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通之神境通者,不能入之。顯難入之能入,故雲入焉!此就能喻之事象如是以言者。
二、約所喻是法空慧入寶城:楞伽寶城所喻之勝寶城,則實相無相一真如性爲體之無住涅槃也。具足無邊無漏功德之寶,故雲寶城。法華經曰寶所,涅槃經曰寶渚,皆用此寶城喻。寶城現成,非有之難而得入難。常在寶城,非進入難而“相應”難。唯照達諸法畢竟空妙慧,能如如相應于實相無相之真如涅槃城。相應曰“入”,非出入于其中曰入,此入最勝,遂標舉爲題也。
丙 楞伽1 約能喻釋名
楞伽乃說經處之城名也。古譯不可往、不可入。又、釋迦毗楞伽,譯能勝寶,故楞伽亦譯爲“勝寶”。今按說此經處之城,就“形勢”爲不可往不可入之義,在南海濱──即今錫蘭島之有佛迹處──上寬下狹之摩羅耶山上,且爲飛行食肉之夜叉等聚居,故爲險城。就“體質”爲勝寶之義,此城爲天然勝妙珍寶之所成。偈雲:“此妙楞伽城,種種寶嚴飾,牆壁非土石,羅網悉珍寶”。至今其地亦爲采珍寶處,故爲寶城。險、寶雙具,曰楞伽焉。
2 約所喻顯義夫楞伽城依摩羅耶山而位于海濱,海有風浪,城爲夜叉所居;佛從海出而入于城,現通說法,聖衆圍繞。有如是等重重相關之事,昔嘗合明爲十六義,今就險城、寶城別之,各爲十義:(一) 顯險城之所喻義能喻險城就形勢言,而以有漏雜染界爲所喻,分爲十節:
一、染藏海──阿賴耶 諸雜染法之含藏海,曰阿賴耶,爲五趣、叁乘之異熟心海。卷二雲:“藏識海常住”,此通聖凡、染淨之所依以言者。然舉染藏阿賴耶海,則淨識之如來藏海寄焉;舉淨藏之如來藏海,而染藏阿賴耶海亦寓焉。故以城山所依之海,喻根身、器界之集起心也。此心是依他起之本,爲真妄性所依。圓成實之真如,于此離妄而顯;遍計執之妄法,于此迷執而起,故首明之。
二、幻境風 根身、器界皆藏識變,業幻似境,如有實空。如是心起,如是境現無有少法能取少法。于此不明,即爲無明,以無明故起心取境,曰無明風。以取境故,境塵擾心,曰境界風。此無明境界風,鼓蕩藏海,經雲“境界風所動”也。
叁、轉識浪 風鼓藏海,意等諸識隨境界緣相續而起,如海中浪。經雲:“種種諸識浪,騰躍而轉生”是也。
四、我執山 七、六二識不達唯識無我,于阿賴耶見分及五蘊和合假,執爲人之實我;又于根塵等法,執爲法之實我。人法二我之山,乃巍然高聳于心海、境風、識浪之上,愈高愈大。所以下小上大,作不可往相。又憨山觀記,傳摩羅耶山但影現于風雨昏黑之夜。亦顯二執之山,乃無明邪見之妄現,本空無實。夫二我本空,原無可取,而夜叉王往來其中,亦爲不可往而往義。
五、叁有城 我執山上有欲有、色有、無色有之叁有城──叁有城即無安如火宅之叁界──,此山不滅,則恒住此叁有城中,生死流轉,無斷絕時。斷分別、俱生我執盡時,則離分段生死。斷分別、俱生法執盡時,則離變易生死也。
六、四倒入 夜叉王等于我執山叁有城中,無常計常,無樂計樂,無我計我,不淨計淨;乘此四倒,往來出入于本空寂不可往入之山城中也。
七、嗔恚王 夜叉衆等通喻煩惱雜染之有漏法,而取嗔恚以爲王者,根本之嗔與忿、恨、惱等,皆爲煩惱中最粗猛故,唯欲界故,唯不善故,菩薩四他勝處之第一故,嗔恚起時暴惡之相殘害之業尤熾盛故。爲十根本、十小隨之首惡,故喻爲十首之夜叉王也。
八、煩惱衆 其夜叉衆,正喻根隨諸煩惱法,煩擾惱害爲其性故。夜叉羅刹擾害五趣、四生,猶煩惱之雜染乎叁界心、行使皆成有漏心也。
九、殘害業 夜叉王衆合爲煩惱雜染,此殘害業爲業雜染。以易知之夜叉衆殘害業,以喻叁界有情之所行皆爲殘害業。若法華經火宅品之所明,蓋無常有漏之苦界,非殘害他身不能謀自身生存,故謀自身生存即爲造殘害業,等于夜叉,此所以無常且苦也。
十、生死苦 此生死苦,明生雜染,由殘害他以自生存,以死得生,雖生必死;爲求生之所逼,成必死之相迫,遂無日不在生死逼迫之苦中。夜叉如是,叁界有情亦然。
(二) 顯寶城之所喻義能喻寶城就體質言,而以無漏清淨界爲所喻,亦分十節:
一、淨心藏──如來藏 諸清淨法之含藏海曰如來藏,在生佛平等爲真如,在有情爲本有新生無漏種現,在佛果爲無漏界不思議善常安樂解脫身大牟尼法身。經初言佛在“海”龍王宮中說法,又言佛從“海”出,此海即喻淨心藏之如來藏海。
二、佛法興 佛悲願故,又有情之機感故,佛從海出,即佛興世。佛言:我今亦當爲羅婆那王開示自所得聖智證法,即法興世。
叁、悟本心 羅婆那王聞佛言音──聖教爲增上緣──,遙知如來從龍宮出──龍宮喻佛法性身自受用身土,即如來藏海之正體;從龍宮出,即起他受用及應化身土──,梵、釋、護世、天龍圍繞,見海波浪,觀其衆會,藏識大海、境界風動、轉識浪起,此即悟聖凡共依之藏海本心,即藏識即如來藏也。
四、真如山 由悟本心,則轉我執山爲二空所顯無相真如性山。故憨山觀記傳:摩羅耶山,當晴明時,海湛空澄,即無蹤影。偈雲:“過去無量佛,鹹升實山頂,世尊亦應爾,往彼寶嚴山”!
五、涅槃城 由二空智擇滅二障二死皆盡,即依真如說爲究竟安樂之大涅槃,具足無邊無爲無漏勝功德寶,故即喻以除垢山上之勝寶城,譬晴空湛海中唯光明充滿也。偈雲:“此妙楞伽城,種種寶嚴飾,牆壁非土石,羅網悉珍寶”。
六、法空入 無相真如之除垢山,圓明妙寂之涅槃城,孰能如如相應契入?曰:唯法空般若。經雲:“時羅婆那即以所乘妙華宮殿奉施于佛──修法空慧回因行向佛果──,佛坐其上,王及菩薩前後導從──同乘法空慧也──,無量彩女歌詠贊歎供養于佛──依法空慧具修萬行,皆回因行向佛果也──,往詣彼城”,是乘法空慧入涅槃城義。
七、妙定通 如來入楞伽已,楞伽法會中之羅婆那王及夜叉衆,即喻無漏禅定神通。故夜叉等興諸供養,佛爲現諸神通變化,廣如華嚴十定、十通品明,即如來覺海中之大定也。
八、大慧辯 大慧及一切摩帝菩薩衆,在除垢勝寶法會中,當喻無漏智慧辯才。故大慧興種種問難,如十力、十智、四無畏、四無礙解等,即如來覺海中之大智也。
九、法界身 此除垢山勝寶城中之牟尼佛,即喻湛明空海之法界身。蓋染藏海已轉爲淨藏海,乃大圓無垢之如來藏覺海也。
十、願方便 如來隨行大比丘及梵釋等衆,則喻佛之大悲願風──幻境無明之風轉成──,方便法浪──識浪轉成──,爲如來覺海中之大悲願方便。融叁世間以爲佛身,故佛入楞伽則楞伽法會皆成佛之自證心境。
丁 經梵音爲修多羅、修妒路、素怛纜,直譯喻線,或喻結鬘,取貫穿諸法攝持群機義。然舉經以簡非律、論,則限佛說或佛印可,有十方叁世可常遵爲法之義,適當華士經字。複因契真理時機故,譯雲契經。名通諸經,而在此即一部七卷十品之宏文也。
二 合釋依六合釋之式,今爲九重合釋于左:一、大乘若指能诠教,則唯聲名文句故劣;入楞伽通教理行果故勝。將勝依劣,大乘之入楞伽,是依士釋。二、專約能入行以言入,故劣;楞伽通于教理行果,故勝。就劣顯勝,入于楞伽,亦依士釋。叁、互爲能所入,則入通教理行果故勝,楞伽城名但所入處則劣。依勝彰劣,入于楞伽,則依主釋。四、入楞伽通教理行果故勝,經但能诠之教故劣;依勝彰劣,曰入楞伽之經,亦依主釋。五、大乘通于教理行果,故勝;經但聲名文句之能诠教,故劣。依勝彰劣,大乘之經,亦依士釋。六、直指教體曰經,教體上有能入勝寶義用曰入楞伽;由用彰體,曰入楞伽即經,是持業釋。七、經是教體,教體上有簡小運載之義用曰大乘;由用彰體,大乘即經,亦持業釋。八、或大乘爲教體,教體上有契理契機貫穿攝持之用;由體持用,曰大乘經,亦持業釋。九、大乘入楞伽是所诠,通境行果故勝;經是能诠,但名句文故劣。依勝彰劣,曰大乘入楞伽之經,乃依主釋。(見海刊七卷二期)
《大乘入楞伽經釋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