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大乘论初分讲义(注一)
太虚
──十四年春在北平佛教藏文学院讲──
甲一 总标纲要分
乙一 总叙端由
乙二 正标纲要
丙一 标列殊胜
丁一 标
丁二 列
丁三 结
丙二 征释殊胜
丁一 出体显胜
戊一 征问
戊二 答释
己一 异小显大
庚一 总显
庚二 别明
庚三 结胜
己二 即大显胜
戊三 结成
丁二 约用彰胜
戊一 征问
戊二 答释
己一 长行
己二 重颂
丁三 诠次明胜
戊一 征
戊二 答次第理
戊三 结次明胜
甲二 依标广释分
乙一 彰胜境
丙一 所知依分
丁一 安立名相
戊一 安名
己一 引教列名
庚一 立所知依即藏识
辛一 标名
辛二 引证
壬一 设征
壬二 证释
癸一 证所知依义
癸二 证其名
辛三 释义
庚二 立所知依即持识
辛一 标名
辛二 引证
辛三 释义
壬一 设征总答
壬二 重征广释
辛四 结名
庚三 立所知依即是心
辛一 引教
辛二 释意
壬一 总辨二种意
壬二 别证染污意
癸一 证有
子一 设征
子二 答证
丑一 长行
寅一 不共无明不有过
寅二 五同法不有过
寅三 训释词空设过
寅四 二定无差过
寅五 无想无染过
寅六 我执不有过
丑二 重颂
寅一 重颂六理
寅二 别颂无明
癸二 辨性
辛三 释心
己二 问答结成
庚一 正问答
庚二 别解释
庚三 总结成
己三 破执显胜
庚一 破滥义执
庚二 破异解执
辛一 出计
壬一 计为五取蕴
壬二 计为贪俱乐受
壬三 计为萨迦耶见
辛二 破执
壬一 总破所执
壬二 推破所执
癸一 外征
癸二 破执
子一 破五取蕴执
子二 破贪俱乐受执
子三 破萨迦耶见执
癸三 显胜
子一 释胜
子二 结胜
戊二 立相
己一 结前生后
己二 广释其义
庚一 总立三相
庚二 别明种习
辛一 明熏习义
壬一 设征
壬二 释义
癸一 释法
癸二 引喻
子一 引世成喻
子二 引染熏喻
子三 引净熏喻
癸三 结成
辛二 种子一异
壬一 征问
壬二 答释
辛三 互为因果
壬一 征问
壬二 答释
癸一 引喻
子一 引焰炷喻
子二 引芦束喻
癸二 合法
辛四 种现隐显
壬一 征问
壬二 答释
癸一 引喻
癸二 合法
庚三 别显缘起
辛一 明二缘起
壬一 赞起
壬二 标列
壬三 释义
壬四 显迷
癸一 法释
癸二 喻释
癸三 合释
壬五 略说
壬六 颂说
癸一 颂种子
癸二 颂熏习
子一 正明
子二 破执
癸三 颂引因
壬七 别颂
壬八 缘受
辛二 开立四缘
壬一 问爱非爱
壬二 答增上缘
壬三 问受者识
壬四 答三助缘
壬五 结成四缘
丁二 推证其有
戊一 总推其有
己一 总问
己二 总答
戊二 别证其有
己一 以三杂染证有
庚一 以烦恼杂染证
辛一 征
辛二 释
壬一 总明
壬二 详辨
癸一 就当界六识身明
子一 以眼识明
丑一 出计
丑二 破执
寅一 正破
卯一 举己灭
卯二 举相应
卯三 举余识
卯四 举自体
寅二 结破
子二 例明余识
癸二 从上地六识明
癸三 从圣位转识明
子一 明现种应无依
子二 明后染应不生
辛三 结
庚二 以业杂染证
辛一 征
辛二 答
庚三 以生杂染证
辛一 征
辛二 释
壬一 从生时识明
癸一 总答
癸二 别解
子一 明欲界生不成
丑一 和合识不成
寅一 示结生相
寅二 牒计征破
卯一 牒计
卯二 破执
辰一 有二意识破
辰二 以三因由破
辰三 设双征破
巳一 牒计
巳二 设关
巳三 责破
寅三 总非结正
丑二 执受识不成
丑三 相依识不成
丑四 识食识不成
子二 明色界生不成
子三 明无色界生不成
壬二 从出世识明
癸一 总明四天
癸二 别明二趣
壬三 从没时识明
辛三 结
己二 以清净推证
庚一 世间清净
辛一 征问
辛二 解释
壬一 举下界为证
癸一 难余非因
子一 下界加行非上因难
子二 过去色缠非现种难
癸二 成此是因
壬二 例余界亦然
辛三 结过
庚二 出世间清净
辛一 就闻熏辨
壬一 明正理
癸一 征问
癸二 答释
子一 引圣教
子二 格正理
丑一 耳意二识辨
寅一 征
寅二 斥
丑二 前后二识辨
丑三 世出世识辨
癸三 结成
壬二 答妨难
癸一 答能所治难
子一 出难
丑一 染识非净种难
丑二 无熏应非种难
子二 答释
癸二 答自他性难
子一 出难
子二 答释
癸三 明熏习之相
子一 征明
子二 别辨
丑一 略标举
丑二 广解释
寅一 明净种非赖耶
寅二 显熏习有胜能
卯一 明治作
卯二 明身摄
卯三 明转依
癸四 明和合之相
子一 正难
子二 喻释
丑一 鹅饮乳喻
丑二 世离欲喻
辛二 就灭定辨
壬一 正辨
壬二 破执
癸一 破无识执
癸二 破意识执
子一 牒计总破
子二 显过别斥
子三 结定非意
癸三 破色心自类相生执
子一 牒计指前破无熏习
子二 破灭久不应更生
子三 破阿罗汉应无最后蕴
子四 许可容有等无间缘
戊三 结成其有
己一 直结
己二 颂结
庚一 征计
庚二 破执
辛一 破对治为转依执
辛二 破转识为转依执
丁三 示差别相
戊一 征起
戊二 答释
己一 总答三四
己二 别释四种
庚一 引发差别
庚二 异熟差别
庚三 缘相差别
庚四 相貌差别
辛一 略标举
辛二 广解释
壬一 明依正差别相
癸一 依标释相
癸二 明对治心异
子一 总明内外不同
子二 别明外随心异
癸三 结成
壬二 种种差别相
癸一 粗重轻安相
癸二 受尽无尽相
癸三 譬喻相
癸四 具不具相
丁四 辨性无覆
戊一 问
戊二 答
今讲此论,先依佛教总系统中明其位置。列表如左:
┌小乘
教┤ ┌法空观慧宗 ┌六经瑜伽为基本
└大乘──宗┤法相唯识宗──学┤摄大乘论为建立
└真如净德宗 │显扬集等为眷属
└成唯识论为完成
所谓教者,乃佛法总聚之称。虽有教、理、行、果四义,然教是能诠之声名句文,理等乃所诠、所修、所证,故举能摄所。又能所非定一异,观待假立,故皆以文言该之。然论教者,有一音等众说:其唱一音者,为罗什等。二教、则有涅槃经之半满,及分为大小乘等是。三教、谓深密经明三时说法,及转照时等。四教、即天台等。五教、则贤首等。此等诸说,各有所依及方便;今分二者,则曰大小。盖佛藏中,多分为菩萨及声闻二藏,虽尚有被独觉一类机之教,然彼依无佛时为名;佛在世时,说十二缘起之法,其闻者摄在声闻。依此义故,唯分大小二教之别也。
然明佛所说教者,佛地经论──亲光──有二释:初引龙军论师义,谓佛果唯有大定智悲,其名句文声之教者,唯由佛之大悲愿力,随众生机自识变现,佛不说法,故不可明一音等。而亲光等正义,则谓众生善根感佛,佛识上现无漏之名句文声为本质;众生识托之,随成所缘相分诸教。后人依此义,故曰:佛教本质乃一音,其乘别在机感。进而明之:佛识因机感而起教,机异教亦应成殊,倘使无机,一音何立?既因机起,二教焉逃?吉藏等师亦明二教,般若、法华、涅槃经皆现其文。故分二者,乃诸说中最分明之义也。现通行诸说教者,每言华严无小唯大;般若破小归大;深密等称普为大乘,为发趣一切乘者说,但将小附大中,以小为利他方便,可名附小于大;法华融小成大。诸家于中虽有分别,皆依大乘教,随对小边关系有异,乃开合不同。余五乘中之人天法,乃世间旧有之戒善、禅定,非佛教之本质,唯附属于大小教中,作利他之方便,故与诸说无相违者。于大小乘教,此论属大乘。
所谓宗者,所崇、所尚、所尊、所主等为义。换言之,即广教内所立之要点也。小乘六宗,与本论无关,姑且不述。大乘宗者,略说三类:一、法空观慧宗,虽亦摄生空观慧,共二乘故,略而不出。此之观慧是有对治者,通指加行、根本、无分别智以言。经亦云般若,般若至佛果,则名萨婆若,或名无上菩提。此即三论宗是也。此宗重破小乘法执,故以法空观慧为宗也。二、法相唯识宗,前宗虽以空慧洗尽法执,然离执之法相,则未广明,故以此宗继之。所谓法者,即相、名、分别、正智、如如、五类法。相者、指遍计执等三性,分别彼五法之性质,即此三性,此二统明一切法相。此宗所明者,谓诸识所缘,唯识…
《摄大乘论初分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