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空,乃菩薩具德之空。小乘之空,爲灰身泯智之空;大乘之空,爲淨妙莊嚴之空。非證不知,非言可顯,故文殊師利先以所化菩薩萬德莊嚴之相示之,而複明言其教化之事如是也。
辛叁 智積贊揚文殊告化
爾時、智積菩薩以偈贊曰:“大智德勇健,化度無量衆,今此諸大會,及我皆已見。演暢實相義,開闡一乘法,廣導諸衆生,令速成菩提”。文殊師利言:“我于海中,唯常宣說妙法華經”。
智積謂:文殊導衆之功,全由開閘一乘實相。而文殊亦言:我在龍宮,唯常宣說是經,則妙法華經之尊重益彰矣。文殊亦名妙智、妙德,故雲大智德。勇健、有力之義。
庚二 論成佛遲速
辛一 智積問
智積問文殊師利言:“此經甚深微妙,諸經中寶,世所希有,頗有衆生勤加精進修行此經,速得佛不”?
此釋問修是經、得佛遲速。此經所以微妙者,正以其能爲經中之寶。以有此寶,故能轉一切法皆爲佛法,攝一切經盡爲妙法之經。智積欲顯經力能致現前佛果,故問以啓之。
辛二 文殊答
文殊師利言:“有娑竭羅龍王女,年始八歲,智慧利根,善知衆生諸根行業,得陀羅尼。諸佛所說甚深秘藏悉能受持,深入禅定,了達諸法,于刹那頃發菩提心得不退轉,辯才無礙,慈念衆生猶如赤子,功德具足,心念口演,微妙廣大,慈悲仁讓,志意和雅,能至菩提。
此釋龍女受持是經、能至菩提。多慧則根利,根利多慧故于衆生則善知其根業,于經義則能得其總持。因能受持此甚深秘藏之妙法華經,故深入禅定,證于法性,通達法相。是以無上覺心任運而生,一發永發得不退轉,心念口演、謂心之所念,口即能演,故說法度人恒不失時,亦不失機;所說法義,共見爲微妙廣大。慈讓和雅、謂煩惱習氣消除淨盡。以上種種,明龍女定慧具足,頓發大心,成就自利利他諸功德,遂得疾至菩提。而悉由得聞是經之故,初不以惡趣女身爲礙,則是經最可尊重之義益明矣。
辛叁 智積疑
智積菩薩言:“我見釋迦如來于無量劫難行苦行、積功累德求菩提道,未曾止息,觀叁千大千世界乃至無有如芥子許非是菩薩舍身命處,爲衆生故然後乃得成菩提道。不信此女于須臾頃便成正覺。
此釋智積不信龍女速成正覺。難行苦行,謂艱難困苦之行。智積但就成佛艱難之通常事相觀之,故不信當下遂能成佛。
辛四 龍女現
壬一 龍女現贊
言論未訖,時龍王女忽現于前,頭面禮敬,卻住一面,以偈贊曰:“深達罪福相,遍照于十方,微妙淨法身,具相叁十二,以八十種好用莊嚴法身;天人所戴仰,龍神鹹恭敬,一切衆生類,無不宗奉者。又聞成菩提,唯佛當證知。我闡大乘教,度脫苦衆生”。
罪福相、謂全法界一切因緣果報之相。如叁惡道爲罪相,則人天爲福相;世間爲罪相,則出世間爲福相;菩薩爲罪相,則佛爲福相是也。佛于此差別之相,悉皆遍照,遍照者了知其等于法界,等于虛空,此爲佛之報身。深達實相之智體,本來微妙清淨,此爲佛之法身。相好莊嚴,此爲佛之應化身。龍女既先贊佛之身,複言自將成佛,唯佛證知,但我永以大乘教義度脫衆生而已。此正龍女受持妙法應速得佛之由也。上節智積疑問,正待文殊之答。然而衆生當下可以成佛之證,豈語言所能顯示?茲不待文殊言答之時,龍女已當下顯現,先示佛身差別之相,後複自承作佛與其作佛之本懷。如是事相,文殊並未答言,然此正文殊無言之妙答,故智積聞之而了然無疑也。
壬二 鹙子申疑
時舍利弗語龍女言:“汝謂不久得無上道,是事難信。所以者何?女身垢穢,非是法器,雲何能得無上菩提?佛道懸曠,經無量劫勤苦積行,具修諸度,然後乃成。又女人身,猶有五障:一者、不得作梵天王,二者、帝釋,叁者、魔王,四者、轉輪聖王,五者、佛身,雲何女身速得成佛”?
在人道中之女身,本爲罪業報之相,不堪爲勝法所依,故非法器。諸度、謂忍辱、布施等度,即菩薩行之各波羅密也。梵天王、爲色界天之主,帝釋、爲叁十叁天之主,魔王、爲欲界天之主,轉輪聖王、爲四天下之主。作此諸天之主,均須具足梵行,而女子成就煩惱諸染汙智,故不得作。又男身爲佛叁十二相之一,故女身亦不得作佛。以上總言女身不能作佛,且非久劫修行亦難作佛。此皆舍利弗尊者所聞佛說叁乘之教,以塵沙煩惱未盡故,而仍滯于分別法執如此。
壬叁 龍女道成
爾時、龍女有一寶珠,價值叁千大千世界,持以上佛,佛即受之。龍女謂智積菩薩、尊者舍利弗言:“我獻寶珠,世尊納受,是事疾不”?答言:“甚疾”。女言:“以汝神力觀我成佛,複速于此”。當時衆會,皆見龍女忽然之間,變成男子,具菩薩行,即往南方無垢世界,坐寶蓮華,成等正覺,叁十二相,八十種好,普爲十方一切衆生演說妙法。
龍女不即以言答舍利弗,以此當下成佛之境非言可顯,惟證乃知。故即假獻納寶珠,以喻成道之速。獻寶珠、喻將本有之清淨如來藏心,于一刹那間顯示于佛。即獻即受,喻即悟即證。夫一獻一受,石火電光不足以比其速,而龍女成道之速乃複過之,皆顯頓悟成佛之義。佛之無相法身,本無男女之相可得,茍于本覺中一念相應,當下即是,何有此叁十二相等之示現?惟此依正莊嚴,正爲示現成佛之勝相,亦即佛之名所由以立。故龍女于忽然之間,有變相說法、依正莊嚴等之示現。此正以無言之答,破舍利弗等之分別法執,而顯是經力之不可思議也。
壬四 生聞獲益
爾時、娑婆世界菩薩、聲聞、天龍八部、人與非人,皆遙見彼龍女成佛,普爲時會人天說法,心大歡喜,悉遙敬禮。無量衆生聞法解悟得不退轉,無量衆生得受道記。無垢世界六反震動,娑婆世界叁千衆生住不退地,叁千衆生發菩提心而得受記。智積菩薩及舍利弗、一切衆會,默然信受。
此釋娑婆無垢兩世界、生聞獲益。
持品第十叁明一乘境之中,共有叁章:第一章、正明權實叁根得記,第二章、歎人美法勸募持行,均已釋竟。以下第叁章,爲禀命舍權持行實法。謂禀佛之教命,舍棄權說而奉持實法也。釋之者,即爲持品。
持者、持于是經,使不忘失,不敝壞。如受持、讀誦、書寫、解說、供養、禮拜、恭敬、贊歎等皆是。品居第十叁。以上各品,既明一乘境中之境、行、果,故即以此品爲流通,亦勸募持行之旨也。
丙叁 禀命舍權持行實法
丁一 二萬菩薩請此方持
爾時、藥王菩薩摩诃薩、及大樂說菩薩摩诃薩,與二萬菩薩眷屬俱,皆于佛前作是誓言:“惟願世尊不以爲慮!我等于佛滅後,當奉持讀誦說此經典。
此方持,謂即于娑婆世界五濁惡世中奉持是經也。
此釋誓請持經。藥王與大樂說爲二萬菩薩之上首,以佛于前品曆述濁世奉持是經之難,故今與諸菩薩衆作誓持經,請佛勿以爲慮。
“後惡世衆生,善根轉少,多增上慢,貪利供養,增不善根,遠離解脫”。此釋世多惡人。善根轉少謂善根薄弱,以是故無遠大志願,得少爲足,因起諸慢。又多貪著緣法上之利養,故不惟善根減少,並增長不善根,去解脫之大道乃愈益遙遠。
“雖難可教化,我等當起大忍力,讀誦此經,持說、書寫、種種供養,不惜身命”。
此釋不怖惡人。六惡之人雖難教化,然我等應以堅忍而益生起持經之力,于應攝受者而攝受之,于應折伏者而折伏之,不惜棄命持法。
丁二 四類聲聞請他方持
戊一 前二衆請持
爾時、衆中五百阿羅漢得受記者白佛言:“世尊!我等亦自誓願,于異國土廣說此經”!複有學無學八千人得受記者,從座而起,合掌向佛作是誓言:“世尊!我等亦當于他國土廣說此經。所以者何?是娑婆國中人多弊惡,懷增上慢,功德淺薄,嗔濁谄曲心不實故”。
異國土、他國土、均指娑婆國外之大千界而言。弊、壞也。惡、指貪、嗔、癡、慢、邪見濁等。希意導言爲谄曲,口有心無爲不實。五百阿羅漢及八千人等,雖已受佛記,然仍貪著安樂,怖畏生死,冀托淨邦,遠離穢土,蓋由涅槃之習氣未空,猶有分別法執。由是可知在本世界五濁惡世中,荷擔如來之慧命,良非小心怯弱者所堪任此也。
戊二 後二衆請持
己一 授記
庚一 二類得記
爾時、佛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與學無學比丘尼六千人俱,從座而起,一心合掌,瞻仰尊顔,目不暫舍。于時世尊告憍昙彌:“何故憂色而視如來?汝心將無謂我不說汝名,授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記耶?憍昙彌!我先總說一切聲聞皆已授記。今汝欲知記等,將來之世,當于六萬八千億諸佛法中爲大法師,及六千學無學比丘尼俱爲法師。汝如是漸漸具菩薩道,當得作佛,號一切衆生喜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憍昙彌!是一切衆生喜見佛及六千菩薩轉次授記,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此釋授姨母記。目不暫舍,希受佛記,求而未得之貌。憍昙彌、佛姨母姓也。
爾時、羅睺羅母耶輸陀羅比丘尼,作是念:世尊于授記中獨不說我名。佛告耶輸陀羅:“汝于來世百千萬億諸佛法中,修菩薩行,爲大法師,漸具佛道,于善國中當得作佛,號具足千萬光相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佛壽無量阿僧祇劫”。
此釋授妻記。善國、謂清淨國土。
庚二 二類喜領
爾時、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及耶輸陀羅比丘尼,並其眷屬,皆大歡喜,得未曾有,即于佛前而說偈言:“世尊導師,安隱天人,我等聞記,心安具足”。
己二 持經
諸比丘尼說是偈已,白佛言:“世尊!我等亦能于他方國廣宣此經”。以上四類聲聞,均願他國持經,其怖畏娑婆之煩惱至矣。蓋已味清淨者,必不習于煩惱,故不易于濁惡世中行菩薩道。若向在煩惱場中即已能發大心,迨修行稍久,必可轉煩惱爲菩提,而其所得之功行疾速堅固,殆非性耽清淨者所可及矣!
丁叁 八十萬億諸菩薩持
戊一 長行
爾時、世尊視八十萬億那由他諸菩薩摩诃薩。是諸菩薩皆是阿惟越致,轉不退*輪,得諸陀羅尼。即從座起,至于佛前,一心合掌而作是念:若世尊告敕我等持說此經者,當如佛教,廣宣斯法。複作是念:佛今默然不見告敕,我當雲何?時諸菩薩敬順佛意,並欲自滿本願,便于佛前作師子吼而發誓言:“世尊!我等于如來滅後,周旋往反十方世界,能令衆生書寫此經,受持、讀誦、解說其義、如法修行、正憶念,皆是佛之威力。惟願世尊在于他方遙見守護”!
作師子吼而誓,謂以決定說及無怖畏之志而作誓言也。周旋往反于十方世界,顯誓願無窮盡。如法修行,即如妙法而行。正憶念,謂不雜邪見。他方、謂佛彼時所應化之他國土也。
戊二 重頌
己一 標當說
即時諸菩薩俱同發聲而說偈言:“惟願不爲慮,于佛滅度後,恐怖惡世中,我等當廣說。
己二 廣忍受
庚一 打罵忍
“有諸無智人,惡口罵詈等,及加刀杖者,我等皆當忍。
庚二 慢謗忍
“惡世中比丘,邪智心谄曲,未得謂爲得,我慢心充滿。
此一頌、頌惡比丘之慢相。
“或有阿練若,納衣在空閑,自謂行真道,輕賤人間者。貪著利養故,與白衣說法,爲世所恭敬,如六通羅漢。是人懷惡心,常念世俗事,假名阿練若,好出我等過。
此叁頌、頌惡比丘之假行。阿練若、村落閑寂之處。納衣、行頭陀行者之衲衣。人間者、指不居阿練若而與世往來之人。貪著利養下四句,義可兩釋:一、即諸菩薩謂此惡人貪著利養,妄擬羅漢。一、即指惡人所輕賤之人,貪著利養,妄擬羅漢,其義均通。好出我等過,謂搜尋諸持經者之過失。
“而作如是言:此諸比丘等,爲貪利養故,說外道論義,自作此經典,诳惑世間人,爲求名聞故,分別于是經。常在大衆中,欲毀我等故,向國王、大臣、婆羅門、居士、及余比丘衆,誹謗說我惡,謂是邪見人,說外道論義。
此頌惡人誹謗之詞。惡人無智,不解經義,故謂持是經者爲邪見,爲外道論議也。
“我等敬佛故,悉忍是諸惡,爲斯所輕言:汝等皆是佛。如此輕慢言,皆當忍受之。
此頌誹謗能忍。汝等皆是佛五字,即惡人輕侮之詞。謂汝既通斯妙法,汝等豈非即是佛乎?諸菩薩以敬佛重經之故,悉皆忍受。
庚叁 毀辱忍
“濁劫惡世中多有諸恐怖,惡鬼入其身,罵詈毀辱我。我等敬信佛,當著忍辱铠,爲說是經故,忍此諸難事。我不愛身命,但惜無上道,我等于來世,護持佛所囑。惡鬼入身,喻惡人狂詈如中魔鬼也。
庚四 默擯忍
“世尊自當知,濁世惡比丘,不知佛方便,隨宜所說法,惡口而颦蹙,數數見擯出,遠離于塔寺。如是等衆惡,念佛告敕故,皆當忍是事。
惡人不知佛所說法,爲隨順衆生機宜而說,而反以爲外道,故惡口颦蹙而橫加擯斥也。
己叁 結持經
“諸聚落、城邑,其有求法者,我皆到其所,說佛所囑法。我是世尊使,處衆無所畏,我當善說法,願佛安隱住。我于世尊前,諸來十方佛,發如是誓言,佛自知我心”。
此二頌頌勸持,一頌結成。
《法華講演錄 釋經文 甲二 正宗分 乙一 顯一乘境》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