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講錄▪P6

  ..續本文上一頁量世界,了了如在目前。一念心中想到未來無量世界,亦了了如在目前。但脫離現在一念,並無過去、未來,故過未無實,依于現在一念。此現在一念,緣過去、未來無數劫,而其前後次第仍然不亂,故曰一念遍入叁世。入如幻、解脫、威力叁種佛境界,即佛淨土也。依頌皆可作觀想,一念遍入叁世,所謂刹塵互遍,劫念圓融,即法界觀也。

  子九 承事請佛願

  “于一毛端極微中,出現叁世莊嚴刹,一方塵刹諸毛端,我皆深入而嚴淨。所有未來照世燈,成道轉法悟群有,究竟佛事示涅槃,我皆往詣而親近。照世燈、即佛。成道等,即指八相成道。

  子十 速成正覺願

  “速疾周遍神通力,普門遍入大乘力,智行普修功德力,威神普覆大慈力,遍淨莊嚴勝福力,無著無依智慧力,定慧方便威神力,普能積集菩提力,清淨一切善業力,摧滅一切煩惱力,降伏一切諸魔力,圓滿普賢諸行力。

  佛具十力,此廣爲十二力。摧滅一切煩惱,指佛斷德。

  癸二 總結十願

  子一 總結前十

  “普能嚴淨諸刹海,解脫一切衆生海,善能分別諸法海,能甚深入智慧海,普能清淨諸行海,圓滿一切諸願海,親近供養諸佛海,修行無倦經劫海。叁世一切諸如來,最勝菩提諸行願,我皆供養圓滿修,以普賢行悟菩提。

  嚴淨,莊嚴清淨也。國土爲共業所成,能率大衆共同修行善業,曰淨佛國土。頌首指依報,第二句指正報。依第一義說法,曰善能分別諸法。

  子二 結歸二聖

  醜一 結歸普賢

  “一切如來有長子,彼名號曰普賢尊,我今回向諸善根,願諸智行悉同彼。願身口意恒清淨,諸行刹土亦複然;如是智慧號普賢,願我與彼皆同等。我爲遍淨普賢行,文殊師利諸大願,滿彼事業盡無余,未來際劫恒無倦。我所修行無有量,獲得無量諸功德,安住無量諸行中,了達一切神通力。

  別言之,曰十大願王,即此十願;歸結曰普賢願。如來長子,明普賢爲一切因行無不圓滿之最高位菩薩。故普賢行爲究竟圓滿之因行。

  醜二 雙結文殊普賢

  “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複然,我今回向諸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叁世諸佛所稱贊,如是最勝諸大願,我今回向諸善根,爲得普賢殊勝行。

  欲發此大願,仍待智慧去了解。依解方能起信,依信方能發願,故歸功文殊師利之大智慧。所謂依慧生信,由信發願也。文殊師利、梵語,又曰曼殊室利,譯言妙吉祥,亦究竟位智慧最勝之大菩薩。善財童子首參文殊,即表得般若智;此般若即初聞法得文字般若。文殊菩薩以般若啓導初發心六千比丘已,又開導善財,使發菩提心,遍參一切善知識。最後參至普賢,其功在開發理解,依普賢成就清淨願也。發大願之目的,在成菩薩行。此經即明依文殊之勝解而求普賢之勝行,所謂以文殊之解爲標准,而達普賢行之目的也。

  善財依文殊已發菩提心,但不知如何修行,故參諸善知識。即依文殊勝解之勇猛智,深解常得現前,故修學諸行也。般若分叁:曰文字般若,依文字起信解。曰觀照般若,依觀起行。曰實相般若,依智證真。智能解脫煩惱,降伏魔邪,故曰勇猛。

  庚二 頌生淨土

  “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刹。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一切圓滿盡無余,利樂一切衆生界。彼佛衆會鹹清淨,我時于勝蓮華生,親睹如來無量光,現前授我菩提記。蒙彼如來授記已,化身無數百俱胝,智力廣大遍十方,普利一切衆生界。

  彼佛衆會下,表生淨土之功。以上皆爲孤起頌,別頌十門分八段竟。

  戊二 總結無盡

  “乃至虛空世界盡,衆生及業煩惱盡;如是一切無盡時,我願究竟恒無盡。以上正頌大願竟。

  丁二 贊經勝德

  戊一 校量聞經德

  “十方所有無邊刹,莊嚴衆寶供如來,最勝安樂施天人,經一切刹微塵劫。若人于此勝願王,一經于耳能生信,求勝菩提心渴仰,獲勝功德過于彼。

  戊二 顯余衆行德

  “即常遠離惡知識,永離一切諸惡道,速見如來無量光,具此普賢最勝願。此人善得勝壽命,此人善來人中生,此人不久當成就、如彼普賢菩薩行。往昔由無智慧力,所造極惡五無間,誦此普賢大願王,一念速疾皆消滅。族姓、種類及容色,相好、智慧鹹圓滿。諸魔、外道不能摧,堪爲叁界所應供。速詣菩提大樹王,坐已降伏諸魔衆,成等正覺、轉*輪,普利一切諸含識。

  即常遠離惡知識一偈,頌增上果。次一偈、頌等流果。又次一偈、頌士用果。又次半偈、頌異熟果。又次半偈、頌離系果。第六第七總頌勝德。含識,即指有情也。

  丁叁 結勸受持

  “若人于此普賢願,讀誦受持及演說,果報唯佛能證知,決定獲勝菩提道。若人誦此普賢願,我說少分之善根,一念一切悉皆圓,成就衆生清淨願。

  文同長行,攝入一念,無不圓滿。

  丁四 總結回向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回向;普願沈溺諸衆生,速往無量光佛刹”!前二句能回向,末二句所回向。

  丙叁 結贊

  爾時、普賢菩薩摩诃薩,于如來前說此普賢廣大願王清淨偈已,善財童子踴躍無量,一切菩薩皆大歡喜。如來贊言:“善哉!善哉”!

  此普賢說偈已竟,如來爲之印定也。契理契機,故雙稱善哉。文至此,爲全品之正說行願竟。

  甲叁 總結流通分

  爾時、世尊與諸聖者菩薩摩诃薩,演說如是不可思議解脫境界法門時,文殊師利菩薩而爲上首,諸大菩薩及所成熟六千比丘;彌勒菩薩而爲上首,賢劫一切諸大菩薩;無垢普賢菩薩而爲上首,一生補處住灌頂位諸大菩薩,及余十方種種世界普來集會一切刹海極微塵數諸菩薩摩诃薩衆;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連等而爲上首,諸大聲聞;並諸人天一切世主,天、龍、夜叉、乾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一切大衆,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晉佛陀跋陀羅譯此經有六十卷,于入法界品文不全。唐初實叉難陀譯此經有八十卷,于善財見普賢贊佛德畢,無流通文。唐之中葉貞元年間,譯四十卷。前叁十九卷,即入法界品。而此末卷普賢願文,唐初未有;後代流通本,因加入此品,共成八十一卷,而全經乃有流通分;故此段是全經之流通分,不惟此行願品之流通分也。佛爲法會之主,菩薩等爲助伴,故此經又名不思議解脫法門,而結成法會諸部衆之信行也。文殊有其眷屬菩薩,及在佛華嚴會所化六千比丘等衆。文殊表般若,爲佛功德母,故首列之。彌勒爲九百九十六位賢劫菩薩之上首,曾經受記,在此土當來補處成佛者。所以文殊、彌勒爲釋尊大乘弟子之上首,大乘經典亦由之結集也。普賢則爲一切十地後心灌頂位菩薩,及十方一切菩薩衆之上首。印度之太子,受皇位時,取四海水以灌厥頂;此曰灌頂,以太子喻等覺菩薩也。此經正爲菩薩而說,故先列菩薩衆。次列聲聞衆,統攝緣覺。舍利、是鳥名,即鹙鹭,弗者、子也。母名鹙鹭,以母名子,故雲鹙子。目犍連、此雲辨菽氏。此二爲聲聞衆上首,故特舉之。而八部亦各有其統率領導之世主。是諸衆等,悉皆信受奉行,即流通佛化于世也。

  【顯要旨】

  一 諸法實相不可說而說緣起之所成諸法離言自性,惟是無分別智所證,非思想言說所能到。法華經雲:“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成唯識雲:“假智诠不得諸法之自相”;皆明此義。故唯從緣起所成以說之。緣之所成,遍于諸法,而能起之緣約爲四:即因緣,所緣緣,等無間緣,增上緣是也。從緣所生之法相曰緣生。心法、四緣生;色法、增上緣及因緣所生。觀一法生,遍一切法皆是能起之緣,則緣起義亦不可說。故從能起緣以說明諸法,要在諸緣中擇取其勝者爲根據點以講明之。由其擇取之根據點不同,遂成多種之緣起見。今以四緣綸貫諸說:

  甲、因緣之緣起說:即是阿賴耶識緣起,又可名一切種緣起。以非現行之阿賴耶識能緣起,乃阿賴耶識所持之一切種子爲能起別別諸法之別別親因也。譬一茶杯,從土親辦茶杯體,土對茶杯,可喻親因,故成因緣義。色法現行,由色法種子生。各各種子。親辦各各現行自體,即爲一切種緣起義。

  乙、所緣緣之緣起說:即所謂真如緣起是。真如不爲他法生,亦不爲緣生他法。真如應不可說緣起,但昔人說真如緣起,義亦可通。以真如是無分別智所知境故,亦是應可知境。換言之,即是所緣緣也。于此真如所緣緣上迷而不知,即成所知、煩惱二障及諸染法;從此真如境上如實了知,即成根本、後得二智及諸淨法。所以真如爲迷悟依:依之而迷,依之而悟。故從所緣緣上可說真如緣起。

  丙、等無間緣之緣起說:等無間緣即開導依。同類心心所聚,後一刹那心聚之得生起,由前一刹那心之避開而引導。由前一刹那心爲避開引導緣,而生起後一刹那心,是爲等無間緣緣起。從見道位前說世間有漏善之極位爲世間第一位,以與出世間無漏善鄰近,此前一刹那有漏善等無間緣,能引導起後一刹那無漏真見。成唯識論上說:“有漏無間無漏智生”,從真見道入相見道,得無漏心位,得再從無漏之等無間緣起義,由不覺而生覺,亦可由覺而起不覺,所謂如來藏緣起義。心之等無間緣上起有漏心,故論又說:“無漏無間有漏識生”。此有漏無漏無間生丁、增上緣緣起說:又有叁:謂六大緣起,十二有支緣起,法界緣起。第一、六大緣起:一切色法皆依四大,名能造色。但非謂色、聲、香、味、觸皆從四大所生,以四大亦即觸法一分故。然其余所造色,皆依四大爲基礎而現起,故四大爲余色法之增上緣,而並非因緣。空大、謂無礙性,分位假法及虛空無爲,皆攝歸于此。以無礙故,得成諸法變化生滅,亦屬于增上緣。識大、統括現行心心所法,一切法皆識心所了或心識之變相,亦是從增上緣以明。故六大緣起,爲從增上緣所說之緣起義。第二、十二有支緣起:無明、爲十根本煩惱,亦爲遍于諸煩惱之煩惱。行、即指從無明等煩惱所發有漏業,思心所是業之自體。余亦一一皆從心心所自種子而起現行。謂緣起者,並非無明爲親因緣而産生于行,乃是以無明增上緣而資發行耳。無明有資煩惱而發生有漏業之增上力故,曰無明緣起行也。此有漏行能攝植第八識種,感當來世真異熟識,曰行緣識。如是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乃至觸緣受、愛、取、有、生、老、死,皆是增上緣義。此十二支緣起溯緣無明,專說有漏法之緣起,亦可謂之無明緣起。第叁、法界緣起:法界緣起有“盡一切法之量界無不爲能起緣”義,是故亦雲無盡緣起。而四緣中以增上緣最廣,除去上說叁緣所余一切緣,皆增上緣攝。故若依一切現行法爲緣,說爲法界緣起,恰與增上緣緣起義相當。然若以現種相性之一切爲法界緣起義,則法界緣起──不但增上緣緣起──爲總攝四緣而說緣起之緣起義矣。

  上述諸緣起說,以法界緣起說爲最周圓;而最精細明確者,則爲一切種緣起。

  法界緣起最圓滿者,以說一一法皆四緣所起,無異說每一法爲一切法而起;一切法又爲每一法而起。佛華嚴法,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即明此緣起義。故佛華嚴法乃從法界緣起之所成。

  二 果分功德不可說而說因分之所顯果海離言,所謂圓滿圓滿,平等平等,所以果分不可說;而但可從因分上所顯之果分功德以說之。故一切經之所說者,不出從菩薩位心境上所見佛功德而說,從二乘位心境上所見佛功德而說,從六凡位心境上所見佛功德而說。菩薩位又有從十信乃至十地。位位心境上所顯佛功德。就心所顯有高下深淺之異,故諸經所說法,有其大小、偏圓。佛華嚴中所顯佛法,則以九法界一切衆生、一切二乘、一切菩薩之心境上修證所顯之佛功德,各各皆融歸普賢圓因所顯佛功德;故每一行皆顯毗盧遮那圓滿功德。

  叁 佛果因華互成妙嚴之佛華嚴義

  如前題中已說。

  四 依願教修願因而克願果前叁爲全經之要旨,而此爲本卷之要旨。依普賢之願教,對十方微塵刹佛境界,勤發十願爲因;克成五果及往生極樂國之果,皆爲願果。昔法藏比丘以四十八願而成阿彌陀之佛土,今亦依普賢教發十大願之願因,克成願果而生極樂。既生不退,終得滿普賢願,證毗盧遮那圓果也。(普照、余蒼一、樓維克合記)(見海刊十五卷十二期)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講錄》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維摩經意大綱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