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子识,是则所依因识非一切种子识,能依果识是一切种子识,不应道理。若计此中有最后刹那后与羯逻蓝和合之意识,即是一切种识者,应知即是阿赖耶识,汝不过以异样之名,将此阿赖耶识,说为意识而已。余转识非能持种,不名一切种识,前已辨故。若不以和合识为一切种子识,反以能依止此和合识所生新意识,谓是一切种子识者,则所依之因识,非一切种子识,能依之果识,反计是一切种识,不应道理。以因果相反故。
寅三 总非结正
是故成就此和合识非是意识,但是异熟识,是一切种子识。
以是理故,成就此中有位后一刹那与羯逻蓝和合之识,决定非是意识,有上诸过故。但是阿赖耶果相异熟识,亦但是阿赖耶因相一切种子识,二相总合,即是自相。故应知和合识,即是阿赖耶识也。
丑二 执受识不成
复次、结生相续已,若离异熟识,执受色根,亦不可得。其余诸识,各别依故,不坚住故;是诸色根,不应离识。
上和合识,约中有未入生有初结生识明,此执受识,约有生来至未死前识明。在一期中,能执持色根令不坏及生觉受之识,即阿赖耶识,如上已成讫,今唯证非转识而已。从初结生相续不断以来,乃至未死以前,设若离阿赖耶识,能于一期中执持色根,令生觉受之识,必不可得也。以唯阿赖耶识总为诸色根依,其余诸转识,皆各各别有所依根,故无有一识能独执受有色诸根也。前五识别依可知。第六、七识不依色根,故亦不执受。又余转识,性通善恶,忽上忽下,世出世等,不坚住故。若根由余转识执受者,其转易位便应舍而改取。若外救言:色根不必有识执受。此亦非理,若无识执受者,应同死尸,不久当坏。故诸色根于一期中不应离识。又灭定等位中,有情色根不坏,故执受识,非诸转识,唯是第八阿赖耶识。
丑三 相依识不成
若离异熟识,识与名色更互相依,譬如芦束相依而转,此亦不成。
名者、是受、想、行、识四非色蕴,色者、即母胎羯逻蓝,识、即与彼五蕴对立之和合识。谓若离此异熟阿赖耶识,如世尊说:“识与名色,更互相依,譬如芦束相依而转”,此识亦不得成。除阿赖耶识,更无可为与彼名色相依而转之识体故。因诸转识,若王若所皆名摄故。亦不可说识与名是一法,因同时更互相依,如二芦为束,非一法故。若许别有阿赖耶识为此识体,便无是过。
丑四 识食识不成若离异熟识,已生有情识食不成。何以故?以六识中随取一识,于三界中已生有情能作食事,不可得故。
食以能资持长养身命令不断为义。佛说食有四种:一、段食,是色法变坏时,能资养身命,即人类所食之饭等。二、触食,是根境相触以资益身命,通六转识。三、思食,是由希愿之意识,以资益身命。四、识食,是能任持身命令不坏灭,故亦名食。若离此异熟阿赖耶识,已受生后有情所任持身命之识食,亦不得成。有前转识何以不成识食?以六转识中随取其一识,皆不能任持身命──如上不能执受色根中说──故不能作食。又于六转识中,任随取其一识,于三界中皆有间断──二禅上无五识,无想天等无意识──故于三界已, 生有情能作食事,定不可得。即六识离合亦不能于三界中能为已生有情作食事,不遍三界故。若许别有阿赖耶识为已生有情作识食,便无上过。
子二 明色界生不成
若从此没,于等引地正受生时,由非等引染污意识结生相续。此非等引染污之心,彼地所摄,离异熟识,余种子体定不可得。
从此下界没,上生于等引地中之有情,于正受生时,是由下非等引散心地之染污意,趣上界地结生相续。但此能趣之非等引地意识中,能为染污之心。是彼定地所摄,以餐定味等为染污,非贪五欲等故。若离异熟阿赖耶识,以余法为持彼上地染污种子之体,定不可故。──余不能持种如上明──持种之识无故,余种子体亦定不有,离所依必无能依故。彼上地染污心种子尚不得有,则所起彼上地之染污现行,更何从能有耶?彼上地染污心若无,则不能生上地,故成过失。换言之,即自欲界死上生色无色界,于将结生时之意识,仍是欲界所摄,其所有之染污,则上界摄。若不许有异熟识持彼染污种子,则彼种子定不可得。更云何能于将结生时,欲界所摄意识上,得起上界所摄之染污耶?若许别有阿赖耶识持彼上地染污种子,此时生起便无过也。
子三 明无色界生不成
复次、生无色界,若离一切种子异熟识,染污善心应无种子,染污善心应无依持。
无色、即空、识等四无色天,唯有第六七八识,及其相应心所等。染污善心者,以彼心是定故善,有爱味等是染污,故名染污善心。谓初生无色界之有情,若离第八因相一切种子识,唯第六识者,第六识仍是下界所摄,无能生彼无色界染污善心,故彼染污善心应无种子。若离第八果异熟识,唯第六识者,此下界所摄之第六,非彼无色界染污善心所依,亦非能持彼染污善心种子。彼无色界染污善心无因及依,生不应理。若许别有阿赖耶识所摄受故,从自种生──有因,为所依故──有缘,生便无过。
壬二 从出世识明
癸一 总明四天
又即于彼,若出世心,正现在前,余世间心皆灭尽故,尔时便应灭离彼趣。谓又即于彼无色界中,无色身依,亦无第八唯第六者。若出世之无漏心正现在前时,此是能对治世间心故,余世间心此时皆灭尽,则当此无漏出世心正现在时,便应灭离彼无色趣;以唯是出世无漏心故。然实不离,故成相违。若许第八仍属世间,便无上过。
癸二 别明二趣
若生非想非非想处,无所有处出世间心现在前时,即应二趣悉皆灭离。此出世识,不以非想非非想处为所依趣,亦不应以无所有处为所依趣,亦非涅槃为所依趣。非想非非想处者,谓此处非同空无边处、识无边处之有想,亦非同无所有处之无想,故立斯名。即三界最上之有顶第一有也。此天定重于慧,极为闇钝,非出世心所依生趣。无所有处出世间心现在前时者,谓此天之心较明利,能生出世间心。故非非想处之有情,欲起出世心,必须先转第六识为无所有心,依此方生出世间心。但此时中有情属第一有,第六转识属无所有,依生之出世心非世间摄。若不许别有第八唯第六者,则此出世心现在前时,即应第一有及无所有二趣悉皆灭离。彼是世间,犹如明闇定不同时。又若无第八识,此出世心,便无依趣。因此出世识不以非想非非想处为所依趣,彼闇钝故,是世间故。亦不应以无所有处为所依趣,心虽明利亦世间故。然亦不以无余涅槃为所依趣,此出世心初起之时,有余依故,尚有修所断惑种故。所依无故,能依亦无,故亦成过。若许别有第八阿赖耶识,二趣可不灭,此心亦有依,故无咎也。
壬三 从没时识明
又将没时,造善造恶,或下或上,所依渐冷。若不信有阿赖耶识,皆不得成。
将没时者,即六识已灭,身体尚暖时。造善造恶、或上或下、所依渐冷者,所依即身,为诸根等所依处故。谓第八识是持暖寿之识,此识舍时其身便冷。造善之人,白业引故,死当上生,故所依身从下渐冷,体全冷时即命终也。造恶之人,黑业引故,死堕三涂,故所依身从上渐冷,体全冷时即命终也。若不信此第八阿赖耶识唯执有六识者,此死时入闷绝位已,无六识故,此上下渐冷事,应不得成。
辛三 结
是故若离一切种子异熟识者,此生杂染,亦不得成。
以上诸理为证,是故当知若离一切种子因相、及异熟识果相之阿赖耶识自相者,非但烦恼业杂染不得成,此生杂染亦不得成也。
己二 以清净推证
庚一 世间清净
辛一 征问
云何世间清净不成?
杂染不成,如上已知,且世间清净不成,云何可见?
辛二 解释
壬一 举下界为证
癸一 难余非因
子一 下界加行非上因难
谓未离欲缠贪,未得色缠心者,即以欲缠善心,为离欲缠贪故,勤修加行。此欲缠加行心,与色缠心不俱生灭故,非彼所熏,为彼种子不应道理。
缠、即现烦恼之别名。谓若无第八唯六识者,未离欲界贪等烦恼,未得色界烦恼相应心之有情──即欲界有情,用欲界烦恼所系之善心,发心为舍离欲界贪等烦恼故,勤修超出欲界之加行。但此欲界烦恼所摄而生起之加行善心,与色界烦恼相应心不能同时俱生灭故,不成熏习,同是一意识故。此加行心,非彼色界缠心之所熏法,非无记性故,非俱生灭故,散定相违故。此加行心,尚不为彼色缠心之所熏,为彼色缠种子,不应道理。
子二 过去色缠非现种难
又、色缠心过去多生,余心间隔,不应为今定心种子,唯无有故转计云:色缠心生,仍以过去曾有色缠心种,现在现起,故无有过。破云:又色缠心,过去多生种已间断,于其中间余心隔绝,不应更为今时生色缠定心之种子。何以故?过去色缠心,唯是无有故──即已灭无。
癸二 成此是因
是故成就色缠定心一切种子,异熟果识展转传来,为今因缘,加行善心为增上缘。
以是之故,成就色缠定心一切种子,是异熟识从于无始展转传来,为今时色界缠心生起之因缘,便无过也。然则欲缠所摄之加行又有何用耶?谓因缘虽有,若无增上缘,仍不能起。如离眼根,眼识亦不得生。故加行善心,但为色缠心之增上助缘,或引色缠心之等无间缘,非因缘也。
壬二 例余界亦然
如是一切离欲地中,如应当知。
依上理证,如是其余一切离欲地中生心道理,如其所应,当了知也。
辛三 结过
如是世间清净,若离一切种子异熟识,理不得成。
庚二 出世间清净
辛一 就闻熏辨
壬一 明正理
癸一 征问
云何出世清净不成?
出世间清净法,云何亦不得成耶?
癸二 答释
子一 引圣教
谓世尊说:依他言音,及内各别如理作意,由此为因正见得生。
世尊说、即显是圣教量。依他言音者,即依他出世人所说之言音教法,是所闻境,在能闻边即是闻慧。及内各别如理作意者,闻者非一,故内各别;如他所说正理,而生起与理相符之作意,是能了心,亦即思慧。由此上来所明之…
《摄大乘论初分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