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適衆機,故佛印可之以如是、如是。此言修持方法,須先造藥師佛形像,然後以華香莊嚴道場而供養之。但應如何建立形像耶?此須依據前第一第二願中,明佛身光,相好莊嚴而建立之。七日七夜受八分齋戒等,此專指在家信衆而言。即修建藥師法會,七日七夜,齋戒受持,香花供養,與今之寺院中修建彌陀佛七等相似。食清淨食,不但素食,尤重過午不食之禁;若過午食,即爲不淨之食;五葷及腥血肉之食,更無論矣。澡浴香潔等,即叁業清淨,一心恭敬,七日七夜,受八齋戒,如法修持。無垢濁心者,法不孤起,仗境方生,壇既清淨,心須無垢濁,若心不離垢濁.壇淨亦複奚益?穢汙堆積曰垢,泥水混沌曰濁,設以心如淨鏡,因貪等煩惱之穢積,則如鏡著塵垢矣。設以心如清水,因貪等煩惱之汙滓,則如清水混泥濁矣。故今應生無垢濁心,即將一切煩惱伏息,起清淨心。既無垢濁,應無怒害。然怒害心,爲煩惱中最利之煩惱──怒心爲小隨煩惱中之忿,害心即小隨煩惱中之害──,此怒害心形之于外,無非損人的行爲。本來、佛心衆生心,一心一切心,交互相遍。由此怒害心起,即與諸佛慈悲之心隔絕,而障蔽與一切衆生相通之本能也。“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即此之謂矣。由無垢濁心,起清淨心;由無怒害心,起慈悲心;對一切有情識有思想的同類有情,起利益安樂慈悲喜舍平等之心。又、無垢濁心,無怒害心,猶爲佛教消極方面破除者。
而一般不明佛理之人,即以此目佛教爲悲觀的或消極的,不知佛教于破壞垢濁、怒害之心後,即隨而建設慈、悲、喜、舍平等心所表現的積極行爲,不智孰甚!慈、悲、喜、舍,亦曰四無量心,以此四心普遍平等,量同法界,無界限故。慈心、使諸衆生同得利益安樂,如母憶子,時時念子安樂,而菩薩則遍諸有情。悲心、拔除衆苦,由慈爲本,見衆生苦而悲痛,欲救濟其苦,盡力設法,將苦連根拔除,杜塞苦源。故諸佛菩薩,皆以慈悲爲心,由慈悲故,見衆生得樂離苦,起普遍的喜心;喜心、正與嫉妒心相反,以懷嫉妒心,見他好事,即不歡喜。須有上慈、悲、喜叁心,等觀若自若他、若男若女,衆緣所生,其性本空,無可取著,自他苦樂平等無別,即起舍平等心。由舍平等故,若慈、若悲、若喜各各平等,即成四無量心矣。故若慈悲等心,從自他觀念而出發,執爲實有能拔苦者,能與樂者,及所離苦者,所受樂者,則有限量,非平等心;而菩薩從二空無分別智而起與樂拔苦,雖終日與樂拔苦而不見與樂拔苦,故能成其平等普遍之無量心也。
總之、塑畫形像,供養經典,受持讀誦,思解其義,開示演說,互相修習,即組成建立藥師法會之儀軌也。
己二 指陳效益
庚一 獲福益
“隨所樂求,一切皆遂:求長壽得長壽,求富饒得富饒,求官位得官位,求男女得男女”。
此獲福文略,下免難文稍廣。由前建立藥師七佛道場,七日七夜,齋戒沐浴,如法修行,即將此功德回向,皆得隨願所求。但發願須在功行未修之前,而回向則在功行修成之後。將此功德,或回向個人消災獲福,或回向法界衆生;此發願與回向之區別也。但世俗一般人所欲求者,不外福祿壽喜等,故此中即隨俗而說。壽、乃人生得以維持生命的最重視者,壽若無,則雖有整千盈萬之産業,不能享受,故曰:“五福壽爲先”。佛法謂人身難得,若既得人身,如嫩木初長,天真時期若遭夭折,即不壽矣。又至壯年時期,血氣方盛,正是青雲直上、奮發有爲之日,忽遭不測,百業不成,志願未伸,尤爲可愍!至于老年欲壽不能,亦極痛苦。故求長壽,實爲人生最大之要求,而尤爲富貴者所需要,亦爲中國人特別需要。因中國人素重視現生富貴,不若西洋人斤斤乎求生天國,故須先求長壽來保障富貴。尤其中國之道教,求長生久住之道,與萬物並茂,與天地同春,皆求長壽之表征。然真長壽,非人所能,即道教長生久住,亦非究竟;蓋究竟長壽,無始無終,不知本末;若落本末,即有始終,故雖壽長至非非想處,亦有盡時,何況道教?即如道教壽與天地同春,而天地亦有成住壞空之變,故其壽是相待的非絕待的,是有盡的非究竟的。道教尚且如是,又何論人壽耶?人之壽命,由阿賴耶識中引、滿、二業種子之原動力,引生一期異熟果報之命根,有形段,有限量,呼吸不來,命根即斷,故亦是相待的非究竟的;若究竟無限,須空異熟業報,則業命斷而任運相續之無分別智的慧命長存。菩薩根本智證真如法身,慧命相續,無漏功德輾轉增上,即不爲異熟業命有形段之限量。然地地新陳代謝的微細變易未窮,故有變易壽限。唯至佛果大圓鏡智相應,轉成庵摩羅識,相續湛然,無有窮盡,方爲究竟無量壽也。但此爲佛之報身壽,佛有叁身:自其法性身言之,從本以來,不生不滅,無始無終,衆生與佛平等平等;但衆生未證,只可名法性,不得名身;菩薩少分證得,佛果究竟滿證。此法性身與報身之自受用身,一味普遍。至他受用身與變化身,則機緣無盡,佛身無盡。故總言之,法身自性長壽,報身相續長壽,應身無盡長壽;叁身壽命,永久無盡。此雲求長壽得長壽,或得天上人間較長壽命,或得究竟佛壽,佛以願力,皆令隨願以償。
求富饒得富饒者,富饒、即財物珍寶,倉庫盈溢,資生之具無所乏少。常言福報,廣義通長壽等,狹義唯局富饒;富饒故有福。中國人最喜求富饒,如一般燒香禮佛者,求發財居多,此亦爲人情之常,故佛能令遂其願。約深義言,佛法明布施,有財施、法施、無畏施,因布施故,果得七聖財,及一切功德法財,故佛爲世出世間之大富長者。
求官位得官位者,官之本義爲公,居官位掌職權,原爲國家人民社會群衆服務;故狹義言官位,則局政治文武官僚。廣義言之,凡爲公衆服務,皆可名官。所以懷抱絕大之士,立志治國安民,而欲以貫澈其主張,達其目的,方有居官掌權必要,以實行其治國安民之素志。如此求官位,方不失其求官位之意義。世俗流弊,唯假官位以張威勢而謀俸祿,滿足私人家族生活,則非設官之本意也。但無論其爲公爲私,皆亦人情常有,令之隨願得遂。又、以佛法言之,菩薩自利利他,爲人類謀幸福,爲世界謀安和,方爲真正大官。而官位之究竟,莫逾于無上丈夫調禦士之天人師之世尊也。
求男女得男女者,既得富饒家業,必仗子孫嗣續。尤其中國人富于種族思想,自高祖至玄孫,數代相聚,引爲樂事;而世界人類,亦皆有其願。然綜其求子女原因,不外兩種:或因家産充足以待傳持,或因有志未遂以待繼續;故無子女,實爲人生最大憾事!即如吾國出家人之寺院産業,亦待徒子徒孫法子法孫之繼續,何況世俗?故佛隨人願,凡求子女,皆令滿足。但此子女,佛法亦有深義;維摩經雲:“慈悲心爲女,智慧誠實男”。法華化城喻品雲:“男女皆充滿”,即定慧皆充滿義。故佛果之大悲、大智、大定,皆爲勝義男女。人生之欲求雖多,舉其荦荦大者不外以上四種;即此四種擴充其義,俱通達佛法深義焉。
庚二 免難益
辛一 百怪出現難
“若複有人,忽得惡夢,見諸惡相;或怪鳥來集;或于住處百怪出現。此人若以衆妙資具,恭敬供養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者,惡夢、惡相諸不吉祥,皆悉隱沒,不能爲患”。
忽得惡夢,百怪出現,皆爲不祥之兆。其致詭怪原因,或宿業,或四大不調,或鬼神作祟。佛經中言阿難得惡夢,及佛母摩耶夫人佛涅槃時,在忉利天宮得惡夢等,此等皆爲預兆。但萬法唯心所現,若遇惡夢怪異不覺其惡,視若無事,亦即無事;若既驚恐不安,心有挂礙,則將不免爲患。今以已建立藥師道場,恭敬供養,由佛力故,不吉祥事皆自隱沒,不能爲患。
辛二 一切怖畏難
“或有水、火、刀、毒、懸險、惡象、師子、虎、狼、熊、罴、毒蛇、惡蠍、蜈蚣、蚰蜒、蚊、虻等怖;若能至心憶念彼佛,恭敬供養,一切怖畏皆得解脫”。若水、火,若刀、毒,若惡師子,若虎、狼、熊、罴、若毒蛇、惡蠍、若蜈蚣、蚰蜒,若蚊虻等諸難,皆能傷生害命,致人于死地。又此諸毒難,表貪、嗔、癡諸毒煩惱,能傷害法身慧命。又由內毒故,外毒能害;若至心憶念佛名號,息諸內毒,則外毒亦不能傷,而得解脫。
辛叁 他國侵擾難
“若他國侵擾,盜賊反亂,憶念恭敬彼如來者,亦皆解脫”。
此爲國難。故今講經《鍾聲偈》雲:“功勳酬民國深恩”,即含祈禱國家平安之意。此文雖略,內憂外患靡不收攝。侵、即侵犯略奪,破他國之領土完整,尤于文化、政治、經濟種種侵略,使之民不聊生,騷擾不甯,內讧紛起,鹬蚌相爭,遂令漁人得利。今自中國觀之,數十年來,皆是處在內憂外患重重困頓之中,文化受侵略故,人民思想紊亂;政治受侵略故,關稅、法權失主;經濟受侵略故,人民生活枯竭。因之匪竊蜂起,盜賊猖狂,加以軍閥割據,公然反亂。原國家之建立,本爲保障人民權利,今則國患如此,民何以堪?而此職責,各有攸歸:在昔以帝立國,帝負其責;今者以民立國,宜由國民共負其責。然救國之法雖不一,若能至心憶念彼佛,國民信仰心得安定,亦解脫國難一法也。
辛四 犯戒墮落難
“複次、曼殊室利!若有淨信善男子、善女人等,乃至盡形不事余天,唯當一心,歸佛法僧,受持禁戒:若五戒、十戒、菩薩四百戒、苾刍二百五十戒、苾刍尼五百戒。于所受中或有毀犯,怖墮惡趣,若能專念彼佛名號,恭敬供養者,必定不受叁惡趣生”。
前叁難,通于一切人類,此則指已皈佛法修學者之難。戒律既受,毀之則墮!未受戒而不守戒律,不道德而已;若受戒破戒,則加破壞佛製之罪,罪過極重,甚于洪水猛火之難!此淨信善男女之皈依叁寶者:皈依佛故,誓不依天魔外道爲師;皈依法故,誓不讀邪外典籍;皈依僧故,誓不與外道惡人爲伍。故受叁皈者,即盡形不事余天,堅固信心,進而以佛所說法…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講記(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