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入楞伽经释题▪P2

  ..续本文上一页通之神境通者,不能入之。显难入之能入,故云入焉!此就能喻之事象如是以言者。

  二、约所喻是法空慧入宝城:楞伽宝城所喻之胜宝城,则实相无相一真如性为体之无住涅槃也。具足无边无漏功德之宝,故云宝城。法华经曰宝所,涅槃经曰宝渚,皆用此宝城喻。宝城现成,非有之难而得入难。常在宝城,非进入难而“相应”难。唯照达诸法毕竟空妙慧,能如如相应于实相无相之真如涅槃城。相应曰“入”,非出入于其中曰入,此入最胜,遂标举为题也。

  丙 楞伽1 约能喻释名

  楞伽乃说经处之城名也。古译不可往、不可入。又、释迦毗楞伽,译能胜宝,故楞伽亦译为“胜宝”。今按说此经处之城,就“形势”为不可往不可入之义,在南海滨──即今锡兰岛之有佛迹处──上宽下狭之摩罗耶山上,且为飞行食肉之夜叉等聚居,故为险城。就“体质”为胜宝之义,此城为天然胜妙珍宝之所成。偈云:“此妙楞伽城,种种宝严饰,墙壁非土石,罗网悉珍宝”。至今其地亦为采珍宝处,故为宝城。险、宝双具,曰楞伽焉。

  2 约所喻显义夫楞伽城依摩罗耶山而位于海滨,海有风浪,城为夜叉所居;佛从海出而入于城,现通说法,圣众围绕。有如是等重重相关之事,昔尝合明为十六义,今就险城、宝城别之,各为十义:(一) 显险城之所喻义能喻险城就形势言,而以有漏杂染界为所喻,分为十节:

  一、染藏海──阿赖耶  诸杂染法之含藏海,曰阿赖耶,为五趣、三乘之异熟心海。卷二云:“藏识海常住”,此通圣凡、染净之所依以言者。然举染藏阿赖耶海,则净识之如来藏海寄焉;举净藏之如来藏海,而染藏阿赖耶海亦寓焉。故以城山所依之海,喻根身、器界之集起心也。此心是依他起之本,为真妄性所依。圆成实之真如,于此离妄而显;遍计执之妄法,于此迷执而起,故首明之。

  二、幻境风  根身、器界皆藏识变,业幻似境,如有实空。如是心起,如是境现无有少法能取少法。于此不明,即为无明,以无明故起心取境,曰无明风。以取境故,境尘扰心,曰境界风。此无明境界风,鼓荡藏海,经云“境界风所动”也。

  三、转识浪  风鼓藏海,意等诸识随境界缘相续而起,如海中浪。经云:“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是也。

  四、我执山  七、六二识不达唯识无我,于阿赖耶见分及五蕴和合假,执为人之实我;又于根尘等法,执为法之实我。人法二我之山,乃巍然高耸于心海、境风、识浪之上,愈高愈大。所以下小上大,作不可往相。又憨山观记,传摩罗耶山但影现于风雨昏黑之夜。亦显二执之山,乃无明邪见之妄现,本空无实。夫二我本空,原无可取,而夜叉王往来其中,亦为不可往而往义。

  五、三有城  我执山上有欲有、色有、无色有之三有城──三有城即无安如火宅之三界──,此山不灭,则恒住此三有城中,生死流转,无断绝时。断分别、俱生我执尽时,则离分段生死。断分别、俱生法执尽时,则离变易生死也。

  六、四倒入  夜叉王等于我执山三有城中,无常计常,无乐计乐,无我计我,不净计净;乘此四倒,往来出入于本空寂不可往入之山城中也。

  七、嗔恚王  夜叉众等通喻烦恼杂染之有漏法,而取嗔恚以为王者,根本之嗔与忿、恨、恼等,皆为烦恼中最粗猛故,唯欲界故,唯不善故,菩萨四他胜处之第一故,嗔恚起时暴恶之相残害之业尤炽盛故。为十根本、十小随之首恶,故喻为十首之夜叉王也。

  八、烦恼众  其夜叉众,正喻根随诸烦恼法,烦扰恼害为其性故。夜叉罗刹扰害五趣、四生,犹烦恼之杂染乎三界心、行使皆成有漏心也。

  九、残害业  夜叉王众合为烦恼杂染,此残害业为业杂染。以易知之夜叉众残害业,以喻三界有情之所行皆为残害业。若法华经火宅品之所明,盖无常有漏之苦界,非残害他身不能谋自身生存,故谋自身生存即为造残害业,等于夜叉,此所以无常且苦也。

  十、生死苦  此生死苦,明生杂染,由残害他以自生存,以死得生,虽生必死;为求生之所逼,成必死之相迫,遂无日不在生死逼迫之苦中。夜叉如是,三界有情亦然。

  (二) 显宝城之所喻义能喻宝城就体质言,而以无漏清净界为所喻,亦分十节:

  一、净心藏──如来藏  诸清净法之含藏海曰如来藏,在生佛平等为真如,在有情为本有新生无漏种现,在佛果为无漏界不思议善常安乐解脱身大牟尼法身。经初言佛在“海”龙王宫中说法,又言佛从“海”出,此海即喻净心藏之如来藏海。

  二、佛法兴  佛悲愿故,又有情之机感故,佛从海出,即佛兴世。佛言:我今亦当为罗婆那王开示自所得圣智证法,即法兴世。

  三、悟本心  罗婆那王闻佛言音──圣教为增上缘──,遥知如来从龙宫出──龙宫喻佛法性身自受用身土,即如来藏海之正体;从龙宫出,即起他受用及应化身土──,梵、释、护世、天龙围绕,见海波浪,观其众会,藏识大海、境界风动、转识浪起,此即悟圣凡共依之藏海本心,即藏识即如来藏也。

  四、真如山  由悟本心,则转我执山为二空所显无相真如性山。故憨山观记传:摩罗耶山,当晴明时,海湛空澄,即无踪影。偈云:“过去无量佛,咸升实山顶,世尊亦应尔,往彼宝严山”!

  五、涅槃城  由二空智择灭二障二死皆尽,即依真如说为究竟安乐之大涅槃,具足无边无为无漏胜功德宝,故即喻以除垢山上之胜宝城,譬晴空湛海中唯光明充满也。偈云:“此妙楞伽城,种种宝严饰,墙壁非土石,罗网悉珍宝”。

  六、法空入  无相真如之除垢山,圆明妙寂之涅槃城,孰能如如相应契入?曰:唯法空般若。经云:“时罗婆那即以所乘妙华宫殿奉施于佛──修法空慧回因行向佛果──,佛坐其上,王及菩萨前后导从──同乘法空慧也──,无量彩女歌咏赞叹供养于佛──依法空慧具修万行,皆回因行向佛果也──,往诣彼城”,是乘法空慧入涅槃城义。

  七、妙定通  如来入楞伽已,楞伽法会中之罗婆那王及夜叉众,即喻无漏禅定神通。故夜叉等兴诸供养,佛为现诸神通变化,广如华严十定、十通品明,即如来觉海中之大定也。

  八、大慧辩  大慧及一切摩帝菩萨众,在除垢胜宝法会中,当喻无漏智慧辩才。故大慧兴种种问难,如十力、十智、四无畏、四无碍解等,即如来觉海中之大智也。

  九、法界身  此除垢山胜宝城中之牟尼佛,即喻湛明空海之法界身。盖染藏海已转为净藏海,乃大圆无垢之如来藏觉海也。

  十、愿方便  如来随行大比丘及梵释等众,则喻佛之大悲愿风──幻境无明之风转成──,方便法浪──识浪转成──,为如来觉海中之大悲愿方便。融三世间以为佛身,故佛入楞伽则楞伽法会皆成佛之自证心境。

  丁 经梵音为修多罗、修妒路、素怛缆,直译喻线,或喻结鬘,取贯穿诸法摄持群机义。然举经以简非律、论,则限佛说或佛印可,有十方三世可常遵为法之义,适当华士经字。复因契真理时机故,译云契经。名通诸经,而在此即一部七卷十品之宏文也。

  二 合释依六合释之式,今为九重合释于左:一、大乘若指能诠教,则唯声名文句故劣;入楞伽通教理行果故胜。将胜依劣,大乘之入楞伽,是依士释。二、专约能入行以言入,故劣;楞伽通于教理行果,故胜。就劣显胜,入于楞伽,亦依士释。三、互为能所入,则入通教理行果故胜,楞伽城名但所入处则劣。依胜彰劣,入于楞伽,则依主释。四、入楞伽通教理行果故胜,经但能诠之教故劣;依胜彰劣,曰入楞伽之经,亦依主释。五、大乘通于教理行果,故胜;经但声名文句之能诠教,故劣。依胜彰劣,大乘之经,亦依士释。六、直指教体曰经,教体上有能入胜宝义用曰入楞伽;由用彰体,曰入楞伽即经,是持业释。七、经是教体,教体上有简小运载之义用曰大乘;由用彰体,大乘即经,亦持业释。八、或大乘为教体,教体上有契理契机贯穿摄持之用;由体持用,曰大乘经,亦持业释。九、大乘入楞伽是所诠,通境行果故胜;经是能诠,但名句文故劣。依胜彰劣,曰大乘入楞伽之经,乃依主释。(见海刊七卷二期)

  

《大乘入楞伽经释题》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