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勸導之教化,複有末世小乘貧法、外道邪見之娆亂,修行者當以何法修習爲能得于佛之知見,即爲得是法華經乎?
故普賢率衆興問。
丁叁 佛告四法
佛告普賢菩薩:“若善男子、善女人成就四法,于如來滅後當得是法華經。一者、爲諸佛護念,二者、植衆德本,叁者、入正定聚,四者、發救一切衆生之心。善男子、善女人如是成就四法,于如來滅後必得是經”。
一、先須心所信願者,口所稱道者,身所奉行者,耳目所思察者,志意所悕求者,功業所傾向者,一一皆爲佛之智慧,佛之功德,佛之知見;既在在處處知隨順于佛法,斯能爲諸佛之所護念。二、次須所修習者爲大乘經典,所承事者爲大乘法師;精修波羅密,廣行菩薩道,而一一皆起于無上覺心;複一一能生無量功德,斯爲植衆德本。叁、信爲正信,解爲正解,行爲決定行;法惟一乘無有疑惑,衆善普會能得總持,一真常住,千魔不轉,心得自在到不退地,是爲入正定聚。四、應谛念如來出世一大因緣,本爲衆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應念佛與衆生原爲同體,衆生不覺仍滯生死,當起大悲及諸方便,本憐憫心,發宏誓願,荷擔如來,教化衆生,說一切法,救一切苦。更知無有一法可說,亦實無有衆生得滅度者;斯度衆生之心一發永發,亦無發而無不發矣,是爲發救一切衆生之心。如是修行成此四法,即爲得是法華經矣。
丁四 普賢勸發
戊一 明勸發相
己一 與現益
爾時、普賢菩薩白佛言:“世尊!于後五百歲濁惡世中,其有受持是經典者,我當守護──除其衰患,令得安隱,使無伺求得其便者。若魔、若魔子、若魔女、若魔民、若爲魔所著者,若夜叉、若羅刹、若鸠槃茶、若毗舍阇、若吉蔗、若富單那、若韋陀羅等諸惱人者,皆不得便。
本品意旨,全在以下數節,就受持是經者功候之淺深,約分上、中、下叁品以爲勸導。此所勸發者爲下品。佛法時代,以每五百歲計算,如第一五百歲,第二五百歲,第叁五百歲等。至最後之五百歲,則已爲末法時代,故曰後五百歲濁惡世中。自此以下至爲諸如來手摩其頭止,均爲與現益,謂與修持是經者現身之利益也。魔子、魔民等,指修禅定者不斷淫欲、必落魔道,如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等是。毗舍阇、即啖精氣之鬼。韋陀羅、即厭禱鬼,謂作厭勝之法以祟人者,皆惡鬼神,常伺便惱人,阻行者之修習,故普賢發願,爲受持是經者之守護。
“是人若行、若立讀誦此經,我爾時乘六牙白象王,與大菩薩衆俱詣其所而自現身,供養守護,安慰其心,亦爲供養法華經故。是人若坐思惟此經,爾時我複乘白象王現其人前。其人若于法華經有所忘失一句、一偈,我當教之,與共讀誦,還令通利。爾時受持、讀誦法華經者,得見我身,甚大歡喜,轉複精進。以見我故,即得叁昧,及陀羅尼──名爲旋陀羅尼,百千萬億旋陀羅尼,法音方便陀羅尼,得如是等陀羅尼。
此所勸發者爲中品。行立讀誦、屬聞慧,謂以聞慧受持是經。象、爲陸地上最富于負荷力者,普賢菩薩乘白象王現身其前,喻修習大乘即爲荷擔清淨佛法也。普賢現身,不惟守護,並加供養;既令持經者安心精進,亦即爲供養是經,以是經爲諸佛菩薩功德之父母也。
若坐思惟是經,謂于禅定中思惟是經,即以思慧思一乘實相之理以受持是經也。若有忘失,普賢即于禅定之中教共讀誦。蓋已見普賢現身,故能受教。又以能見故歡喜,以歡喜故精進,以精進故得定。定、即所得叁昧也。以所見爲普賢,故此叁昧即可名爲普賢叁昧。旋、謂旋轉,旋陀羅尼,謂能旋一切差別之法而入于無相平等真如法性,以轉生一切清淨功德之法,斯一切法即一法矣。由是一法生無量法,轉爲百千萬億陀羅尼。以得此陀羅尼,故能即一心顯一切法,亦可由一法顯一心。因得四無礙辯,起方便善巧,能以無量義納于一句、一字之中,即以一句一字顯無量義,使法音宣流于世,此即爲法音方便陀羅尼。中品修持者,以普賢守護神通之力,可得此益。
“世尊!若後世後五百歲濁惡世中,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求索者、受持者、讀誦者、書寫者,欲修習是法華經,于叁七日中應一心精進。滿叁七日已,我當乘六牙白象,與無量菩薩而自圍繞,以一切衆生所喜見身,現其人前而爲說法,示、教、利、喜,亦複與其陀羅尼咒。得是陀羅尼故,無有非人能破壞者,亦不爲女人之所惑亂;我身亦自常護是人。惟願世尊聽我說此陀羅尼咒”!即于佛前而說咒曰:“阿檀地[一]檀陀婆地[二]檀陀婆帝[叁]檀陀鸠舍隸[四]檀陀修陀隸[五]修陀隸[六]修陀羅婆底[七]佛馱波膻祢[八]薩婆陀羅尼阿婆多尼[九]薩婆婆沙阿婆多尼[十]修阿婆多尼[十一]僧伽婆履叉尼[十二]僧伽涅伽陀尼[十叁]阿僧祇[十四]僧伽婆伽地[十五]帝隸阿惰僧伽兜略[盧遮切]阿羅帝波羅帝[十六]薩婆僧伽地叁摩地伽蘭地[十七]薩婆達磨修波利刹帝[十八]薩婆薩埵樓馱憍舍略阿
少免伽地[十九]辛阿毗吉利地帝[二十]此所勸發者爲上品。求索、謂尚未得聞是經而求索是經。求索既得,因加受持及讀誦、書寫、修習。如理而解,如解而修,更加叁七日一心精進。普賢法身本無所不在,況行者已得普賢叁昧?由是故複見普賢現身其前。所喜見身、謂各行者心所崇拜之身相。蓋菩薩身相本無一定,衆生喜見與否,又隨各類衆生之各別識心以爲差別。今以各所喜見之身相現前說法,則衆生精進之心益隨法喜而增進矣。非人、指上鬼神等。女人之不修行者,每能惑亂行者之戒定力,故普賢自說陀羅尼,令行者持之以爲守護,而普賢亦自以身守護之也。此陀羅尼共二十句,即名普賢陀羅尼。
“世尊!若有菩薩得聞是陀羅尼者,當知普賢神通之力。若法華經行閻浮提有受持者,應作此念:皆是普賢威神之力。若有受持、讀誦、正憶念、解其義趣、如說修行,當知是人行普賢行,于無量無邊諸佛所深種善根,爲諸如來手摩其頭。此正明普賢勸發之益。菩薩得聞是咒,由普賢力,以是咒爲普賢所說故。閻浮提有受持者,皆普賢力,以持經者爲所守護故。真能受持修行之人,即行同普賢,以爲普賢所勸發故。而此如說修行之人,即爲如來之所攝受,以具有勝因故有勝緣也。
己二 與後益
“若但書寫,是人命終當生忉利天上。是時、八萬四千天女作衆伎樂而來迎之;其人即著七寶冠,于采女中娛樂快樂。何況受持、讀誦、正憶念、解其義趣、如說修行?若有人受持、讀誦、解其義趣,是人命終,爲千佛授手,令不恐怖,不墮惡趣,即往兜率天上彌勒菩薩所──彌勒菩薩有叁十二相──大菩薩衆所共圍繞,有百千萬億天女眷屬而于中生。
此釋與後益。謂後生所得之益,明非僅現身得益已也。授手、接引之意。言能廣寫是經,則流通既富,由是使大乘教義普益群生,故得命終生忉利天之福報。若更受持、憶念、了解、修行,則命終即永離惡趣,爲千佛所接引。十方佛土,隨其本願勸令往生;並得往生兜率天內院承事彌勒。蓋修習大乘教義,行菩薩自利利他之行者,命終當生兜率天內院也。入彌勒內院,即入菩薩不退地位。兜率內院爲菩薩衆,外院爲天人衆,故外院有天女眷屬等生于其中。
戊二 結勸發心
“有如是等功德利益,是故智者應當一心自書、若使人書,受持、讀誦、正憶念、如說修行。世尊!我今以神通力故守護是經,于如來滅後閻浮提內,廣令流布,使不斷絕”。
此釋結勸發心。
丁五 釋迦贊勸
戊一 贊美普賢
爾時、釋迦牟尼佛贊言:“善哉!善哉!普賢!汝能護助是經,令多所衆生安樂利益。汝已成就不可思議功德,深大慈悲,從久遠來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意,而能作是神通之願守護是經。我當以神通力,守護能受持普賢菩薩名者。
普賢菩薩以神通願守護是經,佛即願以神通力受護能受持普賢菩薩名者。顯欲護持是經令不失墜,必衆生各具普賢之行;而守護是能受持普賢名者,即所以守護普賢之行,以守護是妙法華經耳。
戊二 贊持經者
“普賢!若有受持、讀誦、正憶念、修習、書寫是法華經者,當知是人則見釋迦牟尼佛,如從佛口聞此經典。當知是人供養釋迦牟尼佛,當知是人佛贊善哉,當知是人爲釋迦牟尼佛手摩其頭,當知是人爲釋迦牟尼佛衣之所覆。
此贊持經者爲已見佛。
“如是之人,不複貪著世樂,不好外道經書手筆,亦複不喜親近其人;及諸惡者──若屠兒,若畜豬、羊、雞、狗,若獵師,若炫賣女色。是人心意質直,有正憶念,有福德力;是人不爲叁毒所惱,亦不爲嫉妒、我慢、邪慢、增上慢所惱;是人少欲知足,能修普賢之行。
此贊持經者爲已離惡。但能受持是經,如說修行,則可疾入佛道,不遮惡而惡自離矣。
“普賢!若如來滅後後五百歲,若有人見受持、讀誦法華經者,應作是念:此人不久當詣道場,破諸魔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轉*輪,擊法鼓,吹法螺,雨法雨,當坐天人大衆中師子法座上。
此贊持經者爲當得出世成佛。道場、成道之場,如釋尊不成正覺誓不起座之處是也。言善持是經,已具足普賢行,即爲直趣佛果,破無明,成正覺,爲說法度生之正因行也。
“普賢!若于後世受持、讀誦是經典者,是人不複貪著衣服、臥具、飲食資生之物,所願不虛,亦于現世得其福報。
此贊持經者爲已不著世間。蓋資生等物,現雖無缺,行者之心早無取著,不複再造生死之業,以惟有真實不虛度生宏願在耳。
戊叁 明違順相
“若有人輕毀之言:“汝狂人耳!空作是行,終無所獲”。如是罪報,當世世無眼。若有供養贊歎之者,當于今世得現果報。
首明輕毀者之罪相。毀者世世無眼,以毀世人能照見佛法之眼故。贊歎者現得福報,以助人種善根故。
“若複見受持是經者,出其過惡若實、若不實,此人現世得白癞病。若輕笑之者,當世世牙齒疏缺,醜唇、平鼻,手腳缭戾,眼目角睐,身體臭穢,惡瘡膿血,水腹、短氣,諸惡重病。是故普賢!若見受持是經典者,當起遠迎,當如敬佛”。次明說過者與輕笑者之罪相。出人過惡,無論實與不實,均得癞病惡報。蓋持經者即使曾有隱惡,然現既受持是經,則其忏悔往業已回心向佛可知。今仍宣揚其惡,不惟娆亂其心使難安心修道,以致妨礙其成就;且令曾由此持經者所接引向道之人,亦盡頓生疑誹,而不免群焉退沮。是說修行者之過惡,其影響于度生之事甚大。故無論所說之過實與不實,而謗者之罪固不易忏悔而[(泳-永)+煎]除也。癞病、遍體痛癢不安,與被謗者終日局蹐不甯相似,此爲與所造罪相似之惡報。輕笑持經者,亦令世世得被人輕笑之報相,如唇、齒、眼、鼻、身體種種欠缺穢惡等是。缭戾、屈曲不正之狀,視斜曰睐,水腹則有腹大之相,短氣爲語聲低促之相,皆人所賤惡之病。末複言見持是經者應如見佛,以真持是經一偈、一句皆當成佛故耳。
丁六 時衆獲益
說是普賢勸發品時,恒河沙等無量無邊菩薩得百千萬億旋陀羅尼,叁千大千世界微塵等諸菩薩具普賢道。
此明時衆獲益,以結本品。
佛說是經時,普賢等諸菩薩、舍利弗等諸聲聞,及諸天、龍、人非人等一切大會,皆大歡喜,受持佛語,作禮而去。
此釋會衆歡喜受持,以結全經。
《法華講演錄 釋經文 甲叁 流通分》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