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而代之也。
11 諸法無性與諸法自性──空有問題
前來已大略講明唯識之諸法,然此唯識諸法是否有決定性?如不決定,不過言說思想所建立而已,則如康德所謂宇宙以意識爲立法者,則諸法本身無決定自性,則成爲空;或諸法有其自性,則成爲有。有自性則法皆有,無自性則法皆空,乃構成空有問題。此間可用叁重觀之:一、遍計所執自性,此于一切依他起法事實不相符,全出意識上之決定。依他起法爲意識周遍計度而不能適如其量,或增益之,或損減之,此所執法之自性,可知其絕無實體。惟此祗指妄執彼依他起法之所執法爲空,非將事實之意識本身亦撥爲空;離此妄執,于實體性之法而不起增損之二執,固無妨遍計焉。二、依他起自性,此雖無有獨立存在之法性,然可依衆多之關系而現起相貌功用,此依他起法,非無仗種種不同之因,托各類各類諸法互相關系之緣,以成種種不同諸法之差別,雖無絕對存在而有相對之事用。叁、圓成實自性,依他衆緣而有的一切法,皆唯識所現,因知識有種種不同,成種種之差別,能除卻此重重差別之知識,掃空主觀差別之妄執,成爲平等普遍之智慧所了知之境,則不惟意識妄計之遍計所執皆空,而依他起之差別亦空,如此通達諸法真實性相,是爲圓成實性。由此可知依他起、圓成實爲有,遍計執爲空。而所要者,在須將意識妄執空去,不然、則所見、所知之依他起、圓成實,皆成爲遍計所執之法。由此顯現須有無分別之真實智,才能通達衆緣所生之依他起,達此依他起相,才無妄執。佛法之空宗,皆對遍計所執法而說,遍計所執法如不澈底空掉,則不能達到諸法實相;如未達到圓成實性,則雖說依他起之因緣所生,不起遍計執,亦無是處。
12 唯識法相與唯識法性──真幻問題
唯識法相者,對唯識法性言。唯識法相即依他起法,衆多關系所變成之法,且顯然在衆緣中,識爲最重要之勝緣,因依他起之衆緣關系所變之法,皆爲能變知識所了知故。依種種差別之知識現種種差別法相,如能離掉依他起差別之相,現觀一切法真如實性,乃謂之唯識法性也。簡言之,在能變之識與所變之法上,將遍計執離掉之依他法,即唯識法相;唯識法相空所顯之一真法界平等真如,即唯識法性;于此二義,可解決真幻問題。蓋依他起衆緣之有,乃相對之有,非澈底之有;換言之、依他起乃如幻之有耳。通常所謂現象本質,皆幻有之依他起法,衆緣所成,如幻如化;至圓成實性之唯識法性,即諸法真實性,乃真實非幻也。
13 染唯識界與淨唯識界──凡聖問題
真如法性,離言思,絕是非,而依他起之法相,則有染淨之別,故有凡聖問題。佛法于凡聖問題,有精嚴之解決,須得聖果才能謂之聖。聖果有高高下下不同之階級:小乘有四,大乘有十一。凡夫證聖果,初步須將現行煩惱所依之種子,要能永遠斷滅其一部分,即第六識有一部分分別所起自我執著之心,將此計我之心離掉,並將俱生而有恒審思量之我執永離一分,方可入于最初聖位。唯識界、指一切法之範圍而言,有雜染唯識界,以根本煩惱及隨煩惱本身爲染法,凡有此染法之雜在唯識界中,皆爲雜染唯識界。能將此虛妄分別之雜染唯識界空掉一分,則成一分之淨唯識界,亦即初成爲聖也。能將此重重之染唯識界空盡,則成最高聖果之佛。故法相唯識學非爲理論而已,並須將染唯識界改造成淨唯識界。余嘗謂佛法乃自然界中澈底之革命,即此意也。
14 淨唯識行與淨唯識果──修證問題
此段明須用何種工夫,改變之成爲聖果也,故有修證問題。蓋假使不能真修實證,不惟成爲空談而已,即前說須依修證所成之理論,亦將隨之而根本推翻也。修唯識行,證唯識果,再由較高之唯識行,又成較高之唯識果;故真正之進化,即在此唯識之修證中而已。然徒言進化,若無究竟圓滿之境,則漫無標准,進化之義亦不成立。今于此分兩段言之:(一)四尋思引四如實智與五重唯識觀 四尋思引四如實智與五重唯識觀,即明由心理改變心理,次由心理改變而到生理改變,再由心理生理改變而到物理改變;及至宇宙之現象,皆即無分別之真如,而成爲自他互融彼此無礙之宇宙。換言之,即成爲不可思議之事事無礙法界也。然此改造入手,首由心理之訓練,即先從意識上改造。常人大抵以言語名字爲即能得事物之真相,乃觀名言但屬名言,事實純系事實,事實絕非名言,名言亦非事實,二者分離而不相及,此即四尋思中一、名尋思,二、事尋思之義也。叁、自性假立尋思,四、差別假立尋思者,謂通常思想上,無論于一名字或一事實,皆有特定之意義,名爲自性。如言茶杯,只是直爾任持自體,局守自體,不通他也。義貫于他爲差別,如雲茶杯爲磁製之可破壞物,此可破壞義可貫通于他物,即爲差別。貫通他義對衆多,局自體義對自少,以賓辭解主辭,不以主辭解賓辭,故主辭名自性,賓辭名差別。于每名每事雖可假立自性、差別,然此自性假立之意義中無差別假立之意義,差別假立之意義中亦無自性假立之意義。此種心理訓練,略同符號邏輯。如舊式邏輯所謂主辭──自性、賓辭──差別。符號邏輯以爲各種主辭、賓辭,不過所列之次序不同,因種種概念各成一自立之概念,但以組織之不同,成爲或主或賓,其實、自性假立惟自性假立,差別假立惟差別假立。將此四種尋思觀常常練習,則可引生四如實智。所謂如實智,即習成如其實際了知之心理,而生起印可決定之智也。如實于所緣名、事、自性、差別,了知其唯名、唯事、唯假立,謂之四尋思引如實智也。五重唯識觀者:第一重將遍計妄執之法離掉,祗存能變之識與所變之法之唯識法相及圓成實之唯識法性。再作第二重觀,觀唯識所現之諸法相分,皆能知識上所變現所了知之法,唯存能知能變之心心所法。第叁重觀能緣二分與所緣叁分中,唯存渾然不分之自體分,不惟相分爲空,即見分亦泯,則見相之區分雙忘,只有渾然不分之自體分。由此進步作第四重觀,觀一切心心所法中諸心所但是心王屬性功用,不能與心王相對存在,由此祗有八識心王。第五重觀八識心王仍是互相相對相依而有,澈底追究則如幻如化而無決定,由此究竟真實,唯法性平等真如,舍相依相對之虛妄相,乃爲真實存在,此第五重遣法相而證法性也。至第五重證真如法性,乃初成淨唯識界,以後仍用此五重觀數數修習增進,乃證圓滿二轉依果。
(二)大般涅槃與四智菩提 涅槃、圓寂義。染唯識轉爲淨唯識,得大般涅槃,涅槃所成爲四智菩提。菩提、正覺義。前五識成爲成所作事智,第六意識成妙觀察智,第七末那識成平等性智,第八阿賴耶識成大圓鏡智;即將雜染界之八識,成爲正覺界之四智也。以上二段,可知法相唯識學,確可由凡入聖,而證明法相唯識學之能成立。
四 法相唯識學之利益
甲、破除我法之謬執 我法皆從遍計執而生,因計有主觀之自我名爲我執,計有客觀之宇宙名爲法執。因我則有非我,于是生于種種之貪,貪不遂故則生嗔,貪嗔依以癡、慢,世界之苦惱,乃皆從此我法二執而生也。學法相唯識,明諸法皆衆緣所成,唯識所現,則執我之觀念既破,而爲我所有之法亦空矣。
乙、斷盡生法之惑障 生、指有情衆生之人生,法、指宇宙萬物等。因我執不破,則生貪、嗔、癡之煩惱障,法執未除,則生所知之障。明法相唯識學,則能得到最究竟人生宇宙之真相,以如實了知故,乃不生煩惱及所知之障也。
丙、解脫變壞之業報 生死從我法謬執所生惑障,發生種種思想行爲之業,因有限量之業招有限量之報,則有生死。譬如專製君國之朝代,終有消滅之時,以其業有盡而報必壞也。能將我法謬執去掉,則能解脫變壞之業報,而成爲四智菩提不思議業之圓滿報。佛學所謂了脫生死,即指此而言。
丁、滿足心性之意願 人生皆有止于至善之要求,如不止于至善,則不能滿足心性之意願,猶之千江萬湖之水,不流至大海皆不能得到最後之歸宿。四智菩提之大圓滿覺,才是至善之地;能將諸法性相如如了知,能轉一切染成一切善,人生意志之願望,才能滿足。
戊、成就永久之安樂 安樂有久暫之殊,小康太平時代,或近代爲最大多數人謀最大幸福之社會主義國家,皆有限業力所成之有限安樂而非永久。蓋世界一治一亂,人生苦樂相尋,況國家不能有存而無亡,人生世界不能有成而無壞,僅以目前爲限,尚何價值之足雲!故必至淨唯識之四智,成大菩提,方成就永久之安樂。
己、證得無礙之清淨 無礙之清淨,即真自由也,絕對善也。通常所謂自由,因受根塵有限之牽製,皆成爲束縛而無真實自由之可言;若能修無漏清淨行,得成淨唯識界,轉識成智之時,即證得無礙之清淨,所謂我淨是也。
(虞德元記)(見海刊十四卷叁、四期)
《法相唯識學概論》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