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陀那識論▪P2

  ..續本文上一頁以平等性智、妙觀察智、之自住後得智證知此阿陀那識,第七未轉時,雖唯緣第八,然轉智時亦能了知一切諸法;然了知諸法皆阿陀那識耳。瑜伽真實品雲:“菩薩于自性假立,尋思唯有自性假立已,如實通達了知色等想事中唯自性假立,非彼事自性,而似彼事自性顯現”。離于自性假立之事自性,即菩薩安住如幻叁摩地所緣諸法唯識之如幻境,所謂藏識海常住也。佛果圓成四智,究竟窮盡此識底蘊,安住海印叁昧,遍能了知如幻不空之法,此略明菩薩自住後得智所緣爲此識義。詳爲料簡抉擇,俟諸他處。

  乙、根本智境──即真如:上出阿陀那之識體,是出事之當體,猶非體性之體,故雲“相似顯現,而非彼體”。若了知此真如體性,則唯是根本智,在根本智所證知,則唯是無相真如。如質學家,明全宇宙唯是若幹原質,生物學家則知其唯是生機力;所謂仁者見之爲仁,智者見之爲智。自住後得智了知阿陀那識,則一切法皆阿陀那識,根本智了知真如,則一切法皆真如也。

  丙、涉他後得境──即染淨諸法;佛及菩薩與佛菩薩及諸衆生相交涉故,四攝、六度種種善巧,種種施設,皆依此涉他後得智安立。此智了知聖凡諸法,若自若他,若染若淨,衆生各各性欲不同,隨機化導,與之起種種交涉,而有菩薩之上求下化及如來之現身說法。但此時雖分別自他、染淨諸法,而同時悉了知如幻如化,皆唯識之所現。

  丁、小乘智境──即四谛染淨諸法:聲聞、緣覺、修四谛、十二因緣觀,證生空真如,雖了知諸法無我,而計執有染淨諸法可得,不如菩薩能了知皆唯心所現,智證人我是空,唯有四谛染淨諸法,是二乘之智境,亦佛菩薩智之一少分也。戊、異生智境──即隨類之宇宙物我:五趣、叁有異生之智,即二執、二障相應之有漏虛妄分別,隨業報爲何趣何類,隨其趣類各各現其所了知之宇宙物我,此唯是此而不是彼,彼唯是彼而不是此。如人見之恒河,鬼見猛火,天見琉璃,所謂“隨異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也。不了世間唯心所現,隨類不同,取相安名,起遍計執,計我計法,所以隨類各有其一一之物我,皆異生之虛妄分別智境也。就能了之智,有此五重分別,離智則無名可名,不可施設,不可安立,強謂之一真法界,言語道斷,心思路絕也。

  五 會釋

  阿陀那識,其體是自住後得智之所緣境,隨義施設,有種種名,此諸名義,今會釋之。此識有攝藏諸法雜染種子等義,名爲阿賴耶;由或善不善先業而引招爲現生無記之異熟報體,複名異熟識;又因緣所生如幻有法,及異生遍計所執之若我若法,皆以此識爲能變,故名爲初能變;如來證得二轉依時,舍此識雜染轉成清淨無垢,是名庵摩羅識;又或是能緣慮法,及能積集諸法種子,名之爲心;又或是一切染淨法根本,稱爲根本識;又此識爲識類中之第八數,故名第八識;又指所含藏之一切種子,名一切種;又未離雜染時,如來無垢識爲無明染法所覆藏,乃名如來藏;以種種不同,故有種種異名也。

  六 破謬一切謬執,皆由迷此阿陀那識而起,攝論等有摸象之喻,即明不了此識以成妄執,廣見經論,茲不煩出。今就大乘建立此阿陀那識文中,有因翻譯之訛,或以解釋之誤,至成種種謬計,特一明之。

  甲、北魏時菩提流支譯世親之華嚴十地經論等,依之立地論宗。此宗中或因阿陀那有執持義,誤傳此爲第七執我之識。不知阿陀那之執持,乃持種及根等不失之意,與第七識執我之執不同。誤阿陀那爲第七識,其謬孰甚!謬種流傳,沿襲成典,天臺諸籍,往往見引!因經前輩大德承用,後世學者是非莫決。知其出于傳譯之訛,則其疑可袪矣。

  乙、地論宗尚有執第八識爲純淨之識,以染汙專屬前七識;轉識成智,乃滅前七之染汙識成爲第八之純淨也。迄今猶有承襲此謬,流傳爲滅前七識或前六識等口頭禅者,亟須揭破。諸佛菩薩之根本智親證真如,甚深甚細,言思泯絕;所謂第一峰頭,不容話會者也,第二峰頭,略可商量。諸法緣起──法界緣起阿陀那緣起等──皆在後得智上施設安立。如來第八純淨;菩薩以還,第八皆未離染;若雲第八純淨,則一切雜染法緣起皆不得成。若謂前七是染,故可成立,亦不應理,前七轉識不能執持諸法種故,諸法無種不得生故,計無因生非佛子故。複次、諸佛四智亦不得成,滅前七染成第八淨,則無妙觀察智等故。由是種種道理,如來以外,第八非淨;原是無覆無記,理善安立。

  丙、真谛叁藏立庵摩羅爲第九識,第八爲染淨和合識,前七爲染汙識,轉染成淨,以滅前七染及第八染分,其淨分成爲第九識;其實、不過舍第八識之雜染分,圓證其清淨分而已,並不是全滅其體而別有一識爲第九也。此種錯謬,或因翻譯錯謬,或因譯人在梵文上本不深知其義,如今日之有名學者,譯傳明清間唯識典籍于外國,錯謬重重,以人爲重,襲而用之,其實則出于誤傳也。近有調和此種謬傳,別爲古學今學;其實、古學是傳釋之錯誤,而唯識學原自一貫,本無古今。某君依大乘莊嚴論巧立唯識古學,謂真谛之第九識名,依真如立;然真如爲識之體性,識實性故,假名爲識,理亦可通,但不應以庵摩羅名。考如來出現功德經頌文,庵摩羅固以名清淨第八,不以指真如及可別名爲第九也。故不如依楞伽真相識爲第九,以楞伽之真相即真如故。真谛以庵摩羅爲第九,則不是用遍一切法之平等真如性爲第九,乃是別指第八淨分以爲第九,故不宜也。摩诃衍釋論有十識,庵摩羅爲第九,堅實心爲第十,亦依第八識淨分假施設爲第九,及依真如假施設爲第十而已。某君引佛地經論解功德經頌,以大圓鏡爲淨第八,而與第九庵摩識相應。然按頌文並不如此;頌曰:“如來無垢識,是淨無漏界;解脫一切障,圓鏡智相應”。此如來無垢識即通指淨第八心心所聚,圓鏡智即此識相應之智,以淨第八已得解脫一切障故,與智相應。智相應者,實是淨識及善心等,智增勝故。佛地經論通合淨第八心心所說爲大圓鏡心,非謂與真如或第九識相應也。

  七 立宗

  唯識宗之特勝點,即在第八識,明此阿陀那識,即自明一切法唯識;故本論以明一切法唯識爲宗。複可以此因成立一切法如幻宗,以皆唯識現故;依第八識建立唯識宗義,廣如攝大乘、成唯識等論明。

  八 顯用

  若依遍計所執之我法而說,則唯有遮破而已。我法執盡,即證菩提,如般若、叁論等,無有一法可立。然智劣者則墮空執,即不能通達于諸法實相,或如禅宗諸祖,單提根本智證,要悟就悟,不悟則不別爲權巧開示,亦失菩薩度生方便。賢首等宗如來智境,闊談圓妙,流于玄虛。本論勝用,則在先明阿陀那識,識通聖凡,在人即人,直指人心以爲發明,即就此識顯一切法,使不墮損減執;以一切法唯識故,皆如幻如化,亦不起增益執。二執遮破,悟入非空非有之唯識性,是爲本論大用所在。(會覺記)(見海刊六卷十二期)

  

  

《阿陀那識論》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