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增上心,以菩萨不共定为体;增上慧,以菩萨法空无分别智为体,生空共小,此略不取。彼果断体,即三学果,谓佛世尊断二障得,具智悲故,不住两边,无住涅槃,即是果断体也。六经瑜伽明此断果,尚兼有余依等,故前叙中,立为此宗之基本;至于本论,则高竖法幢,揭言无住,故立为此宗能建立者。彼果智体,即三种佛身:曰自性身,即清净法界,是智之所缘果。曰受用身,此有自他之二:自即四智相应心品,他即平等性智所起。曰变化身,即成事智所现。此三身,为智之极果也。此十法体,于声闻乘教法海中,均不见说,唯于大乘教海中说,故对异小乘以明十法之殊胜也。
庚三 结胜
由此所说十处,显于大乘异声闻乘。
谓由上来十殊胜体,声闻乘中不见说故,故能显示唯是大乘,异声闻也。
己二 即大显胜
又显最胜,世尊但为菩萨宣说。
谓殊胜以诸佛为最,此为令菩萨成佛故说,由此证知唯佛能说,除佛外无能说者。成佛之胜法故,说者胜故,被机亦胜,故此十法名最胜者。
戊三 结成
是故应知:但依大乘诸佛世尊有十相殊胜殊胜语。
上来所明,应知此十殊胜殊胜语,唯依大乘教法而说,真是佛语也。
丁二 约用彰胜
戊一 征问
复次、云何由此十相殊胜殊胜如来语故,显于大乘真是佛语,遮声闻乘是大乘性,由此十处于声闻乘曾不见说,唯大乘中处处见说?
此中所问,乃上义所讲。今即总持所明之义,问有何胜用故,唯于大乘教中处处见说耶?
戊二 答释
己一 长行
谓此十处是最能引大菩提性,是善成立随顺无违,为能证得一切智智。谓此十处者,指前所明殊胜相之殊胜体为十处。此十处之义乃正能引发大菩提果之引因,一切因中此力最大,故曰最能,此句是总答也。言能引者,约教法说,教能引发解行证故。此大菩提果为佛所证,故能引之因亦唯佛说,唯菩萨行,非声闻教也。是善成立下,别叙此意。善成立者,是所解境;能善成立此性相境者,即所知依、所知相二分。随顺无违,是所起行;即入所知相至增上慧六分。随顺行者,谓依佛所说之唯识即六波罗密多等,于未入地前,若顺观唯识,顺修趣菩提之资粮,及顺无分别智之加行,是入所知相及彼入因果分也。无违行者,谓与佛说之行无所乖违,即于地地修六波罗密多,及三学是。又与二谛无违,不为二谛所阻碍,皆名无违。
为能证得一切智智者,明所证果。一切智智者,谓佛果位智圆满,更无对治,根本如理智起时,证一切法之真如理,故曰一切智。此智发时,同时后得如量智照一切法之缘生相,故曰一切智智。因佛智无对治故,任运同时发故,曰一切智智,非余位智可名此也。言证此智时,亦含有断果。能引果者,即是教法。故十处教法,是善成立大乘之境,是能随顺无违大乘之行,是能证大乘之果,总为大菩提果之引因。故此十处是大乘法,真是佛说,为最殊胜也。
己二 重颂
所知依及所知相,彼入因果,彼修异,三学,彼果断及智;最上乘摄是殊胜。此说此余见不见,由此最胜菩提因。故许大乘真佛语;由说十处故殊胜。
从所知依至断及智三句,颂前十殊胜之名。最上乘摄是殊胜句,明大乘摄故胜。最上乘者,犹言第一乘,谓更无能过此者也。或名一乘,谓能摄一切法,更无余乘故。或名佛乘,以佛为究竟果故。或名菩萨乘,为菩萨所修学故。名虽有多,即大乘──简声闻乘──也。谓此十处能摄乘胜故,所摄亦胜也。此说此余见不见者,明非声闻教法所摄故胜;犹言所说之十处,唯于此大乘教法中见说,余声闻教法中不见说之,故胜。何以声闻教法不见说耶?由此十处是诸佛最胜菩提之引因故,此句正答长文中问意。下结云:是故应当共许此十处唯是大乘,真是佛语。由此理故,说此十处最为殊胜。但此颂中所最重者,在菩提因句,是正答问故,学者应知。
丁三 诠次明胜
戊一 征
复次、云何如是次第说此十处?
此问:十殊胜有何所以始所知依、终彼果智,如是次第耶?
戊二 答次第理
谓诸菩萨于诸法因要先善已,方于缘起应得善巧。次后于缘所生诸法,应善其相,善能远离增益损减二边过故。次后如是善修菩萨应正通达善所取相,令从诸障心得解脱。次后通达所知相已,先加行位六波罗密多,由证得故,应更成满增上意乐得清净故。次后清净意乐所摄六波罗密多,于十地中分分差别,应勤修习;谓要经三无数大劫。次后于三菩萨所学应令圆满。既圆满已,彼果涅槃及与无上正等菩提,应现等证。
此答次第理。谓诸菩萨欲求菩提,于所观境,应当先知,若知境之若相若性,又当先善其因,此因即是阿赖耶识之一切种,故所知依,列第一也。由于此因已能善巧,然后方得善巧缘起诸法。既了诸法缘起之因,故于缘所生起诸法,应善其相,此相即是依他起也。缘起之因缘,有十五依处、十二缘起及六因、十因、四缘等支,依此众缘所起,名依他起。于此依他起相明了认识,便善能远离于依他起上增益执我法实有,及于依他起上损减拨依圆是无之过也。此是所知法、故居第二。此上二分是所观境菩萨于境既已通达,故应修行趣所期果。于修行中,第一应正通达此所观境唯识为性,令心于诸障中,解脱出离。唯识之义,既已了知,应于加行位中,修四寻思观、四如实智,及因清净波罗蜜多。证得此故,应更成满自初所发增上意乐──此意乐者,犹言志愿──令其清净,意乐清净,即是初极喜地。意乐既已清净,所摄出世之六波罗蜜多,应于十地中勤加修习,令其展转增胜,分分差别。要经三无数大劫──从初发心至十向满为初劫;次修加行,从初地至七地满为第二劫;从八地至地满为第三劫──者,简异二乘三生疾修便解脱也。上来三分次第如是。于修习中,戒等三种菩萨学处,应令圆满。
修学既皆圆满,故所应断弃舍者,于金刚无间道中一切断尽。所应证者,于解脱道中方名成佛,涅槃从断惑显故先,菩提因智满证故后也。
戊三 结次明胜
故说十处如是次第。又此说中,一切大乘皆得究竟。
故说十处如是次第,即结次也。又此说中一切大乘皆得究竟,即明胜也。谓欲学大乘法者,应知此十摄一切大乘法,更无余剩,故为最胜。故世亲释云:“若欲说缘起,即入阿赖耶识摄;乃至若欲说断及智,即入无住涅槃及三种佛身摄”是也。
甲二 依标广释分
乙一 彰胜境
丙一 所知依分
明能变识,第八识即初能变,如唯识论广解。此分为论文之第二,为十殊胜之第一。言所知者,通指三性为能依法。依者、即此分所明之识,是所依也。依有二义:此识之种,为一切法之因依;其现、为一切法之缘依;故以此识为一切法之因缘依也。但法之与名,宽狭不定,有同一名而法别者,如意识言,贯六、七故。有同一法而名别者,如阿赖耶,阿陀那等。盖名义互为客使然也。阿赖耶识与所知依,就法体论,则同是第八识。就义量论,则所知依名通一切法、一切位,阿赖耶则唯限杂染法,及二乘无学、七地以前之位也。阿陀那名,译为执持,若通持染净一切法,则与所知依相等。若云此名,指生死间之相续心者,即唯异熟位,较所知依狭也。余名宽狭,例推可知。所知依名,明第八义最宽者也。
丁一 安立名相
戊一 安名
己一 引教列名
庚一 立所知依即藏识
辛一 标名
此中,最初且说所知依,即阿赖耶识。
于此十分中,置余分后论最初且说所知依也。但所知依中,义有多种,此又于中最初且说即阿赖耶识义。阿赖耶此云藏,如下广解;亦可云处,为余法之聚依处故。
辛二 引证
壬一 设征
世尊何处说阿赖耶识名阿赖耶识?
因此识于声闻藏中不说,大乘教中说亦无多,故余不知者皆问曰:世尊于何教法──处──中说此阿赖耶法耶?又于何教法中说此法名阿赖耶识?故问有二义。
壬二 证释
癸一 证所知依义
谓薄伽梵于阿毗达摩大乘经伽陀中说:“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
谓薄伽梵至伽陀中说,即引证以答之。伽陀者,乃十二分教之讽颂。或云偈者,略而讹也。谓此颂中有此识法,然未立阿赖耶名也。此颂在成唯识论中有三解,此不繁引。略谓从久远劫无始时来,无间无断以至现在。此无始时来四字,可通下文等依读之也。界者、因义,即一切法之种子也。又界、限义,乃就现行法言。但现行法之限别,亦从因有;如草木之不同,其别在种,非因水、土、日光等缘有别也。
一切法等依者,谓此识为一切法之平等依止。但就赖耶名解之,应为一切有为杂染分法之直接依,其清净法则间隔依。或解亦为清净法依,如七地前、初地上之赖耶,亦为无分别智之依。盖依者、未必和合相应同类,若云摄藏,则必和合相应同类。总此二句文义,界即种子依,因也;次句即根本依,缘也;故二句即明因缘。又可云为出阿赖耶识──藏即界故──义,及阿陀那识──持即为依义──义。由此有者,谓由有此因缘二义;有诸趣及涅槃证得者,明所成就流转还灭之果。盖一有言,通上下二文。趣谓所趣之果,即天、人、修罗、饿鬼、畜生、地狱六道之异熟果是。果非一、故云诸。或诸趣言,通能所趣,能感果者即诸业,能发业者即诸惑,能起惑者即迷理无明是也。若如是论,则三杂染皆诸趣摄。此三杂染,皆因迷阿赖耶识执为我之无明起。复由此识异熟为诸趣体,故皆由此阿赖耶有,此句即流转法。及涅槃证得者,及、表相违释。涅槃是解脱二障所得之果,证得乃能证得之智果也,此句是还灭法。显亦因此识有,谓要断彼染,方有此净故。此颂虽有所知依义,而无阿赖耶名。
癸二 证其名
即于此中复说颂曰:“由摄藏诸法,一切种子识,故名阿赖耶,胜者我开示”。此证其立名也。即于此中者,谓即仍于上所引之阿毗达摩经中。由摄藏诸法者,显藏义也。诸法虽无简别,然依下文,则唯指一切有为中杂染分而言也。摄与依义不同…
《摄大乘论初分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