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灭尽。是故应知:外内二类种子,皆有与远残果为引因之义也。此引因之果有三义:一、不即顿灭,二、不待余灭,三、不生新果。任运后灭故者,可约喻以明。谓如射箭,其弦之力望箭离弓为生因,望刹那刹那任运至所射处后下落为引因。外内种义,可例知也。
壬七 别颂
为显内种非如外种,复说二颂:外或无熏习,非内种应知。闻等熏习无,果生非道理。作、不作,失、得,过故成相违。外种内为缘,由依彼熏习。
此乃别以二颂,颂二种之不同也。文云:为显示内种是真种子,非如外种之假名种子;又显示内种之因果条件,非如外种之不定,故复别说二颂以明也。
第一颂明熏习有无。或、显不定义。谓外种子之成就,其所须之熏习,或有或无不决定;如苣蕂与与花香,可云有熏习,与牛粪等资养料,则无熏习。内种则决定由熏习有──本论同唯识论熏生义──无无熏习之义。或无漏种子等虽有本有,而示决定由熏习而长──此约二俱义说──。故应当了知,或无熏习之义,唯是外种非内种子也。换言之、即内种定有熏习,外种有无不定,是其异也。设问曰:内种何故定要有熏习耶?若无何过?答云:且如修学无漏法者,闻所成慧等熏习若无有,其所期之初地无分别智果,乃至佛无上菩提果能生起者,非道理也。无因有果,则应阐提即如来,罗汉即异生,菩萨三无数大劫修行者,不成无益之苦行耶?是故内种定有熏习,不同外种也。
作不作至相违二句,明外种因果有作而反失,不作而反得之乱义;内种不然,故有异也。外种作而反失者,如种榖未发芽而反失坏。又不作而反得者,如稊稗等。内种若同外种,则应有不修善而生天乃至成佛,行善而反堕地狱,造恶不受恶报等,便成过失。是故应知内种外种有分成相违义也。相违、犹言不同也。外种至熏习二句,明外种实非种子,内共相种依彼熏习而有也。设问云:内种外种既同是种子,则功能作用等皆应同,何故而有如上之差别也?答曰:外种约亲顺增上缘,假说名种,实非因缘;如眼根实是眼识之增上缘,然而有假说为眼识种者。故外种及生引之果,皆仍用内阿赖耶识中共相种子为亲因缘。然此内亲因缘,亦是由前时依能熏习之心心所,缘彼器界共相法熏习而成者也。故内种亦为彼因缘,外种实非种也。
壬八 缘受
复次、其余转识普于一切自体诸趣,应知说名能受用者。如中边分别论中说伽陀曰:“一则名缘识,第二名受者,此中能受用,分别、推心法”。如是二识更互为缘,如阿毗达摩大乘经中说伽陀曰:“诸法于识藏,识于法亦尔,更互为果性,亦常为因性”。
上来已广明第八缘起道理,其余诸识名受用者,与此识之缘起关系又如何耶?复次其余至能受用者,总举。受者识、是三乘共名,虽通第七识,今且就前六识为论。诸趣、即天等五趣。一切自体、即第八识异熟果。谓其余诸转识,普遍于三界、五趣、四生一切有情自体为能受用者,故应知说名能受用者识也。为证此名及与第八互为因果义,引下二至教量也。
一、如中边分别论──即辨中边论,谓辨明何者是中道义,何者是边执义。分别即辨也──中之伽陀。第一阿赖耶识,则名四缘中之因缘识。第二诸转识,当知名受者识,即指前六心王,内依六根──自性受,外缘六尘──境界受,故六识是能受用之识也。此受用义中,能受用、是受蕴心所有法,分别、是想蕴心所有法,推、是行蕴心所有法;非受者识,乃受者相应之心所也。此颂重在第二句文,证转识名受者。
二、为证上来根本及转识更互为因缘之理由,故引阿毗达摩大乘经中所说之伽陀。诸法者,通指转识相应心品能所缘等一切诸法。于识藏者,谓于阿赖耶识中摄藏彼诸法之种子,是亲因缘义。无性引瑜伽,兼明阿赖耶识现为根本依义名摄藏,是增上缘义。识于法亦尔者,谓阿赖耶识,亦摄藏于前转识等诸法中也。因此识中种亦是彼法所熏成,以所从能,故言摄藏,亦是依因缘义。又无性释中,由前转识等之善恶业力,能熏引第八识,令将来受种种异熟报,亦名为于诸法摄藏,是增上缘义。虽各有二说,其正义为因缘,非增上缘也。更互为果性者,谓诸法是此识中种子所生之果体性,此识中种子是诸法所熏之果体性。亦常为因性者,谓种子为诸法之生因性,诸法为种子之熏因性。更互二字及常字,可二句中通用。谓更互常为果性,亦更互常为因性也。此颂,如成唯识论中广解。
辛二 开立四缘
壬一 问爱非爱
若于第一缘起中,如是二识互为因缘。于第二缘起中,复是何缘?
此亦承上明本转二识文来。上来二缘起,若于第一分别自性缘起中,已明本转二识互为因缘,是四缘中之因缘摄。其于第二分别爱非爱缘起中,如是本转二识,在四缘中,复是何缘摄耶?
壬二 答增上缘
是增上缘。
是增上与助力之缘也。如因有无明故而发诸行,无明为诸行之增上缘。行缘识,识缘名色,亦复如是为增上缘。二识相望之增上缘,如上互为因果颂中释也。
壬三 问受者识
如是六识,几缘所生?
如是六种转识,除因缘外,从几种助缘之所生耶?
壬四 答三助缘
增上、所缘、等无间缘。
谓有三种助缘:内依六根为增上缘──是亲顺能生之增上缘;外缘六尘为所缘缘;依自类前刹那谢灭之开导识为等无间缘。其余作意等,亦是增上缘摄。故除因缘外,有三缘也。
壬五 结成四缘
如是、三种缘起,谓穷生死、爱非爱趣、及能受用,具有四缘。
如是上来所明之分别自性、及分别爱非爱、并能受用者之三种缘起,随其所应,有具四缘者,谓心心所法;余唯增上、因缘之二缘也。论自释云:谓穷尽生死之自性缘起、与爱非爱缘起、及能受用识缘起。总之,具有四缘。然色法等,非定具四缘也。此四缘中,主要者是因缘,故论广明。增上兼要──通一切之生起故──,然有顺违及疏远等。其余二缘唯限心法,故不广释也。
丁二 推证其有
戊一 总推其有
己一 总问
如是已安立阿赖耶识异门及相,复云何知如是异门及如是相,决定唯在阿赖耶识,非于转识?
此阿赖耶识,若名若相,虽上来引圣教量证其定有,但又依何种胜理,可见若名若相唯诠第八,非余转识,而证第八是定有耶?为释此疑,故以下之五义,推出正理以证明其决定是有。
己二 总答
由若远离如是安立阿赖耶识,杂染清净皆不得成:谓烦恼杂染,若业杂染,若生杂染皆不成故;世间清净,出世清净亦不成故。
由若远离至皆不得成者,总出若无第八识,则无杂染清净法,故成过也。谓烦恼至亦不成故者,列三杂染不成及清净不成之名也。杂染者,谓杂乱不纯,染污非净。烦恼者,谓烦扰恼害。烦恼杂染,此有二类:一、自性杂染,谓根本烦恼及随烦恼心所有法,自体即是烦扰恼害故。二、相应杂染,谓与烦恼心所俱起之王所,自体或善或无记,非烦恼性,唯因与烦恼心所相应俱起,故亦成烦恼杂染。如镜自体本是明净,只因与尘垢共住,故失其明净之相。此之二类,皆名烦恼杂染。业杂染者:业为诸行业,今唯取杂染者,其体是行蕴中思心所法,以思之发身语意之动作,名为业也。此行业因烦恼发者,故亦是杂染。生杂染者:谓业杂染所引感之异熟果,故亦名杂染,实是无记。又杂染约有漏为论,则有漏心所善行及异熟果,皆名杂染也。此三杂染,即常徒所谓之惑、业、苦也。世间清净者,谓属世间所摄之清净法,指色无色界诸戒善、禅定,伏欲界之杂染,故云清净也。言世间摄,表有漏法。清净、表善性。出世间清净者,谓三乘无漏法,非世间摄。此三染二净,是凡圣、因果之所基,若拨此染净,则成大邪见。既许有此染净诸法,则亦应许有其所依,其所依定非余转识,至下广明。故知决定别有第八阿赖耶识,为诸净染之所依也。
戊二 别证其有
己一 以三杂染证有
庚一 以烦恼杂染证
辛一 征
云何烦恼杂染不成?
若无此识,云何烦恼杂染不成耶?今当广说。
辛二 释
壬一 总明
以诸烦恼及随烦恼,熏习所作彼种子体,于六识身,不应理故。
若以诸贪嗔等根本烦恼,及忿恨等诸随烦恼为能熏法,以六识身为所熏法,则其熏习义,及熏习所作成之彼贪等种子体,于六识身聚中摄藏,俱不应正道理。以六识身非所熏持种之识故。所熏四义如上明,六识既非,云何持种?既不持贪等种子,则现烦恼亦无,故云:烦恼杂染不成也。根本烦恼者,谓此贪等烦恼,亦是一切烦恼之依止也。随者、有二义:一、随性,即性类等者。二、随体,即前分位者。其随染、随增二义,如俱舍明。身者、是聚义,谓六识各各起时,必有同起之相应心所等成一聚也。如名身、句身、文身然。
壬二 详辨
癸一 就当界六识身明
子一 以眼识明
丑一 出计
所以者何?若立眼识贪等烦恼及随烦恼俱生俱灭,此由彼熏,成种非余。以下,即详细辨明六识身不能受熏持种,别有第八之义也。所以者何?是追征语。若立眼识至成种非余,即正出外计也。谓汝若安立:眼识──为所熏法,与贪等六根本烦恼及随烦恼俱生俱灭,此眼识由彼贪等熏习,便成贪等种子,非是余法,故无第八识。
丑一 破执
寅一 正破
卯一 举已灭
即此眼识,若已谢灭,余识所间,如是熏习、熏习所依皆不可得。从此先灭余识所间,现无有体眼识与彼贪等俱生,不应道理,以彼过去现无体故。如从过去现无体业,异熟果生,不应道理。
即此眼识至果生不应道理,文分三段:一、明无熏习,所依二义。即此至皆不可得者,谓即此眼识,倘若已经谢灭,第二念为余耳等生起所间隔,当此无眼识之时,贪等未必亦无。如是无眼识故,其熏习义与熏习所依止之法,二皆不可得也。此二既无,如何有烦恼杂染种?故烦恼杂染不成。
二、别明无熏习义。从此先灭至现无体故者,谓若依从先前已灭,第二念又为余识所间隔,现在无有自体之眼识,俱生俱灭以成熏习,不应道理。以…
《摄大乘论初分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