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華講演錄 釋經文 甲二 正宗分 乙叁 明一乘果▪P4

  ..續本文上一頁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是經典者,複有如是諸善功德,當知是人已趣道場,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坐道樹下。

  此明行者兼行六度利他、爲趣道場。起塔、造坊等爲財施,贊叁乘、說法華經爲法施,合持戒忍辱禅定精進智慧爲六度,多爲利他而起,故爲直趣菩提之場。

  “阿逸多!是善男子、善女人,若坐、若立、若行處,此中便應起塔,一切天人皆應供養如佛之塔。

  此明行者在處、應起塔供養。真能受持是經者所在之處,即爲佛法身所在之處,以佛法身遍于法界,能持是經即與法身相應。又諸佛報身福德智慧,悉此經所成就,行者能兼行六度,即爲佛報身少分之所在處也。

  庚二 重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若我滅度後,能奉持此經,斯人福無量,如上之所說。

  此一頌、頌前叁項。

  “是則爲具足一切諸供養;以舍利起塔,七寶而莊嚴,表刹甚高廣,漸小至梵天,寶鈴千萬億,風動出妙音;又于無量劫,而供養此塔,華香諸璎珞、天衣、衆伎樂、然香油蘇燈、周匝常照明。惡世法末時,能持是經者,則爲已如上,具足諸供養。此四頌半、頌即爲起塔供養。

  “若能持是經,則如佛現在,以牛頭旃檀,起僧坊供養,堂有叁十二,高八多羅樹,上馔、妙衣服、床臥皆具足。百千衆住處,園林、諸浴池,經行及禅窟,種種皆嚴好。

  此叁頌、頌即爲起坊供養。多羅樹、即棕樹。

  “若有信解心,受持、讀誦、書,若複教人書;及供養經卷,散華香、末香,以須曼、薝蔔、阿提目多伽、熏油常然之。如是供養者,得無量功德,如虛空無邊,其福亦如是。

  此叁頌、頌兼行六度自利,疾得種智。須曼華、即適意花。薝蔔、即黃花。阿提目多伽、即善思惟花。頌中但論一施,不說五度。

  “況複持此經,兼布施、持戒、忍辱、樂禅定、不嗔、不惡口;恭敬于塔廟,謙下諸比丘,遠離自高心,常思惟智慧,有問難不嗔,隨順爲解說:若能行是行,功德不可量。

  此叁頌、頌兼行六度利他,爲趣道場。恭敬塔廟,謙下比丘,皆精進度所攝。

  “若見此法師,成就如是德,應以天華散,天衣覆其身,頭面接足禮,生心如佛想。又應作是念:不久詣道樹,得無漏無爲,廣利諸人天。其所住止處,經行若坐臥,乃至說一偈,是中應起塔,莊嚴令妙好,種種以供養。佛子住此地,則是佛受用,常在于其中,經行及坐臥”。

  此五頌、頌行者在處應起塔供養。

  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一乘果中已滿之佛果,前已釋竟,以下明未滿果。未滿果者,即因中之果。釋之者有叁品,以隨喜功德品爲首,在全經品第中則居第十八也。

  隨者、不違反之意,喜、即受心所中之喜受。根塵識叁和合爲受,即所領受之境,能領受之心、與居心境間之根、和合而起受心也。順受爲喜,違受爲苦,不違不順之受爲舍。凡對一切境,皆先領受而後思想。此品所明爲領受之喜,顯心與所聞之佛境相順而不相違。苟非夙植德本,深具善根,何由致此?蓋此諸人,本有法性之德,無漏之功,故一聞妙法,便現有隨順喜悅之相,能使本有之功德相顯現分明,發榮滋長也。

  五法力中第四爲聞法,由從他聞能生隨喜,故爲法力之一。爲明法力所由生,故有此品。

  丁一 傍隨喜福果

  戊一 彌勒請 

  丙二 明未滿果

  爾時、彌勒菩薩摩诃薩白佛言:“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法華經隨喜者,得幾所福”?而說偈言:“世尊滅度後,其有聞是經,若能隨喜者,爲得幾所福”?

  聞,兼攝見聞二義。幾所福、猶言幾許福。

  戊二 世尊答

  己一 長行

  庚一 校量爲問

  爾時、佛告彌勒菩薩摩诃薩:“阿逸多!如來滅後,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及余智者若長、若幼,聞是經隨喜已,從法會出至于余處──若在僧坊,若空閑地,若城邑巷陌、聚落田裏,如其所聞,爲父母、宗親、善友知識隨力演說。是諸人等聞已隨喜,複行轉教。余人聞已,亦隨喜轉教。如是展轉至第五十,阿逸多!其第五十善男子、善女人隨喜功德,我今說之,汝當善聽!

  首明能隨喜之人。比丘等四衆,爲已信佛法、受戒修行者。余智者、指尚未聞法修行之衆。隨喜、即見人得益心生歡喜,不生嫉妒;聞所說法,與心和順,不生違戾。宗親、同宗之親族。知識、相知相識之人。隨喜聞法及隨喜演說,均不必得于經之全義,至展轉傳說之後,其義當益不完。直至第五十人者,極言所傳法義之微,其隨喜功德當至有限也。

  “若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六趣四生衆生──卵生、胎生、濕生、化生,若有形、無形,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無足、二足、四足、多足,如是等在衆生數者,

  有人求福,隨其所欲娛樂之具皆給與之。一一衆生,與滿閻浮提金、銀、琉璃、砗磲、瑪瑙、珊瑚、琥珀、諸妙珍寶,及象馬車乘、七寶所成宮殿樓閣等,是大施主如是布施滿八十年已。

  此下明所校量之境。四生,即胎、卵、濕、化。自卵生以下,若加非有形、非無形兩類,共名十二類生。又四生亦可通攝十二類生,因化生可攝形、想等類也。此以生類爲別。無足、即腹行類,合二足、四足、多足等,皆以足數爲別。在衆生數者,指一切含靈之類。有人求福,猶雲此衆生中有求福者,非專指人類也。世界既多,生類又衆,廣大布施更曆多年,其財施功德之勝如此。

  “而作是念:我已施衆生娛樂之具,隨意所欲。然此衆生皆已衰老,年過八十,發白面皺,將死不久,我當以佛法而訓導之。即集此衆生,宣布法化,示教、利喜,一時皆得須陀洹道、斯陀含道、阿那含道、阿羅漢道,盡諸有漏,于深禅定皆得自在,具八解脫。

  既有財施,則衆生生活上之苦已爲除免,然衆生老病之苦,生死流轉之苦,尚難獲免。此非財施之力所能拔濟,故更以佛之解脫法示教利喜,令次第證于四果,成阿羅漢。盡諸有漏,爲斷性障。于諸禅定皆得自在,爲斷定障。性障由無始俱來,定障則由修習而得者。執著斷盡,則生死本空,遂得小乘涅槃,其法施功德之勝又如此。

  “于汝意雲何?是大施主所得功德甯爲多不”?彌勒白佛言:“世尊!是人功德甚多,無量無邊。若是施主,但施衆生一切樂具,功德無量,何況令得阿羅漢果”!此校量施主功德。

  庚二 正成校量

  辛一 成傍隨喜功德

  佛告彌勒:“我今分明語汝:是人以一切樂具施于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六趣衆生又令得阿羅漢果,所得功德,不如是第五十人聞法華經一偈、隨喜功德,百分、千分、百千萬億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知。

  此釋成施主功德不如第五十人隨喜功德之少分。蓋財施只救世人生計之苦,至法施雖令人人得證阿羅漢亦仍非究竟解脫;又況得阿羅漢者,著于小乘涅槃,于衆生究有何益?故不如聞妙法一偈者功德之大也。

  “阿逸多!如是第五十人,展轉聞法華經隨喜功德,尚無量無邊阿僧祇,何況最初于會中聞而隨喜者,其福複勝,無量無邊阿僧祇不可得比!”此釋成最初隨喜法會者之福更較第五十人爲勝。蓋此第五十人,能以隨喜之法施饒益衆生,皆由展轉傳說經義所致;而此展轉傳說,則皆第五十人以前諸人之力;而推展轉傳說之由來,非有最初隨喜法會者之隨喜演說,又曷克致此!是此最初者之功德,皆余人功德之所從出,故其福無可得比。蓋一人、一時之法會隨喜,一偈、一句之隨喜演說,其發端雖微,而往往能喚起夙具智根之人,由聞起信,由信生解,由解起行,由行證果,諸佛諸祖豐盛偉大之佛事業,蓋莫不肇基于是。故一人、一言之佛法功德,實非可以限量計也。

  辛二 成正隨喜功德

  “又、阿逸多!若人爲是經故,往詣僧坊,若坐、若立須臾聽受,緣是功德,轉身所生得好上妙象馬車乘、珍寶辇輿,及乘天宮。若複有人于講法處坐,更有人來勸令坐聽,若分座令坐,是人功德,轉身得帝釋坐處,若梵王坐處,若轉輪聖王所坐之處。”此釋聽聞隨喜、及勸聽隨喜之果。及乘天宮,謂色界天等得乘宮殿往來空中也。勸坐、分座,令得久聽,自身雖未宏法,即爲助人宏法,故隨各人功行,轉身可得天人等王位之福報。

  “阿逸多!若複有人語余人言:“有經名法華,可共往聽。”即受其教,乃至須臾間聞,是人功德,轉身得與陀羅尼菩薩共生一處,利根智慧,百千萬世終不喑啞。”此下詳釋勸聽隨喜之果。先釋得好善友。即受其教,謂此余人中有人即從其言而往聽也。是人、指勸人聽經之人。陀羅尼菩薩,指五地以上。得與共處,故常聞法,因能完成慧德,永劫不遭喑啞。

  “口氣不臭,舌常無病,口亦無病;齒不垢黑、不黃、不疏、亦不缺落,不差不曲;唇不下垂,亦不褰縮,不粗澀,不瘡胗,亦不缺壞,亦不呙斜,不厚不大,亦不黧黑,無諸可惡,鼻不匾

  匚虒,亦不曲戾;面色不黑,亦不狹長,亦不窊曲,無有一切不可喜相。唇、舌、牙齒悉皆嚴好,鼻修高直,面貌圓滿,眉高而長,額廣平正,人相具足。”此釋福相莊嚴。差、謂齒參差。曲、謂齒屈曲。褰音愆,義與縮同。唇下垂則長,褰縮則短,粗則不細,澀則不滑,唇瘍爲胗,不正爲呙,皆唇之惡相。

  匚虎、即俗書之

  匚虎,匾薄曰

  匚虎。不正爲戾。狹與狹同。窊音窪,義與凹同。以上口、唇、齒、鼻、面五節,分顯正報莊嚴之相。自唇、舌、牙齒句以下,總敘善根深厚,諸相具足之相。

  “世世所生,見佛聞法,信受教誨。”此釋生生見佛。能見佛聞法世世不斷,則終當成佛,其福慧何可幾及也?

  “阿逸多!汝且觀是勸于一人令往聽法功德如此,何況一心聽說讀誦,而于大衆爲人分別,如說修行”!

  此釋舉劣成勝。謂勸一人聽法者所獲色相莊嚴之報,只爲劣果。舉此、正以釋成自能聽說,並勸衆如說修行者之功德殊勝也。

  己二 重頌

  庚一 頌傍隨喜之福

  爾時,世尊…

《法華講演錄 釋經文 甲二 正宗分 乙叁 明一乘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