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依成唯识论文,能所熏法,各具四义,方成熏习。谓依彼熏法,与所熏法俱生俱灭,熏于此所熏法,所有之习气,有能生彼未来之能熏法。此即彼之因缘性,故即取此法此义,谓为熏习名所诠之体也。
癸二 引喻
子一 引世成喻
如苣蕂中有华熏习,苣蕂与华俱生俱灭,是诸苣蕂,带能生彼香因而生。如世人所造之苣蕂油中,有花香熏习者,苣蕂是所熏,华是能熏,取此能所熏二法和合一处,于淹烂后压以成油。由彼二法,刹那刹那俱生俱灭,是诸苣蕂之中,便带有能生彼花香之因,而生其香也。此苣蕂中能生花香之因,便是熏成之种,能生于香便是种生之果。此是一分相似为喻。若依能所熏法四义料简之,则除第八为所熏,前七识善不善性及诸心所为能熏,余皆非也。复次、前七识熏习所成之种子, 尚能生彼能熏之法,其苣蕂中之香气,不能更生诸华,其非真熏义,可知也。
子二 引染熏喻
又如所立贪等行者,贪等熏习,依彼贪等俱生俱灭,此心带彼生因而生。如小乘教化有情观机之中,有所立之贪行者,嗔行者等──者谓五蕴和合之假者,有情之代名词也──立此等名之因缘,即因彼有情贪心炽盛,其贪起时,行者由贪熏习,因──即依字──与彼贪,一一刹那俱生俱灭,此行者心带彼前刹那贪所熏成能生后贪之因而生,故后生贪猛于初贪,后后贪增,故名贪行者。嗔亦然。但此中能熏即贪,所熏为何?则无明文,故今约行者之五蕴为论;盖彼小乘不知第八识,故无确定之所熏法也。
子三 引净熏喻
或多闻者,多闻熏习,依闻作意俱生俱灭,此心带彼记因而生。由此熏习能摄持故,名持法者。
或有有情名多闻之持法者。因彼有情屡屡闻法,为多闻之法而熏习故。因此闻法作意心与行者念念俱生俱灭,此行者第二念闻法作意心生时,便带有彼前念心之记忆因而生起。由此多次闻法熏习及能摄持所闻法故,名持法者。此亦同上喻,约人为所熏法。
癸三 结成
阿赖耶识熏习道理,当知亦尔。
由上明之熏习义,第八阿赖耶识与能熏法所有之熏习道理,当知亦尔也。
辛二 种子一异
壬一 征问
复次、阿赖耶识中,诸杂染品法种子,为别异住?为无别异?
复次、阿赖耶识中所有诸能生杂染品类法之种子等,为各别异而住耶?为无差别异相而住耶?若有别异而住,则成定异,便有分量,性亦应别。然许无记,第八相故。若无别异而住,则成定一。如何能生诸杂染品类法耶?故俱有过。此中问者,未明种子是第八识之功能差别,误认如色法有一一实物为种也。唯约诸种子为异不异问,答文亦通识种不一异明。
壬二 答释
非彼种子有别实物于此中住,亦非不异。然阿赖耶识如是而生,有能生彼功能差别,名一切种子识。
非一非异,非彼诸杂染品法种子,除第八外别有自体为一实物,于此阿赖耶识安住。自体既非实物,非可云别异。然此功能差别亦非不异,能生诸类杂染法等各别不同故。又此诸非实物即在阿赖耶识,故与识非异。而此种子有时治断,彼识不尔,故与识亦非不异。此正答非一异也。然阿赖耶至一切种子识者,显正理。既非一异,其理如何?谓阿赖耶识如是相续现行生起时,法尔亦有能生彼杂染品法之功能差别,即此功能差别名一切种子。种是识之功能差别,故识亦名一切种子识。非可施设识种一异,何况更言种一异耶?
辛三 互为因果
壬一 征问
复次、阿赖耶识与彼杂染诸法,同时更互为因,云何可见?
下明能所熏法,同一时间能互为因果也。因果同时,本为小乘所不共许,况言互为因果耶?欲明斯义,故设外征。问云:汝大乘阿赖耶识所熏法,与彼杂染诸能熏法,同一时间更互为因,亦互为果。此互为因果之道理,云何可见耶?
壬二 答释
癸一 引喻
子一 引焰炷喻
譬如明灯,焰炷生烧,同时更互。
譬如明灯之炷,能生火焰,即是火焰之生因。如阿赖耶识所藏种子,能起诸法现行为生因然。但生焰之时,焰能烧炷,即是炷之燃因。如诸杂染法同时能熏阿赖耶识之种子,为熏因也。然焰炷本非因缘,假取相为喻耳。
子二 引芦束喻
又如芦束、互相依持,同时不倒。
将二支芦草,束为一束,互依不倒。此二芦之得不倒者,乃同时互待,非一芦独能之力也。能所熏之同时,亦尔。然所熏之阿赖耶识,则恒常一类现行,为余诸有为法依,余有为法则非此依,故亦取少分为喻。然此亦喻同时依持而得不倒之互为因果也。
癸二 合法
应观此中更互为因,道理亦尔。如阿赖耶识为杂染诸法因,杂染诸法亦为阿赖耶识因。唯就如是安立因缘,所余因缘不可得故。
如上同时因果喻,应观察此阿赖耶识与诸杂染品法,更互为因果之道理,亦如尔也。谓如所熏阿赖耶识种子,为生起杂染诸法之因;同时,诸能熏杂染法,亦为阿赖耶识种子之因。又前者诸法为阿赖耶识之果,次者同时阿赖耶识之种子,亦为诸杂染法之果。互为因果,道理如此也。唯就如是至不可得故者,简余所立之业感缘起等,皆就增上缘,或所缘缘,假立因缘之名,非实四缘中之因缘。唯就如是之道理,方是安立真正因缘。
又论种现相望,是因缘否?有四句料简应知:一、种生现为因缘,即此中所明之阿赖耶识种子生诸法是。二、现生种为因缘,则此中所明之诸杂染法熏种子是。三、种生种为因缘,谓自能熏法熏后至未起现行前,于其中间所有习气于阿赖耶识中,刹那生灭,前望后自类相续者是。又无始本有之无漏种子,于未入见道前,亦寄阿赖耶识刹那生灭者是。本论未有明文显此。四、现生现非因缘,如前念现行心法望后念现行心心所法,则成等无间缘;若色心为境,望能缘之心,为所缘缘。除上三缘以外,若顺若违,若种若现,彼此相望皆增上缘也。
辛四 种现隐显
壬一 征问
云何熏习无异无杂,而能与彼有异有杂诸法为因?
此下明种现隐显者,谓种子无差别名隐,现行有差别名显。诸能熏法,于所熏阿赖耶识上,熏成种子之时,性类无别异,行相无间杂,及至生起之诸法,其体性既有别异,行相亦有间杂。因无异杂,果亦应尔。果有异杂,因亦应尔。此中无异杂之种子,有何种理由,而能与彼有异杂现法为因耶?
壬二 答释
癸一 引喻
如众缬具缬所缬衣,当缬之时,虽复未有异杂非一品类可得,入染器后,尔时衣上便有异杂非一品类染色绞络文像显现。
谓如世间缬染衣者,先以众缬衣之具──谓所用之机器及所须之材料,缬成所缬之衣。在当缬成衣之时,虽复未有别异间杂,非一品类之相可得,然入染器染已之后,其衣上便有别异间杂非一品类之相可得。谓染成一色,绞络间杂,文像显现,别异非一也。此中缬具有多种、异杂、非一品类,喻能熏之杂染法。缬成之衣于未入染前,喻熏成之种子无有异杂。染后之绞络文像种种不同,喻种子所生起之诸法有差别间杂。盖衣染后之不同,因缬时已有差别作用之材料杂糅其中,故在缬时虽复一色,及出染后,便成异杂等相。诸法亦然,因熏时已有差别之习气杂熏其中,故在种时虽无异杂,及起现后,便有异杂等法也。
癸二 合法
阿赖耶识亦复如是,异杂能熏之所熏习,于熏习时虽复未有异杂可得,果生染器现前已后,便有异杂无量品类诸法显现。
阿赖耶识中种子生起诸法之道理,亦复如是。异杂能熏之所熏种,于熏习时,虽复未曾有别异间杂诸相可得见。但果生现前,如衣入染器已后,此现果法便有别异性、间杂相;无量无数之品类差别诸法显现可得也。此中亦是取少分为喻,非处处皆可例同。明喻者,盖因依他起之因缘所生法,名唯识相,凡夫虽举体咸具,然非入初地证真后,不得如实了知。此法相既如是之深细,愍凡夫之无知,故唯有假喻略明少分,皆是依大士方便悲心之所流露也。
庚三 别显缘起
辛一 明二缘起
壬一 赞起
如是缘起,于大乘中极细甚深!
因缘生起之义,上虽屡述,略而未详。故于此段,特别显之。如是缘起等者,称扬赞叹大乘缘起之深细也。如是缘起者,有二义:一、指上所明因缘兴赞。二、指下所明二种兴赞。于大乘中者,显示为大乘之教法。极细者,谓二乘觉慧难了知其相故。甚深者,谓异生等难测量其理故。
壬二 标列
又若略说有二缘起:一者、分别自性缘起,二者、分别爱非爱缘起。
谓缘起理差别多种,今总略而说,则有二种缘起,标数也。一者、分别自性缘起:自性、谓一一法之各自体性,此体性有多种分类差别,名分别自性。能使其性有分别者,即阿赖耶识中功能差别种子之势力,故以阿赖耶识中功能差别种子,为能使一一法自性起分析差别之生缘也。是从阿赖耶识之一切种子相明缘起,是亲因缘。二者、分别爱非爱缘起:爱非爱,谓异熟果,能使此果有爱非爱之分析差别者,即十二有支缘起。如依善行支为缘,则起可爱之异熟果,若依不善行为缘,则起非可爱之异熟果。故能使果有爱非爱等分析差别,即十二有支,此就阿赖耶识之果相明缘起,是增上缘。上列二缘起之名,第二缘起为三乘共名,若依成唯识论作二世释,亦非彼共,具如论解。初一为本论所赞之缘起,唯大乘有,不共彼也。若配名言等三种习气而论,初缘起具名言、我执二种习气,次缘起即有支习气。
壬三 释义
此中依止阿赖耶识诸法生起,是名分别自性缘起,以能分别种种自性为缘性故。复有十二支缘起,是名分别爱非爱缘起,以于善趣恶趣能分别爱非爱种种自体为缘性故。
此中者,谓此二缘起中。即依止阿赖耶识中功能差别种子,诸法自性分类差别因此生起,是名分别自性缘起,以此种子能为分析差别种种诸法自性之因缘性故。或云:能使分别种种诸法自性者,即此种子为彼之因缘性故也。又此中有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十二支之缘起。此十二支,辨爱非爱果之义,略如上述。论自释云:以自十二有支,于善趣能分别可爱异熟果种种自体,为…
《摄大乘论初分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