁教、謂深密經明叁時說法,及轉照時等。四教、即天臺等。五教、則賢首等。此等諸說,各有所依及方便;今分二者,則曰大小。蓋佛藏中,多分爲菩薩及聲聞二藏,雖尚有被獨覺一類機之教,然彼依無佛時爲名;佛在世時,說十二緣起之法,其聞者攝在聲聞。依此義故,唯分大小二教之別也。
然明佛所說教者,佛地經論──親光──有二釋:初引龍軍論師義,謂佛果唯有大定智悲,其名句文聲之教者,唯由佛之大悲願力,隨衆生機自識變現,佛不說法,故不可明一音等。而親光等正義,則謂衆生善根感佛,佛識上現無漏之名句文聲爲本質;衆生識托之,隨成所緣相分諸教。後人依此義,故曰:佛教本質乃一音,其乘別在機感。進而明之:佛識因機感而起教,機異教亦應成殊,倘使無機,一音何立?既因機起,二教焉逃?吉藏等師亦明二教,般若、法華、涅槃經皆現其文。故分二者,乃諸說中最分明之義也。現通行諸說教者,每言華嚴無小唯大;般若破小歸大;深密等稱普爲大乘,爲發趣一切乘者說,但將小附大中,以小爲利他方便,可名附小于大;法華融小成大。諸家于中雖有分別,皆依大乘教,隨對小邊關系有異,乃開合不同。余五乘中之人天法,乃世間舊有之戒善、禅定,非佛教之本質,唯附屬于大小教中,作利他之方便,故與諸說無相違者。于大小乘教,此論屬大乘。
所謂宗者,所崇、所尚、所尊、所主等爲義。換言之,即廣教內所立之要點也。小乘六宗,與本論無關,姑且不述。大乘宗者,略說叁類:一、法空觀慧宗,雖亦攝生空觀慧,共二乘故,略而不出。此之觀慧是有對治者,通指加行、根本、無分別智以言。經亦雲般若,般若至佛果,則名薩婆若,或名無上菩提。此即叁論宗是也。此宗重破小乘法執,故以法空觀慧爲宗也。二、法相唯識宗,前宗雖以空慧洗盡法執,然離執之法相,則未廣明,故以此宗繼之。所謂法者,即相、名、分別、正智、如如、五類法。相者、指遍計執等叁性,分別彼五法之性質,即此叁性,此二統明一切法相。此宗所明者,謂諸識所緣,唯識…
《攝大乘論初分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