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能知的地位差別上之所知諸法▪P2

  ..續本文上一頁,亦可見其所知隨能知以相殊之宇宙觀也。

  四 叁乘共慧之所知蘊等

  叁乘共慧、即叁乘共般若,與大乘不共般若異也。共般若爲悟生空、人無我之慧,乃佛菩薩、辟支、聲聞之所共同者;不共般若爲悟法空、法無我之智,非二乘之所共有者。其在叁乘共慧上一味平等,蓋非有高低大小之不同也。各類所知不同,在人類中以有聖教傳承,大概可以推知,若旁生等則否;又人或能推知畜而畜不能推知人;又若人類不易推知天道而諸天則能推知人道。複次,二乘于天、則亦如天之能知于人。反之、人天則難了知二乘;佛于菩薩,菩薩之于二乘,亦複如是。此種以上智而能知下愚之能知,則爲隨他類能知之所知而知者,非聖者自證智之所知境也。在叁乘聖人、大乘菩薩各有其自證智之所知境,非是隨他之所知可比;其隨他五趣等之所知而知者,則世俗智也。是故叁乘聖人自證智之所知,其所知行相爲何?迥非吾人凡愚之所能知;而吾人所知之天地萬有等,亦絕非叁乘共慧之證智的所知境也。在叁乘共慧之證智境,實無天地萬物,唯是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諸法耳,非常人所見一個一個之天地萬物也。若人能同此證知,即爲得生空人無我之般若智者。

  在此叁乘共慧現前,則其在人類平常能知上之所知如何,此時大非原形。所謂“虛空粉粹、大地平沈”,只是蘊等諸法,所謂唯蘊無我是也。所以叁乘聖者于斯時也,第見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而已!此出世淨智之所證者,非凡夫境界之所能實知到也。其所見之蘊等和合之假集合物,譬如陽焰,遠疑爲水,走近則無所見,唯有蒸氣而已,此亦如是。凡夫見爲天地人物,聖者第見蘊等不見人物。常言五蘊皆空、四大非有,此理未免高深,難以了知;故必叁乘親證唯是蘊等,方可進蘊等亦空耳。但所謂五蘊和合假,此雖叁乘證得者,然非與恒人所知者異物也,乃即于吾人所知之天地人物見爲惟是蘊等。故叁乘所證者,實與吾人所見者同物,不過能證之慧有異,而所知諸法不同耳!比如分明紅顔如畫之美人,若以“X光”視之。則見白骨一具,而常人眼目中固一嬌好美人也。所對者一,而以能見地位差別,其所見立異其趣,可深長思矣!至于生空人無我之境界,要聖智現前方能見到,吾人無能證知也;有之、唯修證可得。此所以鬼見恒河爲血,人見恒河爲水。天見恒河爲琉璃也。其一得報同則所見亦同,如人類同見爲水,鬼趣同見爲血之類也。得報異則所見亦異,如上可知。其一則修得通智者,未得通智時見爲水,固無異乎恒人之所見也。一旦得通,則徹視無礙,或見爲蓮花藏海,或見爲琉璃,迥異常見矣。總之,無論修得、報得,要必改轉吾人向來能知之心,然後易其境也。若人對于五陰等法,欲如實了知非有,要依種種法門修習禅定,觀照純熟,得證叁乘真無漏慧。自然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正所謂有如是心起,即有如是境現前也。

  五 大乘根本智之現證真如

  大乘者、唯此一乘,更無余乘,然不共二乘。就因位爲菩薩乘,就果位爲佛乘,而通因位與果位名大乘。果上不可施設、不可安立,要依因顯果,所以華嚴以普賢行海顯毗盧果海。故此亦以因位上初地菩薩之根本智,以顯果位及上地菩薩。根本智、即證真如之智。以真如爲一切法之根本故,而真如亦即一切法之真實相,故根本智亦可雲真實智。亦雲如理者,以根本智乃如如空所顯之真理故。如量智、則爲證真如後變緣諸法之後得智,由能緣心所變變相真如及相分諸法,非諸法根本之無相真如。所以八識規矩頌之五識雲:“變相觀空唯後得”。在根本智上所謂現證真如,異于別種就能知心之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叁種之心量上變緣所知相分。能緣心變所緣相亦隨變,如鏡照像,像由鏡光中變現而影像顯于鏡光之中,若鏡中影像不現則全鏡光但顯清明鏡體;根本智證真如,亦複如是。複次、在別種心上,比方如手拿物,證真如心如手不拿物,如鏡不照像。故證真如必唯此一無所得之根本慧。大乘重要者,即在得此根本智也。若人得此智即爲大乘聖位菩薩與佛,若未得此智,則爲二乘及五趣有情之未證真如者。

  然則如何而方得此智耶?曰、惟修二空觀可得,修此二觀又重在法空。前言生空、人無我乃叁乘之所共者,此則修法空法無我觀。修法空觀有得,自然具足生空、人無我智,初伏二障至分別所起我法二執斷,俱生二障亦隨斷一分,如秤低昂同時,由法空觀斷除法執而得根本智。在根本智現在前時,即證真如實體,離一切相即一切法、亦無能證所證。然當其親證真如時,非離天地萬物外別有真如法,即于常人所知之天地萬物如實證得其真實常如之妙體,消失萬有之幻相,體即真如。在根本智不現在前時,雖言真如實爲名言假相,要待根本智現前方親證真如,離相絕名。又所謂真如者,非與萬法對立之另一法也,即此萬法離相之體即是真如,或有執法外有真如者,非也。若根本智常現在前是爲真如,不現在前即是五趣有情二乘等心,或菩薩後得智與有漏心之所緣境。彼爲余心所障,不能證得離相真如,是以生諸差別;一旦根本智現前,本來常恒不變清淨之體,得以全露。又此智現時,非有諸法相對之種種可得,在別種心上有能緣所緣、能現所現,在證真如心上了無能所,由此當能了知法性真如之義矣。此從言教上講明真如,乃假設名相,如以指指月。此以真如名相之诠指,指佛菩薩根本智所證離言真如之真月,是以真如不能離根本智現在前時、妄計另有真如實法。彼計一切未有之前,一切既無之後另有真如者,皆非也。在大乘根本智地位上一切全是真如,無有少法非真如者,所謂離分別、絕思慮、不可施設,不可安立。 

  六 大乘後得智之唯識如幻諸法

  雲何爲後得智?要先得根本智斷分別我法執所起二障及俱生一分,方能如實證得根本智;由此轉起能知所知聖凡因果等差別心境,始成後得智。大乘後得智、在入初.歡喜地時第一刹那引起後得智。初地見道位有二:一曰真見道,即第一刹那根本智現前親證真如;二曰相見道,即第二刹那仿照前根本智所證真如、變似真如相及種種業果無量差別諸法,在此後得智上,方有佛、有法、有淨土、有衆生種種差別可說。若未得根本智以前,帶有我執法執,執心外聖凡差別諸法;此已離執證如,顯一切法唯識所現、如幻不實,雖如幻不實而有種種差別諸法,各各不相互混雜。各有不同之地位現不同之諸法,各有種子所起現行與現行所熏種子之不同,在大乘後得智上,方能證明諸法如幻唯識所現之真義。若細說明,非一語可盡,即唯識宗諸法唯識之道理也。此義在幻有上爲賴耶所現,眼得之而爲色,耳遇之而爲聲,乃至意得之而爲法等,無非此識之所變現也。唯識所現,如幻不定,在未得根本智以前,徒依名言意想並非事實上親證;所謂無征不信,語良不誣。

  七 佛智之圓融法界

  佛之如實境界,唯佛與佛方能了知,故只能就因上加以說明。若就果上言,則不可說不可說也。明佛果智之不同菩薩者,菩薩後得智變似萬法,前一刹那根本智現時、非後得智,後一刹那後得智現時、亦非根本智,佛智則無如此區別。以佛爲遍知,無一刹那不親證真如,亦無一刹那而不遍知諸法,故佛號爲正遍覺者。以同時圓融故,沒有無諸法相之根本智真如可指,亦沒有有諸法相之後得智諸法可說也。性相之分,亦由能證之智而異,根本智所證者爲法性,後得智所證者爲法相,而佛智則無法性與法相條然之區別可得;故在佛之自證能知上,其所知者唯可強名曰圓融法界而已!無差別可說,亦無無差別可得。古德杜順和尚有偈雲:“青州牛吃草,益州馬腹脹,天下覓醫人,灸豬左膊上”。傅大士有偈雲:“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亦謂此也。由此觀之,則所謂法性法相者,唯在俗谛有言可說,若至圓明佛智,實無法可說、無佛可見,亦無能所可得也。然世有所謂見佛身聞佛法者,亦唯在菩薩二乘凡夫心上變現;在佛果上畢竟無可見相,無可置說,亦無所得也。唯識如幻諸法,有此諸差別地位之不同,故說由其能知之深淺高下不同而有所知之諸法不同。

  八 結 論

  上來所講,依大乘聖教分叁宗,第五第六即大乘之性相。以大乘依根本智證真如,即謂法性;而此法性,由已空我法分別之無分別慧所證得者,實無一法可立,于此即遮一切,一切皆非,故第五可名法性空慧宗,以能空我法分別之慧爲宗也。第六法相唯識宗,唯識如幻種種法相是。第七段于言教上安立,可謂法界淨智宗,以圓融法界唯佛智證得故。

  在中國向來流行之大乘法教上言,大略如此。由能知地位之差別而現所知諸法,就安立施設,雖分叁種;廣義言之,可統名“法相唯識宗”。何以故?所知諸法,不離能知故,能知即心心所故。然則由上六條言之,豈非真能成立諸法唯識乎?豈非真能顯示諸法如幻乎?凡言說所安立,皆不能離此諸法唯識等,離能知而欲明所知法,必不可得也。又此所知法可言皆不能成立,種種法相一切皆非,以皆依能知上而現所知差別故,由此義言,亦可統名“法性空慧宗”,一切皆非,一切皆空故。合此前來二種言之,則一切皆是一切皆非,蓋除卻能知地位差別以言,則五趣宇宙與叁乘諸蘊可言即大乘所知根本真如,又此真如亦可言即佛智之圓融法界;而佛智之圓融法界亦即吾人現前所知之天地人物,一切皆是而同時一切皆非,亦可統名“法界淨智宗”。此所言大意,即明大乘佛法之總要也。以此觀察,可得大乘佛法上之概略,亦一以簡禦繁之一法門欤!諸生其自勉于廣大深微之佛法藏耳!(善長記)(見海刊七卷二期)

  

  

《能知的地位差別上之所知諸法》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