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大衆考定之定本。但由文字流傳于後世之經典,亦有始終未經會誦結集而流傳者,如印度佛教史中,弟子所誦經句,往往分別記誦,互有出入,即其例證。平常皆知初次阿難等結集經典,此不過最顯著之若幹經律之結集,爲舉世所共知共信者。其實、佛經由曆代菩薩祖師等所集錄而流通者,正複不少,亦久爲世所公認。故佛經有因佛世記錄而流傳,有于佛後結集而流傳,有始終未經會誦而由私家流傳于世者。
丙 佛經流布
佛經之流布,以時節因緣之不同,流布不流布有別。當時結集記錄之經典。緣熟者得人傳播,緣缺者隱沒不彰,比比皆是。如中國至宋時始有大藏刻版,多有從未流行于世之經典,皆得保存其中。但推之佛世到宋前,亦必多有未流行之經典,其時既無刻版藏本,必有若幹經典,因不傳而隱沒,亦顯然易知。例如今于炖煌石室,發現若幹古人所藏之經典,爲今宋藏等所無,而隱沒于石室中者,尤爲顯然證明之事實。佛後經典隱沒不傳,亦複如是。以當時專靠記誦口傳,其講誦著者,始獲傳布;其他爲普通不常講誦者,難免隱沒不彰,雖存若亡。但此類湮沒之經典,在某一時期,經若幹智慧深厚者發現講誦于世,則由隱沒複成顯彰矣。如是觀察,佛世與佛後之經典,皆爲聲聞、菩薩之所記錄結集,而佛寂之初,小乘經典因聲聞衆傳誦普遍,得先流布于世。其時大乘經典以少人講讀,隱沒不彰;但時節因緣一熟,複得傳播于世。若大乘經典佛初滅時隱而不彰,在佛後六七百年間,馬鳴、龍樹菩薩出世,發現若幹大乘經典乃講傳于世;及無著、天親出世,複發現若幹大乘經典,遂又傳誦于世。乃至龍智出世,複發現陀羅尼等密咒儀軌,傳持于世。故向所不傳之經典,一經少數智慧深厚者發現講讀,仍可隱而複顯。如中國之叁論宗,隋唐之間極爲弘盛,自唐以後,其氣焰一落千丈,宋明後人皆莫知其名,向所弘盛之經疏,亦隱沒失傳!迨至清季自日本取回,今日始複弘講;中國如此,佛世亦然。佛世所有大乘經教,雖亦同時記錄結集,而佛後五百年間所流傳之經典,唯是小乘。迨至龍樹、無著、龍智出,而大乘次第傳布;是爲大小乘佛經流布之次第。是知今日所講之法華經,是由佛初滅時聲聞菩薩、所記錄結集;而得流行于世,則在龍樹時代。考諸印度佛史,理宜如此。道宣律師弘傳序雲:“蘊結大夏、出彼千齡”,知此經在印度一千年,始流入中國。又“東傳震旦,叁百余載”,此爲道師唐時所言;迄至今日,其流傳千五六百年矣。丁 本經翻譯本經翻譯,自西晉永康至隋代仁壽,叁百載間,翻譯共有叁次。今經前刊:姚秦叁藏法師鸠摩羅什奉诏譯,爲本經第二次之譯本。今從道宣律師之法華弘傳序,可窺見叁次翻譯之概況。
1.“西晉惠帝永康年中,長安青門,炖煌菩薩竺法護者,初翻此經,名正法華”。西晉是簡別東晉。西晉惠帝永康年間,正出初次翻譯之年代。長安是西晉之都城,青門是城之一門,是出譯經之地點。炖煌菩薩竺法護者:炖煌是西域地名,竺法護是炖煌人,時人尊稱炖煌菩薩。竺法護、梵音竺昙摩羅刹,亦作昙摩羅察,中國譯竺法護,姓竺、名法護也;此出譯經之人名。其所翻者,名正法華,是出此經最初譯出之名字。
2.“東晉安帝隆安年中,後秦弘始,龜茲沙門鸠摩羅什,次翻此經,名妙法蓮華”。初次翻譯,是西晉之末年,此第二翻譯,是東晉末年。東晉安帝隆安年中,正是東晉之末;後秦弘始,是叁秦中之姚秦;此皆出第二次翻經時代。龜茲沙門者,龜茲、是西域叁十六國之一,在今新疆。沙門是梵語,此雲勤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鸠摩羅什是梵音,此言童壽,以其童年具耆德故名,此出翻譯之人名。其所翻經名,則爲妙法蓮華,即今所講者是。
3.“隋代仁壽,大興善寺北天竺沙門阇那笈多,後所翻者,同名妙法”。此第叁次翻譯,是在晉秦之後,經宋、齊、梁、陳數代,至隋朝仁壽年間,始翻此經。大興善寺,在今陝西西安,爲當時翻經之地。天竺、今譯印度,皆譯音之異;義譯月邦,以其地形半島如月也。印度有五印度,此所指者是北印度。阇那笈多、此言德志,顧名思義,可知其人。其所翻經名,亦名妙法,與什翻相同。
此叁譯中,初名正法華,後二同名妙法蓮華;故蓮華皆同,而正妙稍別。但叁譯義理,亦互有出入,其所弘盛,首推什翻,故道師雲:“叁經重沓,文旨互陳,時所宗尚,皆弘秦本”。道師唐時人,自秦至唐,皆弘秦本;直至今日,仍以秦本最極弘盛。蓋羅什爲七佛以來譯經第一人,其所譯經,文義舒暢,善達佛意,故不但此法華經以什譯爲最弘盛,即如金剛經等,流布于世者,亦皆以什譯爲最弘盛也。綜上明法華自印度入中國有叁譯,叁譯中又以什譯弘傳最盛,則姚秦叁藏法師鸠摩羅什奉诏譯之理亦彰矣。
戊 本經品次
本經之增減與品次之次第,叁經頗有出入。有言:秦譯與隋譯妙法蓮華,皆只二十七品,以秦譯無提婆達多品,而隋譯將提婆達多品附于寶塔品後,未曾獨立標出。但隋譯較晉譯,又于光世音品下添入偈頌,故亦名添品法華。而秦譯之提婆達多品,則系後賢加入。若依智者大師說,則什譯原有二十八品,不過提婆達多品是當時譯留宮中,未編入流行而已。此爲叁經品文之增減不同。又囑累品,什譯在二十二品,其他二譯皆在最後二十七、八品,此爲前後次序不同。此等增減次序,古來記載,亦難盡考。道宣弘傳序言:“自余支品別偈,不無其流,具如序曆,故非所述”。然添品法華序──失作者名──述頗詳晰,茲摘錄于此:“昔炖煌沙門竺法護,于晉武之世譯正法華。後秦姚興更請羅什譯妙法蓮華。考檢二譯,定非一本;護似多羅之葉,什似龜茲之文。余檢經藏,備檢二本,多羅則與正法符會,龜茲則共妙法允同;護葉尚有所遺,什文甯無其漏?而護所阙者,普門品也;什所阙者,藥草喻品之半,富樓那及法師品等二品之初,提婆達多品,普門品偈也。什又移囑累于藥王之前;二本陀羅尼並置普門之後;其間異同,言不能極。竊見提婆達多品及普門品偈,先賢續出補阙流行。余景仰遺風,憲章成範。大隋仁壽元年辛酉之歲,因普曜寺沙門上行所請,遂共叁藏崛多、笈多二法師,于大興善寺,重勘天竺多羅葉本,富樓那及法師品之初,勘本猶阙;藥草喻品更益其半,提婆達多通入塔品;陀羅尼次神力之後;囑累還結其終,字句差殊,頗亦改正”。又近人日本境野黃洋氏所著之支那佛教史講話──上卷第二編第一章鸠摩羅什之學統──中,對叁譯品文之增減,品序之前後,品名之不同,製有一表,今錄出以見其詳:──
“正法華” “妙法華” “添品法華”
光 瑞 品 第 一──序 品 第 一 至法師品,皆同妙法華。
善 權 品 第 二──方 便 品 第 二
應 時 品 第 叁──譬 喻 品 第 叁
信 樂 品 第 四──信 解 品 第 四
藥 草 品 第 五──藥 草 喻 品 第 五
授 聲 聞 決 品 第 六──授 記 品 第 六
往 古 品 第 七──化 城 喻 品 第 七
授五百弟子決品 第 八──五 百 弟子授記品 第 八
授阿難羅雲決品 第 九──授 學 無學人記品 第 九
藥 王 如來品 第 十──法 師 品 第 十
七 寶 塔 品 第十一──見 寶 塔 品 第十一─┬見 寶 塔 品第十一
梵 志 品 第十二──提 婆 達 多 品 第十二─┘
勸 說 品 第十叁──持 品 第十叁──勸 持 品第十二
安 行 品 第十四──安 樂 行 品 第十四──安 樂 行 品第十叁
菩薩從地湧出品 第十五──從 地 湧 出 品 第十五──從 地 湧 出 品第十四
如 來 現 壽 品 第十六──如 來 壽 量 品 第十六──如 來 壽 量 品第十五
禦 福 事 品 第十七──分 別 功 德 品 第十七──分 別 功 德 品第十六
勸 助 品 第十八──隨 喜 功 德 品 第十八──隨 喜 功 德 品第十七
歎 法 師 品 第十九──法 師 功 德 品 第十九──法 師 功 德 品第十八
常 被 輕 慢 品 第二十──常 不 輕 菩 薩品 第二十──常 不 輕 菩 薩品第十九
如 來 神 足 品 第二一──如 來 神 力 品 第二一──神 力 品第二十
藥 王 菩 薩 品 第二二 囑 累 品 第二二 陀 羅 尼 品第二一
妙 吼 菩 薩 品 第二叁 藥 王 菩薩本事品 第二叁──藥 王 菩薩本事品第二二
光 世 音普門品 第二四 妙 音 菩 薩 品 第二四──妙 音 菩 薩 品第二叁
總 持 品 第二五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二五──觀世音普門品第二四
淨 複 淨 土 品 第二六 陀 羅 尼 品 第二六 妙 莊 王 本事品第二五
樂 普 賢 品 第二七 妙 莊 嚴王本事品 第二七 普 賢 菩薩勸發品第二六
囑 累 品 第二八 普 賢 菩薩勸發品 第二八 囑 累 品第二七
原表正法華無梵志品,僅二十七品,今依清藏本加入,故亦二十八品。又原表並列卷次,而以秦譯爲八卷,與今本不符,故將其卷次刪去。
己 本經講誦
道宣律師弘傳序雲:“自漢至唐,六百余載,總曆群籍,四千余軸,受持盛者,無出此經”。則此經在中國講說與誦持之弘盛,實打破諸經之紀錄。不特自漢至唐六百余載間弘盛如此,即迄今一千五六百年間,其弘傳誦持亦何嘗不如此耶?故古今誦持是經之比丘等,其感應道交開示悟入者,亦複無量:如智者大師讀藥王本事品:“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朗然大悟;如甯波天童開山義興祖師,在太白山讀誦此經,感太白星化爲天童送供;如慈溪普濟寺之法華肉身菩薩,肉身不壞,亦因誦持法華功德所致;如湖州白雀寺總持比丘尼葬後,其墳上出青蓮華,考蓮華乃自其舌根中生,是非生前口誦法華所致乎?如梁光宅寺法雲法師,因梁武求雨,講法華經,即得感應。諸如此類,誦講是經而得感應者,不可勝計。又古來大德講經,于諸經每有抑揚,唯對此法華,無不信重。故諸經之弘盛,及其注疏之多,亦以此經爲最。依此所起之功德,贊莫能窮!故現前聽經大衆,宜于此妙法蓮華,起敬重心,生難遭想,頂戴奉持!(守志記)(見海刊十五卷六期)
《大乘妙法蓮華經懸論》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