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得解脫,皆得深妙禅定,叁明、六通、具八解脫。第二、第叁、第四說法時,千萬億恒河沙那由他等衆生,亦以不受一切法故而于諸漏心得解脫。從是已後,諸聲聞衆無量無邊不可稱數。
大通智勝如來正轉*輪,共有四會。說是四谛、十二因緣之初會時,得證二乘之解脫果者,已有六百萬億那由他人之多。及第二叁四等會時,則饒益彌衆。僅言聲聞衆者,以現尚未說大乘故無菩薩也。不受一切法,謂于一切外境界受、內果報受之中皆不樂受,不受故不愛,不愛故不取,不取故不有,故無生老死憂悲苦惱,而得取證于有余涅槃也。諸漏、指見、思煩惱。由證解脫,故能得超過世間,得與慧相應之深妙禅定。叁明等均見前解。
癸叁 子繼傳燈
子一 出家啓請
“爾時、十六王子皆以童子出家而爲沙彌,諸根通利,智慧明了,已曾供養百千萬億諸佛,淨修梵行,求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俱白佛言:“世尊!是諸無量千萬億大德聲聞皆已成就,世尊亦當爲我等說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我等聞已,皆共修學。世尊!我等志願如來知見,深心所念,佛自證知”。爾時、轉輪聖王所將衆中八萬億人,見十六王子出家,亦求出家,王即聽許。
此釋諸子出家啓請及臣佐隨從出家。沙彌、義言息爭,亦言行慈,又言求寂,謂出家發願志求涅槃也。所受戒爲十戒,隨順比丘修習律儀,蓋初出家者之稱。根利複多智慧,悉由久供養佛,曾發大心,此明王子之德。昔轉小乘*輪,利益聲聞,皆已成就,今當開示大乘,遂我等求佛知見之志願,此明啓請說法之意。末言;
我等既有志願,久發此心且又甚深,今以此深心念于如來知見,當爲如來觀根之智所證知也。
子二 許可正說
“爾時、彼佛受沙彌請,過二萬劫已,乃于四衆之中說是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說是經已,十六沙彌爲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皆共受持諷誦通利。說是經時,十六菩薩沙彌皆悉信受,聲聞衆中亦有信解,其余衆生千萬億種皆生疑惑。佛說是經,于八千劫、未曾休廢。說此經已,即入靜室,住于禅定八萬四千劫。
此中分爲五:一、明說法之時,二、明所說之法,叁、明沙彌領悟,四、明叁根領悟,五、明說法時期。大通如來已許十六王子之請,乃過二萬劫後始爲說者,明待說法之機成熟,且明佛壽甚長。其所遲延之二萬劫,在彼佛臘中並不見爲過久也。大乘經、即大乘法,苟聞是經,皆當成佛,爲佛之不共法,故名大乘。是經全說實法,盡稱佛之本懷而說,故爲佛所護念。專教菩薩,故曰教菩薩法。諷誦爲聞慧,通利爲思慧,受持爲修慧,此明十六沙彌之領悟。沙彌信受、即頓悟菩薩,爲上根;聲聞信解,即漸悟菩薩,爲中根;余衆須因疑啓悟,爲下根。此諸千萬億種衆生,或居聲聞地,或居辟支地,或處凡夫地,本具善根,但未成熟,故尚須如來喻化也,故曰叁根領悟。佛說經八千劫,複入靜室住八萬四千劫,謂佛入禅定之室,不起于座,共經如是劫。總言說經、住定時期之久,益以明佛壽之長也。
子叁 諸子傳燈
“是時、十六菩薩沙彌知佛入室,寂然禅定,各升法座,亦于八萬四千劫爲四部衆廣說分別妙法華經,一一皆度六百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等衆生,示教利喜,令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
此釋諸子傳燈,謂依佛教化,等說是經,爲傳佛之心燈也。佛住定八萬四千劫,十六菩薩沙彌即于是劫期內,亦廣說是妙法蓮華經。且所度甚衆,亦皆令發無上覺心,此所謂傳佛心燈也。示教利喜,謂指示其本有之無上覺心,教之以菩薩修行之道,行有成就故獲善利,功德自在故有法喜也。
子四 佛起贊歎
“大通智勝佛過八萬四千劫已,從叁昧起,往詣法座,安詳而坐。普告大衆:“是十六菩薩沙彌,甚爲希有!諸根通利,智慧明了,已曾供養無量千萬億數諸佛,于諸佛所常修梵行,受持佛智,開示衆生令入其中,汝等皆當數數親近而供養之。所以者何?若聲聞、辟支佛、及諸菩薩,能信是十六菩薩所說經法、受持不毀者,是人皆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如來之慧””。
此謂勸人親近十六菩薩沙彌,並信持其所說之經法也。受持二句,言自度度他。諸菩薩、指初發心之菩薩而言。
子五 所化常益
佛告諸比丘:“是十六菩薩常樂說是妙法蓮華經,一一菩薩所化六百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等衆生,世世所生與菩薩俱,從其聞法悉皆信解,以此因緣得值四萬億諸佛世尊,于今不盡。
此言是經化度之益,至爲常久。十六菩薩既樂常說是經;一一菩薩每次法會所親化度者,又如是之衆;而此衆生生生劫劫,複從菩薩聞法修行,各各皆得後先成佛。以是知十方叁世所有法華會上諸大菩薩及一切衆生,互相值遇,蓋莫不具有夙世殊勝因緣,所以能共相饒益于無盡也。
癸四 會成今佛
“諸比丘!我今語汝:彼佛弟子十六沙彌,今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于十方國土現在說法,有無量百千萬億菩薩聲聞以爲眷屬。其二沙彌東方作佛:一名阿閦,在歡喜國;二名須彌頂。東南方二佛:一名師子音,二名師子相。南方二佛:一名虛空住,二名常滅。西南方二佛:一名帝相,二名梵相。西方二佛:一名阿彌陀,二名度一切世間苦惱。西北方二佛:一名多摩羅跋旃檀香神通,二名須彌相。北方二佛:
一名雲自在,二名雲自在王。東北方佛,名壞一切世間怖畏。第十六我釋迦牟尼佛,于娑婆國土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釋成今日諸佛之名號國土。約分爲二:一曰、標成佛現利群生,即十六沙彌皆得正覺,現在說法,無量眷屬一節。二曰、顯異名成佛處所,即八方諸佛國土等是。阿閦、佛名,義言不動。歡喜、國名,維摩诘經亦作妙喜。須彌頂、義言妙高。阿彌陀、義言無量壽。余如本文,或見前解。
辛二 結夙緣會弟子事
“諸比丘!我等爲沙彌時,各各教化無量百千萬億恒河沙等衆生,從我聞法,爲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此諸衆生,于今有住聲聞地者,我常教化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諸人等應以是法漸入佛道。所以者何?如來智慧難信難解,爾時所化無量恒河沙等衆生者,汝等諸比丘、及我滅度後未來世中聲聞弟子是也。
此言我昔日所化度之衆生爲誰,即今者汝等比丘與未來之聲聞弟子是也。此諸衆生,于夙世中固已熟聞大乘之法,特或因怯弱之故,今已退轉而墮于聲聞;或本爲菩薩,今爲應化示現而隱于聲聞,以共住于我諸聲聞地弟子之中。然我仍以大乘常時教化,使終由漸以入于佛道也。蓋衆生法廣,如來法高,佛之智慧不易信解,必久漸熏習始可夙因不昧。如來于法華會以前,說般若等經,即是方便密化大乘之意。
“我滅度後,複有弟子不聞是經,不知不覺菩薩所行,自于所得功德生滅度想,當入涅槃;我于余國作佛,更有異名,是人雖生滅度之想入于涅槃,而于彼土求佛智慧,得聞是經。唯以佛乘而得滅度,更無余乘,除諸如來方便說法。
此釋疑難,謂佛滅度後,聲聞弟子有不易成佛之疑難也。佛既滅度,所有夙曾值佛之弟子,其所生之時,所處之國,未必盡有此大乘經典,故或致不聞是經。然以曾植善根故,亦知問道求法,殷勤修習。徒以未聞此經之故,雖其所行已爲入于菩薩修行之道,而恒不自知覺,且于自所成就之功德誤以爲究竟滅度,即思入住于小乘涅槃。如是之人,豈非有終難成佛之疑乎?佛複釋之雲:如來八相成道,隨方示現,我于是人所在之國土,以因緣應化作佛時,時號雖殊,佛無有二。是人雖欲安住于小乘涅槃,然以本具大乘種姓及根姓將熟之故,仍必知發大心,即于彼土求無上大般涅槃之佛智,而因以獲聞是經,終得以唯一佛乘證究竟之滅度。所以然者,余乘均非究竟,均爲方便權說,一聞是經即知之矣。
以上各節,如大通智勝如來遠劫修證,十六沙彌久發大心,聲聞余衆久具勝因,皆須長劫修行始能成佛,均顯修行無上之義。
庚二 顯今果令知舍權取實
辛一 法說
“諸比丘!若如來自知涅槃時到,衆又清淨,信解堅固,了達空法,深入禅定,便集諸菩薩及聲聞衆爲說是經:世間無有二乘而得滅度,唯一佛乘得滅度耳。此法說中之明今實,謂標明今日實說之所由也。涅槃時到,謂衆生度盡,佛將涅槃之時。衆生慮佛滅後無法可聞,于佛此時所說聞易深信。衆清淨者,即盡爲淨心樂法之衆,唯有真實,別無枝葉,如增上慢人盡已退席是也。信解堅固,爲衆生信力。了達法空,爲衆生智力。深入禅定,爲衆生定力。茍具如是因緣,是爲說大法之時機成熟。佛言:若如來自知說大法之機已熟,即可集叁乘之衆,說示是經,使知究竟滅度唯有一乘。今日之會,正說一乘實相,即以此也。
“比丘當知!如來方便,深入衆生之性,知其志樂小法,深著五欲,爲是等故說于涅槃。是人若聞,則便信受。
此法說中之釋先權,謂釋明昔日權說之所由也。深著五欲,方流轉于分段生死,何由近于佛道?故度以小乘涅槃,使先離于煩惱無明,再趨佛智。佛惟以方便智深入衆生之性,故能知衆生樂小之志,且能說此衆生易信之方便法也。
辛二 喻說
壬一 喻昔說權
“譬如五百由旬險難惡道,曠絕無人怖畏之處,若有多衆欲過此道至珍寶處,有一導師聰慧明達,善知險道通塞之相,將導衆人欲過此難。
喻昔說權,約分爲四,此一、釋導將離險。五百由旬之喻,其義如下:以叁界之見思惑、善惡及不動業、分段生死苦、爲叁百由旬,以二乘聖人之無明惑、變易生死苦、爲二百由旬。以惑苦等爲惡法,故曰險難惡道。曠絕無人,喻此惡法中無有佛智,無有一法與清淨本心相應。怖畏、即喻五怖畏處,此生死煩惱去佛智遠之處,修行者應先斷離諸惑,透過此途,方能上趨佛智。故喻之曰:多衆欲過此道至珍寶處。珍寶、喻佛功德寶。導師、喻佛。善知險道通塞,喻如何斷惑業苦,如何斷除無明…
《法華講演錄 釋經文 甲二 正宗分 乙一 顯一乘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